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掌米理财
一個蔡姓頂流塌房了,另一個蔡姓頂流還站在百億規模呼風喚雨。
盡管,業績似乎不太如意。
今年二季度,作爲業内知名的半導體敢死隊隊長,蔡嵩松被基民調侃,菜狗又回來了——旗下在管五隻基金,四隻業績爲負:
規模最大的諾安成長混合,二季度跌了 6.7 個點。
規模三十多億的諾安和鑫靈活配置,二季度跌了 5.1 個點。
一季度位列主動權益類基金排名第一的諾安積極回報,二季度跌了 5.1 個點。
唯一取得正收益的諾安優化配置混合,二季度漲了 1.7 個點,而規模,不到 1.5 個億。
更讓不少基民膽戰心驚的,還有蔡經理最近幾個月以來,接連不停的卸任。
根據諾安基金公告,5 月 20 日,蔡嵩松離任諾安創新驅動,交由鄧心怡、左少逸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緊接着,就在幾天前,又因工作調整,7月 22 日蔡嵩松離任諾安優化配置混合,劉慧影繼續擔任該基金基金經理。
平均每個月卸任一隻基金。
此外,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靈活配置,也早已增聘基金經理。
也就是說,蔡嵩松單獨管理的基金,隻剩了一個規模在 24 億上下的諾安積極回報。
業績暴跌,産品接連卸任,是蔡嵩松不行了嗎?
01 蔡嵩松到底行不行
衆所周知,蔡經理到底行不行,半導體行情說了算。
根據公開報道,蔡經理的自 15 歲就與半導體緊密結緣 :
2001 年,15 歲的蔡嵩松考進中科大少年班計算機專業,25 歲中科院芯片設計方向博士畢業,此後進入飛騰信息從事芯片研發四年後,于 2015 年進入華泰證券計算機組,緊接着在 2017 年底跳槽進入諾安,僅用一年半不到時間,就由研究員晉升基金經理。
而晉升基金經理之後,蔡嵩松的持倉也保持了他對芯片的高度熱愛。
這是諾安成長混合在蔡嵩松接手前的 2018 年持倉狀況。基金規模 12 億不到,但持倉卻包含了醫藥、互聯網,也不乏通訊、軟件、銀行,幾乎所有市場熱門藍籌的集合。
2018 年諾安成長混合的持倉情況,數據來源:基金年報
這是蔡嵩松接手後,2019 年諾安成長混合的持倉,風格 180 ° 掉頭,十大重倉中 9 家都是半導體明星企業,唯一一家不做半導體的中國軟件,主營業務還是當年與半導體一同站在風口浪尖上的國産操作系統。
2019 年年底諾安成長混合的股票持倉情況,數據來源:基金年報
持倉的變動,讓半導體行情持續下,諾安成長混合走出了漂亮業績。2019-2021 年三年間,這隻基金的年度收益依次爲 95.44%、39.10%、22.50%,成爲一衆基金榜單上的明星産品。
直到 2022 年,半導體行情不再,諾安成長混合,憑借着 40.03% 下跌,129 億虧損,名列百億基金業績的倒數第一。
這一年,蔡神變成了菜狗。
但很快,到了今年上半年,業績再次大反轉:當前業内管理規模排名前 20 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僅有三位在上半年獲得了正向收益,蔡嵩松正是其中之一。
02 從無條件站台,到更換基金經理
對于這種孤注一擲的風格,業内其實質疑已久。
2020 年,長信基金副總經理安昀,就在所管基金的半年報中公開開炮
" 最近聽說一支硬核成長類産品,基金經理從業才三年,做投資僅一年,規模從去年的十幾億迅速膨脹到當前的近兩百億,且大部分規模是今年二季度流入的,該産品基本上全倉半導體。我不禁陷入深思,雖不免有葡萄好酸之嫌,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質疑不斷,但諾安對蔡嵩松的重視,卻從未減少。
2019 年,靠着 all in 半導體一戰成名,2020 年規模突破百億後,在接下來幾年,諾安又相繼将安創新驅動靈活配置混合、諾安優化配置混合、諾安積極回報靈活配置混合交由蔡嵩松管理。
風格鮮明,業績大開大合,在半導體行情一路狂奔的日子裏,蔡嵩松 + 半導體,已然成爲公衆眼中諾安摘不掉的标簽。
諾安規模與賺取的管理費,也在蔡嵩松的這種風格鮮明的操作之下,一路不斷突破攀升。
後來教會衆多基民成長的諾安成長混合,在蔡嵩松接手前的 2018 年,規模僅有 12 億不到,曆史業績十年有 5 個年度出現虧損。而蔡嵩松接手後,當年就賺了 95 個點,相應的規模,也在 2019 年底翻了十幾倍達到 67 億後,又在 2020 年一舉沖上百億,成爲當年知名的百億明星基。
與此同期,2018 年年底管理的資金總規模僅有 434 億的諾安,到了 2020 年,僅蔡嵩松一個人管理的規模就一舉沖到了 409.92 億,占據了諾安主動權益類基金總規模的 70%。對應到管理費層面,2022 年,蔡嵩松管理基金的管理費已經高達 4.32 億元,占諾安基金 2022 年 10.37 億營收的幾乎一半。
直到今年年中,風向突變:
蔡嵩松管理的五隻基金,兩隻卸任,兩隻增聘基金經理,蔡嵩松單獨管理的産品,隻剩一個規模在 24 億上下的諾安積極回報。
爲什麽突然調轉方向?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靠着蔡嵩松出圈,被貼上了 " 半導體 ETF" 标簽的諾安,想 "從良" 了。
03 如果半導體不是一個十年行情
" 從良 " 的第一層原因,是行業的變化。
事實上,任何人但凡對半導體有過基礎的皮毛研究,就會清楚的知道一件事,半導體産業情懷滿分,但從來不是一個好生意。
