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色降臨,汪俊勇進入了一天當中,最忙碌也最開心的時刻。他穿梭遊走在貨架間,按照系統裏的訂單,把商品一件件找出來,打包好,然後靜靜等待快遞小哥上門取件。
三年前,汪俊勇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的江同路上開了一家天福便利店。便利店開張沒多久,就趕上了三年疫情。雖然廣州在疫情控制上一直做得不錯,但門店生意或多或少還是受到了影響。
去年,在天福總部的推介下,汪俊勇了解到了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他不懂什麽叫 " 即時零售 ",但聽說接入後,就能在線上賣東西,于是果斷接入了。他想,要是每天能多成交 10 筆訂單,那該多好。
沒想到,一年下來,結果比預期的還要好。汪俊勇的小店平均每天可以額外從線上獲得十幾筆訂單,高峰的時候有二十多單,能夠貢獻大幾百的銷售額,占到了整體銷售額的 10-20%。而且,幾乎不增加任何投入。
汪俊勇介紹,小店的線上訂單通常集中在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年輕人們,下班回到家,會選擇買上幾罐啤酒和幾袋零食犒賞自己。去年卡塔爾世界杯,是小店生意最好的時候,即便到了深夜,依舊有訂單不斷飛來。
過去,天福便利店經常做線下促銷活動,因爲門店 SKU 有限,輻射範圍也不廣,活動基本沒什麽人關注。接入美團後,天福總部開始不定期推出線上促銷活動,每次促銷都能帶動一波訂單小高峰。而且總部還會給予門店一定力度的補貼,基本能夠保障 10% 以上的利潤。
發生在汪俊勇這家小店中的變化,是過去幾年來即時零售蓬勃發展的縮影。以美團爲代表的即時零售平台,通過整合本地供給,提供即時配送服務,不僅同時滿足了消費者對于電商 " 多 " 和 " 快 " 的需求,創造了全新的購物體驗,也爲本地中小商戶帶來了新的生意機會,對盤活線下實體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 多 " 和 " 快 ",如何既要又要?
" 多快好省 " 是消費者對于零售業永恒不變的追求。但 " 多 " 和 " 快 "、" 好 " 和 " 省 " 是天然矛盾的兩組反義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線下,大賣場是 " 多 " 的代表,它提供了相對豐富的商品選擇。但由于大賣場通常位于鬧市中心,消費者出門采購一次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碰上炒菜炒到一半發現沒有調料了這種突發需求,去大賣場肯定來不及。于是樓下的便利店和夫妻老婆店就有了用武之地,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最快路徑,代價是,你必須忍受它在商品選擇上的局限性。
在線上,對應大賣場的,是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相對于實體商超,它們在商品豐富度上做到了極緻,光是醬油就能有成百上千種選擇。爲此,它犧牲了一定的時效性(最快次日達)。而即時零售平台,它通過 " 本地供給 + 即時配送 " 的模式,在商品豐富度和配送時效間,達到了比較好的平衡。
根據埃森哲發布的《聚焦中國 "95 後 " 消費群體》報告,"95 後 " 人群更加注重配送速度,超過 50% 的 "95 後 " 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甚至半天就能收到貨,7% 的 "95 後 " 消費者希望在下單後 2 小時收到貨品。
在消費者 " 即時滿足 " 的需求驅動下,過去幾年,便利店行業高速發展。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畢馬威聯合發布的《2022 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便利店行業的銷售額連續 3 年保持 10% 以上的高速增長。
但正如前文所述,便利店在 " 快 " 上做到極緻,但它無法同時滿足用戶對于 " 多 " 的需求。受限于物理空間和輻射範圍,便利店隻能向消費者提供最高頻的幾種商品。這就給了結合線上、線下優勢的即時零售巨大的發展空間。
即時零售在商品供給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前置倉,相當于傳統電商的下沉,其優勢在于庫存便于管理,但相應的運營成本也更高。
一種是利用互聯網的連接優勢,整合本地實體門店中的商品供給,相當于把周圍 3-5 公裏的所有大小商戶的庫存整合到了一起。
相比于傳統便利店,其在商品豐富度上擁有指數級優勢,同時依托高效的即時配送,可以實現半小時到一小時送達,在 " 多 " 和 " 快 " 之間實現了完美的平衡。
線上和線下,如何化敵爲友
除了在消費者端,創造全新的購物體驗;在商家端,即時零售也開辟出了新的增長向量。
對于實體門店來說,即時零售是一個全新的渠道,而且是比電商更加契合的渠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城市、商圈的用戶,消費習慣差異顯著。傳統電商是一盤貨賣全國,具體到某一個城市或商圈,其在供需匹配上的效率并非最優。而即時零售的核心是 " 本地需求 + 本地供給 ",線下實體在漫長經營中形成的商品供給,一定最符合周圍 3-5 公裏範圍内的消費者需求。
