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等來房地産稅,等來了 5 折物業費。
罕見一幕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 " 物業降價潮 " 正在席卷全國,聲勢漸漸壯大:
超過 10 個城市宣布 " 空置房物業費打折 ",折扣一個比一個低,最低去到 5 折;
在廣西柳州,物業公司甚至推出 "0 元物業費 ",并且計劃在 22 個小區逐步施行;
在重慶,上百個小區業主忙着遞申請,有小區物業費已經打 5 折;
……
這幾年,蓋房子的開發商不賺錢了,物業公司卻在 " 悶聲發财 "。2023 年,35 家港股上市房企合計虧損了 2254 億元,54 家港股上市物企淨利潤總額約有 157.16 億元。
如今," 躺着賺錢 " 習慣了的物業,好日子恐怕要到頭了。進入紅海時代,既要卷價格,又要卷服務。
哪些樓盤能夠申請降低物業費?這場 " 物業降價潮 " 會不會波及更多的城市?
物業的苦日子,會是業主的好日子嗎?
一
物業降價潮,最早出現在江蘇。
今年 2 月起,江蘇鎮江開始實施一項新規:房子要是連續空置超過 6 個月,業主以後隻需要交 70% 的物業費。

在給業主減負這件事上,一貫 " 散裝 " 的江蘇表現出了空前團結。已經宣布 " 空置房物業費打折 " 的 10 多個城市裏,差不多一半是江蘇的:鎮江、句容、無錫、宿遷、揚州、常州 ……
鎮江,并不是最早吃螃蟹的城市。因爲從去年 2 月起,山東青島就開始實行 " 空置房物業費打 6 折 ",已經整整一年了。
若是論起力度,還得看大西北。甘肅蘭州新城規定:對連續未入住 6 個月以上的空置住宅,申請通過的,物業費按 50% 收取。
直接打五折!

不光是空置房,正常住的房子物業費也降了。
去年 6 月 1 日,最新版的重慶中心城區住宅物業費收費标準開始實行。
按照新标準,電梯房物業費最高爲 1.9 元 / 平方米 • 月,樓梯房最高爲 1.35 元 / 平方米 • 月,都遠遠低于市場價。

消息一出,業主們徹底坐不住了。短短兩個月時間裏,數百個小區業主申請降低現行物業費。
位于巴南區的風花樹小區,20% 業主去年聯名向街道提出申請,終于得償所願。從今年 1 月 1 日起,物業費從過去的 1.80 元 / 平 / 月降爲 1.30 元 / 平 / 月。
氣氛烘托到了這一步,有的 " 神仙物業 " 甚至主動降價,替業主們把費用打下來了。
同屬于巴南的金樾山小區,高層物業費從 2.4 元降到 1.9 元,洋房别墅從最高 4.5 元統一降到 2.09 元,直接打五折!

最近兩年來,武漢市一大批小區物業公司宣布下調物業費。
一開始隻是江夏、新洲等遠郊區,現在連中心城區的個别小區也加入到了 " 降價潮 " 中來。
上面說的這些,還隻是據現在 " 降價 " 的層面。柳州一家物業公司已經遙遙領先,直接推出了 "0 元物業費 "。
去年年底,該公司向業主宣布:
" 一晃眼爲本小區服務快 5 年,如我司能繼續服務并續簽合同,将成爲免收物業費試點小區。"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該公司總經理稱,公司在柳州市内管理小區共 22 個,2024 年已有小區成功實行,後續其他小區也将逐一展開。
都卷到這個份上了,不降價還有活路嗎?
時代變了。當慣了大爺的物業公司,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了。
二
過去這些年,物業沒少被吐槽。怎麽到了今天,一切似乎迎刃而解了呢?
出台政策的各個地方,内心其實寫滿了無奈:
房子,實在太多了。
據我觀察,很多城市對 " 空置房 " 都是有要求的,必須是從未居住過的房子。一旦進場裝修,就要足額交物業費了。
那麽,什麽樣的房子符合要求呢?
答案是:買來投資、扔着不住的房子。三四線,恰恰是這種房子的重災區。
經曆過前些年的棚改運動,三四線城市的房子早就進入了 " 供應 >>>>>> 需求 " 的階段。一個普通家庭,手上可能就有好幾套房子。
不少城市熱衷于建 "xx 新城 ""xx 新區 ",房子蓋了一堆,到晚上都沒幾盞燈亮着。
貝殼研究院發布過的一份空置房調研報告顯示:2022 年前後,我國 28 個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達到 12%。
而根據國際社會通行标準,住房空置率在 10% 以下是比較合理的區間。
具體來看,一、二、三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随城市能級依次遞減,分别爲 7%,12% 和 16%。北京、上海、深圳的空置率相對較低,都在 7% 以下。南昌、廊坊、佛山的住房空置率相對較高,均在 15% 以上。

