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爛尾了,
核心竟然是兩女争一夫?
看完《不夠善良的我們》大結局,我對着屏幕又哭又罵,編劇是不是瘋了?!
我覺得有必要複述一下這部劇的劇情:
家庭主婦簡慶芬(林依晨飾演)日子過得平平淡淡,兒子乖巧,老公不那麽體貼但也努力賺錢養家,自己有一份不高不低的保險經紀工作。
「日複一日」的生活,要怎麽尋求改變呢?于是她想起了自己過去的「敵人」,老公的前任,Rebecca。
社交媒體上的 Rebecca(許玮甯飾演),交小男朋友,自己創業做項目,想要存夠 1800 萬退休,看起來單身獨立且時尚,生活好得不得了。
簡慶芬看到 Rebecca 過得很好,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她赢了她嗎?
當初趁着何瑞之和 Rebecca 分手期間的主動争取,不但關心何瑞之,還十分讨何瑞之媽媽的喜歡,最終「搶」到了他,成爲何太太。
過了 12 年,這種勝利變得有點……微不足道了。
而事實上,真實的 Rebecca 過得并不好,單身生活很辛苦疲憊,對前任念念不忘,回不到過去又不能向前看,最終死于乳癌。
看前面兩集,很多人都能從這兩個女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婚姻裏情感枯竭生活疲累的簡慶芬,或者是單身壓力空虛缺愛的 Rebecca,紛紛感慨台劇已經走到了另一個深刻的層次。
誰知道,結局竟是「情敵」互相諒解,簡慶芬發現老公愛着自己然後感動落淚回歸家庭。
一頭霧水,大罵什麽鬼東西。
導演兼編劇徐譽庭透露過她所知道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才華洋溢的單身女子癌症晚期,初戀男友得知後,跟妻子告假去照顧患癌女子直到離世。
本來這件事感人至深,但後來,這對夫妻離婚了。
導演說,「他們是如此善良,但善良還是抵不過某些糾結。」
因爲這件事有這麽巨大無解的悲傷,所以導演想彌補善良的故事的結局,她在劇裏就讓妻子簡慶芬去照顧即将離世的單身女子 Rebecca,讓兩個視對方爲「敵人」的不那麽「善良」的女人,擁有了一段互相支撐互相諒解和釋懷的最後時光。
劇雖然爛尾,但還是忍不住想聊聊劇裏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爲什麽我們需要一個敵人?它通常被用來證明自己是不是赢了,是不是過得好,是不是值得驕傲。
你有嗎?你的敵人是誰?
爲什麽我們過得好不好,
需要一個敵人來決定?
簡慶芬自白說:「我赢得的一切,是因爲敵人棄權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如果你羨慕一個人的生活,說明你跟她不熟。
敵人是 Rebecca,也是一個過去 12 年從沒出現在她生活裏的人。
她一直懷疑何瑞之的心裏放不下 Rebecca,即便是結婚了 12 年以後,她也仍然揮之不去這種猜忌,認爲自己從一開始就是個備胎。
何瑞之每年給她過生日買的蛋糕,是因爲 Rebecca 喜歡吃;求婚時的婚戒尺寸很小,是因爲本來爲 Rebecca 準備的;房子是想和 Rebecca 結婚時買下的……
所以簡慶芬覺得自己當初勝利了,現在卻不一定,因爲敵人似乎過得比自己好。
多隐秘又真實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需要一個敵人,才會覺得好過一點啊。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我想每個人幾乎都遇到過吧。
朋友分手一年,到現在還放不下對方,996 工作之外花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追蹤對方的動向,揣測每一條信息的意思:好像和誰在搞暧昧了?這個一起喝酒的人是誰?又出國玩了,跟誰去的?
