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娜娜一家,又上熱搜了。
歐陽娜娜的媽媽傅娟,最近上節目被問到三姐妹名字的由來,特意拎出了小女兒歐陽娣娣的名字來解釋。
既往認知中," 娣 "字通常和重男輕女,以及" 希望生男孩 "劃等号。
而歐陽娣娣又是家中的第三個女兒,因此始終有傳聞,這個名字的本意,取義就是 " 希望是弟弟 "。
但對此,傅娟給出的說法是——
" 每個人都認爲說我取歐陽娣娣是因爲我想要一個男生,其實真的沒有,一點都沒有。"
談話間,還開始回憶當年給歐陽娣娣取名的曆程:
因爲是家中第三個孩子,沿襲兩個姐姐歐陽妮妮和歐陽娜娜的名字,取 " 女 " 字旁疊字。
最終在歐陽娣娣和歐陽媚媚之間選,決定她叫娣娣。
可傅娟的回應,并沒有打消網友的疑慮。
一邊是網友質疑 " 女字旁的漢字那麽多,爲什麽非要選有争議的一個 ";
一邊是粉絲解釋 " 娣字本身不含貶義,是什麽的曲解造成誤會 ";
一個名字而已,爲何會引發如此争議?
關于歐陽娣娣的名字,網友們的擔憂雖不全中,卻也不算是空穴來風。
有人發現,在一段早年《康熙來了》片段中,提到女兒名字時她的說法:
" 一開始一定希望他是男的啊,所以就一直叫她娣娣,就不要改了嘛。"
盡管初衷不是 " 招弟 " 之類的含義,但歐陽娣娣還未出生,不知性别時,傅娟确實更想要個男孩。
而名字 " 娣娣 ",也給歐陽娣娣帶來了不少困擾。
小時候因爲名字,常被誤認爲是男生,上節目會小聲說明" 我不是男生哦 ";
更被主持人小 S 直接問:" 所以你媽媽生你,是爲了想要生出一個弟弟,才硬生你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她也是害羞中帶着幾分迷茫,抱着姐姐的手臂說:" 我也不知道 "。
雖然當時的傅娟當場否認,先是稱因爲名字帶 " 娣 " 的人長得倒好、氣質好;
後來更當場反擊:" 那是你媽媽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 "。
圖源:《康熙來了》
但多年來數次澄清,大概也能證明,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關于 " 娣 " 的争議,當事人們并非不知情。
如傅娟所言,當時向歐陽娣娣提問的小 S 徐熙娣,便是一個例子。
不同于傅娟後來的否認,小 S 母親自己都曾在節目裏承認:身爲家中第三個女兒的小 S 徐熙娣,意思就是 "希望再來個弟弟"。
還有一個名字婷婷,則是取義自停止生女兒。圖源:節目截圖
事實上," 娣 " 本身的含義并不複雜。
在相關解釋裏," 娣 " 的字面意思,是指是妹妹或是弟弟的妻子。
隻不過在日常生活裏," 娣 " 的隐晦用法大概更爲人所知。
如小 S 的名字——想要的是 " 弟 ",才在女兒的名字上用諧音。
衆多書籍和影視作品中," 娣 " 字用作名字時,也大多源自這個意思。
圖源:《娘道》
父母對孩子的愛均勻與否、投入多少,或許不能用一個名字全部判定。
但不可否認,以娣爲名的女性,早已成爲一種處境。
關于 " 娣 " 的讨論中,有個熱門問題:叫娣家裏卻不重男輕女,可能嗎?
評論區有一條高贊答案:
" 名字是家裏人對孩子未來的一種美好期望,當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對其他人的祝願和期盼,你覺得這對父母是否是真心愛這個孩子。"
" 幾乎每一個‘娣’背後,都有一對失望的父母。
從她出生那一刻起,就把赤裸裸的失望寫在臉上,刻進名字。"
每一個 " 娣 " 也從此注定了自己的命運,她們來到這世界不是來做自己,而是做照顧弟弟的姐姐。
和歐陽娣娣不同的是,大部分名字裏帶 " 娣 " 的女孩,都會和一些動詞進行組合。
在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裏,母親上官魯氏生育了八個女兒,分别叫做:
來弟、招弟、領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和玉女(和兒子 " 金童 " 是龍鳳胎)。
幾乎是寫盡了對 " 弟 " 的渴望。
從第一個到第八個,從 " 來 " 到 " 求 ",想生個兒子的欲望愈發強烈堅決,愈發直白犀利,至于女兒的名字如何伴随一生,并不重要。
二十多年前的小說是魔幻現實,二十多年後,也有魔幻照進現實。
短視頻平台上,一個男人曬出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配文無比理直氣壯:
" 我隻想兒女雙全有什麽錯?"
