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東認爲," 平替 " 并不是什麽新的東西。它是根植在消費者行爲裏面一直都有的兩種趨向之一——一種叫 " 優替 ",一種叫 " 平替 "。
作者 / 一日曲
" 省錢 " 這門學問,總是在不同時期成爲人們的話題來源。隻不過,面對當下精打細算的年輕人,恐怕就連老一輩的 " 摳門專家 " 都得感歎一句:精明。
摒棄 " 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 的消費觀的人們,反向追捧品牌代工廠,拒絕智商稅。有的人前腳在 1688 挖寶平替,用了一段時間後又挂在 " 閑魚 " 上賣,不僅用最低的價格享受了新産品,還能維持生活的豐富體驗。從用軍大衣平替貴價羽絨服,到用 Citywalk 平替遠遊,平替之風越刮越猛。年輕人熱絡地交流着 " 摳門秘方 ",也間接整頓了消費市場、改變了生活潮流。
2024 年 2 月 7 日,江蘇南昌。市民在超市内選購商品。春節将至,當地消費市場人頭攢動。(圖 / 泱波 / 中新社記者)
在日本學者三浦展的研究中,這種趨勢似乎早有顯影。随着經濟發展,他曾劃分出四個消費時代。
在 " 第一消費時代 " 到 " 第三消費時代 " 裏,消費與娛樂經曆了從中産階層到以大衆化爲中心的過渡。爲了提高銷售率,制造商開始提倡 " 個性化 ",高檔品牌的消費主義開始盛行。然而到 " 第四消費時代 ",人們卻不再執着于擁有或攀比,反而樂于在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時,保持精彩的生活體驗,并喜歡通過租用、共享産品來獲得樂趣。
(圖 /《錢斷情始》)
平替趨勢會讓消費力遭遇重擊嗎?在天圖投資 CEO 馮衛東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馮衛東是 70 後,他見證過中國經濟與消費市場從落後走向繁榮的路,同時也是國内較早一批開始研究消費市場的投資人之一。當大家都在讨論互聯網産業時,他早早就把目光鎖定在消費領域。他所在的天圖投資,參與的投資成功案例包括周黑鴨、三頓半、小紅書、江小白、鮑師傅、茶顔悅色等消費者熟知的品牌。
我們正在走入一個怎樣的消費時代?平替趨勢之中,是否再無品牌成長、爆發的空間?我們和馮衛東聊了聊。
" 平替 " 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新周刊》:你怎麽看待 " 平替 " 這種趨勢?
馮衛東 :其實 " 平替 " 并不是什麽新的東西。它是根植在消費者行爲裏面一直都有的兩種趨向之一——一種叫 " 優替 ",一種叫 " 平替 "。優替就是 " 我要選擇更好的東西 ",平替就是 " 東西都差不多,但是我要找更便宜的 "。在不同的時間窗口,不同趨向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過去,在工業基礎比較差的階段,東西能從無到有地做出來就不錯了。雖然能做出來,不過質量也較差,所以大家那時候都在期盼能找到更好的東西,整個經濟欣欣向榮,大家都在找優替。
馮衛東,天圖投資創始合夥人、CEO。(圖 / 受訪者提供)
過去五年有一段時間,新消費特别火。那也是因爲當時大家都很樂觀,覺得自己未來的收入會增長,那麽他們就會預見性地提前爲 " 自己未來的收入 " 做好準備,嘗試新的消費方式。當他們覺得自己在上升,爲了未來消費更多更好的東西,他們就要學習有錢人的消費,否則出去就像 " 土包子 " 了。所以,那時候能看到許多新品牌帶着各種各樣的差異化産品(或定位)甚至噱頭出場,成爲網紅品牌。
這些新品牌裏面魚龍混雜。但在優替時代,大家都在喊着消費升級,他們不斷去獵奇、嘗新嘗鮮、拓寬消費邊界,那是一個尋找優替的過程。而現在,經濟增長放緩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一定會找平替。當人們覺得未來收入難以改善,平替就會成爲一種現象級的社會學現象。
當然,消費者的選擇始終存在優替和平替兩種方向,我們把它稱爲追求性價比的統一邏輯。" 優質優價 " 也是性價比,人們即便買奢侈品,也會傾向于尋找便宜的。不辭辛勞地海外代購,就是理性的表現,也呈現了追求性價比的一緻性,隻是得看消費者要追求哪個檔次的 " 性價比 "。許多人平時省吃儉用,但他們去看場演出、追個星、旅遊一趟,花錢都很大方,這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優替。
(圖 /《錢斷情始》)
優替、平替,在不同的階段是交織進行的。經濟預期不樂觀的話,平替就會冒出來,顯得更占主流,但優替也依然存在。現在性價比消費大行其道,很多新消費品牌熄火了,但某些所謂的輕奢品、奢侈品品牌依然能穩住收入,比如 LVMH 集團。" 平替 " 浮出來了,所以比較少人關注到它去年的營收利潤創新高(LVMH 集團财報顯示:2023 年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8%,刷新 2022 年所創的年度新高)。
另外,在優替的風潮中,有些品類的創新慢慢進入瓶頸期,大家也會找平替。比如智能手機剛出來那會兒,一年一個新功能,大家都在頻繁地換新手機,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創新似乎已經臨近枯竭的階段,大家可能就會找平替。隻是當時平替現象沒有顯現出來,平替還沒有成爲媒體關注的年輕人主流話語。
《新周刊》:" 平替 " 的觀念轉變,背後的驅動因素都有什麽?
