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898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8439字,配圖25幅,閱讀需要19分鍾,2022年7月25日首發,2023年12月15日重發。本文由原地898篇和902篇合并而成,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在"潛艇戰史"專輯
由于在瓜島戰役中補給線被封鎖,日本陸軍一方面對海軍不能提供充分的補給而嚴重不滿,另一方面打起了自己搞海上運輸的主意。到了1943年,日本海軍在與美國海軍的交手中接連失手,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又需要陸軍派出大量兵力駐防,一旦海軍不能提供補給,或者僅僅是懷疑海軍對給陸軍運送補給的決心存在疑慮,陸軍都覺得有必要自行研制一些補給手段。
圖1.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因爲給島上守軍輸送補給而被仙人掌航空隊擊沉擱淺的日軍運輸船"山田丸"
圖2. 爲了給守軍輸送補給,正在執行"鼠"輸送的一艘日本驅逐艦,船艏的6代表第六驅逐隊,片假名我暫時查不到,但并非"朝霧"
在觀察海軍的補給能力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認爲使用潛艇進行水下運輸和補給是最爲可靠的方式。因此,這一任務被交給了陸軍參謀本部負責船舶技術方面的第10科,開始秘密籌劃建造專門用于開展水下補給的運輸潛艇。
1943年3月5日,第10科科長荒尾興功大佐把陸軍第七研究所的鹽見文作少佐工程師邀到參謀本部,向他下達了研制水下輸送補給潛艇的秘密指令。指令的基本内容是:建造專門爲陸軍使用的補給潛艇,同時要對海軍保密,因此陸軍潛艇不在造船廠建造。到1943年9月前,要建造20艘潛艇,建造過程中可以廣泛動用陸軍的資源。
此外,荒尾大佐還對該型潛艇的運輸能力做了明确規定:水下航速必須達到5節以上,運輸空間至少應該達到10立方米,可每次運送24噸食品,以滿足兩萬名士兵一天的食用量。20艘潛艇的建造任務完成後,準備制定一項更爲龐大的建造計劃,預計要建造多達400艘。
圖3.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瓜島戰役期間,日本海軍就已經使用被稱爲"特型貨運筒"的袖珍潛艇執行水下運輸任務,這種東東使用魚雷的動力系統,隻有很短的航程,執行向前線島嶼最危險的一段輸送
圖4. 太平洋戰争末期才投入服役的第四代袖珍潛艇——丁型"甲标的",更被人知道的代号是"蛟龍",這是一種5人電動潛艇,帶有增程器(沒錯,就是跟現代的電動車一樣的原理),自持能力達到三天,可以在離岸數百海裏處作戰
圖5. 日本戰敗後在造船廠裏發現的大量已經成型的"蛟龍"袖珍潛艇,這些是構成所謂"本土決戰"計劃的一部分力量
圖6. 另外一個角度拍攝這批船廠裏的"蛟龍",注意指揮塔前半球爲透明玻璃,艇體前方有一個供艇員出入的圓形艙門
鹽見少佐接受指令後,立即返回第七研究所并向所長長澤重五中将做了緊急彙報,然後他又找到中村久次大尉工程師,邀請他加入潛艇項目組共同制定初始方案。爲了保密,第七研究所把項目命名爲"由-3"裝置。湊巧的是,中村久次的舅父穗積律之助是一名預備役造船中将,曾擔任過吳造船廠的造船部長,是潛艇技術的權威。于是,穗積就成了"由-3"裝置的技術顧問。
第七研究所任命鹽見文作和中村久次擔任"由-3"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而後很快開展了調研工作。在調研過程中,兩人不但調查了日本海軍各種型号現役潛艇的性能,還對之前由民營的西村深海研究所建造的西村型潛水艇做了深入研究,一個月後,項目組向第10科提交了一份《水下輸送補給潛艇調研報告》。經過參謀本部的進一步研究,對該型潛艇的基本性能指标做了批複,并正式把補給潛艇的研制命名爲"由"号工程。