周期性強:作爲消費電子與汽車産業鏈的上遊,半導體産業總是會随着下遊産品的銷量,而出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
固定成本、研發投資巨大:晶圓廠建設,一個光刻機售價動辄上億單位美金,一台刻蝕機售價也在千萬級别,修建一整座先進工藝的晶圓廠投入資本高達千億元,幾乎相當于半座三峽水電站。
管理複雜:半導體制造成本高昂,相應的,品控隻有達到至少 90% 才能保證不虧本。而先進半導體工藝生産,工序一千起步,這就導緻,哪怕每一步的合格率都有 99.9%,在一千次的累積之下,最終的良品率也幾乎爲零。但這過程中,即使幾百米外一趟列車經過,都可能導緻整個批次産品出現質量問題。
技術護城河深,新人不友好:不同于其他行業總是出現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式的颠覆式創新,半導體産業的創新常常是一整個産業鏈協同配合,這就導緻先發者在業内的話語權,往往能爲他們帶來無可比拟的優勢,将後來者死死的扼殺在搖籃中。
四重要素共振,就使得半導體成爲了一個周期性強、成本高昂、護城河深厚、科技屬性滿分的行業,進而使得強者恒強、赢者通吃成爲這個行業幾十年來主導行業運行的範式。
對原本的龍頭來說,這是個可以永遠吃老本的好生意;而對于後來者,這是個風險巨大、希望渺茫的最差的生意。
也是因此,一直以來,中國的半導體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并非一個有足夠吸引力的好選擇。
直到 2018 年,國際關系發生變化。
這一年起,國内半導體企業的發展,從與國際巨頭競争的創新與周期邏輯,徹底變成自主替代邏輯,天花闆被迅速打開,帶來了從設備到材料,從半導體設計制造到測試封裝的全産業鏈大繁榮。
與之相對應,國内一衆知名的半導體基金與基金經理們,也借着這陣東風,趁勢崛起。
蔡嵩松之外,同期的銀河基金鄭巍山管理的銀河創新成長、海富通的海富通股票混合也在 2019-2021 年這三年中取得了不錯收益。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幾乎遙不可及的技術差距面前,自主隻是催化,真正實現追趕超車,時日尚久。
于是,當這樣一個原本闆凳要坐十年冷的行業,突然成爲風口,一個關于資本市場與産業發展之間的悖論就形成了:
半導體自主産業,闆凳要坐十年冷;但半導體自主的二級市場炒作,窗口隻有三年。
" 從良 " 的第二層原因,則是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可持續性。
興全基金做過一個測算:
如果在 2007~2018 年的這 12 年間,随機選取近 1 年、近 3 年和近 5 年主動類基金排名靠前的 10% 的基金投資,投資時長一年。
就會發現,不管是一年的冠軍、3 年的冠軍,還是五年的冠軍,全都在一年後甚至無法戰勝同行業的平均收益。
說成人話,就是所有頂流基金經理都會 " 塌房 "。
更何況,規模是業績的敵人,被鐵牢半導體标簽的基金經理,當管理半徑超過百億,可供選擇的标的也會變得越來越少。
04 頂流的神狗二象性,坍縮向何方
既然半導體行情是有期限的,明星基金經理都是會塌房的,擺在諾安面前的現實問題,就成了在正式坍縮之前
究竟是反複 " 收割 " 到最後一刻,直到坍縮爲 " 狗 "
還是在高點見好就收,坍縮 " 神 "?
問題如何作答,諾安之前,中郵基金做出了教科書級的反面案例。
2015 年前後,同爲老牌基金公司的中郵基金也出過一個對科技異常狂熱的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
通過 all in 創業闆,all in 中小盤股龍頭,任澤松在那個政策春風照拂、智能機興起帶動新一輪互聯網革命的背景下,立刻聲名鵲起,僅僅 29 歲,就已經成爲中郵戰略新興産業基金的管理人。
緊接着,這隻基金在他的管理下,在 2013 年以 80.38% 的收益,成爲所有偏股型基金中的年度冠軍;一鼓作氣,到 2014 年收益同樣高達 57.29%,位居全行業前 30;再接再厲,到了 2015 年,任澤松的這隻基金收益依然高達 106.41%,位居全行業前 20。
然而,就在保持了連續三年的好業績後,在 2017 這隻基金年排名跌落倒數第一。中郵基金,則在 2017 年的公募業績排行榜中,包攬所有偏股基金倒數後三名。
而中郵基金自身,也在 2016 年的高點之後,一路不斷走低,到 2022 年,中郵的年度營收已經與 2014 年齊平,不複當年輝煌。
如果不想步此後塵,對諾安而言,讓 " 諾安代言人 " 在業績最好的時候逐步退出,坍縮爲 " 神 ",從此成爲一塊行走的金字招牌,或許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至于教會不少年輕基民成長的諾安成長,于産品,船大難掉頭,于基民,反複的震蕩篩選之後剩下的,已經成爲堅定地半導體多頭。新增一位新基金經理上台于他們而言,隻要還繼續堅定半導體持倉,管理人變動,會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至死不渝的愛情,死在最相愛的時候;
頂流的基金經理,隐退在業績最好的時候。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