" 物業降價潮 " 裏少有的二線城市,重慶和青島,都屬于庫存量大、去化較久的 " 困難生 "。
如果房子沒人住,還要交物業費,豈不是賣掉更好?如果抛售的房子變多了,房價下行的壓力豈不是更大了?
接二連三出政策 " 降低物業費 ",背後是這些城市自己的考量。
當然了,過剩的不隻是房子,還有物業。
過去三十年,房地産瘋狂擴張,對物業的需求不斷增加。
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08 年末全國物業公司數量隻有 5.8 萬家,2018 年末增加到了 23.4 萬家,十年間翻了幾倍。
過去三年,房地産銷售斷崖下跌,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麽多物業公司了。
說白了,物業跟衛浴瓷磚、混凝土鋼筋的本質是一樣的,都屬于房地産鏈條上的一環。牛市一起狂,熊市一起扛。

武漢江夏的中海光谷錦城小區,原本的中海物業即将到期。爲了能成功續聘,物業兩次宣布降低物業費,從最初的每月 3.3 元 / 平方米降至 2.6 元 / 平方米。
物業工作人員深情承諾:若能成功續聘,物業費和車位服務費等費用将會下調,但服務質量不會打折扣。
家大業大的物業龍頭們,也感受到了寒氣。
财報數據顯示,中海物業 2020~2024 年半年期營收分别爲 26.03 億元、35.74 億元、49.72 億元、62.75 億元和 68.38 億元,同比增速分别爲 18%、51%、35%、23% 和 9%,
增速罕見回落到了個位數。
三
很多人沒注意到,鋪天蓋地的 " 物業降價潮 " 裏,有一群城市悄悄缺席了。
江蘇半個省都跟了,卻不見南京和蘇州的身影。
4 個一線城市,北上深無動于衷,廣州僅僅對保障性住房的空置房提供了一定的物管費優惠,範圍并不大。
不僅如此,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物業費,還在蹭蹭往上漲。
據克而瑞監測數據,2023 年上海新入市的項目,物業費價格均值 7.46 元 / 平米 / 月,中位數 6.73 元 / 平米 / 月,相比 2015 年之前上海統一指導價 " 最高不超過 2.3 元 / 平米 / 月 " 已經實現了翻倍上漲。
黃浦、靜安、楊浦三區的平均物業費價格最高,已經分别達到 17.56 元 / 平米 / 月、12.06 元 / 平米 / 月和 9.92 元 / 平米 / 月。貴得上海業主直吐槽:
" 單價不到 8 萬元的樓盤,物業費達到 12 元 / 平米 / 月;單價 6.5 萬元的樓盤,物業費高達 14 元 / 平米 / 月。剛需買個不足 100 平方米的房子,一年物業費就超萬元。"
上海的二手豪宅,甚至還在主動提高物業費。
長甯區的華麗家族古北花園小區,單價 10w+,物業服務費單價先後四次調整,從 2.20 元 / 平 / 月一路漲至 5.95 元 / 平 / 月。

能級更高的城市,價格更貴的房子,物業費還在變得越來越貴。
我知道,眼下的 " 物業降費潮 ",看起來很像是爽文。爽就完了,卻治标不治本。
一味地卷價格,未必是好事。
一方面,維持一個小區的正常運轉,本身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随着房子的老化會不斷增加。
過于低廉的物業費,根本無力負擔。
據房産博主 " 真叫盧俊 " 統計,上海大部分老小區的物業費就是在 0.6~0.8 元 / 平 / 月。
簡單算一筆賬,一個 800 戶的中等社區,戶均 50 平,每個月物業費 0.6 元 / 平。在繳費率達到 100% 的情況下,全小區的物業費總共隻有 24 萬。這筆錢,連換部電梯的費用都不夠。
即便在一線城市,很多樓齡超過 20 年的老小區,每月物業費還不到 1 元 / 平。
不誇張地說,大部分老小區目前的破舊衰敗,背後有個很大的原因,是物業費無法伴随着時間上漲,無法覆蓋最基礎的管理維護成本。
誠然,有不少物業公司收着高昂的費用,卻沒能提供配套的高品質服務。
但你要指望物業費隻有幾毛錢的年邁小區,裏裏外外精心維護得跟新小區一樣,顯然更不可能。
另一方面,過于追求低價到最後,很可能要支取小區公共收益用于維持日常運轉。
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 "0 元物業費 ",當然不是物業公司白幹活不收錢,而是以小區的公共收益、停車費、廣告費,以及其他收費等作爲主要收入。
這筆錢,原本是屬于業主的。
我們總說 " 天下物業一般黑 "。但歸根結底,物業的問題并非 " 收費過高 ",而是沒有提供跟價格相匹配的服務。
物業的苦日子,會變成業主的好日子嗎?
物業費降低了,但更多深層次的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
沒有一個公開透明、方便查閱的賬目明細,物業費交上去之後,具體花在了哪裏?
沒有業委會,小區很多議程無法推動。但全國成立業委會的小區大概隻有三成左右。
二十年是國内小區的分水嶺,之後産生的大量維修更換需求,錢從哪裏出?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買房的時候,選一個口碑還不錯的物業。
而物業費貴一點,碰到好物業的概率會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