圖7. 由于海軍不可能共享自己的潛艇技術給陸軍(這是明顯的越界行爲且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陸軍隻能從民間獲得潛艇技術資料,特别是比較成功的西村型潛艇
圖8. 保存下來的西村型潛艇之二号艇改,可見其帶有觀察舷窗的艇艏,陸軍對水下發射魚雷的武器系統不感興趣,隻要求有運輸能力
接下來,"由"号工程項目組一邊摸索,一邊開始了潛艇的詳細設計。在過程中,小組得到了西村型潛艇的設計師西村一松的大力協助,而在材料強度和重量計算方面,獲得了東京大學工學部造船工學科的幫助,在艇型試驗方面得到了運輸省船舶試驗研究所的幫助。随着設計工作的深入,選擇潛艇建造廠家的問題也開始提到日程上來。
當時,日本全國的造船廠都在日本海軍的監督下,并承擔着海軍艦艇的建造或修理任務,每天都需要日夜兼程地施工。如果向某一家造船廠發出補給潛艇的訂單,立刻就會暴露陸軍的這項秘密建造計劃。于是,項目組隻好把視線轉向非專業造船廠,考慮到與造船專業盡可能接近,以降低建造風險,項目組把眼光瞄向了制造機車和鍋爐的廠家。
設計工作開展到一定階段後,項目組遇到了一個關于潛望鏡的技術難題,在找遍了多個廠家後,仍然無法攻克,爲了保證潛艇建造的整體進度,陸軍不得不同意項目組向海軍尋求幫助。在得知陸軍正在研制潛艇後,海軍當然不會非常爽快。海軍省的一名軍官在會見鹽見文作時冷嘲熱諷地說:"陸軍要造潛艇?那是陸軍自己的事情,與海軍沒有關系!"經過一番懇求和說明,海軍艦政本部終于松了口,答應爲陸軍的潛艇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于是陸軍公開向海軍聘請了一些專家作爲工程的技術顧問,并派技術人員到三菱公司長崎造船廠見習,以盡快熟悉潛艇的建造。
經過這樣一段插曲,"由"号工程的進度收到了一定影響,但好歹還是解決了棘手的問題。接着,項目組最終确定了由位于山口縣下松市笠戶島的日立公司下屬的笠戶工廠進行由型潛艇的建造。笠戶工廠是日本第一的火車機車制造廠,由于戰争的原因,機車制造已經停工,正在爲陸軍建造海上交通艇。經過各方寫作,項目組于1944年1月完成了補給潛艇的全部設計任務。當圖紙送到笠戶工廠後,西村一松把他的堂弟西村松派到工廠擔任現場指揮。
西村松畢業于早稻田大學工學部電氣科,當時任東京電力公司的工程師。随着建造工作的不斷進展,陸軍參謀本部下達了組建輸送部隊的命令,計劃招募并對相關人員展開潛艇操作訓練。根據最初的計劃,由型潛艇的建造工程應當于1944年4月開工,7月建成服役,整個建造工期隻有三個多月,因此留給人員培訓的時間也最多隻有三個月。爲此,陸軍将熟悉機械技術的第一戰車師團的矢野光二中佐調入陸軍船舶司令部,令其重點負責艇員的培訓。
圖9. 二戰日軍的獨立戰車聯隊和戰車師團,實際上相當于西方的坦克團(旅)、獨立坦克營和裝甲師,隻是裝備兵器落後,也沒有蘊蓄出裝甲集群作戰的土壤,先天不足導緻後世發育不良
矢野第一步的動作是選拔了5名優秀軍官,首先進行船舶技術知識的補課,然後帶他們到西村型潛艇上實習,接受潛航訓練。經過這些初步訓練後,再把他們送到廣島灣内的海軍潛艇學校接受爲期3個月的速成教育。
笠戶工廠開工後,項目組又相繼委托東京月島的安騰工廠、廣島海田市的日本制鋼海田市工廠、以及朝鮮機械制造所仁川工廠開工建造後續艇。由于承擔建造任務的工廠都沒有船塢,各廠隻好在陸地上分段建造,在建造過程中,潛艇可以分爲三個分段,各分段在安裝了主要設備後,再統一組合成完整的潛艇。
圖10. 某地船台上的特型貨運筒,這個東東好歹實現了量産,注意前方站立的一名美軍說明照片是在日本投降後拍攝,戰時這些東東屬于高度保密品
1944年10月29日,由型潛艇的首艘在笠戶工廠下水,比預定的時間表延遲了三個月。又經過一個多月的舾裝施工後,于1944年12月8日開始試航。在笠戶進行第一次下潛試驗時,鹽見文作在現場親自指揮,大竹海軍潛艇學校的海軍教官們也來到現場協助指導,首艇的下潛試驗十分順利,因此在1944年12月下旬,首艇就交付給了陸軍船舶司令部。