馮衛東 :平替産品本身倒沒有帶來什麽深刻的觀念轉變,因爲消費者始終都在追求性價比。當品類的創新枯竭後,消費者可能會去找便宜的、差不多的東西。" 智商稅 " 這個詞的出現也是基于此。過去某些 " 高大上 " 的品牌,如果沒有持續的創新力去引領産品的提升和進化,消費者花錢購買,就變成智商稅了。
(圖 /《我的家裏空無一物》)
當然,背後還有一些變化,我們叫作 " 慢變量 " ——緩慢變化但周期持久的東西。一個是收入的提升——收入高了,人的消費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而且也能消費更好的東西;另一個則是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這也是必然相關的因素。
受教育程度提升了,人們在某些方面的消費就會變得更理性。他們的眼界變得更開闊,對健康的關注會更多,延遲滿足的能力爲消費帶來增長。他們會在旅遊、健身保健等産品上消費更多,而且對節省時間的需求也更強烈。這就像早期有許多人冒着讓電腦中病毒的風險去找免費影視資源,現在反而越來越多人願意爲視頻網站會員付費;過去很多人玩遊戲舍不得花錢,現在都有各種 " 氪金玩家 " 了。
新的消費價值觀正在養成
《新周刊》:日本學者三浦展曾提出 " 下流社會 " 的概念。所謂 " 下流 ",不僅僅是收入低下,人的購物欲望、生活熱情也在全盤下降。書中提及,日本年輕人意識到階層差距已無法拉近,階層開始有意識地向下流動。你認爲,日本會成爲中國消費趨勢的鏡子和警示嗎?
馮衛東 :能成爲部分的啓發參考。三浦展提出," 下流社會 " 裏,當向上的機會枯竭,大家會幹脆從另一個角度來提升自己的滿意度,不要那麽累,消費欲望也降低一點,然後用另一種方式尋找生活的意義。而且消費不是簡單地降低,它會産生新的消費價值觀。日本非常流行 " 古着 " 這樣的二手衣服、二手家具市場——他們不去奮鬥追求收入的增長,但是通過二手物品的利用和共享,來提高消費效率。
(圖 /《錢斷情始》)
所以,日本的人均 GDP 增速在将近 30 年裏是趨零的。不能說日本的消費社會沒有變化,或者幸福度沒有增加,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是進入了另外一種增長模式——經濟淨福利(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 · 薩缪爾森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 經濟淨福利指标越高,代表一個國家在提高國民福利方面的表現越好 )的增長,通過提升消費效率來獲得經濟福利的增長。但在 GDP 的概念維度上,是幾乎沒有增長的。
在 " 明确地悲觀 " 的狀态下,消費者自然會尋找更有效的消費方式。它不是指消費者會去開源增加收入,而是去節流,提高消費效率——買不如租,租不如共享。所以日本經濟增長停滞,年輕人的收入甚至比父輩的還要低——現在的年輕一代都有這樣的特點。
日本 " 第四消費時代 " 有一個重要特征——通過共享消費,讓人與人建立更多聯結。日本有一種很流行的小店叫 " 咖啡洗衣房 "。大家在等待洗衣服的時間裏,在邊上坐着一起喝咖啡,這個空間既成爲社交場所,也讓大家共享了更先進的、商用的洗衣和烘幹設備。當年輕人預期未來的收入不再增長時,他們一定會基于此去優化自己的行爲,二手物品、共享經濟都會陸續出現。
2019 年 9 月 14 日,四川成都。在位于百花西路的自助洗衣咖啡店裏,顧客可以購買咖啡,也可以自助洗衣。(圖 / 視覺中國)
