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女神林青霞今年人在巴黎過年,心情自然是靓爆,先是在年三十PO出一張桃紅色中式唐裝拜年,接下來又在大年初一PO出另外一張黑色絲絨拜年。
有眼尖的網友一下子發現這是一件衣服的品牌和穿法,不是時裝精還真猜不出來:
原來這件黑色絲絨唐裝就是大名鼎鼎的老錢品牌"上海灘"。這個款現在是品牌的imperial tailoring系列。
一面是黑色絲絨,一面是桃紅真絲繡花,穿桃紅這一面時特别喜氣、亮眼,那領口中袖邊的一圈黑色金絲絨又添莊重和典雅;而穿黑色金絲絨這一面的時候,那細細一圈桃紅與綠紫繡花又讓黑色唐裝跳脫起來。兩面都好看,兩面又都各有風格,中國風中有文氣,文氣中又有某種大家氣派。
不得不說,要具有相當品味的人才會懂得這一件的好,一年之前著名女作家張欣老師寫的《新年第一天,我要穿我的"上海灘"》(點這裡可回顧)也同樣介紹過這件經典女裝。
▲上滑查看文章内容節選。
張欣老師寫道,這是她每一年新年第一天都會穿的衣服:
"中式唐裝,墜手的絲絨質地,重磅真絲玫紅内襯,穿的時候會露出一點點裡面的邊,還有那些精緻的繡花,隻有自己才知道的内裡的精緻與妥貼。"
▲這件衣服充分反映了上海灘的精髓,随時随地,"Make life a party"。
可見林姐姐也好,張姐姐也好,都是真時裝精,也是真文化人。
緊接着林美人還在大年初一PO出了一張美圖,西施帶着兩個東方不敗在巴黎跟大家拜年。
這句話怎麼理解?
一個東方不敗當然是指她自己,畢竟她在九十年代就以東方不敗而聞名江湖,她的中環公寓裡就擺着好閨蜜施南生送她的東方不敗照片:
▲林美人在中環的豪宅裡留影,她的穿衣風格是真老錢,典雅中有現代,摩登中又有某種文化的意味。
另一個東方不敗當然是指金星。
金星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聞名中國,她是第一位變性的舞蹈家,後來轉行成為著名主持人,關于她,我們之前寫過,這一次,她和她的上海金星舞蹈團一起去巴黎藝術交流,剛好和來巴黎的青霞姐姐撞上。
而中間這一位肯定就是西施了,為什麼叫她西施呢?
真要熟谙港台娛樂圈的人才知道中間這位是林青霞這些年常常約着一起出行的金馬影後江青,她曾經在五十五年前演出了李翰祥的名片《西施》而一舉成名,這也是林美人叫她西施的原因。
▲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這位金馬影後的名字有諸多避忌,林青霞以"西施"稱呼她,而金星在微博裡也隐去她的大名。但此江青非彼江青,她的一生可是太精彩豐富了。
一代西施的故事
江青确實是一位傳奇人物,陳丹青這樣評價她:"她身上有一個共和國少女遭遇的命運,悲喜交加。"
江青1946年出生于上海,家境富裕,外公是國潤小學的創辦者,父親在香港經商。
江青從童年時代就遇上時代巨變,1956年,年僅十歲的她考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中國古典舞,成績優異。最風光的一次是代表學校到首都機場向匈牙利總理卡達爾獻花,後來這一幕刊登在《人民日報》9月28日的頭版頭條。
▲右二的女孩就是江青。
▲年輕時代的江青一臉嬌豔。
▲江青還有個弟弟叫江山。
1962年,江青赴港探親,便沒有回來,從此在香港生活下去。同年,她考入邵氏電影的南國實驗劇團,成為邵氏演員,與鄭佩佩結為好友。從那時起,便看得出江青雖年輕,但善于結交朋友,尤其喜歡與文化人交往。
▲16歲的江青和鄭佩佩,關于鄭佩佩的故事,我們也曾經寫過。