圖11.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瓜島戰役期間,日本海軍就已經使用被稱爲"特型貨運筒"的袖珍潛艇執行水下運輸任務,這種東東使用魚雷的動力系統,隻有很短的航程,執行向前線島嶼最危險的一段輸送
試做一号艇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組建艇員團隊,首艘艇的艇員共有20名,其中軍官6名,由矢野光二親自擔任艇長。
接着,在東京月島安騰工廠建造的二号艇也于1945年初建成服役,陸軍利用二号艇進行了裝載和運輸糧食的試驗。二号艇在水下返航到伊豆半島的伊東沖海域,在那裏進行了大深度的潛航試驗,當時的潛航深度達到了75米。
圖12. 由型潛艇的指揮塔,前方可見一門47毫米陸軍炮,由-1型指揮塔前傾的倒L型設計是一大特色
鑒于所有造船廠都早已經被海軍截胡,陸軍隻能尋找民間的工場(注意不是造船廠)來代工,爲了不讓海軍知道,最終選定的工廠包括日立制作所笠戶工廠、日本制鋼所、安藤鐵工廠和朝鮮機械制作所(仁川)等等,其中,日立制作所笠戶工廠實際上是制造汽車的工廠。
最終定型的由型潛艇船體長度爲41.4米,寬3.9米,排水量274/370噸,主機由大阪金屬工業、相模陸軍兵工廠和神戶制鋼所生産的兩台200馬力柴油機和75馬力電動機組成,單軸推進。至于耐壓艇體使用的是16毫米裝甲鋼,不過雖然号稱是裝甲鋼卻據說可以用锉刀磨。
圖13. 造船廠中被發現的陸軍造由型潛艇殘骸,地點不明
然後,陸軍遇到了不可逾越的技術瓶頸——他們不會造潛望鏡。隻能厚着臉皮找海軍訂貨,結果海軍自然知道了,還出乎意料的爽快——當然事後發現海軍隻是爲了看笑話而已。非常的神奇是,這個看起來像瘋子一樣的計劃十分順利,笠戶工廠制造的由-1在1943年10月31日就完成了工程,不愧是工程學奇迹。因爲事情進展"順利",陸軍從6月開始就征用西村式潛水艇進行訓練。
當然陸軍還是有自知之明。事先在演習之前要求一次下潛的人數在6人以内,以免發生全滅的悲劇。同時派遣119人在廣島灣的"呂-31"号潛艇(海軍最老的潛艇)上出海演練,同期标準的海軍潛艇人員的訓練标準是5年,陸軍決定降低标準,6個月就速成。
12月30日,沾沾自喜的陸軍把海軍的相關人員請到了山口縣柳井灣觀看"由-1"号的訓練,結果由于吃水線的調解失敗,"由-1"不是艦首沉艦尾浮就是艦首浮艦尾沉,一波操作失誤之後,船動不了。
圖14. 日本陸軍定型的三式潛航輸送艇畫作,上方也是一架陸航的雙發飛機
接下來的情況就有趣了,根據大多數流行的說法:"後來經過好幾次随便亂來的調試之後總算是讓艦體以完全停止運作的姿态沉到水下去了,陸軍馬鹿見此都以爲是下潛成功了在岸邊高呼萬歲,此景正好與在一旁錯愕的海軍形成鮮明對比。"實際上陸軍采用的藍本的民間潛艇在下潛的時候是靜止的垂直下潛狀态,和海軍潛艇一邊前進一邊下潛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不管怎麽說,日本陸軍大受鼓舞,由字号潛艇的建造全面鋪開,指定的4家工廠迅速的開始了工程。他們計劃建造400艘以滿足補給需求,實際上僅僅開工54艘,完工38艘。
在1945年的8個月内,陸軍潛艇發展出幾個子版本,包括由-1、由-1001、由-2001、由-3001和由-2型。其中,由-1和由-1001型被正式命名爲陸軍"三式潛航運輸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陸軍内設立有專門的"船舶兵",用作操船及其相關業務。自明治時代建軍以來,日本陸軍曆次海外行動都是征用民間船舶運輸與登陸的。随着日本野心越來越大,僅憑借民間船舶已經滿足不了胃口。于是1930年代初期,陸軍就将工兵第5大隊第3中隊加以專門訓練,主要用途是在沒有港口的前提下,将人員與補給品從大型貨船上運至岸上。1932年1月的第一次上海事變(一·二八事變)中,工兵第3中隊在長江口的登陸作戰中表現很不好,于是又從工兵第11、18大隊各抽調一個中隊,編成工兵中隊(丁型編制),并被正式命名爲船舶工兵,這便是日本陸船舶工兵部隊的開端。
