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丹書戰史 ,作者經理小小
蘇聯因爲國土寬廣、人口分散, 對重型直升機的需求很高,随着單旋翼直升機技術上升空間逐漸變小,蘇聯認識到已經很難通過加大旋翼尺寸來提升直升機性能,在上世紀 70 年代,蘇聯提出了研制多旋翼直升機的計劃,用多副旋翼來提升直升機性能,而 60 年代開發的米 -12 重型直升機證明了多旋翼設計的可行性。
米 -12
蘇聯在 70 年代研發米 -26 重型直升機,到今天它也是量産型單旋翼重型直升機的天花闆,最大起飛重量 50 多噸。在米 -26 研制的同時,М . Н . Тищенко 領導的設計團隊計劃以米 -26 爲基礎開發另一種三旋翼超重型直升機,這就是米 -32。
米 -26
米 -32 擁有一個三角形的機體框架,每個角上都安裝了一套米 -26 的動力和旋翼系統,下方安裝起落架,每一套動力采用 2 台渦輪軸發動機提供動力,驅動直徑 32 米的 8 葉螺旋槳,因爲尺寸過于巨大,要考慮傳動軸強度和機體震動方面的問題,因此 3 套動力間直接放棄了動力連接同步的設計,各自運行,不過這也帶來操控上的問題,如何精準協調各旋翼之間的運轉是個技術難題。
米 -32 沒有常規的大型内置客 / 貨倉,它隻能采用吊挂的方式吊運貨物,在其中一個三角頂點下方設置了一個短機艙,這裏包括駕駛艙和一個小型貨艙,容納了正 / 副飛行員、機械師和一名操作員,貨倉内可以運輸少量小尺寸貨物,或者搭載幾名乘客。
根據計算,米 -32 的 3 套動力系統能讓它達到 230 千米 / 小時的最大飛行速度,最大起飛重量約 150 噸,最大升限 4000 米,最大航程 1200 千米,它的最大吊挂能力超過 60 噸,機上配備了貨物吊挂升降系統,應該還配備了一套重量配平設備。
米 -32 是一款前所未有的巨大直升機,相關設計提案也得到了蘇聯高層的認可,蘇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批準建造一架原型機,相關研發工作在莫斯科直升機廠進行。不過該機存在大量技術難題,比如三角形的框架如何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同時還能減輕重量,空氣動力學方面的設計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一開始米 -32 的研發工作确實有條不紊地進行着,不出意外的話原型機将在上世紀 80 年代末準備完成,不過那時候的蘇聯面臨着其他更麻煩的問題,如米 -32 這類略顯瘋狂的項目大多被擱置或者拖延,原型機從未建造,隻在研究中心有一個小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