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一封《緻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以下簡稱 " 全員信 ")在網上流傳。信中顯示,廣汽三菱産品受市場轉型的影響,銷售遠未達預期,經營陷入困境,公司經營層和股東方慎重讨論,決定于 6 月進入臨時停産階段。
該封網傳信件還提到,爲了有序、平穩推進工作,奠定企業可持續發展基礎,廣汽三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并将公布員工安置方案。
針對上述傳聞,廣汽集團相關人士回應稱,目前,廣汽三菱的股東三方正盡全力推動企業的纾困轉型工作。廣汽三菱将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依規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并盡最大努力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廣汽三菱的困境早有端倪。近幾年來,廣汽三菱銷量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實。
從 2019 年左右開始,廣汽三菱的銷量就已經進入了持續下跌的階段。2019 年,廣汽三菱年銷量 13.3 萬輛;2020 年直接斷崖式下跌,年銷量僅剩 7.5 萬輛;2021 年進一步下探至 6.6 萬輛;而在 2022 年,廣汽三菱的銷量直接跌至 3.36 萬輛,甚至不及部分主流合資品牌一個月的銷量。2023 年的第一季度,廣汽三菱旗下所有産品的累計銷量僅爲 3969 輛,同比跌幅達到了 58%。
今年 4 月,廣汽集團産銷快報首次剔除了廣汽三菱的産銷數據,這也引發了外界對三菱汽車或退出中國市場的猜測。此後,盡管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夫一再澄清,目前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計劃,即便公司在華面臨困難,長沙工廠将按計劃于 6 月重啓生産。
然而,于 7 月 13 日被曝光的 " 緻員工信 " 表明,廣汽三菱的這一複産計劃已擱淺。據乘聯會數據,今年 5 月,廣汽三菱産銷量均爲 0;1-5 月,廣汽三菱累計産量僅爲 3367 輛,同比下滑 75%,累計銷量爲 8943 輛,同比下滑 25.1%。
據日經中文網消息,三菱汽車在 4 月 25 日宣布,在截至 2023 年 3 月的 2022 财年合并财報中,計入了 121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6.3 億元)的營業外費用和 105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5.4 億元)的特别損失。由于銷售持續低迷,三菱汽車停止了在中國當地的新車生産,計入相關損失。
廣汽三菱試圖通過新能源轉型擺脫困局。全員信中提到," 曆史向前發展,汽車産業正在經曆一次颠覆性的革命,我們所處的汽車市場正在快速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在近幾個月,公司經營層和股東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有百般不舍,又萬分無奈。但順應趨勢,抓住新能源轉型的機遇,公司将迎來涅槃重生。"
然而,由于廣汽三菱自身沒有純電平台,爲了發展新能源汽車,廣汽三菱不得已使用廣汽埃安的純電平台,去年 3 月份推出了第一款純電 SUV 阿圖柯,但今年第一季度,這款車的總銷量隻有 178 輛。
業内人士普遍認爲,由于新能源轉型不力、車型單一等因素,廣汽三菱可能會步廣汽菲克等合資品牌的後塵,退出中國市場也隻是時間問題。
盡管廣汽三菱已經停産,但似乎并未就此放棄。今年 6 月 21 日,廣汽集團董事會通過一則提供委托貸款議案,拟向廣汽三菱提供 9.42 億元委托貸款。早在去年 9 月,廣汽集團也曾給予廣汽三菱 10 億元貸款,不過這次 " 輸血 " 并未讓廣汽三菱扭轉頹勢。廣汽三菱去年全年虧損近 20 億元,到年底時資産負債率已經升至 98.33%,處于資不抵債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