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便利店,打起來了。
最近, OK 便利店(Circle K)的加拿大母公司 Alimentation Couche-Tard(ACT)強勢要求收購 7-Eleven 日本母公司 Seven&I,收購價一路水漲船高,提高至 7.1 萬億日元。
如果交易達成,這将成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外資收購日企交易。
爲了抵禦 COUCHE-TARD 的收購,Seven&I 進行反擊,計劃進行管理層收購以實現私有化,目前交易估值可能達到 9 萬億日元,約合 580 億美元,如果交易達成,也将成爲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
全球便利店市場,要變天了?
盡管大衆認識裏的 711,是個毫無疑問的日本企業,但最開始,711 實則起源于美國。
1927 年,美國達拉斯一家叫南方冰塊的公司,專門給沒有冰箱的顧客賣冰塊,後來又逐漸發現商機,開始賣雞蛋牛奶等需要冰箱的日常消耗品,後來,慢慢就演化成了便利店。
最開始所謂的 7-11,指的就是營業時間,早上 7 點開門,晚上 11 點關門,1946 年,這些便利店就改名成了 711。
直到後來變成 24 小時營業,7-11 開始在美國本土快速擴張。
至于一個美國公司是怎麽變成日本公司的呢?
上個世紀 70 年代,日本本土超市伊藤洋華堂外派員工去美國學習,其中,鈴木敏文深深被 7-11 這種小而美的便利店吸引,想要拿下 7-11 的特許經營權,也就是獲得授權後在日本獨立運營。
盡管兩方都不看好,但是經過波折之後,這場交易以一種對賭的形式達成了,南方冰塊公司要求伊藤洋華堂要在 8 年内開到 1200 家門店。
8 年之期已到,7-11 在日本的門店早已遠超 1200 家,并發展得越來越好,相反美國本土的南方冰塊公司卻瀕臨破産。
最後南方冰塊公司請求伊藤洋華堂出手,收購了南方冰塊公司超過 70% 的股權,7-11 也就此變成了日本公司。
後來伊藤洋華堂直接把名字改成了 Seven & I,全盤收購了美國 7-Eleven 的股權全給收了,統一管理旗下的一衆業務。
再後來,就是 7-11 在全球的開疆拓土,直至成爲全球最大的便利店品牌之一,以至于在零售圈都流傳着一句話,叫 " 世界上隻有兩家便利店,7-11 和其它便利店。"
目前,711 母公司 Seven&I 在 20 個國家和地區擁有 85000 家便利店,并計劃到 2030 年在 30 個國家和地區擴張到十萬家門店。
相比 711,OK 便利店在國内的知名度可能相對較低。
但作爲加拿大的零售巨頭,COUCHE-TARD 也是全球領先的便利店運營商,市值約 580 億美元,旗下便利店也有數萬家。
從 1980 年開設第一家便利店以來,COUCHE-TARD 的擴張路線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并購,通過不停地買買買,來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最新财報數據顯示,2024 财年,COUCHE-TARD 的銷售額爲 692 億美元,Seven&I 的銷售額大緻相同,截至 2 月的 2024 财年銷售額約爲 11 萬億日元。
圖源:Couche-Tard 财報
如果這次收購成功,COUCHE-TARD 将創建一個國際便利店巨無霸,包含 7-11、OK 便利店、Couche Tard 和亞洲、北美及歐洲的其他品牌,合共約經營 10 萬間便利店,年銷售額現合計也将達到 20 萬億日元左右。
但事情,真有這麽簡單嗎?
