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不是榮耀。

創新者爲什麽與常人不同
講一個發生在帕特裏克·麥金尼斯 ( Patrick McGinnis) 身上的故事吧。
麥金尼斯是一個滿足人們所有期待、符合人們對精英的所有标準的人。他從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畢業後又讀了哈佛商學院,後來加入一家頂級的金融和保險公司。他覺得自己應該長時間工作,也确實這樣做了:他每周工作長達80個小時,即便節假日也是如此。他從來沒有在老闆之前離開過辦公室,有時候他給人的感覺是他從未離開過辦公室。他出差非常多,因此他獲得了航空公司級别最高的常旅客身份,這個級别高得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與此同時,他在三個大洲的四家公司擔任董事。有一次,他抱病在身卻拒絕待在家裏養病,結果在董事會議中不得不三次離席,去洗手間嘔吐。有一次吐完回來時,一位同事說他臉色發青,但他硬是挺過來了。
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努力工作是生活中獲得一切的關鍵。這是當代人的常見思維方式:工作理念體現一個人的性格,作爲一名成就非凡的人,他已經把這一點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他不隻是認爲無休止的工作會帶來成功,甚至還認爲無休止的工作本身就是成功。下午5點下班意味着這份工作肯定不是很重要。他認定自己的努力工作最終會帶來回報。直到後來有一天,他醒來之後發現自己爲之努力工作的公司破産了。那是美國國際集團 (AIG) ,時間是2008年,他持有的股票下跌了97%。那些在辦公室熬過的夜,那些去往歐洲、南美和中國無數紅眼航班的飛行,那些錯過的生日和慶祝活動,全都變得毫無價值。
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幾個月裏,麥金尼斯連床都下不了。他開始夜間盜汗,眼前變得模糊不清:好幾個月的時間裏他不僅眼睛看不清楚東西,而且整個人都變得不知所措,陷入迷茫。
麥金尼斯因壓力過大而生病了,他找醫生做了一些檢查。他就像喬治·奧威爾在《動物莊園》裏描寫的悲劇角色博克瑟馬 (Boxer the Horse) 一樣。博克瑟馬是農場裏最具奉獻精神的勞動者,對每一個問題、每一次挫折的回應都是:"我會更努力地工作。"最後,博克瑟馬因過度勞累而病倒,被送往屠馬場。從醫生辦公室回家的路上,他做了一個承諾,并稱之爲"與上天的契約"。他向自己承諾:"如果我能痊愈,那麽我一定會做出一些改變。"
"更加努力工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麥金尼斯以前常常這樣說。但他突然意識到,更加努力工作的邊際收益實際上是個負值,這絕不是獲得人生最優回報的好辦法。
但他能做什麽呢?有三個選項。
1.他可以繼續這樣工作,但這很可能把自己累死。
2.他可以降低預期,放棄自己的目标。
3.他可以找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去獲得他想要的成功。
他選擇了第三個選項。
他辭去了自己在美國國際集團原本的職務,但繼續擔任顧問。他不再每周工作80個小時,開始在5點就下班回家,周末也不再回複電子郵件了。他不再把睡眠當成一種無法避免的罪惡。他開始散步、跑步,吃得更健康。他減掉了11千克的體重。他開始重新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這時候,一個風投行業的朋友給了麥金尼斯一些啓發。麥金尼斯的朋友做的不是大額投資,而是在自己看好的公司小額入股。這激發了麥金尼斯的興趣。麥金尼斯投資了幾家公司。他的投資組合已經産生了25倍的回報。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他對自己的财務狀況也感到很樂觀,因爲他不依賴單一的收入來源。他隻花了過去一半的工作時間就賺到了更多的錢。顯然,他現在所做的工作回報率更高,生活受到的打擾更少。他說:"我甚至沒有感覺自己是在工作。"他從這次經曆中學到的是:當你無法更加努力時,就該尋找一條更簡單的路了。
你呢?你是否曾經感覺:
你跑得更快了,但沒有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你想做出更大的貢獻,但缺乏精力?