中國和日本也有不同。日本各地發展是比較均衡的;中國的縱深則比較大,一線、二線城市與低線城市的發展有不均衡、不同步的狀況。一些一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已經從 " 第三消費時代 " 過渡到 " 第四消費時代 ",而四線城市可能還處于 " 第二消費時代 " 到 " 第三消費時代 " 的過渡。中國還有 " 巨國效應 "。我們的人口約是日本人口的 11 倍有餘。三浦展也觀察到,在日本出現的哪怕再小衆的消費,放在中國市場,都可能在人口規模以及發達的電商中轉化成巨大的量。
我年初去日本研學的時候,與三浦展做了交流。他認爲他所提出的四個消費時代,是基于日本的社會發展觀察得出的,與我的觀察也比較契合。三浦展的理論雖然不完全适合中國,但背後有深刻的規律,比如收入變遷、教育變遷,在全世界來看都有類似的變化。其中包括單身經濟的趨勢——日本的 " 第四消費時代 ",還有一個特征是存在年輕人不結婚的現象,即使結婚也有部分人選擇丁克。
(圖 /《錢斷情始》)
《新周刊》:過去,人們通過消費尋找自我,從産品中得到自我價值的差異化。然而在《第四消費時代》中,三浦展提到一個重要趨勢是 " 去品牌化理性消費 ",它似乎對應了當下的平替行爲。年輕人是否真的不需要 " 品牌 " 了?
馮衛東 :我也和三浦展探讨過這個問題,我和他的看法不一樣。" 去品牌化 " 并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趨勢,而是在某些品類的創新枯竭、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産生的傾向——大家都差不多,我就不再認品牌了。
(圖 /《錢斷情始》)
我認爲大衆始終還是有 " 認 " 品牌的需求。在社交化消費下,日本還是有各種各樣需要 " 認 " 品牌的産品,比如威士忌。還有一種情況是,某些公司看起來是去品牌化了,實則它隻是用一個品牌把其他不需要品牌的商品彙集,變成了一種渠道品牌。譬如無印良品、大創、名創優品,這些都是渠道品牌。
像毛巾、拖鞋、指甲刀、杯子這些産品,大多數人是閉着眼睛買差不多的就行。這不像過去,買花生、瓜子也要看品牌,它的功能足夠用就行了。我們把這叫作 " 性能過剩 "。大部分企業能做好的産品,在我的書《升級定位》的理論裏面叫作 " 弱勢品類 ",是消費者不需要專家品牌的産品。他們隻需要一個渠道品牌就好了,讓渠道幫他們把關。
《升級定位》,馮衛東
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6
有許多産品仍舊是需要品牌的。大學有名牌學校,部分人買的包包、西裝、手表有品牌,請朋友喝酒也一定得有品牌,這都是涉及面子的東西。品牌除了保障價值,還要彰顯價值。所謂的不需要品牌,其實隻是品類創新枯竭、性能過剩以後,大家不需要品牌來保障差異化而已。隻要創新仍然源源不斷,産品、技術所帶來的差異,都需要 " 品牌 " 來确保 " 我的東西比别人做得更好 "。
日本仍然存在大量的品牌。我和三浦展曾探讨過網紅店現象。一些街邊的特色小店,不管它原先有沒有品牌,一旦火了以後,就會吸引許多人專門跑去打卡,進而使許多全國連鎖品牌跟着把店開在附近。遊客去那裏是爲了打卡,他們大部分的消費還是依賴大品牌。
2022 年 10 月 6 日,上海,在盒馬 " 生鮮奧萊 " 店,市民正在選購商品。(圖 / 受訪者提供)
大品牌的流量大,承受能力也強。地方品牌往往會在租金競争中被擠走,當地的商業運營商還要爲它們提供特殊的租金優惠,才能把它們留下來。這些都是三浦展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所以,現在年輕人買平替,他們買的也是某種平替品牌。
" 環保主義 "
也是一種消費觀念的平替
《新周刊》:在你的觀察中,年輕人尋求的 " 平替 ",實際上想要替換的是過去的産品的哪一部分?他們真正想要尋找的又是什麽?
