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沸沸揚揚的 " 東方甄選 " 直播事件基本落下帷幕。雖然看起來結果光明,原 CEO 下台,董宇輝也得到了升職加薪。
可這件事仍然堪稱近年來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大家對于 " 老闆、打工人和資本 " 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敏感了。許多人認爲,這次事件的核心沖突,是勞動者的收入低于了他的勞動剩餘價值。
《幸福的拉紮羅》
仔細梳理下來我們會發現,在直播帶貨這一形态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增長時,也同時帶來了新的生産所得。人員流動與種種讨價還價,也都是重新分配的過程。
但不管怎樣,資本主義有一套合理化自我存在的理論,能夠僞造出一種分配和諧的景象。它明明有利于資本家,卻能假裝對大家都公平。
講述|楊照
來源| 看理想節目《你好,馬克思先生》
01.
勞動是一切價值的來源,
勿低估自己的勞動力價值
馬克思一直想對工人讀者說,你應該知道你自己值多少錢,你的勞動值多少錢。但各式各樣令人眼花缭亂的說法,把人都搞糊塗了;而把工人搞糊塗,也是這套資本體系操控你的手段之一。
所以你得冷靜下來,把自己的腦袋清空,回到原點上。馬克思思考問題,都要從最徹底的原點開始。所以他也教導工人,在理解和評斷勞動價值的時候,先從最簡單的基本原理開始。
什麽是最簡單的基本原理呢?勞動是一切價值的來源。如果沒有人勞動,沒有人生産,那不管在哪個領域,都不可能産生有價值的成果,這是一個颠簸不破的真相;這個原理對馬克思來說,就是一支伴着人在充滿鬼魅誘惑的暗夜當中,可以安心行走的火炬,把一切都照亮了。
馬克思向工人喊話,用這個簡單的原理去衡量價值,依靠它來脫離市場價格以及交換價值所産生的種種混亂,不要再被他人操控。
勞動是一切價值的來源,這個原理那麽簡單,簡單到近乎天真。馬克思不是不知道,這麽簡單的原理不可能解釋一切,但他的目的其實是爲了在已經形成的複雜的操控邏輯下,讓你不要因此嚴重低估自己勞動力價值。他希望給我們提供一個自我衡量的機會。
馬克思告訴工人,如果有人跟你說,你的勞動價值 20 塊錢,千萬不要再像以前一樣,毫不考慮就聽信。尤其不要相信說這就是市場價值,你不要,有别人要,所以隻要是市場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你就隻能接受。
馬克思說,回到原點上,這樣理解,先用勞動價值來算算,你的勞動能夠創造出多少總值。進入你手上原料的價值,和從你手上出去的成品價值之間的價差,這就是你的勞動價值。
比如,做面包,有面粉、有奶油、有雞蛋、有糖、有電費,如果這些成本全部加起來 50 塊錢,一天的勞動制成的面包賣了 150 塊錢,兩者之間的價差是 100 塊錢,這 100 塊錢就是你的勞動價值。
然後再算算,讓勞動者能夠活下去,明天還能夠完整地回到工作崗位上,又得要花多少錢?把飯錢、房租、衣食住行等全部加起來,平均一天要 10 塊錢,這 10 塊錢叫你的勞動力再生産成本。
《幸福的拉紮羅》
假設你一天工作 10 小時,能夠産出 100 塊錢的勞動價值,也就意味着,實質上每天你隻需要工作一小時,就可以活下去了,就能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勞動力再生産成本。那多出來的 90 塊錢,或者說多出來的 9 小時的勞動力,就是剩餘價值。
02.
剩餘價值:老闆拿錢,就是剝削?
剩餘價值的定義,就是你的勞動可以被剝削的價值。
但如果老闆說,生産、做生意不需要資金嗎?不需要管理嗎?不需要行銷嗎?這些你都沒有算進去,隻算你自己的勞動力貢獻,然後就說我剝削你。
不能說老闆講得完全沒道理,但我們可以再回到馬克思 " 天真 " 的勞動價值說,把剛剛老闆考慮的這些通通都加進來,都加到勞動成本裏再算一次。你就會發現,把管理、行銷等全部都納入考量,加加減減算出來的剩餘勞動價值,跟工人真正領到的薪水都還有一定的落差。
更明确的,是當把所有部分全部分開來計算,你還會發現,勞動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等到分配時,最終拿走最大一塊的,幾乎必然是資本和利息。
換句話說,所有的其他因素,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工資是固定的,房租是固定的,其他成本都是固定的。在創造出價值然後分配時,他們都得到固定的比例,隻有一樣東西是不确定的——老闆所拿走剩下來的所有一切。所以就算你創造了越多的利潤,工人的工資不會提高,房租不會增加,成本當然也不可能增加。什麽東西增加了?資本所得增加了。
《人生切割術》
這就證明了,馬克思那套 " 天真 " 的勞動價值理論,其實并沒有那麽容易被推翻。
爲什麽到了最後分配的時候,一定要把多出來的這一部分分配給資本,而不是平均分配在其他環節中呢?尤其爲什麽不分配到最根本創造出價值的勞動者身上呢?爲什麽勞動者會在被剝削的狀态下進行勞動?其中一個理由,就源自于勞動市場中的操控(manipulation)。
03.