同時,基于互聯網,實體門店也擴大了自己的經營半徑和用戶規模。過去,便利店受地理空間限制,輻射半徑不超過 1 公裏,還有訂單高峰低谷的時間限制。通過即時零售平台,便利店完全可以打破這樣的限制,形成一個覆蓋 3-5 公裏且時間靈活的服務網絡,即使深夜也能收獲訂單。
雖然同樣是線上銷售,但即時零售和傳統電商有着本質區别。傳統電商和實體門店是零和博弈的關系,消費者在線上購買,線下實體門店的生意就必然會減少。而即時零售業态依托本地供給,不管消費者在線上還是線下購買,訂單最終都是回流到實體門店。即時零售平台和實體門店實際成了合作共赢的關系。
傳統電商和即時零售在流量的分發邏輯上也有很大不同。首先,即時零售基于 LBS 構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流量場,用戶更加精準,可以幫助實體門店降低營銷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其次,電商是中心化流量分發的邏輯,這種模式下 KA 品牌往往可以獲得更多的流量傾斜。而即時零售是分布式的流量分發邏輯,平台基于位置匹配門店和消費者,這種模式下,中小商戶可以獲得更加公平的競争機會。
即時零售并非簡單地将消費者原有的購買行爲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而是通過購買體驗的升級,激發出了新的業務增量。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深夜看球賽的時候忽然想來罐啤酒,但想到要等電梯下樓、然後走幾百米到便利店,同時有可能錯過球賽的精彩瞬間,你很可能會放棄。但如果通過手機就能下單,且半小時内就能送貨上門,你大概率不會拒絕。
通過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即時零售很好地盤活了線下實體經濟,在低線城市,其作用尤爲明顯。從需求端來看,在一二線城市,傳統電商平台的配送時效已經可以做到次日達,而在許多小縣城,消費者往往需要兩三天甚至更久才能收到貨。因此,縣城消費者對時效性更強的即時零售其實有着更加強烈的需求。
從供給端來看,由于人口密度不足、門店客流量稀缺等原因,過去縣城基本是大衆便利店、夫妻便利店,很少有垂直類、細分類的零售門店。有了即時零售幫助門店擴大經營半徑和用戶規模,生鮮食雜、日用百貨、數碼 3C、鞋帽服飾等垂類門店都有了生存空間。
正因如此,不久前,題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即時零售。《文件》中号召," 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 ",對這種新興商業模式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即時零售大戰,誰能笑到最後?
當前,即時零售正處于蓬勃發展期。美團、京東、阿裏等互聯網平台都已相繼布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2 年中國即時零售發展報告》,即時零售近五年的市場規模增速高達 81%,預計 2025 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将突破萬億門檻。
作爲即時零售賽道上的領跑者,美團自入局以來,業務發展迅速。其中,誕生于 2018 年的美團閃購,已經發展成爲了美團的重要業務之一。
美團騎手在無印良品取貨截至 2022 年 6 月的數據顯示,美團閃購的平均日單量已經達到了 430 萬單,去年 8 月七夕節當天的峰值日單量更是達到 970 萬單,距突破 1000 萬單僅一步之遙。去年第三季度,美團包括餐飲外賣和閃購在内的即時零售訂單超過 50 億筆,同比增長 16.2%。
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取得的亮眼成績并不令人意外。作爲國内外賣平台 " 一哥 ",美團的企業組織和内部流程與即時零售業務天然适配,其原有的團隊和經驗均可以在即時零售上複用。
即時零售的核心之一是整合本地供給,需要一家商戶一家商戶去開拓,這和外賣業務的邏輯是一樣的。過去,美團在外賣業務的激烈厮殺中,建立起了一支龐大的地推鐵軍。
整合本地供給,實質上就是幫助本地的中小商戶,使其商品、業務實現線上化和數字化。
目前,美團閃購已經從 0 到 1 建設了一套爲商家選品、建品賦能的智能管理工具 " 商品魔方 ",配合站内信、彈窗、消息 Push 等系統觸達、私域流量、商家直播課等全渠道觸達方式,降低商家商品運營的難度,解決了 " 選品難、建品難、出單難 " 三大痛點,輕松幫商家在營銷節點找到用戶最需要的貨。
即時需求的滿足,需要高效的履約能力作爲保障,這要求平台方不僅要具備充足的運力,還要有智能的派單機制、訂單波峰波谷的有效調度以及最優的路線規劃,來保障配送的時效性。
目前,在配送能力上,美團閃購和外賣一樣覆蓋了 2800 個市縣,是現在所有即時到家服務平台裏面最高的,并擁有每日百萬在崗騎手提供小時達服務。
此外,過去幾年,美團在無人配送等相關技術領域也不斷投入。今年 2 月底,美團無人機團隊的城市低空物流解決方案已通過中國民航局審定,獲得《特定類無人機試運行批準函》和《通用航空企業經營許可證》,這意味着美團無人機已初步開啓城市級貨運商業化運營等工作。
結語
即時零售的戰火才剛剛燃起,目前各大平台仍處在搶市場規模的階段。未來如何通過更加精細化的運營降本增效并實現更多盈利,是所有玩家都需要面臨的挑戰。誰能笑到最後,我們且拭目以待。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