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 ……
關曉彤,你被威脅了就眨眨眼好嗎?
這穿的啥呀!!!
如果不是之前見到過,誰會信彤姐有着可以放進吉尼斯博物館的美腿啊。
正面看着就像是膀大腰圓的五五分。
圖源 | 見水印
側面看更是毫無版型可言。
圖源 | 見水印
還不如百元就能買到一套的 " 國民校服 " 呢。
圖源 | 微博 @關曉彤
可能咱彤姐這是爲了給男友撐腰特地穿的,但就像網友所說:
圖源 | 見水印
結合上個月博主拆解了鹿晗個人品牌的外套,售價将近 1500 元的外套,預估成本大概就 60 塊錢的熱搜,U.G.C.(鹿晗潮牌名稱)這回又得公關那一波了。
圖源 | 微博熱搜
不得不讓人發出,明星潮牌真的不是爲了割韭菜而生的嗎?
我的老友飄飄前不久剛聊過,一起來看看吧。
多久沒見鹿晗了呢?
這位神隐了有一陣兒的頂流,最近重回熱搜,竟是因爲被 " 扒皮 " ——
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創辦的潮牌。
博主 @大四喜測評,他家一件标價近 1500 元的外套,成本估價頂多 60 塊。
來源 | 抖音 @大四喜
誰曾想,随後鹿晗忍不住在 ins 發了兩句牢騷,又給自己添了一條 " 傲慢 " 的罵名。
- 還是鍵盤俠好當
- 鍵盤俠哪有明星好當
自歐陽娜娜因 " 一件 988 還不包郵的滌綸睡袍 " 被嘲後,明星潮牌已成爲貴圈最熱話題之一。
而在我看來,被批 " 鍵盤俠 " 的普羅大衆也委實冤枉。
綠色長條型蔬菜們不過是在對任何被 " 割 " 的潛在危險保持警惕而已。
隻是,在偌大争議中,這類潮牌醜聞爲何還是不斷?
這背後其實頗有些講頭。
大明星們倒騰衣服的灰曆史,還得從源頭盤起。
要說娛樂圈最早一代的潮流 icon。
多數人都會想到 03 年創辦潮牌 CLOT 的陳冠希。
但在此之前,其實還有兩位人物——
葛民輝和李燦森。
《買兇拍人》裏的葛民輝
《香港制造》裏的李燦森
這倆香港演員跟潮流的淵源,都離不開 " 玩 "。
作爲香港最早一批接觸時裝的藝人,葛民輝被不少人稱爲香港的 " 潮流教父 "。
80 年代組的說唱組合 " 軟硬天師 ",還是國内嘻哈文化的祖師。
到了 90 年代,因爲跟随王家衛劇組到日本拍戲,葛民輝結識了一幫潮流界大牛。
葛民輝是有些潮流敏銳度在身上的。
當年是他最先帶回了日本的潮流品牌BAPE和UNDERCOVER,在香港開了第一家潮牌代理店。
而李燦森的潮牌 Subcrew,則是和好友 Frankie 玩滑闆玩出來的。
自稱小混混的他們,在街頭巷尾的穿行中實踐出了一種獨立、勇敢的态度。
滑闆精神,成了他們潮牌的獨有靈魂。
圖源 | 紀錄片《敢爲人先》
可以說,做潮牌就是一門販賣概念的生意。
它代表着主理人的一種生活态度和表達。
看似随性,卻要靠足夠的文化沉澱才能成就一個品牌。
就像 Frankie 說的,比起産品本身,做産品的想法和理念更需要花心思研究。
圖源 | 紀錄片《敢爲人先》
這就不得不提在服裝行業做國潮的陳冠希。
最開始他開店是将歐美街頭文化引入中國,做聯名推廣。
後來開始在産品中融入中國的文化元素做成國潮,從而在國内外形成潮流。
CLOT x AJ1 聯名,鞋面融入中國元素白絲綢
可如今很多做潮牌的明星,壓根不存在精神層面的創造力,更無設計上的才能。
結果便是開業即丢人。
比如當年 18 歲就做潮牌的黃明昊。
他說他做潮牌不是沖着錢去的。
圖源 |《看我的生活》
隻因經常買不到喜歡的衣服,所以一心想做能讓人共鳴的品牌。
圖源 |《看我的生活》
後來他的品牌不到兩年便宣布暫停營業,大搞清倉降價。
可見這種廉價共鳴,并沒有什麽消費者樂意買單。
再如歐陽娜娜。
她倒是明白要結合自身調性,可惜也隻能靠堆砌個人喜好,掩飾設計理念上的貧瘠。
我喜歡雲朵,所以全做成隻印上 logo、基本無設計的純白色系。
我喜歡面包和兔子,所以做了面包形狀和兔子圖案的可(無)愛(用)商标紙牌。
圖源 | 哔哩哔哩 @歐陽娜娜 Nana
苦心籌備三年,歸來還是尾貨直播間的廉價感。
當然,出于個人喜好本無可厚非,甚至是每個主理人做潮牌共通的基本動力。
那歐陽娜娜們怎麽就不行?