你在崩潰的邊緣搖搖欲墜?
所有事情都比它應有的難度更大?
如果你對上述任何一個或者全部問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那麽,這本書就是爲你而寫的。現代人往往個個紀律嚴明,做事專注,對工作投入且富有激情,但同時他們也筋疲力盡。
無盡的拼搏不能帶來無盡的成功
生活有起有落,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它的節奏。我們要有努力拼搏的時候,也要有休養生息的時候。但現在,許多人拼得越來越兇,永不停歇,失去了節奏感,隻剩下無休止的拼搏。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但現代生活中有些事情做起來就像在高海拔地區徒步旅行,空氣很稀薄,就算往前挪動寸步也格外吃力。人們也許囿于對未來無盡的恐懼和不确定感,也許感到孤獨和孤立,也許面對着經濟上的焦慮或困難,也許受制于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窒息的所有責任和壓力。生活是艱難的,這種艱難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感到複雜或沉重,悲傷或疲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令人備感艱難;失望感令人備感艱難;賬單令人備感艱難;維持緊張的人際關系令人備感艱難;撫養孩子令人備感艱難;失去所愛的人也令人備感艱難。有時候,生活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很艱難。
幻想一本書可以消除這些難題是不切實際的。我寫《輕松主義》這本書并不是輕視這些煩惱,而是想要幫你減輕煩惱。這本書可能不能把每一件困難的事情都變得易于解決和承擔,但我相信,它可以讓許多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一些。
面對重大的挑戰感到不堪重負和筋疲力盡是很正常的。同樣,爲日常挫折和煩惱感到不堪重負和筋疲力盡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如今,這種情況似乎更頻繁地發生在我們之中更多人的身上。奇怪的是,許多人面對疲憊和壓力的反應,是發誓要更努力、更長時間地工作。這不起作用。我們的文化把筋疲力盡美化成衡量成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标準。這裏面隐含的信息是,如果我們沒有總是筋疲力盡,那一定是做得不夠;那些偉大的東西是留給那些流血的人的,是留給那些努力到幾近崩潰的人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壓倒性的工作量成爲一種目标。
過度努力不是榮耀。
的确,努力工作可以産生更好的結果,但這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畢竟,我們能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有上限的。我們的投入超過上限越多,我們通過努力得到的回報就越少。這個循環會一直持續,直到最後我們精疲力竭,卻仍然沒有得到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你很可能懂得這個道理,也可能正在經曆這些。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這就是每個人面對的人生回報定律,而用更少的努力,輕松達成想要的結果完全是有可能的,我稱之爲人生最優回報定律,也是我希望通過本書分享給你的東西。
如果面對困難我們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呢?如果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把自己逼到極限,而是去尋找一條更簡單的道路,我們的人生會發生什麽呢?
