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實的恍惚和困惑,正在逼迫我們正視生活的不确定性。」
>>>
" 考研也有戒斷反應啊?"
12 月 25 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初試結束,# 考研戒斷反應 # 登上熱搜。在過去半年、甚至長達一年的時間裏全情投入備考的學子們似乎遭遇了一場集體的心理戒斷反應,不僅沒有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暢快,反而處處都遭情感冷遇,抖音刷不動、逛街提不起勁、書本看不進去,整個人都似雨打芭蕉,蔫蔫地失了生氣。
(戒斷綜合征示意圖)
戒斷反應,原指人長期用藥後驟停或驟減引起的特異性症狀,包括心悸、嘔吐、煩躁、易怒及睡眠障礙等多種生理、心理症狀。因經曆上的相似性,人們開始用其形容某段情緒體驗結束後産生的不适," 演唱會的戒斷反應也太大了 "" 旅行結束後的戒斷反應才是最緻命的 "" 電影散場後也有戒斷反應 " ……
(小紅書用戶發帖分享的各類戒斷反應)
這并不是戒斷反應第一次用于形容純粹的情緒體驗,但它與「考研」的結合卻略顯不同。如果說演唱會、旅行、電影構築出的短暫幸福是讓人願意永遠沉醉的美夢,那麽由日複一日的埋首苦讀組成的考研曆程又爲什麽讓人難以割舍呢?
情緒的戒斷反應——多巴胺與荷爾蒙驟然跳崖所導緻的精神空虛,似乎照見了分立于崖頂和谷底的溫柔鄉與荊棘地。對現實的恍惚和困惑,正在逼迫我們正視生活的不确定性。
01
全情投入,然後從現實逃離
一次酣暢淋漓的演唱會、一段開懷大笑的旅途、一場直擊心靈的電影……人們在這些暫時性的體驗中歡呼、大笑或流淚,最大程度地釋放敏感多情的那部分自我,享受此時此刻的激情。但當帷幕落下,浪潮洶湧最終都回到了海波不驚,平凡生活裏的安靜突然變得震耳欲聾,像四面轟隆而來的鼓點,重重錘打在 " 隻道尋常 " 的日子上。
(摘自蔡康永的節目片段)
這些暫時性的體驗似乎脫軌于日常生活,共同創造了一個簡單純粹的精神烏托邦,當人們來到這裏、全情投入,就在沉浸式體驗中與現實生活逐漸絲縷剝離。馬上期末周了?還有未完成的工作?月初又要交房租了?爸媽又催婚了?那個讨厭的人又作妖了?學習工作、社交生活的種種煩惱,此刻都被震耳欲聾的音樂或絢麗多彩的北歐極光趕出腦中,幸福和快樂成爲了唯一的主旋律。
但如果說産生戒斷反應是因爲我們透支了快樂,那麽當熱鬧與歡笑退散," 考研 " 這場比拼意志力的戰鬥爲什麽同樣讓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微博網友對戒斷反應的理解)
其實,備考時長以月起步、甚至長達一年之久的考研,因其目标的純粹性和清晰化,更是一場曠日持久、令人沉浸得更爲徹底的脫離現實。當一個人決定參加考研,他就爲自己設定了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和一定要到達的遠方。書是一定要每天都看的,題是一定要每天都刷的,學是一定要争取能上的。
相比站在人生岔路口舉棋不定的其他人,考研人正走在一條有明确方法和目的地的路上。但當考試結束,他們重又被抛回了那個岔路口:如果沒考上怎麽辦?去考公會不會更好?直接工作需不需要考慮?與此同時,因備考而後置了優先級的問題或許仍然以問題的形式存在着,他們将不得不面對。
在這段旅途的終點,是有更多選擇需要做出的未來,而得以喘息的當下的恍惚,未嘗不是在爲開啓未來和面對真實生活做心理準備。
(考生在微博上分享的考研焦慮)
在各色場景中,人們被賦予了一個暫時性的集體身份,并随之心照不宣地遵照着一套行爲模式行事。在演唱會就呐喊狂歡,在劇場就走進角色的内心,在備考就規律學習。體驗結束後,人們又重新接上現實生活的軌道,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可不思考的未來直行而去。
02
反身現實,然後認清 " 不确定性 "
演唱會散場後,坐在觀衆席上的歌迷終于給了青春一個交代,但然後呢?這就是歌迷和偶像唯一一次的現實交集嗎?這樣的快樂還會再有嗎?之後的平常日子又怎麽過下去呢?狂歡過後,人們會爲這樣的快樂或許在未來不可得而煩惱。
考研初試落下帷幕後,基本結束了備考學習階段的考生也會對自我發問,然後呢?系統性學習就到此爲止嗎?我的努力能收獲結果嗎?過程結束後,看不清終點的未來讓人陷入内耗。
(摘自泰勒 · 斯威夫特的采訪片段)