我們勸她:既然分手就算了吧,有什麽意思。她說,分手憋着氣,看這人過得比我好就不行!真正是「他若安好,就是晴天霹靂」。
我自己也常會固定關注幾個人,她們大多和我差不多年紀,有些結婚後會曬老公曬孩子,常在工作日去喝下午茶,時不時出門旅行。
說實話,是有點嫉妒的,怎麽運氣這麽好,老公不帥但賺錢養家足夠了,父母從經濟條件到寬容程度都剛剛好,孩子也很乖很可愛,人生似乎就是沒有什麽煩惱。
還有一個朋友雖然至今未婚,但自己的事業做得很好,每次發一些和企業家或者商界大佬的對談、活動,總結的文字都深刻到位,真正的光鮮亮麗。
再看看自己朝不保夕的工作,明明大家起點差不多,怎麽走着走着,财力和層次甚至階層都差了好大一截?!看到對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是會低落會有點生氣,可能因爲她活成了我想成爲的樣子,但我自己的生活卻這麽平淡辛苦。
有社會比較理論表明,人們傾向于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價自己的價值和成功。
當我們有一個明顯的對手或競争者時,我們會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
簡慶芬在平淡的家庭生活中變得痛苦,她需要去一件件确認自己懷疑的那些東西是不是真實的。
她學 Rebecca 在手上紋身,燙卷了頭發,想象自己如果成爲她,何瑞之是不是就真正愛自己而不是整天因爲責任感,把沒有情感的「謝謝」挂在嘴邊。
嫉妒常常讓人面目全非,但就像簡慶芬說的那樣,我們以爲在追求快樂,也許我們是在追求痛苦。
我們不需要尋找敵人,
而是該尋找自己。
哲學家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寫,「具有毀滅性的壓力并非來自他人,而是來自内心。」
Rebecca 和簡慶芬都忽略了一件事:敵人隻是用來給自己做參照物的,他們對身邊人不善良時,最被殘忍傷害的,是自己。
Rebecca 因爲原生家庭的關系,始終沒法擺脫脆弱、破碎、逃避的性格。
我對有一幕印象很深刻:何瑞之跟她求婚,她打電話給何媽媽,問,我可以嫁給他嗎?
我一開始不理解,爲什麽嫁不嫁還要去問準婆婆?而且這個準婆婆是把她趕出家門的人,問題的答案肯定是不能。
後來明白了,Rebecca 不夠自信,害怕未來,她明明知道會被拒絕,還要做,是因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她真的想嫁給何瑞之嗎?要應付一個難纏的婆婆,她真的想嗎?她不知道。
或者說,她沒有自信,極度沒有安全感。
簡慶芬比 Rebecca 勇敢很多,主動很多,但她也沒有自己穩定的價值觀。
婆婆遠香近臭她怎麽會不知道,何瑞之不夠全心全意愛她她當然也懂,12 年沉默的母職妻子做下來多累多壓抑,她也知道。
但她主動犧牲了自己的其他需求,而爲了「嫁得好」踏入婚姻。等到生活日複一日逐漸沉淪,她就找了 Rebecca 這個參照物,想要明确自己是不是幸福。
張德芬說,門外沒有别人,隻有自己。但這兩個女人顯然不知道。
我在想,爲什麽我們總覺得需要另一個人的愛才算完整或者才能實現幸福?
簡慶芬認爲作爲一個妻子,幸福是得到何瑞之全心全意的愛;Rebecca 單身被歧視,總在渴望一個他人的關心和依靠。
這也是我對結局不滿的地方,我們仍然認爲,女人追求的幸福需要和一個男人牢牢綁定在一起。
你發現沒有,我們常會把愛情或者婚姻的對方叫做「另一半」。
父權制社會下,我們,尤其是女性,一直以來被灌輸的,就是一個人不完整,愛和安全感的來源是伴侶關系,是婚姻關系。
我們需要一個「另一半」,來讓自己完整。
就像簡慶芬一直想的是「我和何瑞之的關系」出了問題,卻從沒有想過和自己的關系才是根本的問題所在。
即便現在女性大多數可以實現經濟獨立,但突破「需要另一半」帶來的不安全感很不容易,我們可以先從放棄一個敵人,轉而擁抱自己開始。
導演徐譽庭說,我們常常借助聊天去認識一個人,可是和我們相處最久的是自己的靈魂,但大部分人是不跟自己聊天的,那麽大部分人可能根本就不認識自己。
比如說,我對那個比我工作做得好、賺錢比我多的人很嫉妒,我可以和自己說我真的有點嫉妒她。當承認這一點的時候,其實是很舒暢開心的,一切并沒有那麽差勁。
反而當我們掩飾的時候,那些小心眼、嫉妒、猜忌、憤怒,就都變成了缺陷,變成了對自己的貶低。
睡前 5 分鍾,和自己聊聊天,說不定,當和真實的自己更拉近距離時,感受會更好。
主演許玮甯也有類似的觀點。
說到「唯一要負責的人就是自己」這句話時,她解釋說,當我們在努力符合别人期待的同時,也要留下自我安撫、傾聽和平複的時間。
每個人都需要有安撫自己的時間,因爲愛的源泉是自己。
其實我們不需要敵人,隻有在專注照顧自己想要什麽的時候,才會減少時間和力氣去批評或羨慕别人,過好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介紹:
菜泡飯,15 年文字工作者,關注女性主義動向,始終站在文藝生活和八卦吃瓜的第一線。
安全感,自己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