不隻要做正确的事,還要正确地做事
在我的第一本書《精要主義》出版之後,我開始做一些全美巡回的主題演講,簽名售書,并分享我的心聲。我經常帶上我的一個孩子和我一同去經曆奇遇,我和妻子安娜都很喜歡這一點。在一次這樣的旅途中,我在預定的時間抵達簽售處,發現有300人在排隊,書店的書已經售罄,這是之前的活動中從未出現過的。那一年,我去過的機場休息室、叫過的優步車輛和住過的酒店房間多到數不清,晚上回到酒店時我總是興奮而疲憊,然後叫一個客房送餐服務。《精要主義》的成功改變了一切。
那些讀過或者聽過這本書三四次甚至17次的人寫信給我,告訴我這本書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有些情況下甚至挽救了他們的生活。他們都想與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也樂于傾聽。我想在這些渴望成爲精要主義者的人面前演講,想回複每一封讀者發來的郵件,想給每一個讓我在書上簽名的人寫下個性化的留言,想親切誠懇地傾聽每個想分享其精要主義體驗的人的故事。
但比成爲"精要主義之父"更棒的是,我如今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我的家庭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全心投入其中。我想成爲妻子安娜的貼心伴侶,爲她留出空間,讓她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夢想。哪怕好像總是不太方便,隻要孩子們想說話,我都想認真傾聽,想與孩子們一起慶祝他們的成功,想指導和鼓勵他們去完成心中最重要的目标,無論那個目标是什麽。我想和他們一起玩遊戲,一起摔跤、遊泳、打網球,一起去海灘,晚上一起吃着爆米花和零食看電影。爲了給這些事情騰出時間,我舍棄了很多不必要的事務:我推辭了寫新書的計劃,即使被告知我"應該"每18個月寫一本。我在斯坦福大學教學期間休息了一段時間,取消了創建工作室的計劃。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麽挑剔過。問題是,我要做的事情還是太多了。更糟糕的是,我感到自己需要付出更多,而我已經沒有餘力了。
我盡力成爲精要主義的典範,像我教别人的那樣去生活。但這好像不足以應對生活給我的重任。我感到我的一個觀念出現了裂痕,那也是我一直固守的:要想完成目标而不陷入無盡的忙碌或過度投入,我們隻需要約束自己,隻對重要事項說Yes,對所有其他事情說No。但現在我把自己搞暈了:當一個人的生活已經被剝離到隻剩重要事項,且數量仍然太多時,他該怎麽辦?
那時候,我正在和一些非常有思想的企業家交流,有人提到了"大石頭理論" (big rocks theory) ,這是一個衆所周知的故事。一位老師拿來一個巨大的空罐子,她把一些小石子倒入底部。接着,她試圖把一些更大的石頭放進去,但罐子已經裝不下了。然後,老師拿來一個同樣大的空罐子。這次,她先把大石頭放進去,再把小石子倒進去,甚至還倒入了一些沙子。如圖1所示,這次裝得下了。

圖1:形成創新性想法的創新者基因模型
當然,這隻是一個比喻。大石頭代表最重要的責任,例如健康、家庭和人際關系。小石子代表相對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例如工作和事業。沙子代表像社交媒體和刷手機這樣的事情。"大石頭理論"與我一直以來的認知很相似:如果你将最重要的事情置于首位,那麽你不但爲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騰出了空間,也爲其他瑣事做好了安排。但如果反過來,你先忙完那些瑣事的話,就沒有精力處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了。那天晚上,我坐在酒店房間裏想:如果大石頭太多該怎麽辦?如圖2所示,如果絕對重要的工作跟"罐子"的尺寸不匹配怎麽辦?

圖2:重要事項與"罐子"的尺寸不匹配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接到一個視頻電話,是我的兒子傑克用我妻子的手機打來的。這很不尋常,我立刻警覺起來。傑克臉色蒼白,語氣很急迫,他看起來很害怕。我能聽見妻子的聲音,她在旁邊指示傑克"把手機轉過來",好讓我看到發生了什麽。傑克試圖解釋:"伊芙出了點兒問題,她本來好好地在吃東西,突然她的頭開始晃動……媽媽讓我給你打電話。"伊芙出現了嚴重的癫痫大發作。
