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車圈能見度,作者 | 劉媛媛、張雪梅
要說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能與五菱和特斯拉争鋒的,必然有廣汽埃安的一席之地。
來自廣汽埃安的銷量數據顯示,該品牌今年 8 月的銷量再度迎來突破,終端交付破 5 萬輛大關來到 52057 輛。今年前 8 個月累計銷量 29.94 萬輛,同比增長 97%。截至目前,其已經連續 6 個月銷量破 4 萬輛,連續 4 個月銷量破 4.5 萬輛。
從銷量上看,廣汽埃安是當之無愧的 " 明星 ",把一衆新勢力遠遠甩在身後,這也給了其在銷量海報中直接寫上 " 封神 " 兩字的勇氣。
不過,自己 " 封神 " 的廣汽埃安也不是沒有隐憂:一是品牌方自己提到的" 供不應求 " 情況,産能能否跟上新增訂單量。二是在廣汽埃安的銷量構成中,網約車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何應對網約車市場趨向飽和的危機。三是其剛開始盈利不久,品牌價值認可度仍舊不高,怎麽緩解賺錢焦慮。
廣汽埃安急需上市來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而在這方面,品牌 flag 立了不少卻一直沒個準數。一開始說是在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實現上市,後來稱力争今年實現,7 月又表示最快也要到 2024 年。
背靠廣汽集團這棵大樹,廣汽埃安似乎隻差上市就能破繭成蝶,隻是細看之下又還有諸多不足。風頭雖盛,卻遠未到能夠松懈的時候。
産能制約
提到新能源車企,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都是特斯拉、比亞迪或者 " 蔚小理 ",它們占據了電動車市場的大半壁江山。即便如此,廣汽埃安作爲老牌傳統車企的新品牌,還是從中 " 殺 " 了出來。
資料顯示,廣汽埃安的前身爲廣汽新能源,成立于 2017 年 7 月 28 日,是廣汽集團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核心載體。2020 年 11 月 20 日,廣汽集團宣布将 " 廣汽埃安 " 獨立運營,全面打造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
由于背靠廣汽集團,并且充分受益于" 汽車百年未有之大變革 " 浪潮,廣汽埃安成立不過幾年時間,發展速度喜人。數據顯示,自 2019 年首款車型上市以來,其銷量年均複合增長率超 120%。
2019 年 -2021 年,廣汽埃安分别實現年銷量 4.2 萬輛、6 萬輛和 12.37 萬輛;2022 年全年累計銷量達 27.1 萬輛,同比增長 126%,創曆年最快增速,大幅超出去年初定下的銷量目标。
今年前 8 個月,廣汽埃安再接再厲,累計銷量達 29.94 萬輛,同比增長 97%,穩居頭部陣營。旗下 AION S 系列更是穩居 A 級純電轎車銷量 No.1;AION Y 8 月終端銷量 26713 輛,獲得中國純電 SUV No.1。
然而,在這些漂亮的數字背後,是大家對廣汽埃安銷量或将面臨瓶頸的擔憂。從廣汽埃安官方發布的宣傳海報上可以看到,除了自己" 封神 " 之外,還提到了 " 供不應求 " 和 " 交付超生産 " 的信息。這意味着,廣汽埃安的産能可能跟不上了。
據了解,廣汽埃安走的是銷量先起來再擴産的模式。像是 2021 年,其銷量突破 12 萬輛,但是對應的設計年産能隻有 10 萬輛。于是去年 2 月,埃安将第一工廠進行擴建,擴建後産能提升至 20 萬輛。
結果去年,廣汽埃安多月銷量超過 2 萬輛,甚至超 3 萬輛。于是又緊趕慢趕,2022 年底宣布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産,年産能 20 萬輛,至此整體規劃年産能突破 40 萬輛。
即便如此,依舊難以消化廣汽埃安目前的訂單量,也有可能制約其銷量的持續上漲,影響目标的實現。此前,廣汽集團在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表明,希望廣汽埃安在 2025 年的目标銷量爲 60 萬輛。
好在現在已經有廣汽埃安第三工廠的相關消息傳出。據媒體報道,廣汽埃安第三工廠确定爲廣汽三菱的長沙工廠,新工廠改造後将于 2024 年初投産,屆時其 3 座工廠的标準年産能将達到 60 萬輛,實際産能超過 90 萬輛。
低端桎梏
産能跟不上銷量,尚且可以說是 " 甜蜜的煩惱 "。而困于低端,難以賺到錢,則是廣汽埃安真正所焦慮的。
想必一提到廣汽埃安,很多人心中給它貼上的标簽都是 " 電動小車 "" 便宜低端 "" 網約車品牌 " 等。與北汽新能源、哪吒汽車的打法類似,一開始廣汽埃安爲了迅速起量,選擇了發力B 端市場。
憑借具有競争力的價格,2019 年 -2021 年,廣汽埃安的銷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其中銷量擔當 AION S 一度支撐起廣汽埃安大部分的銷量,而這款車的銷量卻是以出租車企業爲主。據中信證券統計,2020 年 -2021 年上半年,AION S 租賃市場銷量占比約爲 60%~70%。
到了 2022 年,廣汽集團公布的調研數據顯示,廣汽埃安 B 端的營運車隻占總銷量的 2%,C 端個人購買的網約車占比爲 10%,剩下 88% 銷量都是 C 端非營運消費。看上去,廣汽埃安已經不對 B 端市場充滿依賴。