1937年8月,日本軍部爲了進一步擴大第二次上海事變(淞滬會戰)的規模,決定在杭州灣登陸。于是日軍在宇品港成立了陸軍第一船舶輸送司令部,全面調配陸軍兩栖作戰登陸行動。随着獨立工兵第6聯隊改變爲船舶工兵第1聯隊,日本陸軍開始改編和新建船舶工兵聯隊。
圖15.佩戴船舶兵胸章的陸軍大尉制服,陸軍在1943年取消了兵種色,除了憲兵還是黑色領章以外,其他兵科都是紅色領章
爲了統一協調船舶工兵的行動,1942年7月7日根據軍令甲52号成立了船舶輸送司令部,船舶工兵也從工兵科中獨立出來單獨成爲了船舶兵科。1944年5月更是設立了船舶兵胸章,二戰日本陸軍隻有飛行兵和船舶兵有此殊榮。截至二戰結束,船舶兵部隊共有船舶工兵聯隊57個、船舶炮兵聯隊3個、船舶機關炮聯隊2個、船舶情報聯隊1個、船舶通信聯隊2個。
船舶兵的主要任務是兩栖登陸和海上武裝輸送,裝備爲登陸艇、裝甲艇、驅逐艇、三式潛航輸送艇(運輸潛艇)、護航航母(特2TL型山汐丸)等。大型艦隻駕駛員一般爲軍屬身份的民間商船會社的船員,其他小船都是船舶兵自己駕駛。由于缺乏連絡設備(當時小型電台很貴),船隊中各艇一般以旗語聯系。
以下的故事主要來自于老槍與戰線的一篇舊文,爲通順表達做了一些删改。
戰争期間,一名東京藝術大學畢業生岡田盛一作爲幹部候補生進入陸軍預備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加入近衛步兵第五聯隊,随即被派到陸軍船舶指揮部并被指派加入陸軍三式潛航輸送艇部隊。
爲了實施潛艇運輸,日本陸軍專門成立了潛水運輸教育隊,選拔了約3000人。乘員多從有機械維護經驗的坦克部隊調入,而岡田則屬于專門加強的基幹軍官,報到之後學文科的被任命爲艇長,學理科的被任命爲輪機長。岡田盛一是文科生,被任命爲三式潛航輸送艇的少尉艇長。
圖16.日本陸軍的潛艇兵員訓練照
因爲陸軍對潛艇操作和使用毫無經驗,不用參加實戰都風險極大,本來岡田已經半隻腳踏入鬼門關。和岡田一起從近衛步兵第五聯隊調入船舶指揮部的還有一人,被選入高速輸送艇部隊。高速輸送艇裝着飛機的引擎在海面奔馳,想來比較安全,但最後戰死的倒是他那位同僚。
爲了完成潛航的基礎教育,岡田等幹部被送往海軍潛水學校學習。岡田回憶說因爲在掌握六分儀使用上尤其有天分,甚至被任命爲後輩見習士官組的教官。
從海軍學校回來後,三式潛航輸送艇就在濑戶内海投入了緊張的訓練。這種情況下也無秘可保,過往的船隻看到這些懸挂日章旗而不是海軍旗的奇怪小潛艇無不驚訝。且不提海軍的愚弄和嘲笑,就連過往民船都拿他們開玩笑,潛艇上的人隻能不斷重複"老百姓都能開船,陸軍怎麽就不行了?",令他們頗感心酸和屈辱。
由于三式艇性能和建造質量都很低劣,乘員又是菜鳥,迷航、漏水、機械故障等毛病不斷。諸如"不知道自己在哪兒,想跟着漁船返航,結果漁船看到不明潛水艇突然冒出來,立刻開着全速逃走了"之類的段子層出不窮(三式潛航運輸艇水面最大航速爲10節,追不上全速的漁船)。
因爲臨近戰敗,日本陸海軍都在大造潛艇、運輸艇、驅逐艇、肉搏艇、自殺潛艇、特攻艇、特殊登陸艇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雙方缺乏交流,在水下經常能聽到奇奇怪怪的引擎聲。
圖17. 一艘陸軍造"由-2001型"潛艇在試航
經過海軍學校的鍍金,岡田已經是陸軍潛艇部隊的教官,但在潛航訓練時,岡田也迷失了方向,潛艇被海流沖離了航線,浮起的時候發現居然在海軍最大的吳軍港當中。海軍對主要基地中冒出了陌生潛水艇極爲震驚,岡田當即被扣押審問。好在負責審問的是一位伊式潛艇艇長,問清楚後頗爲寬容地表示理解并請岡田去他艇上做客。