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我完成了接下來的事情:匆忙打包行李,乘坐紅眼航班回家。但接下來幾星期發生的事情令我情緒消沉。我們頻繁造訪醫院,請教醫學專家。朋友和家人不斷打來電話,他們想知道我們過得怎麽樣,詢問能幫上什麽忙。與此同時,我發現所有的待辦事項并沒有由于我處于危難之中而神奇地消失。我仍然需要重新安排主題演講的時間,需要取消航班,需要回複重要的郵件。壓迫感襲來,我開始超負荷運轉,有時候,這幾乎令我窒息,令我崩潰投降。這種感覺持續了好幾個星期。最終,我意識到目前的局面:我透支了。我寫了一本書來告訴人們如何成爲一名精要主義者,自己卻不堪重負,顧此失彼。我發自内心地想成爲一名完美的精要主義者,但我沒有冗餘的事項可以舍棄,所有事項都很重要。最後我對安娜說:"我不行了。"
對此我的結論是: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都有正當理由。但是,我做事的方法不對。我就像一名努力使用下背部肌肉舉重的選手,一名沒有學會正确呼吸方法的遊泳者,一名煞費苦心徒手揉制每塊面團的面包師。
我想你應該很清楚我在說什麽。你對自己的工作保持高度投入,但這令你自己處于透支的邊緣,你竭盡全力,但仍然感覺做得不夠,重要事項多到超出日程安排,你想做更多的事情,卻沒有餘力,你在重要的事情上取得了進展,卻由于過度勞累而無法從成功中收獲任何快樂,我猜你一定能體會這些感覺。
對于付出了這麽多的你,我要說:還有另一條路。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那麽艱難地完成,不是要我們筋疲力盡事情才能取得進展,我們做出貢獻也不必以身心健康爲代價。當重要的事情變得難以處理時,你要麽放棄它們,要麽尋找一種更簡單的處理方法。
《精要主義》幫助我們做正确的事情,《輕松主義》幫助我們用正确的方式去做。 自從寫了《精要主義》之後,我獲得了與成千上萬人交談的難得機會,談論他們在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時所面對的挑戰。有些交談是面對面的,有些是通過社交媒體,還有一些是在我的播客上。這是一場多年的聆聽之旅。有那麽多人無助地與我分享他們面對重要事項時遇到的困難,這是我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機會。
我所了解到的是,大家都想做好重要的事。我們想減肥,想爲房子或退休攢錢,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就感,想與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建立更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難以實現的原因并不在于我們缺乏動機,因爲如果隻要有動機就可以的話,那麽我們早已達到了理想的體重、能夠量入爲出、擁有了理想的工作、享受着與最重要的人親密而有意義的關系。
事實是,僅有動機還不夠,因爲時間與精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爲了在重要事項上真正取得進展,我們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應對工作和生活。我們可以通過把重要事項變容易來獲得更好的結果,而不是一味地加倍努力。
對一些人來說,"減少努力"的理念會令人不舒服,這會令他們有偷懶的感覺,令他們擔心落後于人,或是爲沒有"多走一英裏"而内疚。一定要擺脫這種心态,即認爲做困難的事情本身具有内在價值,不僅迷信困難,還懷疑所有做起來容易的事。
輕松地實現目标并不代表一個人沒有上進心,它是聰明的體現,是一種讓人得以從"艱辛"和"懶惰"中解脫的替代品:它讓我們既能保持清醒,又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
如果關鍵的事情做起來更容易,重要的事情做起來更輕松,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麽樣的改變?如果你一直拖延的重要事項變得令人樂在其中,而無意義的瑣事對你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呢?這樣的轉變對我們大有裨益,甚至會颠覆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本書的價值主張,它主張一種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能讓人們輕松取得更多成就,讓人們無須過度努力就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以輕松狀态、輕松行動,輕松獲取理想成果
