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字母榜 ,作者彥飛
陪跑十三年後,瑞信正在失去中國互聯網。
文|彥飛
編輯|王靖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互聯網的長期陪跑者瑞士信貸集團,正在陷入空前危機,在華前景也變得晦暗不明。
瑞信已有 167 年曆史,是瑞士銀行業第二大巨頭,截至去年底持有約 5800 億美元資産,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開展私人銀行、投資銀行和資産管理等業務。在中國,它參與了阿裏、微博、工商銀行等大型公司的 IPO(首次公開招股)及融資事宜,在資本圈内聲名顯赫。
但過去一周裏,瑞信屢遭沉重打擊,甚至被不少人視爲有可能步美國矽谷銀行之後塵,最終關門大吉。
3 月 14 日,瑞信在上一年度報告中披露驚人消息:2021 和 2022 财年的報告程存在 " 重大缺陷 ",未能在财報中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消息一出,外界嘩然。
雪上加霜的是,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旋即表示,根據監管政策,其不能持有超 10% 的瑞信股份,因此無法向其提供更多資金。瑞信股價應聲暴跌 24%,市值相比一年前縮水 85%。
瑞信與瑞士央行試圖滅火。16 日,瑞信宣布将從瑞士央行借款最多 500 億瑞士法郎(約合 540 億美元),以提前增強流動性、提振用戶信心,股價随即反彈近 40%。
然而,外界的擔憂依然強烈。不少金融業觀察家悲觀地認爲,瑞信面臨倒閉風險。
美國經濟學家努裏爾 - 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曾提前兩年預言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并因此得名 " 末日博士 "。在他看來,瑞信 " 大到不能倒,大到不能救 ",将是歐洲乃至全球市場的 " 雷曼時刻 "。另一位經濟學家羅伯特 - 清崎表示,就像他多年前預測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一樣,下一家出事的銀行是瑞信。
瑞信今天的危機,并非一日之寒。2019 年之後,瑞信流年不利,一直活得戰戰兢兢。
先是瑞信董事長譚天忠(Tidjane Thiam)雇傭私家偵探,監控其他銀行家的 " 間諜門 " 被曝光,譚天忠黯然下台;随後,瑞信先後踩雷金融科技公司格林希爾,以及對沖基金 Archegos,損失數十億美元。
根據财報,瑞信 2021 财年淨虧損 17 億瑞郎,2022 年再虧 73 億瑞郎。2023 年同樣不值得期待:瑞信在最新年報中警告,今年将再次出現重大年度虧損,2024 年才有望恢複盈利。
此外,3 月初矽谷銀行遭遇擠兌,在短短 48 小時内轟然倒塌,由此引發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麻煩纏身的瑞信首當其沖。
幾乎與整個集團的危機同步,瑞信在曾經的福地——中國,也漸漸失去了昔日的光芒。
瑞信進入中國已有 29 年,但直到 2010 年之後,它的業務觸角延伸至方興未艾的互聯網行業,才真正打響名聲。在輔佐阿裏赴美上市後,瑞信在全球資本圈子的長袖善舞有目共睹,迅速成爲中概股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幾乎成爲境外 IPO" 标配 "。
然而,瑞信的好運氣在 2020 年戛然而止。瑞幸咖啡爆發财務造假醜聞,讓長期爲之搖旗呐喊的瑞信聲譽掃地,一些計劃上市的公司也因此與瑞信拉開距離。再加上中概股步入寒冬,瑞信在過去三年間難有作爲。
如今,中概股開始解凍,境内外上市再度升溫。但随着國内二級市場的發展完善,尤其是全面注冊制的施行,赴美 IPO 不再是唯一選擇,甚至不再是優先選擇;拿人民币資金、在國内上市,漸漸成爲新的創投風向。這并非瑞信這樣的國際投行所擅長的。
内憂外患之下,自顧不暇的瑞信正在失去中國互聯網。這塊市場曾經給它帶來豐厚回報,但随着時代變遷,瑞信的淘金之旅正面臨曲終人散。
1992 年 10 月,華晨汽車登陸納斯達克,開啓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序幕。兩年後,瑞信來到中國開設分行,成爲第一家在華設立分部的瑞士銀行。
不過,九十年代初期的國内互聯網行業遠未成形;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風險投資、财務顧問和 IPO 之類的概念也都是天方夜譚。彼時,瑞信在中國主營銀行業務,投資闆塊的重心在國際市場。
直到十幾年後的 2008 年,中國互聯網氣象初成,一批小巨頭蓄勢待發,瑞信才把目光重新投向這片即将起飛的創投熱土。它在當年 10 月與方正證券合資設立瑞信方正,方正持股 66.7%,瑞信持股 33.3%,主營股票債券的承銷保薦等業務。