老闆與勞動者的階級差異,是必然的嗎?
沿用馬克思對于操控的概念解釋,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市場經濟學本身就是對于市場的一股強大操控力量。從表面上看,市場經濟學解釋了市場運作的原則,但市場經濟學最明顯的作用,是讓勞動者接受這種被剝削的生産關系,讓他們以爲這種狀态是有道理的、是應該的。
關于這點,隻需要看一件事,每當牽涉到工資計算時,幾乎所有的老闆都立刻成爲市場經濟學的信徒,工資是 " 讓市場決定價格 "。絕大部分老闆不會接受用勞工所創造出來的商品價值來計算工資,讓工資可以随着利潤而浮動。(他們)往往也不贊成保障最低工資的概念,通常更不會支持政府要提高基本工資的政策。
老闆們都相信市場經濟學,顯然是因爲市場經濟學最符合他們的生活形态所需,也最能夠照顧到他們的團體利益。以馬克思經濟學作爲對照,你就會發現,市場經濟學的最大特色,就是假定老闆和勞動者之間的階級差異是不存在的,或者老闆和勞動者之間的階級差異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不需要任何讨論,當然也就不需要調整。
階級差異不是一個可以改變、應該改變的人爲現象——在市場經濟學裏找出操控者的價值本源之後,馬克思點出了操控存在的事實;他更進一步認真讨論,我們應該要如何消除操控。
《人生切割術》
馬克思提醒我們,操控的原因跟結果一直在交互循環中持續增強,所以産生了如此強大的操控效果。操控制造了階級差異,一邊是操控者,一邊是被操控者,這當然存在差異;而且産生的是兩種不一樣的階級,資本家階級是在操控的那一面,勞動者、工人是在被操控的這一面。
可是如果把階級差異赤裸裸地擺在所有人的眼前,就必然會刺激被操控者醒覺過來,試圖要縮短乃至消滅這樣的階級差異。還有借由操控階級差異所能夠得到的利益,不就消失了嗎?所以讓階級差異繼續存在,并且持續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讓大家看得出來階級差異的存在。
回到原點上來看,什麽是階級?在第一線執行生産的工人之間是水平分工,但他們和以其他方式間接參與生産的人,構成了垂直分工。也依照不同的生産身份形成了不同的階級。
你介入生産活動的方式決定了你的階級,而你的階級回過頭來,影響你看待生産活動的角度。不同階級的人對分工的生産程序,乃至于分工的生産成果的看法,就不可能完全一樣。人在生産關系的體系當中,你在什麽位置,就會站在這個位置上去思考如何極大化自己和自己所屬的這個團體的利益,并且站在這個角度提出對于整套生産關系的主張,這就是階級所帶來的階級意識。
從階級跟階級意識的角度來看,經濟生産活動本質上是一個多元利益沖突、主觀利益交錯的場域。換句話說,不同階級的人會對于生産活動保持不同的利益主張,兩者基本上是不可能跨越彼此的階級立場,找到一個統一的利益主張或者是運作模式。
在這一點上面,馬克思經濟學的根本精神又和市場經濟學形成了極端的對比。市場經濟學把自己建構成爲一門科學,是以自然科學做範本,把自然科學用來記錄、分析、預測自然現象的方法,套用在了人類行爲上,它的内在理論,趨向于盡可能找到最普遍、運用範圍最廣的法則。經濟學家們找到了市場,一個不理會身份、不考慮個人差異的力量,供給需求決定價格的法則。
将因果倒過來看,正因爲這些經濟學家想找出最普遍的法則,所以偏好将市場中超越任何個人差異的現象加以凸顯。但馬克思卻認爲,生産這種經濟活動本質上就是社會活動,也就是一種人類關系的行爲。
市場經濟學是宣稱自己擺脫了身份跟個人差異,是一套普遍的經濟法則。但馬克思不吃這一套,而是執意質問:你是站在誰的立場上提出分析的?隻要由這個問題出發,我們看到市場經濟學就不再是一套客觀、普遍的經濟法則,而是一套站在維護資本,擴大資本利益,也就是傾向資本階級利益的立場,把資産階級的操控與剝削合理化的理論。
04.