不過,第三方研究咨詢機構傑蘭路在今年 7 月新能源市場解讀報告中提到,7 月廣汽埃安銷量中有 41% 爲個人所有。據此推算,還有近六成銷量是去往 B 端市場的。這似乎與官方公布的構成又有所出入。
如果說廣汽埃安實際上還是對網約車市場有依賴,一方面很容易拉垮産品定位,不利于後期放量,另一方面也會面臨市場變化的危機。
今年以來,網約車市場就因動力過剩,引發了很多關注。據交通運輸部,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數據顯示,截至 6 月 30 日,全國共有 318 家網約車平台公司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 579 萬本。一年之内,行業湧入了約 41 家平台,以及 126 萬名駕駛員。
因此,不少城市已經發出了預警和限制措施。比如,8 月,重慶市道路運輸事務中心發布網約車投資經營風險提示稱,重慶中心城區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力已遠超實際需求;7 月,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發布《關于暫停受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相關業務的通告》。這些都将對部分車企在 B 端部分的銷量造成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廣汽埃安的規模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但也正是由于價格漂亮,還沒能賺上多少錢。
廣汽集團的财報顯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的 6 個月,集團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人民币 29.66 億元。其中,聯營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爲 53 億元。由此可推,廣汽集團自主闆塊的虧損大約爲 23.34 億元。
去年和前年同樣如此。2022 年廣汽集團自主業務可能虧損近 60 億元,2021 年虧損可能超過 40 億元。這相當于,包括廣汽埃安在内的廣汽集團自主品牌還在貼錢賺吆喝。
按照廣汽埃安方面公開的信息,其在 6 月、7 月已經連續實現盈利,規模效應的意義開始凸顯。接下來就看今年全年,其盈利表現會如何了。
兩手準備
廣汽埃安當然也想擺脫低端标簽,快速賺錢養家。一方面推出了全新的高端品牌 Hyper 昊鉑,另一方面加速推進上市計劃。
首先來看去年 9 月推出的全新高端品牌 Hyper 昊鉑。據官方介紹,埃安定位家用品牌,昊鉑則追求極緻性能與豪華。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曾表示,希望把昊鉑打造成中國電動化的保時捷。
今年 7 月,廣汽埃安昊鉑 GT 正式上市,新車定位純電中大型轎車,共推出 5 個配置版本,售價區間爲 21.99 萬~33.99 萬元,該車也是昊鉑品牌的首款量産上市新車,被寄予厚望。
Hyper 昊鉑有關人士透露,自 2023 年 7 月 3 日上市後,昊鉑 GT 訂單大幅增長,僅半個月就已累計突破 2 萬輛。同時,新車也在全國各大 Hyper 昊鉑品牌門店陸續進行大批量集中交付。
不過,依據懂車帝數據,昊鉑GT 自 6 月有銷量數據到 8 月,一共隻銷售了 2821 輛。其中7 月表現最好,達到 2003 輛,8 月直接下降到 710 輛。
這一成績放到整個行業内,并不算好。對比來看,同級别且同月上市的小鵬 G6,7 月銷量達到了 3937 輛,8 月更是沖到了 7068 輛,昊鉑 GT 明顯落後人家一大截。
一般來說,中低端車型難以形成合理穩定的利潤規模,中高端車型利潤較爲豐厚,所以昊鉑品牌不僅承擔着廣汽埃安沖高的重任,也被認爲是其實現整體盈利的關鍵性武器。隻是從目前的銷量表現看,短期内昊鉑 GT 還無法成爲廣汽埃安拉動盈利的依靠。
此情況下若能盡快上市,将會是一條更好的道路,能給廣汽埃安和廣汽集團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這也是當前埃安的一項重要工作。
去年 10 月,廣汽埃安就因 A 輪融資引起關注,在新能源行業融資步入 " 冷靜期 " 的階段,逆勢超募單輪融資約 183 億元(超募 33 億元),投後估值超 1000 億元。彼時,有關廣汽埃安将沖刺 " 科創闆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 的聲音此起彼伏。
後來在去年底的廣州車展上,古惠南又透露,廣汽埃安正在向證券監管機構上報首次公開募股申請的相關材料,拟沖刺新能源汽車科創闆第一股,預計在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實現上市。
接着今年 4 月上海車展時,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再次提到 IPO 一事,表示廣汽埃安已完成 A 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 1000 億元,力争今年實現 IPO;7 月,古惠南表示,埃安 IPO 正按計劃走,最快要到 2024 年。
不難看出,有關廣汽埃安上市的消息是源源不斷,不過都還沒個準數,隻能靜待官宣。在這之前,其仍需想想怎麽加速提高自主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