這次并購發起并不突然,多年以來,COUCHE-TARD 一直在關注 Seven&I,過去兩年間也曾多次進行短暫接觸,試圖開啓交易談判,但是并沒有結果。
然而去年接連發生兩件大事,情況突然反轉。
一是,7-11 的掌門人伊藤雅俊,也是彼時 Seven&I 的最大股東,于去年去世。
二是,去年日本對于并購指南進行重大修訂,開始強烈鼓勵公司在董事會層面認真考慮任何 " 善意 " 的要約。
但是此前,大多數日本公司都會直接拒絕外國收購要約,哪怕會傷害股東的利益。
盡管如此,并購交易的真實性也有待考量,畢竟在消息放出的同時,COUCHE-TARD 才剛剛收購連鎖超市 Giant Eagle 手中美國地區的約 270 家便利店和加油站。
根據 COUCHE-TARD 的資産負債表來看,它也很難支付得起如此大規模的現金流。
而對于 Seven&I 來說,近年來,公司收到了來自股東的巨大壓力,一些股東極度主張将公司進行拆分,而 Seven&I 公司管理層則認爲,公司可以獨自實現長期增長。
上個月,爲了抵禦 COUCHE-TARD 的收購,Seven&I 宣布了重組計劃,将便利店業務和其他大約三十個非核心部門拆分爲一家控股公司,或許會被命名爲 7Eleven。
盡管日本的 7-Eleven 便利店是公司賺錢的搖錢樹,但事實上 Seven&I 的超市業績不佳,包括伊藤洋華堂超市,但這些超市是公司幾十年前成立的控股公司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公司管理層一直左右爲難。
對于 Seven&I 來說,私有化能夠讓公司在現有管理層領導下繼續經營,也能消除股東要求出售資産的持續施壓,并消除國外資産敵意收購的威脅。
但與此同時,管理層收購也可能不失爲一種迫使 COUCHE-TARD 提高出價的策略。
不管怎樣,現在的 711,早已不再是那個稱霸全球的便利店霸主,公司的經營正在面臨考驗。
2016 年,7-11 銷售額達到 2677 億元,利潤達到 144 億元,均位列全球行業内第一。Seven & I 人均利潤超過 120 萬,毛利率甚至達到 92%。
然而,再大的巨頭也會遇到瓶頸。
2019 年以來,7-11 持續變革。
這一年,Seven&I 宣布,要在 2022 年前,将全球的 7-11 裁員 4000 人,關閉或遷移約 1000 家門店,還要廢除部分門店的 "24 小時營業制 " 和實質性降價。
時至今日,這種變革還在繼續。
财報顯示,Seven & I 最近一個季度營收同比隻增長了 3.2% ,而淨利卻同比下降了有 49.3% 。
圖源:Seven & I 官網
盡管伊藤洋華堂業績連續 4 年虧損,7-11 貢獻了集團的近 7 成營收,淨利下滑和 7-11 可能關系不大,但對于 7-11 來說,它的海外擴張之路已經走到了瓶頸。
今年 2 月, 7-Eleven 在美國銷售額減少了 5.1% ,已經連續五個月下滑。
在國内,羅森也已經超越了 7-11 成爲了門店數量最多的外資便利店品牌,7-11 增長見頂的論調,已經不再新鮮。
因此,盡管目前看起來收購并不順利,也不是那麽合理,但對于 7-11 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尋找新的增量的辦法。
今年以來,日式便利店接連傳出收購傳聞。
就在今年年初,羅森也被日本電信運營商 KDDI 從羅森母公司三菱商事之外的股東手中收購超過 38% 的股份,最終,羅森于 7 月正式退出東京證券交易所。
便利店賽道曾經也是資本市場上的寵兒。
2017 年,曾被稱爲便利店行業的 " 元年 ",這一年間,便利店行業投融資事件數量超過 70 起,涉及金額高達 65.13 億元人民币。
京東、阿裏巴巴和蘇甯也接連推出自己的便利店計劃。這一年,京東甚至宣布要在未來五年内開出超過 100 萬家京東便利店。
然而便利店數量迅速增長,市場變得飽和,競争愈發激烈,越來越多同質化的便利店被淘汰,資本熱潮也迅速退去。
而從整個行業來說,便利店行業也正在迎來變革,無論是電商的興起還是購物習慣的改變,都在迫使便利店尋找新的方向和機遇。
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彙觀點及立場。特别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僅供參考,不作爲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格隆彙新股 ",作者:遠禾,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