資本主義理論讓社會 " 和諧 "
回來看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催生了一種合理化自我存在的理論。這套理論很巧妙,因爲它是以解釋資本主義的性質、資本主義的機制運作這種形态而存在的。
這産生了一套經濟學,假裝是對資本主義秩序的一種客觀解釋。爲什麽要假裝客觀?因爲資本主義經濟學和資本主義中的任何角色都沒有關系,它看似客觀地幫我們分析,資本主義包括了哪些角色,哪些機制,這些機制如何運作。
馬克思要我們看清楚,他明白地說,這是騙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和經濟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的内在一部分。它用這種方式建立起了資本主義的秩序,而不是資本主義秩序建立和存在之後,才用客觀的外在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形成的理論。
這套理論明明内在幫助建立起了資本主義,但卻假裝自己是客觀的理論想法和意識形态,它們以什麽樣的方式發揮了作用?關鍵之處在于,它提供了一種社會和諧的基礎。
《人生切割術》
馬克思對于庸俗經濟學有過深刻批判,庸俗經濟學就是一種幫資本主義說話的理論。馬克思在批判的時候,集中處理所謂的 " 三位一體 " ——資本、土地、勞動,這整個資本運作體系分成三種不一樣的元素。不同的元素産生了三種不同的收入:資本産生了利息,土地産生了地租,勞動産生了工資。
這套三分法的理論,使得整個生産體系和生産關系看起來很和諧。三部分各自産生而且分配了應得的利潤,資本産生了利息,土地産生了地租,勞動就産生了工資。似乎資本、土地、勞動密切合作,之後各自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應得部分,構成了一套和諧的系統。
這是庸俗經濟學給人們的建立一種圖像,它漸漸演變爲一套通行的觀念,勞動者當然就拿到工資,土地所有者就應該拿到租金,資本家當然就應該得到資本利得、資本利息。所以這三部分的人可以相安無事,每一個角色都得到自己能夠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
05.
這是一個讨價還價的過程 .
可是馬克思給我們提了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解釋和理解。相反,馬克思認爲,資本主義真正的内在性質,是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當我們看待資本主義,看到它用這種方式進行生産以及産生了相應的價值,這不隻是價值生産可以解釋的,更重要的是,價值到底應該要怎麽分配?誰分到多少,用什麽方式分,這明明是一個讨價還價的過程。
所謂資本主義,從馬克思的角度來看,是工業化帶來了新的生産力和新的生産關系,出現了過去不曾有的新形态的價值增長。以前在那種農業的生産關系底下,地主、農民與工匠,在各自生産的關系裏,有相對固定的分配方式。
現在因爲生産力與生産關系改變了,同樣的一群人,如果原來的生産力是十,現在飛躍變成了五十、五百甚至更多。原來的分配方式不可能繼續維持,新增的生産所得必須要重新分配,就産生了新的分配原則。
既然是重新分配,沒有現成的規則,必須要讨價還價。
這時候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一定是沖突的,因爲你拿得比較多,我拿得就比較少,這才是内在的現實。所以資本主義的刻畫一種和諧的圖像是爲什麽?那就指向了取消原來在讨價還價時必然會有的緊張關系。這套生産關系實質上對資本家有利,卻把這種模式假裝刻畫成一種對大家都公平的原則。
當把資本主義還原爲一種激烈的讨價還價的過程,就會知道,整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是資本家創造出來的一套對自己最有利的催眠術,告訴大家這就是公平的,來讓人接受。
《風櫃來的人》
所以作爲一個勞動者,你應該在這個讨價還價的過程中替自己争取得更多。
首先,你必須解除資本家所創造出來的,已經在你腦袋裏先入爲主的這套意識形态和故事,不要把它當作真理。如果已經被催眠了,作爲一個勞動者,你必須去質疑它,必須去挑戰它。
第二,你才能夠摸索,然後建構起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在讨價還價過程中能得到更多利益的意識形态。從而讓對勞工有利的這套意識形态被建立起來,甚至能和那套資本主義的庸俗經濟學的意識形态相抗衡,産生修正,甚至予以推翻。
這就是馬克思在思考和設計這套意識形态理論時,特别用心思考的部分。
* 本文綜合整理編輯自楊照主講節目,《你好,馬克思先生》第 20 期、第 71 期,有大量删減,完整内容可移步 " 看理想 " 收聽。
音頻編輯:天真、dy
内容編輯:青鸾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福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