馮衛東 :消費者需要品牌制造一個價格之外的理由來給他們的決策撐腰。他們要的平替,除了要與大牌質量相當,同時還能提供一定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比如無印良品,它提倡的就是不浪費,愛護環境。它提供了一種生活哲學、一種理念,以此爲 " 購買便宜物品的行爲 " 抵擋鄙視鏈(無印良品在日本屬于平民品牌)。
人還是有追求社會地位的需求,這是根植于我們基因深處的潛意識。現在有很多媒體推崇環保的生活哲學,優衣庫也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在日本也是高性價比的品牌。消費者能理直氣壯地穿優衣庫,沒有一點自卑感,除了社會文化的支撐,還是需要品牌提供可能性。
(圖 /《錢斷情始》)
實際上,它的 " 環保标簽 " 與過去的 " 炫耀性消費 " 本質是一樣的,隻是炫耀的東西不同。過去是高歌猛進的時候,當時人們剛從貧困中脫身,價值觀還比較單一,隻想變得更有錢、更富裕。到了後來,大家發現階層跨越很難,富人消費的都是高定、私人定制,他們有自己的消費方式,這是另一個世界。隻要是大衆買得起的所謂的奢侈品品牌,在他們看來其實都是無差别的。窮人用這個去彰顯有錢,可能還會淪爲 " 笑話 "。
三浦展所提出的 " 第一消費時代 ",也有提及 " 鍍金者 " 這一類人,即模仿富人的人。但不管你怎麽模仿,怎麽像,骨子裏始終還是不一樣。當一些人發現追逐、鍍金的方式無效以後,他們就會轉向另外一種方式,彰顯另一種價值觀,比如說自己是 " 實用主義者 "" 環保主義者 "" 極簡主義者 "。他們不是彰顯 " 我有錢 ",而是表達 " 我有品位 "" 我有獨立的審美 "。極簡主義現在變成了一種生活美學,這樣一來,消費者在不多花錢的情況下也能找到自信,找到一種文化支撐。
追求平替的過程,
是社會進步的過程
《新周刊》:以你的經驗來談," 萬物皆可平替 " 的消費觀對市場産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它是否有推動市場往積極的一面發展?負面的影響又是什麽呢?
馮衛東 :其實并沒有特别大的負面影響,因爲這都是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平替并不是說不消費了,而是更理性地消費。平替和優替是始終存在的,平替推動了成本的節約優化、生産效率的提高,也推動了品牌去創造差異化,讓自己不可被平替。平替邏輯是一直存在的,隻要品牌的技術進步放緩,那麽背後就有靠規模經濟、靠降本增效來摒棄你的平替。
如果過分地推動平替産品生産,是不是會讓很多人不敢去做優替、做貴的東西呢?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消費者還是願意買單的,或者說至少有那麽一部分消費者願意買單。因爲消費者的收入也是 " 分層 " 的,永遠有人去追求新事物。
(圖 /《我的家裏空無一物》)
平替讓從前隻有上流階層才消費得起的東西變成大衆化的消費,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力量。比如以前的 " 大哥大 ",能用得起的都是富豪,到了現在,各個階層都用得起,這個過程也是平替的力量。
《新周刊》:在三浦展的 " 第五消費時代 " 預測中," 元宇宙 "" 孤獨 " 成爲消費的關鍵詞——社會越來越 " 孤獨化 ",年輕人走向低社交時代。與他人聯結的斷裂,是否會加劇影響人們的平替消費觀?
馮衛東 :會有一定的影響。不和别人打交道了,我穿衣是不是可以随便一點?很多 " 彰顯價值 " 的品牌都會受到影響,這也會影響人的消費觀。現在,大家對遊戲的消費越來越多,刷短視頻的人也越來越多,AI 的誕生,還會進一步減少人對其他人的依賴。新技術的發展推進了社會心理中孤獨的一面,但人從骨子裏還是希望和别人交流的。AI 也能幫助我們找到更适合交流的人群,推動更多的興趣社交。
運營:鹿子芮;排版:冼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