與此同時,瑞信投行部設立中國團隊,業務範疇包括國際并購、境外股票、債券、貸款和結構化融資等。随後兩年間,瑞信接連錯失 Facebook 和 Twitter 兩場 IPO 盛宴,促使它進一步把重心轉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自 2010 年起,瑞信把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列爲投行業務的戰略重點,很早就與阿裏、百度、搜狐等公司建立良好關系。尤其是阿裏,堪稱瑞信在中國收獲的巨型搖錢樹。
瑞信與阿裏的首次重量級合作,當屬 2012 年阿裏回購雅虎所持自身股份。在這場股權大戰中,瑞信擔任阿裏首席财務顧問,并爲交易提供融資。最終,阿裏花費 71 億美元将大約 20% 股份收回手中;十一年後,這部分股權的價值已飙升至 200 億美元以上。
這場大勝讓瑞信成爲阿裏的 " 禦用 " 投行之一。同一年,阿裏 B2B 業務私有化,瑞信繼續擔當财務顧問;随後,在阿裏的數輪融資中,瑞信同樣作爲重要夥伴參與其中。
長期的密切合作,最終讓瑞信成爲阿裏赴美上市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14 年 9 月,阿裏登陸紐交所,募資規模高達 218 億美元,成爲當年乃至其後多年的全球第一大 IPO。在這場資本盛宴中,承銷傭金高達 3 億美元,而瑞信力壓大摩、小摩、高盛等一衆國際投行,以主承銷商的身份拿到了最大的蛋糕。
作爲阿裏上市的 " 從龍之臣 ",瑞信一戰成名,開疆拓土勢不可擋。就在阿裏上市的同一年,瑞信還擔當了微博、獵豹移動、聚美優品等公司的 IPO 承銷商,幾乎将彼時中國互聯網的所有精華企業攬入懷中。
此外,在互聯網之外,瑞信也屢有斬獲。據時代周報統計,在 2014 年之前,它作爲主承銷商參與了多家大型國企的 IPO,包括中國人壽、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信達資産等。瑞信參與的中國公司融資活動超過 160 宗,總額超 1800 億美元。
在中國互聯網的黃金年代,赴美上市幾乎是每一位創業者的終極夢想。在中美之間飛速湧動的億萬資金,讓作爲中間人的瑞信等國際投行賺得盆滿缽豐。2014 年前三季度,瑞信亞太區以 13% 的營收占比,爲整個集團貢獻了 32% 的利潤,中國互聯網成爲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以阿裏爲代表的那一波中概股赴美上市潮,讓瑞信賺到大錢的同時,也在影響了瑞信對于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邏輯判斷,甚至出現了麻痹大意的迹象。
一位中資券商人士在接受《财經》采訪時表示,瑞信等外資投行之所以能夠接到更多中概股項目,除了自身能力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戰略比較激進,接項目的标準和要求較爲寬泛。從瑞信的一系列合作來看,這一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2018 年,瑞信在中國的 IPO 承銷生意達到巅峰。這一年,共 48 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相當于前一年的兩倍;瑞信參與了 14 家,位列外資投行第一名,其中不乏拼多多、愛奇藝、虎牙等知名互聯網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瑞信合作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以巨額虧損換取高速增長的隐患。
彼時,互聯網股票的投資者普遍偏好增長而非利潤;增速越快的公司,越有機會拿到更高的估值和 IPO 融資規模,從而帶來更大的承銷傭金蛋糕。瑞信選擇與燒錢換增長的公司合作,既有擇良木而栖的因素,也有整個行業的風向使然。
但這也意味着,倘若上市企業遲遲沒能走出虧損泥潭,甚至跌向财務造假的深淵,爲之護航的投行也難以獨善其身。随着承銷項目的增多,投行踩雷幾率也必然放大。
瑞信踩中的那顆雷,名叫瑞幸。
瑞信是瑞幸創始人陸正耀的長期支持者。2014 年,陸正耀帶領神州租車沖刺香港上市,瑞信成爲聯席保薦機構之一;随後神州租車繼續融資,發行美元債券和優先票據,瑞信也都參與其中,雙方關系日益緊密。
到了 2017 年 10 月,陸正耀啓動瑞幸咖啡,以高額補貼攻城略地,一年之後就在全國開出逾 2000 家店面。這套頂着巨額虧損極速擴張的打法,與彼時也在燒錢的拼多多十分相似。2019 年 5 月,瑞幸登陸納斯達克,瑞信不出意外地成爲首席承銷商。
但短短半年後,做空機構渾水在 2020 年 1 月底發布一份 89 頁的做空報告,直指瑞幸存在運營和财務數據造假,輿論嘩然。
或許是過于自信,瑞信選擇第一時間力挺瑞幸。面對渾水的狙擊,瑞信很快發布一份報告稱,做空報告長達 1.1 萬小時的錄像,隻占到瑞幸 2019 年第四季度總營業時間的 0.3%,不具有代表性。