首先,僅有愛好,沒有創造,本就容易落入 " 貼牌産品 " 的窘境。
若是再偷工減料、貨不對闆,臉都得被自己扇腫。
号稱追求最舒服的面料,實際内含 86% 滌綸
其次,投入不足。
哪怕看似親力親爲,但對沒有成熟的品牌經營理念,仍舊很容易出洋相。
餘文樂的 madness 因爲常跟其他品牌撞款,常年被嘲 " 打版樂 "。
但他設計不行,至少搭配算自成風格。
然而很多明星做潮牌,都選擇外包給其他機構運營。
歐陽娜娜就被扒出,背靠一家專門負責運營品牌的公司 Stick Stack。
這家公司之前也有運營成功的案例,比如 Justin Bieber 的品牌 Drew House。
卻沒想到,在歐陽娜娜這栽了跟頭,沒能複制成功。
道理很簡單。
哪怕再死忠的粉絲,在消費時也得考量一個 "值不值" 的問題。
再茂盛的韭菜,一割再割也會竄不起來個兒的。
要知道,潮牌本就是品牌溢價的重災區。
若連品牌本身都沒有任何說服人的價值,豈不等于白白給 208w 們打錢?
換成傻子都不幹。
把時間線再往前拉。
其實明星做潮牌這股風,在内娛已經刮了好多年。
但并非每頭豬都能起飛。
稍微幸運些的,像 10 年謝娜的古早土味潮流品牌 " 歡型 "。
僅籌備 3 個月,卻憑借坡姐的名号和快樂家族的站台,店鋪剛上線成交額就達到六位數。
圖源 | 百度百科
雖然一年後就宣布停業,但在當時好歹算昙花一現。
更普遍的境況是,前腳創業,後腳撲街。
比如鄭恺的潮牌 DUEPLAY,不僅水花不大,銷量也慘淡。
包貝爾的 WDMD 甚至創下了 18 年雙十一店鋪銷量爲 0的紀錄,至今在某寶查無此店。
圖源 | 每日經濟新聞
這不免讓人好奇——
已經有這麽多前仆後繼的慘案,爲什麽依然有明星跟風?
說白了,還是這生意太好賺。
諸如王嘉爾、陳偉霆這類大流量的品牌,哪怕同樣遭受诟病,依舊不會愁銷路。
明星本身即是品牌效應的一部分,粉絲樣本夠大,就不怕圈不到有錢主兒。
鹿晗潮牌
然而,速割一畦春韭不是難事。
但要實打實把品牌做下去,卻很考驗持續創新。
對于想賺快錢的明星來說,前者是既定的有利條件,後者則是非必要條件。
即便是像葛民輝、陳冠希的長壽潮牌店,這兩年也因長時間沒有誕生爆款單品,被質疑創意後勁不足,關了不少店。
猶記得陳冠希曾經立下開 50 到 100 家店的豪言壯語。
圖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20 年過去了,如今也才僅存 11 家。
反觀被嘲的明星潮牌,整個過程更像籌備了一場粉絲限定的大型團建。
偶像在外吆喝創業,實際做的還是做跟粉絲強相關的生意。
而對于把 " 割韭菜 " 當營業的粉絲,也不失爲一次和偶像互動的機會。
隻不過,高昂的均價實在稱不上粉絲福利罷了。
王鶴棣做潮牌,就把它定義爲 "和大家一起玩" 的一次互動。
圖源 | 微博 @王鶴棣 _Dylan
的确,他沒騙人。
先是搞了波限量抽簽的饑餓營銷。
一件衛衣一開始還有 3 萬人預約抽簽,結果尴尬的是,抽完簽的超話竟出現轉讓帖橫飛的盛況。
嗯,粉絲也是懂互動的。
當然,品牌玩的花樣不止于此。
跟歐陽娜娜一樣,王鶴棣的店鋪賣的大多也是幾百塊一件,基本上隻印了 logo 的普通基礎款。
不過好歹變了顔色。
不難看出,該品牌在設計這塊,多少有點省心了。
因爲品牌已經想到把這活兒交給 " 全民設計師們 " 了——
剪完了這個衣服就是屬于你自己的
不是說說而已,官方賬号真的張羅了個創意搭配大賞,結果粉絲過年,品牌賺錢。
至于産品本身?