《輕松主義》這本書由三個簡單的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幫助你恢複"輕松狀态",第二部分教會你采取"輕松行動";第三部分揭秘5種杠杆力量,讓你輕松實現理想成果。每一部分都建立在前一部分的基礎之上。
想象一名NBA球員站出來罰球的場景。
第一步,他們進入"特定的區域",站到罰球線上的那個"點"運球,這是一個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的例行儀式。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如何放空自己,抛開所有情緒,屏蔽周圍人群的噪聲。這就是我所說的"輕松狀态"。
第二步,他們彎曲膝蓋,肘部彎成直角,然後擡臂、抖腕、将球投出。他們一直訓練這套精準、流暢的動作,最終将它深深植入肌肉記憶。他們的動作毫不費力,做得流暢又平穩。這就是"輕松行動"。
第三步,球在空中劃出弧線,落入籃筐,發出令人滿足的"嗖―—"的聲音,那是完美執行罰球的聲音。這并不是偶然,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到。這就是"輕松成果"的實現。
先看第一部分,輕松狀态。
當我們的大腦滿負荷運轉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更困難。疲憊使我們慢下來。不合時宜的假想和情緒使我們難以處理新的信息。日常生活中無盡的雜務,讓我們分不清輕重緩急。
所以,讓事情變輕松的第一步,是清除我們頭腦和心中的混亂。這就是我所說的進入"輕松狀态"(如圖3所示)。

圖3:如何定位"輕松狀态"
你很可能曾經曆過這種情況:你感到精力充沛,平心靜氣,全神貫注,完全專注于當下。你清醒地認識到當下什麽是最重要的。你感覺自己有能力在正确的時間采取正确的行動,你進入狀态了。
本書的這一部分提供了恢複到輕松狀态的可行方法 (如圖4所示) 。

圖4:完成重要事項的不同狀态
再來看第二部分:輕松行動。
一旦我們找到了輕松狀态,采取輕松行動就變得更容易了。但是我們仍然可能遇到種種複雜的情況,讓我們難以啓動或推進一項重要任務。完美主義使重要任務難以啓動,自我懷疑使它難以完成,試圖做得太多、太快,則會使動力難以持續。
本書的這一部分是關于如何簡化流程來使工作本身變得更容易。
最後就是第三部分:輕松成果。
當我們采取了輕松行動,就更容易獲得"一次"想要的成果。那麽,我們能不能反複獲得這樣的成果,卻不需要再付出更多努力呢?
"成果"有兩種類型:線性的和帶來複利的。
當你的努力産生了一次性的收益,你就會得到一個線性的成果。每一天你都從零開始,如果你今天沒有付出努力,那麽今天就不會獲得成果。這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你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成果成正比。
複利成果則是指你付出一次努力,就能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收益。在最初投入之後,你會持續獲得成果,不管你是否又付出了額外努力。你睡覺的時候會獲得成果,休假的時候也會獲得成果。複利成果幾乎可以是無限的。
單次的輕松行爲會産生線性成果,而當我們将輕松行爲應用于高回報率的活動時,我們獲得的回報會疊加,就像儲蓄賬戶的利息一樣。這就是我們創造複利成果的方式。
獲得一個優質成果很棒,一次又一次輕松地獲得優質成果是最棒的。本書第三部分就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
更容易的方式一直都在,找到它。
發現輕松的生活方式,就像使用特殊的偏光太陽鏡進行飛釣。如果沒有眼鏡,水面上刺眼的光線會讓人很難看到水下遊動的東西。但你一旦戴上眼鏡,鏡片就會過濾掉來自水中的橫向光波,屏蔽掉刺眼的光線。突然,你可以看到水下面所有的魚了。
當我們習慣了用"困難方式"做事,就如同被水面上刺眼的光線蒙蔽了雙眼。但一旦把"輕松方式"的想法付諸實踐,你會看到,更容易的方式一直都在,隻是隐藏在了視野之外。
我們都體驗過"輕松方式"是什麽感覺。比如,你是否曾經:
發現處于放松狀态時更容易投入地做事?
在某件事上付出了較少的努力,最終卻取得了更大的進展?
