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Sir 差點要笑擁過去。
世界,要不要看看你在幹什麽——
安陵容街頭出遊。
後面的,猜是寶鵑?
" 那英 " 和 " 王菲 " 在 3202 年,一起《相約九八》。
還有親民版 " 向太 ",主打一個有問必答:
" 請問你對郭碧婷的評價是什麽?"
" 挺好操控的。"
哈哈哈哈哈是誰給了你們發瘋的勇氣?
答——
萬聖節。
今年萬聖節的上海街頭,個個都是人才。
漫展?不需要的,隻要心夠大,整個世界都是你的 cosplay 舞台。
Sir 在網上圍觀了一圈。
總結了一下今年上海這場街頭 party 大概分爲這麽幾個分會場。
首先,《甄嬛傳》專場。
不愧是十年來重播最多的國産劇,年輕人反複背誦的經典教材,光是這部劇的元素就能夠自己湊一個舞台。
最出圈的安陵容不用說了。
正主都下場點了贊。
從騎車的甄嬛,到給四大爺跳驚魂舞的甄嬛。
從狂奔的安陵容,到安排她與甄嬛的史詩碰面。
甚至還有神仿妝。
模樣像到懷疑是 AI 技術的野生四大爺 coser。
網友的評論說得好:
下一個專場,Sir 願稱之爲律師函警告場。
就差直接報身份證号碼了,有幾位是掃臉支付說不定都能通過的那種。
這位神形兼備的" 向太 "。
浮誇皮草,眯眼笑,富态臉,還有直播間口頭禅 "18.8 上連接 "。
好家夥,你這是要逼向太出手啊。
如果前天晚上走在上海街頭,估計你能把明星合影都收集一遍。
打這邊剛來了個向太。
打那邊一眼又看見了個" 吳京 "。
标志性迷彩裝,這戰狼造型,這陽剛之氣,萬聖節祛邪辟惡居家常備首選。
哪壺不開提哪壺。
緊跟時事,有人 cos" 哪李貴了 "。
明星社死名場面?
那必須也要有,比如關曉彤的《你叉叉》。
有的排練了夫妻倆出行場面。
甚至還給當事人貼心地畫了一個 " 家暴妝 "。
掌握流量密碼,沖上熱搜第一。
還能聲畫一體,兼任聲優。
" 這英 " 以極具辨識度的語氣和聲線,說出網絡經典名言警句 "made,最煩裝 × 的人 "" 放 tm 的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 "" 這很難評,我祝她成功吧 " 時。
真正讓你領會到什麽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這英更比那英強。
哪還需要花錢買票。
上海年輕人免費讓你感受什麽叫做街頭的活體杜莎夫人蠟像館。
還有的,無法歸類。
讓他們共同組成一場" 行走的表情包,是梗你就來 "。
有金拱門。
有路障。
有老幹媽。
還有的,不可描述 ……
這一屆萬聖節變裝的内卷。
你能到中東土豪與中國财神同台競技。
你能看到拿着葫蘆的銀角大王,面具精緻的黃牙老象,騎着共享單車的如來佛祖相聚甚歡。
還有穿着龍袍的皇帝,帶着旗頭的格格,和西遊四人組,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
相比之下,那些傳統的那些巫師、僵屍、吸血鬼,一下子全都被襯托成了老。實。人。
當然,隻要火了,就不可能沒有争議。
況且是萬聖節和惡搞文化這樣的敏感點密集區,毫不意外收獲了這樣的反響——
" 妖魔鬼怪 "" 洋節入侵 "。
老實講。
萬聖節算洋節,但這些年輕人過的真的算 " 萬聖節 " 嗎?