而 " 娣 " 有時還是太過直白,在表達對生男孩的渴望這一塊,人們總有着意想不到的殘忍的創造力。
1996 年出生的女星章若楠,在綜藝節目《送一百個女孩回家》裏說,自己原本的名字是章若男。
" 因爲我家人特别想要男孩。"
《流金歲月》裏的女主角之一蔣南孫,是因爲奶奶想要個孫子而不得,取了" 男孫 "的諧音。
圖源:《流金歲月》
有網友分享,認識一個女孩叫美腰,覺得很特别,也好聽,結果問了以後才知道:
取這個名字,是因爲小時候奶奶看到她是個女孩,希望她早早夭折。
最後是母親以絕食爲代價,才換來一個美字,好在夾縫中求生存。
頂着類似名字長大的女孩,從認字開始,或者更早開始就會逐漸明白:
" 玉女 " 被視爲 " 金童 " 附加的禮物,而 " 招娣 " 隻是被當做 " 天賜 " 的包裝紙。
随着時間的推移,更多困擾随之而來:
" 父母對于我的到來到底抱着怎樣的期望?"
" 别人聽到名字會怎麽想?"
" 我是不是真的就比男孩差?"
想要兒子的願望,被寫進女兒的一生;
而女兒終其一生,都要伴随着譏諷與羞辱,都要和自己的性别對抗。
她們或被教育沒有資格和男孩子争搶東西,小到餐桌上的雞腿、夏天的電風扇,大到結婚的房子;
或因爲性别獲得更少甚至失去家庭資源的支持,談及學業投入是" 你要是男孩一定送你留學 ",談及未來規劃則" 生男孩要早早備好房子,女孩就輕松許多 "……
即便獨生女,有時也始終在與那個 " 看不見的弟弟 " 競争,逃不開" 你要是個男孩就好了 "。
社交平台上有關名字的讨論區,有一類名字常被提及。
它們往往和 " 招娣 " 們形成強烈反差:若男、勝男、亞男、賽男 ......
可細看其背後的隐藏意義,似乎也無非在于不論女孩優秀與否,始終在和另外一個 " 男孩 " 競争。
"男孩是最優解,男孩是最高級。"
想接着生兒子的人,給女兒起各種各樣的名字來祈禱下一胎;
女孩的名字是 " 黴 "" 停 "" 煩 ",男孩是 " 應 ",因爲終于順應了心願
因爲各種原因無法再生的人,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女兒套上模闆——
" 你可千萬要像個男孩啊。"
由此回顧女性的姓名變遷史,便是一部女性被侵奪、被嫌棄、被比較、被歎息的命運史。
被叫做 " 娣 " 的女孩,從出生起便在性别的迷霧中掙紮。
要與自己的名字抗争,與不被愛的事實和解、重建自己的人生。
生來便帶着 " 欠 "
被叫做多餘的女孩,在那些美好祝願的名字裏艱難擠出一絲苦笑。
" 我的名字中,偏偏不包含對我的期待。"
家中的第三個女孩,出生時開始甚至不願意看一眼,取名 " 多餘 "/ 圖源:《金婚》
被叫做若男、勝男、亞男的女孩,從出生起,頭頂便懸着一個名爲 " 男 " 的幽靈。
它是人生的基準線,要麽始終戰戰兢兢,才能讓自己靠近父母的期許,要麽是逃不過的 PUA,并因此受困一生。
叫着娣的女孩,不叫娣的女孩,都共同背負着相似的人生。
她可能是沒有名字的外婆、奶奶,是祠堂裏以夫冠姓以娘家爲名的XX 氏,是随意被丢棄的" 賤女 "和" 老奴 "" 騷女 "。
" 賤發娣 "" 賤女 "" 厭姝 "
她可能是房似錦,因爲是個女孩出生差點被扔進井裏淹死。
母親生下兒子房家棟後,房似錦又成了被掠奪的對象,她爲了弟弟背房貸、被家人霸淩。
圖源:《安家》
她可能是樊勝美,面對欠債的哥哥、被人逼債的可憐母親崩潰。
無力哭喊 " 有我在,一定給錢 " 後,因爲室友的貼心和照顧而感動落淚 :
"從小到大都沒有人這麽關心過我。"
" 從小我的家都不是我的家 "/ 圖源:《歡樂頌》
她們中的許多人,一生都在這樣詛咒般的觀念中循環往複。
這種重男輕女的落後觀念,常常讓作爲女性的媽媽飽受不公平對待。
這導緻她們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認同,進而排斥女兒。
圖源:《娘道》
一個又一個女性,依然在至親之人織就的迷霧中打轉,無處可逃。
張靓穎在節目中提到自己出生時的情節:" 是不是被抱錯了?"
在關于付娟回應女兒名字的話題讨論區,有人問:爲什麽 2024 年了,我們仍在爲此反複追問?
答案或許是:要從追問開始,從這些習以爲常的稱呼中驚醒,揭開女性生命裏漫長而緘默的不平等。
此前 " 改名的招娣們 " 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後,有建議修訂法規,進一步明确姓名變更條件,而這或許隻是第一步 / 圖源:新浪新聞
" 我們不要成爲招娣,我們不必成爲若男。
我們想要拿回的,是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