在沒有投入額外努力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地收獲成果?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很簡單:試圖幫你理解輕松狀态的運作機制。 (如圖5所示)
當然,我們無法讓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變得輕松。但我們可以盡量讓多數事情變得不那麽艱難,然後讓它們變得更容易一點,最終變得極其容易,甚至毫不費力就能完成。

圖5:保持輕松狀态是赢得輕松成果的核心
順勢而爲,人生會更輕松
不久前,我和家人搬進了一個田園式建築風格的社區。街道兩旁是白色的籬笆,沒有路燈,步道比馬路多。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外面玩很久,他們和小狗開心地玩耍,他們騎馬、打網球。早晨,我們會一起散步、騎自行車。我們在花園裏種了蘋果、葡萄和甜瓜。總之,我們感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像是地球上的一個小天堂。
我們有一個女兒叫伊芙,看起來特别有活力。她有點兒瘦,長着一雙棕色的眼睛,有一頭金色的頭發,帶着淘氣的笑容。她從來不生氣,就算她拼命想鬧脾氣,也隻是持續幾秒鍾,接着就會突然笑起來。她喜歡親近大自然,我們的幾個朋友仍然記得伊芙第一次去他們家時是如何爬上一棵高15米以上的冷杉樹的。她喜歡光着腳跑,喜歡在彈簧墊上和弟弟摔跤,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她給小雞起名字。她小心翼翼地捉蜥蜴,一打一打地捉,捉完再溫柔地放掉它們。
伊芙對閱讀有強烈的興趣,她如饑似渴地讀關于馬、蜜蜂和昆蟲的書。她最喜歡的是一個系列冒險故事,講的是英國約克郡一名獸醫和農場的動物以及它們主人的冒險經曆。她還會每天都在日記裏寫自己的冒險經曆。有一次,我帶着伊芙一起出差,我在機場給安娜打電話,告訴她在我們出門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裏,伊芙的話就沒停過。那次旅途中的交談活潑而有趣,不時夾雜着歡笑。
後來,伊芙14歲了,到了身高開始迅速增長的發育階段,她開始經常感覺很累,跟我們說話的次數也變少了,做事也變得更拖沓。這是很符合青少年發育階段特點的行爲,至少我們當時是這麽認爲的。在一次與理療師的例行會面中,理療師注意到,伊芙對基礎的反射測試反應不佳。他把安娜拉到一邊,然後對我說:"你可能要帶孩子去看看神經科醫生了。"我們馬上就照醫生的建議行動了。
從那時候起,伊芙的症狀每天都在惡化。過了短短幾個星期,她就隻能用一個單詞來回答問題了,聲音含混而單調。我們注意到,她身體右側的反應速度比左側慢。她寫下自己的名字要花兩分鍾,吃飯要花幾小時。伊芙眼中那曾經鮮活明亮的光芒黯淡下來。後來當她病重發作入院時,那光芒似乎完全熄滅了。更糟糕的是,醫生對此無法給出任何解釋。他們甚至無從診斷。
我們每天都去見很多權威的神經科醫生,他們看到我們時總是皺着眉頭。還有一次,一位醫生幹脆對我聳了聳肩膀表示無能爲力。檢驗一個接着一個,越來越多。所有的檢驗結果都是陰性。醫生仍然找不出任何異常,甚至一點兒線索也沒有。看着我們曾經活潑的女兒病情像自由落體一樣急轉直下卻得不到任何解釋,這簡直太折磨人了。每次看醫生都沒有結果,每次檢驗都沒有結論,前方的路越來越難看清。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不隻讓我們感到艱難,更讓我們感到絕望。我們隻想讓伊芙好起來。這是最重要的願望,更是唯一的願望。
擺在我面前的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會讓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形勢變得更嚴峻,另一條會讓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形勢變得輕松一些。我們必須選一條路。看起來可能很好選擇,但事實并非如此。
作爲父母,用盡全力、采取一切手段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日夜都在爲孩子擔心。我們與全國的每一名神經科醫生接觸,看了一個又一個的醫生,向他們問了不計其數的問題。我們通宵達旦地翻閱醫學雜志,在網上搜尋治療方法或診斷結果。我們研究替代醫學,把它作爲一種潛在的選擇。我們認爲,情況的嚴重性要求我們必須付出超人般的努力,但這種毫無方向的努力是很難長時間維持下去的,而且還會産生令人失望的結果。