▲夏志清、江青(中)與鄭佩佩(右)。夏志清是中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也是江青後來最好的朋友之一。夏志清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60年代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200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是《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向英語世界介紹中國文學,并發掘張愛玲、錢鐘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是歐美很多大學的教科書。2013年,夏志清著《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出版,共刊出103封張愛玲的信件、卡片,其中還有不少評價江青的書信。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92歲。
▲夏志清最重要的作品。
江青是一個很幸運的女孩,進入邵氏第二年就機緣巧合拍了李翰祥大導演的電影《七仙女》,率先在台灣打破票房記錄。
林青霞寫過,當年就是因為看了江青的《七仙女》,覺得她"仿佛在天上的雲層裡,是我永遠無法接近的"。
我的好朋友江青一身是故事。
她十六歲離開大陸,十七歲在台灣拍了第一部電影《七仙女》。那年我九歲,跟鄰居大姐姐好不容易擠進台北縣三重市一家舊戲院裡,在人群中站着看完整部戲。我喜歡看電影,喜歡美麗的電影明星,看着七個仙女從雲霧裡飛舞着下凡塵,好生羨慕,當時心裡在想這個飾演七仙女的江青,仿佛在天上的雲層裡,是我永遠無法接近的。
——2019年《文彙報》刊載:
《林青霞:我跟她一起出遊》
▲江青在《七仙女》中的劇照。李翰祥導演籌拍電影《七仙女》,聽說江青來自北京舞蹈學校,便找她當編舞。後來,女主角樂蒂因故罷演,江青遂成了女主角。
《七仙女》第二年,李翰祥離開邵氏,赴台灣自立門戶創建"國聯",江青緊緊跟随,成為後來的"國聯五鳳",位居"一姐"之尊,常被媒體譽為"國聯當家花旦"、"國聯大鳳",也和同樣美豔的汪玲有過一姐之争。
後來她和劉家昌搞婚變,劉家昌還說江青和李翰祥有婚外戀關系,鬧得滿城風雨,成為江青人生中一個大坎兒,這個咱們稍後說。
▲江青是李翰祥一手栽培的女明星。
▲"國聯五鳳"李登惠、江青、鈕方雨、甄珍、汪玲,關于汪玲的故事,我們之前在介紹小紅書名媛時曾經介紹過。
▲汪玲、李翰祥、江青。
▲年輕的汪玲和江青。
▲幾十年後的金馬獎50周年,曾經的"國聯五鳳"又聚首,圖為李登惠、鈕方雨、甄珍、江青,唯獨缺了汪玲。這五鳳各有各的人生,汪玲嫁給香港富商,甚少抛頭露面;鈕方雨後來在美國開餐館,從沒回過台灣;李登惠嫁到日本;江青和甄珍擁有過共同的丈夫劉家昌……當時汪玲沒來,甄珍還說她"不夠義氣"。
1960年代,江青在台灣、香港當電影演員,演藝事業的巅峰為電影《西施》和《幾度夕陽紅》。林青霞尤為盛贊《西施》,"六十年代初在台灣相當轟動,幾乎是所有學生必看的電影。"
▲江青(左)和李翰祥(右)在《西施》片場。圖源水印
有趣的是,江青後來和夏志清成為好友,還看到了張愛玲對自己有諸多不滿,評價很多,江青後來寫書,把這些趣事都寫進去:"江青外型太差,雖然演過《西施》,我認為她是紅不起來的,恐怕影響片子賣座。——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在《七仙女》之後,1967年李翰祥又讓"國聯五鳳"拍攝了瓊瑤電影《幾度夕陽紅》,其中江青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那時,江青達到了事業的巅峰。
▲在這部電影裡,江青嘗試了老年角色,年齡跨度大,因此獲得影後,而汪玲飾演她的女兒,雖然很美,但卻在演員事業上沒有進一步突破。
江青成為紅透台灣和香港的大明星,而那時她毅然下嫁給了一個窮小子,就是後來成為著名音樂人的劉家昌。
