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9/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57 天
樊登在講《心流》這本書時說,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吃,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體會入口融化的過程。
職場人常見的場景是吃着飯還邊看手機,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人沒有細細品味食物本身。
在這個快速的時代,節省時間可以,若是偶爾地好好吃飯,我們可以探索和體驗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生活要引入合理冒險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吃的藝術
關于吃飯,這是我們的身體基本需求。既然是基本需求,當然也有高雅品味,滿足的是精神需求。
尤其是朝九晚五的職場人,行事匆匆,吃飯時多數都在看手機,而僅僅吃飯的人卻很少。畢竟用于吃飯的時間非常有限。
作為人,閑暇之餘讓吃慢下來是有必要的。這叫做精味。
不少人意識到或者倡導要好好吃每一頓飯,但是多數人隻是放慢了速度,并沒有相對應的方法論。
樊登在講《心流》這本書時說到,吃飯時要細細品味,這樣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停留在那一刻。
他提到一個自身的例子,有一次他和一位學者談話,對方竟然說到有一次吃飯時吃出了心流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吃飯的最高境界。感受吃飯的當下,不做和想其他事。
《飲食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提到,晉代的苻朗是史籍記載的最傑出的知味者。
有一次吃鵝肉,他竟然能指出盤中的鵝哪裡長的是黑毛,哪裡是白毛。這需要對鵝有準确認知,還需要多次嘗試和記憶味覺,才能達到這種程度,書中叫做 " 知味 "。
如何做到知味?
首先,是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時間要比平時長一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咀嚼上。發揮一下創造力,也可以當做是一次冒險。
其次,食物的顔色刺激視覺,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判斷。比如,紅色可以明顯增進我們的食欲,黃色和橙色能刺激人的胃口,藍色和綠色使人食欲不振。這裡可以稱作顔色心理學。中國菜肴注重色彩效果,色彩不錯的就像一幅美麗的畫。
關于配色,一是注重食物的本色。自然界中有的食物天生有美感,那麼就不需要加太多的修飾。比如煮青菜,不加蓋子會保持原來的色澤,有時還能變得更加青翠欲滴。
二是加色。加色可以彌補本色非常不足。比如,做紅燒肉時加些醬油,或者也可炒糖色,使其有紅潤的咖啡色。
三是配色,将各種顔色的菜組合起來,形成和諧的色調。比如青椒和洋蔥切絲合炒,綠白相配,像是翡翠白玉。
四是綴色,用其他的菜點綴主菜。比如熘黃菜上撒點紅紅的火腿末。
五是潤色。使菜品色彩變得更為明亮或強烈。
酒中三味
若把喝酒之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愛酒之人,另一類是利用酒使自己隔絕當下的處境。這裡主要談談第二類将酒作為手段相關的古人。
古代劉伶喜歡喝酒,他的妻子不滿意。妻子對丈夫說:" 夫君飲酒太多,非合攝生之道。一定要徹底戒了酒才好 "。
劉伶聽了這話,說道:" 你的話對極了,這酒确實該戒。隻是我這個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還得當着鬼神祝禱表個決心才成。你快些為我準備敬神的酒肉吧。"
他在《酒德頌》中寫道:" 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
事實上,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有時候,樂觀的心态甚至可以戰勝一些看起來不能戰勝的病情。
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專家說長得好看的人不容易感染為陽性。乍一看,大家心裡都想了想自己符不符合條件。
深入這個話題,其實專家是想說自信的人不容易感染,并不是表面意思的好看。
正因為劉伶的 " 飲酒 ",讓心态處于積極狀态,才使得他生命長壽。
陶潛也是一個飲酒之人,不像劉伶,作為一種手段,他将詩和酒融為一體。他在飲酒之後這樣說:"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是一個隐居的田園詩人,他的詩中表達了逃避現實,安于隐居的生活态度,酒作為了一種寫詩前抒情的手段。
最後來談談李白。一飲三百杯,同銷萬古愁形象地刻畫了李白愛酒,借酒消愁,善于酒後寫詩。
他在《月下獨酌的四首》中寫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句詩生動地寫出了無人的無可奈何。
他喜歡喝酒,通過酒寫出好的詩。傳說李白的死就是因為酒而死的,他大醉後,下到采石矶大江中捉月,結果在江水中被淹死了。
酒對于李白來說,是生活和作詩的來源。
飲茶
說到飲食,一般我們都會想到吃飯。
事實上,拆開這個詞,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食,另一個是飲,其中飲茶就包括在其中。
一般來說,浙江人喜歡綠茶,福建人喜歡烏龍茶,雲南人喜歡普洱茶,北方人喜歡花茶。
想要煮一杯好茶,需要有三個步驟。一是水,這是任何飲品都離不開的基礎原料。
煮水要三沸。水面泛起魚眼水泡,這是一沸。
水沸有一點響聲,水面泛起連續的珠水泡,這是二沸。
二沸時要舀出一瓢水,然後用竹莢将釜中的水攪成漩渦,最好茶末沿漩渦中心倒下。這個過程要适當地放些鹽進去,也要時不時地撇去泛起的浮沫。當水波持續翻滾的時候,這是三沸。
二是茶品,茶品的優劣是決定茶水品味的關鍵。茶品不行,水煮的再好都會差點意思。
除了酒,古人認為品茶也有趣味。因為茶可以療疾,可以代酒,也可清新提神。
秦韬玉在《采茶歌》說:"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應愁歌欲成。"
意思是茶和酒一樣,都可以讓人借物寫詩。
說回李白,他不僅愛酒也愛茶,在詩中他這樣說:"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飲茶和飲酒一樣,都不是沒有原則和步驟地去品,這樣不能完全滿足大腦精神的需求。
另外,飲茶也可以醒酒。白居易在《蕭員外寄新蜀茶》寫道:"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瓯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春酒是新酒,蜀茶為新茶,新茶對飲酒。
下次當再看見飲食這個詞時,我們的大腦中就會有兩個部分,不僅指的吃飯,還包括飲,比如喝酒,飲茶等。
好了,今天我們談了談如何吃飯和做飯的步驟,如何煮好茶和品茶,以及對古代的詩人飲酒的事件,對飲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希望看了今天的分享,你能有所收獲。
作者:萱桐,精讀讀友會會員。這是一個自由的靈魂。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