在 Sir 對萬聖節不多的認知中,這個節日最突出的元素有兩個。
第一個,經典的南瓜燈。
這個形象一出現,幾乎就等于萬聖節本身。
另一個,是"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
孩子們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索要糖果。
但這兩個最經典的元素 ,上海的年輕人都沒有照搬過來。
說白了,這是一個在萬聖節臨近的日子裏,年輕人以此爲契機,創造的一個屬于自己的新節日。
之前有個話題,說 " 年輕人爲什麽不愛過傳統節日了 "。
反而流行聖誕節、情人節,到現在的萬聖節。
在 Sir 看來,這其實和 " 崇洋媚外 " 沒什麽關系,根本的問題是話語權。
傳統節日如春節,是以長輩爲核心的,年輕人被動配合他們詢問工作、結婚、生小孩。
而 " 洋節 ",因爲長輩們不過,也就變成了年輕人的主場。
這時候他們就可以随意改造,随意發揮,和真正有共同話題的同齡人一起狂歡。
這就好像微信出現後,好像取代了 QQ。
但 00 後反而又更喜歡用回 QQ,覺得微信不自在。
其實不是微信不好,是因爲太主流了,擠滿了長輩大人,到處都是凝視。
所以年輕人抱團的方向無非一個——遠離老油條,自己單開一桌。
在這個名義上叫做 " 萬聖節 " 但又不是萬聖節的日子裏。
主題根本不是關于鬼。
而是關于主流社會下被壓抑和扭曲的自我。
街頭除了歡樂的場面。
還有哭笑不得。
有人 cos乙方。
有人直接點出了學建築的土木老哥的慘狀。
還有人講了個真正的鬼故事。
虛假的恐怖:鬼魂。
真實的恐懼:
還有,股市走勢圖,旁邊人拿着綠油油的韭菜。
有人會問。
cos 這些有意思嗎。
但如果這裏沒有,哪裏又有呢?
就在 2022 年的脫口秀大會上,有人在段子裏講了自己買股票的經曆,無意中提到了一個股票代碼。
結果因爲段子火了,很多人去買,導緻那支股票上漲,引發市場輿情。
股票漲了,算是好事吧?
可就連這樣,演員還是誠惶誠恐地聲明了:段子純屬虛構,切勿自行代入。
再後來的笑果,也不多說了。
就在過去,還有《吐槽大會》,還有《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說說不痛不癢的段子,給年輕人一點共鳴,給社畜們做作精神馬殺雞。
現在呢?
股票也不能吐槽了。
籃球足球也不能吐槽了。
那麽年輕人還剩下什麽?
隻有扮起來,自己動。
這是他們自己的吐槽大會,是他們話語權的主場——雖然不多,雖然是短暫的、臨時的。
從前的萬聖節已經死了,臣妾現在是萬梗節。
這種梗不被官方與主流承認,如同鬼魅一樣被驅逐出陽光之外,隻能在一個特定的晚上出沒。
這些更看似惡搞、荒誕,卻由透射着年輕人被忽視的精神需求。
像這樣的萬聖節裝扮。
Sir 倒是想起一個另類的萬聖節短片。
主人公是一個萬聖節的狂熱擁趸。
每年的萬聖節前夜,他都會細心地準備好糖果。
等孩子們上門讨要的時候,分發給他們。
孩子們都很開心,還稱贊他的妝容很酷。
一到了萬聖節。
就到了他最喜歡的流程——
逛街,購物,品嘗美食。
去遊樂園享受 " 表演者 " 的免費遊玩券。
和女孩約會,跳舞。
在這個夜晚,盡享人間的快樂。
等夜深了,他會回到家。
念念不舍地脫下衣服。
然後再等上整整一年,等到下一個萬聖節。
爲什麽?
因爲這部短片的名字叫做《燒傷患者的萬聖節》。
萬聖節,是這個燒傷患者一年之中,能夠不帶面具自如出行的唯一的一天。
在那一天,大家都會扮醜,扮鬼,搞怪。
也唯獨在這一天,不會再有孩子害怕他,也不會再有成人可憐他。
甚至他可怕的疤痕,還會被當做作品被盛贊。
他喜歡萬聖節。
是因爲在這一天,他終于可以做回正常的自己。
你說上海街頭的那是誰?
那不是什麽外來文化,也不是什麽百鬼夜行。
那是人們借着 " 鬼 " 的軀體。
還了自己的 " 魂 "。
隻有這晚上,隻有這的街頭。
第二天,太陽升起,陽光照遍,出竅的靈魂統統被驅散。
于是繼續,做着正常世界裏的行屍走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