林青霞這樣回憶:
那個時候江青簡直紅翻了天。劉家昌帶她到台灣大學附近巷子裡吃牛肉面,大明星覺得有趣;劉家昌買了一枚八十元的戒指向她求婚,大明星覺得浪漫,她在最紅的時候嫁給了劉家昌。
劉家昌呢,在娛樂圈的身份更多,經曆也複雜。
他出生在哈爾濱,卻在韓國長大,從打鼓開始做起,一步步成為駐唱歌手,回到台灣就在當時台灣"中央酒店"唯一一家夜總會做駐唱歌手,60年代中期已經小有名氣,成為音樂人。
事業開始崛起是因為他幾乎包攬了七八十年代當時台灣最火的瓊瑤劇的主題曲,也因此林青霞才結識了他,江青也說過鄧麗君是家中常客,因為常常要去找劉家昌錄音。
▲劉家昌1968年為瓊瑤的電影《月滿西樓》作曲,并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主題曲《月滿西樓》,此後便開啟了音樂事業,寫過《往事隻能回味》《一簾幽夢》等歌曲,也是導演,執導的電影《梅花》還獲得了1976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劉家昌和林青霞。
作為才子,自然情史輝煌,居然和當年台灣影壇著名的"國聯五鳳"中的江青、甄珍都結過婚,還都生了一個兒子。
這段婚姻簡直是一出八點檔狗血劇。據劉家昌版本所言,他在年輕時就傾慕甄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但對方太紅,自己苦苦相戀一直沒有結果。
而江青是負責給他倆傳信的,劉家昌卻說"江青搞破壞",于是他才和江青結婚。那邊甄珍也嫁給了初戀男友謝賢。
▲甄珍和謝賢。
劉家昌和江清很快就離婚了,劉家昌在報紙憤而怒斥江青出軌李翰祥,而李翰祥當時也是在婚姻中的,劉家昌還去片場打了李翰祥的巴掌。
這段婚姻對江青傷害極大,幾乎稱之為"人财兩空"。她回憶自己在婚姻裡備受委屈,簽訂"賣身契"也要供老公當導演:
一九六六年與前任結婚,婚後毫無電影經驗的丈夫提出想要當導演,理由純粹隻是為了男人的名字必須在女人之上,電影界行規,導演挂名絕對在主角之上。為了他的自尊心,我竟然依從他成立了"昌青電影有限公司",連電影公司的名字他都要丈夫"昌"必須在妻子"青"前面。
那年我不到二十二歲,不但主演還趕鴨子上架當上了制片,我正當紅,一口氣簽了多部電影主演合同,合同如同"賣身契",因為我無法再挑選劇本,隻一門心思賺錢給"昌青"公司拍電影。不料第一、二部電影根本接不上,賣身契得到的酬勞,遠遠不夠制片的龐大開支,于是拆東牆補西牆,抵押了娘家的房子還要四處借貸,簽了更多的"賣身契"——電影主演合同。
林青霞這樣寫:
她二十歲結婚,二十四歲就離婚了。那是一九七〇年的事,報紙天天大篇幅報道他們離婚的消息,新聞是熱鬧滾滾、沸沸揚揚,有一張劉家昌含淚抱着四歲兒子沖出記者招待會的照片至今記得。江青則完全沒有回應,靜靜地消失了,自此以後江青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再也沒有她的消息。
江青自己也說"1970年夏天我婚變,倉惶之下"逃"離台灣,沒有跟任何人道别。"
甄珍後來也和謝賢離婚,轉而和劉家昌再度結婚。
劉家昌在2010年上過《康熙來了》,說自己不是第三者,而是第一者,還說謝賢的好哥們都幫自己再次把甄珍追了回來。
▲甄珍和劉家昌。
那這件事情到底怎麼回事呢?江青後來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如果當初我知人知面也知心,不向已分手的丈夫但以為還仍然是朋友,開誠布公地主動談及在分居後,我曾陷入的那段自疚甚重但又難以自拔,原知就不會有結果的複雜而又多層面的感情而招來橫禍。"
這句曲裡拐彎的話信息量很大,總之美人和才子都處在荷爾蒙旺盛階段,大家能夠撥雲觀日地看懂吧。