有意思的是,這位艇長的座駕居然是伊-400型巨型載機潛艇("伊-400"号艇長爲日下敏夫中佐,"伊-401"号艇長爲南部少佐,),水下排水量6000多噸。岡田的三式艇排水量300噸,艇長室不過一張榻榻米大小,看見伊式潛艇的艇長室覺得好像酒店一樣。那位艇長用正宗的西餐款待岡田,這和陸軍開的夥食簡直是天壤之别,給岡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18. 日本海軍最後的巨型載機潛艇伊-400級
圖19. 潛特型潛艇伊-400号投降時候的曆史照片,可見潛艇的龐大及艇員的衆多
圖20. 潛特型的三視圖,爲了完成設計的航空作戰,潛艇的設計重心完全偏向了載機能力的擴充,巨大的艇庫和載重大幅增加的專屬艇載機都是1942年時代的作戰狂想
圖21. 畫作:潛特型潛艇專用艇載機——"晴岚"從潛艇上起飛後的模拟場景,晴岚顯然是潛艇載機裏最大的一種,可以搭載800公斤炸彈或一條航空魚雷,對艦或對地攻擊能力達到了九七艦攻的水準,機翼折疊能力也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圖22. CG作品:"晴岚"的格納狀态
1945年4月某天,岡田在完成訓練後向九州的陸軍潛艇基地返航途中經過四國海面,突然發現有飛機編隊越過山脈飛來。岡田等人剛開始還打算"迎接友機編隊",卻遭到了機槍掃射,原來是所謂友機是轟炸大阪後返航的美國機群。三式艇連防空武器都沒有,岡田下令下潛逃走,因爲情況緊急,仿效海軍潛艇速潛。
所謂速潛是海軍潛艇在高速航行中利用水平舵的俯仰操作,配合壓載水艙快速潛入水下的技能。而陸軍的潛水艇原型是采珊瑚用的民用西村潛水艇,下潛是壓載水艙注水後原地潛下,如何與舵配合速潛既沒考慮過也沒演練過。結果潛是潛下去了,潛艇在水中卻怎麽也無法配平,始終保持頭朝下的姿态不斷潛航,船上的人都以爲這次死定了。最後潛艇頭部撞到了海底才停下來,居然沒有漏水,全艇人員都是一身冷汗。上浮後發現艇身上被機槍打中了200多發。
死裏逃生之後,艇員個個茫然若失,情緒低落。船走到來島海峽的時候,發現對面有小山一樣的東西過來了,原來是巨型戰列艦"大和"号!
岡田少尉曾在海軍學校被海軍精神注入過,又在海上天天泡着,精神上已經成了海軍派,于是岡田大聲下令全員準備登舷禮。一衆陸軍馬鹿同時立正并向右看齊,岡田拔出軍刀行撇刀禮,有意思的是,"大和"号上很快有上百名身着白色軍裝的船員整齊排列在側舷向他們回禮,軍樂隊的樂聲也開始響起,後來才知道,這是"大和"号在前往執行死亡單程任務的途中。
圖23. 畫作:岡田的陸軍三式潛航艇向"大和"号戰列艦緻敬的情況大緻就是這樣
旋即,"大和"号的艦尾波就将小潛艇沖得東倒西歪搖搖欲墜,岡田和部下們都被掀起的大浪澆了一頭一臉。
幾個月後,岡田和其他一些同僚被調職到廣島的陸軍船舶司令部,從三島基地去廣島報道的時候終于鬧出了事情。以精神上的海軍自居的岡田在向上級高官敬禮的時候居然用上了海軍式的敬禮,對方立刻大怒道:"這個是什麽敬禮?這還是帝國的陸軍嗎?"
圖24. 大緻就像這樣
一般認爲日本陸軍的敬禮是右手臂要保持水平伸展,而日本海軍由于船上空間狹窄,敬禮時右手肘伸向前方。但也有人考證說其實在規定上并沒有所謂陸海軍不同的敬禮,隻是以訛傳訛。但無論如何,岡田這種吊兒郎當的敬禮法在陸軍軍官眼裏格外刺眼,也絕不會搞錯他是在模仿什麽。
圖25. 日本陸海軍敬禮的區别
于是,岡田轉調廣島陸軍船舶司令部的調令當場作廢,轉爲調往九州的久留米步兵部隊。雖然現在的岡田并不想上岸,但最終仍然毫無辦法,隻得悻悻然與同來的同僚們在廣島車站分别,獨自踏上返回九州的旅途。
兩個小時後,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一顆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
岡田盛一活到了戰後并改名爲岡田守巨,最終成爲了一名畫家。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本文收錄在"潛艇戰史"專輯裏,更多内容也可以從下面的鏈接快捷進入: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