就,敷衍得好有新意。
圖源 | 微博 @D_DESIRABLE
吳某在頂峰時期也算是内娛流量最早做潮牌的一批,18 年就開始擔任 A.C.E. 的主理人。
論割韭菜,後來的流量未必有他割得猛。
比如一款标價 19800 的限量版吊墜,卻比 Gucci 的相似款式還貴。
可想而知,大部分粉絲也愛莫能助。
而當銷量不如預期日漸慘淡,他,美美抽身了。
差不多 1 年後," 割割 " 就已經退出 A.C.E. 品牌主體公司的股東行列。
圖源 | 天眼查
所以,你還能确信這些 " 薛定谔的主理人 " 都在一心搞新事業?
魯豫聽了都搖頭。
其實說到底,許多明星選擇開展副業,都是基于現實考量。
要知道,不是每個失寵的安陵容都來得及多學一門冰嬉。
瞬息萬變的演藝圈,最大的生存之道不過三個字:留後手罷了。
可你有沒有發現?
同樣是賺錢,如今明星做潮牌已經開始變質,越來越沒有創業既視感。
要說最大的不同,莫過于心态。
一種玩票心态。
如今把潮牌當副業的他們,已不再需要破釜沉舟的決心或尋求一份安全感作支撐。
而矛盾之處則是,危機感往往是專注事業的前提。
畢竟誰也無法料到自己什麽時候能紅,或能紅多久。
任泉也是。
隻不過面對同樣的不安,這位 " 棄藝從商 " 的跨界神話才不會選擇殺雞取卵。
反而把副業發展成自己的工作重心,一步步穩紮穩打。
還在上大學那會,還未成名的他因爲不安全感,便已冒出開飯店的念頭。
圖源 |《靜距離》
當時身邊的同學都在操心他戲劇學院白上,不務正業。
但他還是找李冰冰和徐路湊了 10 萬塊,放棄近半年的表演事業,全身心撲在店面經營上,才有了後來一口氣開 6 家連鎖店的成就。
創業于他,既是一場豪賭,也是給自己留的一條退路。
所以他沒有理由不拼盡全力。
而差不多 10 年後,從港圈頂流到被全網唾棄的陳冠希,也有了相似的心境。
當時的他有多落魄?
他自己形容,從前身邊總圍着一大批笑意相迎的人,一夜之間幾乎都離他而去。
退圈後繼續開店,連自己的父親也不看好他。
可就是在這樣一種被全世界抛棄的處境,反而激發他爲自己争一口氣的決心。
圖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 身敗名裂 " 後,他的人脈從何而來呢?
去看展、跑店。
哪怕花三倍價錢或排五個小時的隊買一件 T 恤,也隻爲了開開眼界,主動結識行業内的專業人士。
或者憑借自己的獨到眼光和審美,向心儀的藝術家尋求合作,用對待藝術品的态度去打磨産品。
圖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據說創業初期,Nike 一開始并不相信香港公司,也是他靠自己的人脈才成功說服 Nike 做聯名。
所以某種程度上,危機意識是能不斷把自己逼向更專業的道路的。
而如今的區别在于,他們有危機感,但不多。
很多明星做潮牌都是選在自己事業穩定向好的時候。
歐陽娜娜靠 vlog 圈粉之前,光 " 螞蟻競走 " 和鹿小葵就被嘲出包漿;王鶴棣憑借東方青蒼跻身新晉流量之前,也還頂着 AI 演技和古偶醜男的名号 ……
于是一邊擔心身上來之不易的流量什麽時候溜走,同時眼下的追捧也讓他們有所依仗。
如今創業,他們抱着的已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尤其是資源唾手可得的紅星,要想開個店,分分鍾的事。
圖源 | 微博 @王鶴棣 _Dylan
與此同時,當這種 "總有人買單" 的呼聲形成信念給足他們底氣,以至于開始屏蔽和曲解外界的聲音。
這便是淪爲一個不合格商人的危險信号了。
創業本是從 0 到 1 的突破過程,需要投擲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專業的态度。
怕隻怕,對于那些本身有了 "1" 的投機者來說,"1" 反而成了他們自我麻痹的溫床。
換句話說,創業的底氣本應是自己掙來的。
如今潮牌創業者們的底氣,卻是泡沫流量的表象賦予的。
而這,恰恰助長了有恃無恐的傲慢。
好在,多了商人這層身份,我們反倒更見得到好些人嘴臉的難看。
任貴圈有千層套路,我們也越來越能招架。
隻一點須你我謹記——
被當成韭菜或許是我們的命。
但自認是韭菜,我們就真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