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瑞信主動給瑞幸撐腰,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上市公司數據造假的殺傷力,并不在于造假規模的大小,而是在于造假行爲本身。正如家裏發現了一隻蟑螂,那麽正常人都會合理推斷,必然還有成百上千隻蟑螂未被發現。
幾個月後,瑞幸幾番掙紮,最終承認造假屬實,成爲中概股曆史上最大醜聞。被狠狠擺了一道的瑞信,很快丢掉了微醫赴港上市的聯席保薦人席位。更大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了其他投行,尤其是那些備受關注的明星企業。
整個 2020 年,登陸美國股市的中國企業中,隻有貝殼和陸金所的 IPO 募資規模超過 20 億美元。兩家公司都沒有找瑞信合作,而是把主承銷商的席位交給了高盛、大摩、瑞銀等其他大投行。
2021 年赴美 IPO 的互聯網公司中,滴滴是最大的明星。它引入了高盛、大摩、小摩、中金、中信、工商、招行等 11 家國内外投行作爲承銷商,瑞信再度缺席。不過,滴滴旋即遭遇下架整改,股價一落千丈,瑞信算是躲過一劫。
整體來看,瑞幸暴雷之後的一年多裏,中國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依然活躍,但曾經的 IPO 之王瑞信逐漸走下神壇,大摩和高盛成爲新的首選投行。2021 年,大摩和高盛分别承攬 9 家中概股的 IPO 承銷,并列第一名。
進入 2022 年,美國資本市場整體疲軟,再加上互聯網行業創新匮乏、用戶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步伐明顯減慢。
這一年,隻有 21 家中國公司登陸美股,相比 2021 年的 36 家減少四成,募資總額縮水 92%。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瑞信還是其他投行,都難以找到施展空間。
瑞信在中國擔當資金掮客的生意,仿佛一下子就走進了死胡同。
2023 年初,随着審計底稿問題得到化解,以及美國資本市場進入新的牛熊周期,中概股開始複蘇,瑞信等投行也感受到了難得的暖意。
2 月 9 日,激光雷達公司禾賽科技登陸納斯達克,瑞信與大摩、高盛、華泰證券聯合承銷。但這起 IPO 的融資規模僅有 1.9 億美元,可供四家承銷商切分的蛋糕,不過區區一兩千萬美元,與阿裏、拼多多等巨頭上市時的盛景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即便大環境回暖,中國互聯網也已經走過密集赴美上市的發展階段。
在過去二十年的多數時間裏,互聯網企業在本土資本市場上市困難重重,很少有公司能夠滿足持續盈利等硬性要求,隻能選擇更加寬容的美國股市。瑞信等國際投行之所以能夠大包大攬,拿下大批 IPO 明星項目,與其國際資本運作能力密不可分。
但如今時過境遷,中國互聯網公司要想赴美上市,往往需要滿足更多條件,難度比以前高了不少。而在一級市場上,人民币基金的占比越來越高,出手也比美元基金更頻繁,促使創業者傾向于國内融資上市,在境内滿足一切資金需求。
另一方面,今年 2 月,全面注冊制最終落地,國内各個交易所的定位進一步明确,上市條件更加包容。在許多情況下,創業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是上市的硬性标準,從而爲更多企業登陸國内資本市場掃除了重要障礙。
瑞信并非沒有嗅到風向的變化。它很早就和方正證券成立了合資券商瑞信方正,并逐漸提高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
2020 年 6 月,瑞信在瑞信方正的持股比例增至 51%;2021 年 6 月,瑞信方正更名爲瑞信證券;2022 年下半年,瑞信完成對瑞信證券的 100% 控股,瑞信證券成爲繼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高盛(中國)之後的第三家外資獨資券商。
然而,瑞信證券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2022 年前八個月,創業闆過會企業接近 300 家,瑞信證券隻參與了 2 單 IPO 的保薦。當年上半年,瑞信證券營收僅爲 1.32 億元,淨虧損卻高達 1.05 億元。
在瑞信證券難堪重任的情況下,瑞信隻能繼續寄望于從中概股境外 IPO 中淘金。但中國互聯網已經把資金流動的大方向轉向了内循環,赴美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質量都在走下坡路;瑞信與其他國際投行一樣,勢必面臨僧多粥少的窘境。
托起瑞信的中國互聯網狂飙年代已經遠去。這一次,中概股的陪跑者們或許真的走到了分道揚镳的十字路口。
參考資料:
華爾街見聞,《深夜驚雷:比 SVB 更大的麻煩來了,瑞信風暴引爆全球,監管緊急出手》
觀網财經,《瑞信引爆新的 " 雷曼時刻 "?》
财經網,《" 中概股之王 " 瑞信折戟瑞幸,知情人士:陸正耀女兒在瑞信就職》
時代周報,《瑞士信貸的中國生意經:包攬多數中概股主承銷》
國是直通車,《十問十答丨全面注冊制正式實施!怎樣影響 A 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