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和上汽的電動車領域合作,靴子終于落地。
就在剛剛,上汽集團宣布,已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将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滿足中國客戶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在外界看來,技術,是上汽的最大優勢之一,也是上汽 " 築巢引鳳 " 的底牌。
事實上,在上周,關于上汽與奧迪合作電動車的傳聞已經不胫而走。而在上汽集團舉辦的 " 智咖彙 " 技術分享會上,上汽展示出了包括整車平台架構、固态電池、800V 電驅以及智駕、智艙等方面 " 一攬子 " 技術成果,而這就是奧迪這樣的跨國巨頭選擇與上汽合作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腦
" 智慧的腦 "、" 敏捷的身 "、" 強勁的心 ",上汽在介紹自己的 " 技術底牌 " 時,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
" 智慧的腦 ",即上汽零束全棧 3.0 解決方案,采用 " 中央計算 + 區域控制 " 的策略,艙、駕、算、聯四域合一。
上汽零束全棧 3.0 解決方案,包括零束銀河智能車操作系統 ZOS、零束銀河智駕計算平台 ZPD、零束銀河智艙計算平台 ZCM、零束銀河艙駕融合計算平台 ZXD。該技術的特點是高度集成," 做減法 "。預期将實現域控制器數量減半、數據帶寬提升 5 倍、線束長度減少 30%、OTA 速度提升 70%。
據悉,面向 2025 年的上汽零束全棧 3.0 解決方案,采用分步走的策略,分階段實現代際解決方案量産。零束全棧 3.0 将率先搭載在上汽高端純電智能品牌智己的車型,計劃在 2025 年量産落地。
敏捷的身
" 敏捷的身 ",典型技術就是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該技術其基于整車的中央融合運動控制,使車輛跨域控制的鏈路更短,在人駕或者智能駕駛的狀态下,能夠更高效的對車身和底盤進行控制。例如,它可以讓車輛實現橫向、縱向、垂向協同控制,使車輛在不同駕駛模式和各種路況下,始終保持車身穩定。
據悉,上汽的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平台,是國内首個 " 以全域線控智能執行 " 爲載體,融合了線控轉向、後輪轉向、四輪幹式 emb 制動、四驅電機以及電控懸架等先進技術的運動控制平台。
該平台可将用戶對于車輛多系統的複雜駕控演變爲 VMC 系統帶來的智能化便捷駕駛,降低了對駕駛員的操控技能要求,讓駕駛員可以輕松應對各種複雜路況,帶來更安全與舒适的體驗。
根據計劃,VMC 技術也将首發搭載在智己的車型,并在 2024 年量産落地。
強勁的心
再來來說說 " 強勁的心 "。想要提升電動汽車的用車體驗,電池和電驅動技術是核心。而上汽所說的 "" 強勁的心 "",即碳纖維轉子電機 +800V 高壓電驅超級組合的全新一代電驅動系統,以及備受關注的固态電池。
據悉,由上汽創新研發總院與清陶能源共同研發的固态電池,有效解決能量密度與安全之間的矛盾,其單體能量密度達到 368Wh/kg,并保證單顆電芯熱失控後,整包永不起火、永不爆炸。
而固态電池的成本相較于傳統的磷酸鐵锂電池,可以降低 10%-30%。
說到 800V 平台,人們眼下更多想到的是 800V 超高壓充電,但是能同步推出 800V 電驅動系統的車企并不多。上汽集團的碳化矽 800V Sic 電驅系統,與當下 400V 電驅動系統相比,800V 電驅動系統的轉化效率更高,在高性能的同時還兼顧了低能耗。較目前主流電驅動系統,800V 電驅動系統的整車綜合效率可提升 3% 左右。
根據計劃,固态電池将于 2024 年首發搭載在智己車型上,而 800V 碳化矽電軸計劃下半年就首發搭載在智己車型上實現量産。
星雲平台
實際上,無論 " 智慧的腦 "、" 敏捷的身 " 還是 " 強勁的心 ",這些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就是上汽集團最新的純電動專屬平台——星雲平台。而名聲在外的固态電池、800V 碳化矽電軸以及 VMC 中央集成控制器等,都是星雲平台的關鍵性技術。
如今,上汽旗下的智己 L7、LS7,飛凡 R7、F7,以及 MG Mulan 等多款智能電動車型就是出自星雲平台,而在今後,智己 LS6、榮威 D7、MG Cyberster 等車型,也将是星雲平台的落地成果。
星雲平台,是基于純電動車專屬特征打造的可擴展模塊化平台,是一個梯度化超級平台。從 A0 級小車到 D 級豪華車,從跑車、轎車到 SUV、MPV,星雲平台都可以勝任,除了匹配從 44kWh 至 150kWh 的 10 餘款梯度化動力電池之外,星雲平台還可以提供充電或者換電多種補能方式。
寫在最後
" 用戶永遠希望用最少的錢享受到更好的體驗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傑認爲,技術驅動成本下降,讓消費者能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産品,并獲得更好的體驗。
這也是近年來車市電氣化大潮的基本邏輯之一。
與此同時,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零束科技 CEO 李君認爲," 技術不是炫技,技術的本質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 "。所以,我們看到,上汽将技術底座平台化、梯度化、模塊化,其核心邏輯并不是 " 酷炫 ",而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滿足其真實需求。
今年 4 月,上汽發布新能源汽車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在 2025 年實現新能源車年銷量達 350 萬輛。在日益 " 卷 " 的車市背景下,上汽要達成這個目标,僅靠價格戰的貼身肉搏,無疑很難成功。
而把價格戰拼成技術戰,構築屬于自己的 " 技術護城河 ",才是上汽在新能源賽道的底牌,也是上汽吸引奧迪這種跨國巨頭合作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