不幸之中的萬幸是,我們選擇了第二條路。我們意識到,幫助我們的女兒和整個家庭挺過這段時間的最好方法不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讓每一天都變得輕松一些。爲什麽?因爲我們需要有能力在長度未知的時間裏維持這種努力。我們根本不可能總是耗盡全力,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事。如果你的工作是讓火焰在一段時間内保持燃燒,你不能一開始就把所有燃料都丢進火焰中去。
所以我們決定某些事情我們不會去做,承認某些事情我們做不到。情況已經足夠糟糕了,我們不想弄得更糟。我們不會用無法回答的問題折磨自己,不會由于想到最壞的情況而讓自己過分憂慮,不會抱怨醫生沒有給出答案,不會逃避現實,或欺騙自己"沒有那麽糟糕"。我們不會試圖強行制定一個時間表,也不會問"爲什麽是我們"。我們不會對好心人發來的醫學期刊文獻想得太多。
當然,我們也不會試着一個人承擔所有。相反,我們決定專注于一些簡單、輕松的事情,也就是那些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我們會圍在鋼琴周圍唱歌,一起散步,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我們會去尋找一切值得肯定的地方,并指出來。我們會爲彼此祈福,一起吃飯,在吃飯的時候相互敬酒。飯後,我們會坐在一起講故事。我們一起歡笑着感恩生活。
我們就這樣度過每一天,很快,我們就注意到一種近乎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我們感到負擔似乎減輕了,感到不那麽疲憊了,我們沒有垮掉。
當然,擔憂并不會徹底消失。我們仍然要繼續預約醫生,繼續等待檢驗結果。有些日子特别艱難,充滿淚水。但一路走來,我們還是會唱歌、歡笑、享受美食、制造美好的回憶。這段艱難時期裏,我們不隻是單純地煎熬和強撐着,我們的體驗是充滿溫情的。從決定選擇那條輕松的道路開始,我們感到更加自由、更加放松了。如果這個故事是一部迪士尼影片,那麽接下來就該寫到伊芙如何被治愈,以及我們從此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并沒有,經過一輪成功的治療後,她的情況開始倒退,麻煩卷土重來。如果我們在第一輪治療中就耗盡了全部精力,我們怎麽能應對這次挫折呢?
現在已經兩年了,伊芙的病情持續好轉,但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會痊愈,相信她會微笑、大笑、開玩笑,相信她能走路、跑步、摔跤,相信她能閱讀、寫作,重新恢複生機。我從這段經曆中學到了什麽?讓我來與你分享吧。不論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什麽事情,不論它們多麽艱苦、有多重大,你都擁有"現在怎麽做"的選擇權,在處理那些問題之前,你必須先做出這個重要的選擇。
"現在" (now) 這個詞來源于一個拉丁短語"novus homo",意思是變成"新人"或"新近被赦免的人",其含義很明确:每一個新的時刻都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想想看,人生的軌迹是如何在最稍縱即逝的瞬間發生改變的。掌控一切的時刻我們會說"我選擇""我決定""我承諾"或者"從現在開始……",放下情感負擔的時刻我們會說"我原諒你""我很感激""我願意接受",改正錯誤的時刻我們會說"請原諒我""讓我們重新開始""我不會放棄你"或者"我愛你"。在每一個新的時刻,我們都應該有能力去塑造後續的所有時刻。在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有選擇權,決定走一條更艱難的道路還是更輕松的道路。
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女兒的靈魂像是永遠地躲進了她的軀殼,但我們又鄭重而艱難地選擇重新振作。我寫《輕松主義》這本書也是對我個人的經曆有感而發,我把我們學到和收獲的東西用文字表達出來,把其中的原理和實踐與你分享,正是它們點亮了我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旅程。
爲了更容易地走完我們的旅程,盡力選一條更輕松的路吧。如果你從這本書中隻能收獲一個信息,我希望它是這樣的:生活不一定是艱難和複雜的。就像曾4次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作家羅伯特·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 寫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要"信守諾言,走完這段路才能長眠"。無論你面對什麽樣的挑戰、阻礙和困難,你永遠都可以去尋找一條更輕松、更容易的道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