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珊珊
2023 年,大洋彼岸的 ChatGPT 引爆人工智能戰火,國産 AI 大模型開啓 " 狂飙 "。
先是百度率先迎戰發布 " 文心一言 ",随後華爲、阿裏、騰訊、商湯等多家公司也接連發布自研大模型,此後國産大模型數量一路攀升超過百家。
2023 年進入尾聲之際," 瘋狂燒錢 " 的大模型也迎來新階段。從最初 " 百模大戰 " 比拼芯片儲備量、自研芯片、大模型版本叠代進度等技術維度,到如今開始讨論應用落地方向、盈利模式。
2023 年 12 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公開表示," 卷 AI 原生應用才有價值,别卷大模型了!用生成式 AI 改造現有業務,有機會創造更大價值。"
新的一年,AI 如何爲現有業務賦能以及如何盈利似乎都在成爲大模型産業的思考方向。
資金、技術、人才争奪戰
AI 的大風蓄力已久。從 1950 年的圖靈測試到今天,人工智能走了 73 年。百度、阿裏、華爲等公司最早在 2019 年已開始自研大模型。
在 2023 年這場國際科技陣地保衛賽開啓之初,各大廠一把手紛紛挂帥上陣督工。
例如,百度方面由李彥宏親自下場盯研發,CTO 王海峰牽頭,副總裁吳甜直接負責大模型,吳甜是 2010 年進入百度研發大模型的主力部門——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部門。華爲盤古公開負責人是華爲雲人工智能領域首席科學家田奇;阿裏方面的大模型研究一直放在阿裏雲的達摩院,阿裏時任 CEO 張勇兼任阿裏雲 CEO,阿裏雲首席科學家周靖人負責技術;騰訊混元助手項目則是由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負責。
各家在自研大模型的路上披荊斬棘,而這荊棘之路上,芯片、算力、數據質量、人才儲備樣樣都是高山。
算力,作爲大模型訓練叠代速度的核心,成爲自研大模型要跨越的第一個難關。
所幸,幾家前沿互聯網公司早有先手。百度在 2020 年就開始部署昆侖芯片,2021 年已實現量産;華爲的麒麟芯片則在 2008 年開始研發;騰訊在 2020 年成立星星海實驗室研究硬件工程,4 月宣布用于 AI 推理的自研芯片紫霄已經完成量産,能夠提供高達 3 倍的計算加速性能。
盡管目前性能上仍無法對标英偉達 A100,但也是處于不停進化之中。
按 OpenAI CEO 、"ChatGPT 之父 "Sam Altman 此前的說法,全球 AI 運算量每隔 18 個月就會提升一倍,這可能是 AI 時代的新 " 摩爾定律 "。最初的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 · 摩爾 1965 年提出,指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 18 個月 ~2 年就會翻一番,即 " 處理器性能約在每兩年增加一倍,但同時價格下降爲先前一半 "。
由此看來,全球 AI 運算的速度,正在向 " 加快 " 的一面發展。但想要趕上浪潮頂端,必将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以決定算力的芯片爲例,在國内,雲計算技術人士有一個說法是,做好 AI 大模型的算力最低門檻是 1 萬枚英偉達 A100 芯片。據時代周報記者觀察,2023 年 5 月,英偉達 A100 的降維版 A800 在京東上的最高售價爲 99799 元(原價 99999 元),而 2023 年 12 月,A800 在京東上的售價已升至 145999 元。
正如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鍾俊浩所說,"OpenAI 起步早、積累久、投入大,國内 GPT 在核心能力和全面性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特别是推理能力、問題理解能力、系統工程能力等方面,這種核心能力的差距,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追趕。"
技術比拼的背後,人才的獲取也進入鏖戰之境。
截至目前,各家公司的大模型團隊成員,外界幾乎無人知曉,除了重要的行業峰會和發布會,由牽頭負責人露面發言,各家把人才庫捂得嚴嚴實實。
爲避免被 " 挖牆角 ",内部保密工作也十分到位。不同大模型頭部梯隊公司的員工都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内部用于溝通識人的系統裏,職級架構上根本找不到相關技術團隊,即便顯示部門,所屬人員的姓名和頭像也完全不顯示,無法直接聯系。"
深圳投控資本投資總監楊帆此前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人工智能的人才目前非常稀缺。僅普通崗位,需求 5 個,隻有 1 個人能匹配上,也就是有四個崗位招不到人,供需比 1:5。而做從産業脈絡來看,未來要大模型要做向量數據庫、多模态大模型、智能體,需要的是頂級人才,不僅僅是執行層。這就難上加難。"
盈利、應用與落地才是關鍵
從當前進度來看," 百模大戰 " 後,人工智能的盈利與應用落地,很難逃過 " 取代人類 " 的話題。
2023 年 12 月,谷歌在年初 1 月裁員約 1.2 萬人後,再次傳出公司計劃重組廣告銷售部門,并以 AI 替代,涉及員工達 3 萬名。而在 2023 年上半年,藍标、阿裏接連宣布調用大模型 AI 之力,使用的結果是——阿裏稱阿裏大模型包攬了 40% 原本預計花費數百萬的營銷圖案、産品介紹等工作,藍色光标管理層決定無限期全面停用文案外包。
AI 提高工作效率的飓風看似兇猛來襲,但截至目前,一名投資人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從界面設計到用戶端體驗,真正能夠火爆出圈的 AI 原生應用太少。"
國内來看,2023 年 7 月一款能夠 " 照片換臉 " 的 C 端小程序妙鴨相機帶來第一個有破圈感知的 AI 應用小高潮,但此後很快冷卻下去。國外,12 月,一款名爲 Pika 的産品因生成和編輯 3D 動畫、動漫、卡通等視頻效果驚豔迅速走紅。
不過,走紅的背後也另有因素。比如,Pika 團隊隻有 4 個人,Pika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郭文景身披 " 斯坦福退學創業女學霸 "、" 上市公司創始人女兒 "、"95 後 " 等多重标簽。
除 C 端用戶需要有感知,行業層面的應用落地也已進行良久。例如,百度宣布全業務 AI 重塑,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态合作夥伴中出現了年輕人語音虛拟社交平台 Soul;騰訊混元 AI 大模型已應用于騰訊微信搜索、騰訊廣告等自有業務場景。華爲的盤古系列 AI 大模型包含 NLP ( 自然語言處理 ) 大模型、CV ( 機器視覺 ) 大模型、科學計算大模型三大類型,科學計算大模型可以應用于氣象預報、海浪預測等領域。阿裏的通義測評視頻發布在 B 站後因貓娘人設的語音對話體驗吸引無數喜歡二次元的用戶。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2023 年商湯研究院院長田豐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大模型可與傳統軟件(操作系統、OA、數據庫等)、互聯網平台(電商 / 社交 / 廣告 / 遊戲 / 搜索)、傳統硬件(例如 3C)、新終端(智能車、AR 眼鏡、機器人等)結合。
關于 2024 年 AI 大模型産業前景預測,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呂本富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主要分爲三部分,基座大模型将分出勝負、專屬大模型會找到 2~3 個方向、平台公司全面向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