當我們試圖溯源這些怅然若失,或許會在内心深處找到答案:現實之所以讓人不願面對,是因爲人們開始很難相信,有一個既定的未來在前方等待着我們的到來。人生一會兒好像是十秒就有一個紅綠燈的川流大道,一會兒又好像是看不到盡頭的羊腸小道,在變化和無常的沖撞中,心靈難以找到真正的落腳點。
于是,一切能帶來 " 确定性 " 的東西變得彌足珍貴。此刻身體搖擺的快樂是确定的,此時認真備考的落筆是笃定的,此刻涕淚連連的感動是肯定的。我們開始不願和這些暫時性的體驗告别,不願反身回到現實生活,去等待下一個不知何時能到來的快樂或一份值得信賴和投入的笃定。
(來自小紅書 @劇場筆記)
" 世界本質上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 的事實是如此讓人不願相信,以至于有時我們會願意給帶來确定性的許諾支付不菲的代價。這個代價有時是金錢,有時是時間。
但不幸的是,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本身。當暫時性的體驗結束,我們又要面對永恒的不确定。生活就好像是戒斷反應的循環,多巴胺與荷爾蒙反複竄高落低,以爲已經擁有,但随時可能失去。
一場短暫狂歡的盡頭是 " 未來或許不再可得 " 的煩惱,一場沉浸式學習的盡頭是 " 未來或許等待着一個壞消息 " 的内耗。這些 " 或許 " 避無可避,但人生本就有千萬種可能。如果太過沉溺于這些暫時性體驗搭建的安全屋,可能會讓人失去在生活中一往無前的勇氣。
(來自小紅書 @蘇飛的答案)
當把時間的尺度拉長,戒斷反應也可以被當做一場體驗的結束儀式,它的出現是來自心靈的敲打,告誡我們尋常生活中還沒有足夠舉足輕重的東西來壓牢心靈的陣腳,鼓勵我們記住此時此刻的滿足和快樂,爲了更穩固地起航,不斷尋找人生中那個真正的生活錨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妨把戒斷反應當做一個生活鬧鈴,每當鬧鈴聲起,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更大膽地邁開步伐,重新錨定自己的生活。
03
擁抱未知,對生活多一點天真
多巴胺與荷爾蒙的一次暫時性過溢會讓人産生戒斷反應的規律并不會在所有人身上應驗," 從前的我們 " 似乎就不曾爲此煩惱。
高考結束時,我們是玩累了、玩膩了,而不是怅然若失于戒斷反應;孩童時和鄰家小孩的一場追逐賽,結束後隻會念叨着明天再來,而不是擔心明天會不會約不出這個玩伴;暑假天天在海邊瘋玩,臨走時隻會被大人嘲笑曬得像黑炭,而不是站在海邊惆怅何時再見這片海。
我們曾經很天真,又因爲那一點天真輕易地讓快樂填滿整個心靈。在我們足夠成熟、以至自信能夠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擁有一點保留天真的能力,未嘗不是更完整的 " 長大 "。無常既然是貫穿生命始終的永恒主題,未來既然注定是無從确定的,不妨選擇多給自己一點相信的力量,相信幸福會再次降臨,相信下一次的快樂更強烈,相信此路不通還有道路千萬條,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來自小紅書 @會好)
如果願意從積極的意義上去面對人生的 " 不确定性 ",那麽那些暫時性的快樂或安全體驗也就不再擁有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讓人在結束後長久地陷入 " 戒斷反應 "。因爲日常生活就已經足夠飽滿踏實,足以支撐人們安心把日子一天天過完,而無需全情寄托在某一段暫時性的體驗中。
擁有錨點的生活,即尋找到了讓生命恒久湧動的力量源泉的現實生活,讓人不必在平凡的日子裏怅然若失,也不必将一段暫時性體驗看得過重。因此每一次經曆都成了生活的禮物,得到便是驚喜,不再擁有也并不意味着失去,畢竟生命的體驗已然更加豐富。
當我們能夠坦然擁抱 " 不确定 ",也就意味着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人生的岔路口何其之多,如果一味沉溺于既有的快樂,永遠選擇最具有确定性的那個答案,或者幹脆停滞不前,就會錯過很多來自未知的精彩。
一如以醉酒喻人生态度的尼采,面對人生注定的苦難和看似悲劇性的最終結局,以欣喜的态度肯定生活的 " 不确定性 ",并爲自身不可窮盡的可能感到喜悅。面對現實生活,不妨發揚一點點 " 酒神 " 精神,至少在未來永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能夠給自己多一點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