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個大文件和大會都在強調要實施延遲退休。10 月大會報告第九章,12 月 14 日的擴大内需戰略,12 月 16 日的經濟工作會議,都預示着 " 延遲退休 " 就要來了!
這三次大會和文件,用詞不是 " 探索 " 也不是 " 試點 ",而是用的 " 實施。所以,延遲退休即将落地,一錘定音,無可争議。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獲益,有人吃虧,總體上呈現出三笑三哭的局面:
【1】對中高層的管理者有利,對梯隊建設不利。
延遲退休有利于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不利于梯隊人員和年輕人的成長。這一小部分人受益,吃虧的大部分在基層的老員工。中高層管理者人延遲退休後更舍不得放權、騰位置,年輕人向上晉升的慣性和通道被阻隔,吃虧的還是 1980 後出生的人。
按照正常的時間線運行,假設延遲退休在 2023 年實施,那麼,1963 年出生的男性就可以延遲退休了,按照梯隊建設的原則,1983 年出生的人本來是可以接替的,現在隻能再等五年了。等到 2028 年也 45 歲了,又被下一波 " 年輕化浪潮 " 拍在沙灘上了。
【2】有利于機關工作人員,不利于年輕求職者。
機關部門的好崗位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他們延遲退休後,可苦了那些準備進入晉升的基層人才,都在等着他們騰出 " 蘿蔔坑 "。這種現象會産生連鎖反應,影響到考公人員,甚至會傳導了龐大的應屆生群體。
【3】有利于不思進取的人,不利于創新發展的人。
願意延遲退休的都是占據優質崗位的人,不願意延遲退休的人往往都從事低薪工作。延遲退休之後,繼續把控着各層級的重要管理、科學研究、技術研發、資金調度、人力資源等崗位,他們年齡更大了,不願意創新,反而還會壓制創新。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本來可以到他們的職位上進行曆練、升職、改變命運,延遲退休之後,這個夢想就破滅了。
但是,實施延遲退休的 " 三座大山 " 依然存在:
【1】養老金問題。
推行延遲退休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養老基金庫存不足問題。目前,養老基金每年收入 4.4 萬億,支出 4.1 萬億,當年略有結餘 3000 億,基本上可以說,當年是收支平衡的。累計結餘 7 萬多億,理論上可以維持一年多的周轉。
可是,老齡化加速到來,當年 " 嬰兒潮 " 變成 " 退休潮 ",出生率跌到曆史新低,繳社保的人減少,領養老金的人急劇增多,養老金 " 家底 " 面臨 " 虧空 " 風險。
延遲退休的老人擔心:我延遲退休是給前人做貢獻,等我退休後還能拿到養老金嗎?所以,大多數臨近退休的人對未來養老産生顧慮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要推行延遲退休,首先要消除這種顧慮。
【2】就業問題。
提出延遲退休已經十幾年了,當年并沒有預料到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對傳統職業的沖擊,也沒有預料疫情會對産業和就業産生如此嚴重的沖擊。
延遲退休對當下和未來的就業市場影響巨大。比如,從 2023 年開始,每年預計退休 2000 萬(官方公布的數據是 800 萬左右),2023 年預計新畢業 1000 萬以上,加上職高等畢業生 1000 萬以上,退出的崗位與新增勞動力正好 " 打成平手 ",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但是,如果 2023 年實施延遲退休,立即減少 2000 萬崗位釋放,可以有效緩解 2023 年新增和滾存的就業壓力。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行業不景氣,就業在縮小,裁員在增加,老年人延遲退休後占據着崗位,就業及再就業的壓力更大了。爺爺在崗、孫子失業,不斷加劇。
【3】醫保問題。
國人的身體特質,越老越需要醫療服務。年輕人的醫保可能閑置,老年人又不夠用。雖然國家辦了很多好事,比如對部分藥品實現集采,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是,對于退休人員來說,醫療支出是剛性的且越來越大。得了重病,自費部分也是難以承擔的。所以,延遲退休造成年齡增大,這個群體有理由擔心未來的醫療保障。
比如,平均壽命 78 歲左右,60 歲退休可以享受 18 年的夕陽紅。夕陽紅的黃金時期隻有 60 歲 -70 歲,70 歲之後由于健康問題可能就不方便出行了。如果 65 歲退休到 70 歲,隻有 5 年黃金期。
PS:您覺得有道理嗎?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加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