後來甄珍和劉家昌的婚姻也不甚和睦,一地雞毛,劉家昌風流成性,二人感情早已破裂,維持名義上婚姻近30年,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才公開宣布離婚。(關于甄珍的故事我們曾經寫過)
說回江青。
這段感情對江青傷害極大,尤其是劉家昌公開侮辱她和李翰祥,使得江青背負醜聞,遠走紐約,跟誰都沒打招呼,使得圈中好友都以為她失蹤了。
她和李翰祥的關系衆說紛纭,江青1978年從美國回香港,與李翰祥重逢,李在銅鑼灣避風塘艇上為她賦詩一首,最後兩句或許就是點睛之筆吧。
自在菩薩自在仙,半似瘋狂半似癫。
八大何需當頭棒,哭之笑之不語禅。
梁楷潑墨畫神仙,半個拾得半寒山。
江上數峰青和藍,曲終人隔萬重山。
江青在紐約重啟自己的舞蹈事業,1973年創辦"江青舞蹈團",舞技日臻,影響力日大,江青此後一直深耕在舞蹈領域。
1982年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位藝術總監,先後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斯坦哈特文化、教育與人類發展學院、瑞典國立舞蹈學院、北京舞蹈學院。
獲得如此成就,金星确實要叫她一聲前輩。
▲1978年香港報紙報道江青舞技。
▲80年代江青回到母校北京舞蹈學院教現代舞。圖源水印。
當然,因為那個衆所周知的原因,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這使得她的舞蹈團一直沒有在國内順風順水地發展起來,她後來寫傳記,稱"半生悲喜皆名累"。因為名字所受的困難和無奈,無法盡書。
▲1980年第一次在中國内地演出時,中國新聞報道将"青"改成"菁",江青後來表示十分憤怒和無奈。
七十年代末,江青開啟了第二段婚姻,1975年她在音樂會上邂逅了瑞典科學家比雷爾,1978年結婚。
他自我介紹:"我叫Birger(比雷爾),發音念Beer(啤酒)Ear(耳朵),兩個詞中間不要斷,連着發音就對了。"他還耐心地示範了好幾次。好天真、真有趣!我被逗樂了,哈哈大笑起來。
這是一段很單純的婚姻,二人随後生下兒子,一直過得都很甜蜜幸福。因為丈夫的關系,江青認識了中西方很多科學家、醫學家,常常出現在科學領域,這進一步擴大了她的朋友圈。
▲江青和丈夫比雷爾。
▲二人在瑞典駐葡萄牙大使館中登記結婚。
▲江青、比雷爾度蜜月。
▲江青夫婦在中國長城留影。
▲1978年上海生化研究所邀請比雷爾講學。
▲1983年第九屆國際血栓和止血學會會議開幕式中。左起:第二人Al Coply、Birgit Akesson、江青、瑞典總理Ingvar Carlsson、比雷爾、王浩、陳幼石。其中王浩、陳幼石夫婦是江青的好友,江青介紹:在我的中國朋友當中,比雷爾與王浩相交相知最深。王浩是享譽國際的數理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他發明的一個數理邏輯的命題,被國際上稱為"王氏悖論"。
▲江青在紐約的家。
▲江青和兒子漢甯。
可惜老公比雷爾在2008年去世,不過欣慰的是江青晚年有寫作的習慣,筆耕不辍十分充實,兒子事業有成,組建家庭,江青的晚年是幸福的。
▲江青和兒子漢甯,漢甯如今在瑞典醫學院當醫生。
▲江青祖孫三代。
▲如今江青已經當了外婆,外孫女乖巧可愛,江青盡享天倫之樂。
歎為觀止的朋友圈
江青雖是演員出身,但是她結交的朋友絕不僅僅局限于娛樂圈,尤其當她去紐約發展之後,結識了諸多政商界、文藝界、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令她的朋友圈熠熠生輝,連林青霞都要跟着她一起玩。
江青喜好文學文藝,身邊朋友都是知識分子,前面說了她的好朋友有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夏志清,夏志清去世後,江青和夏的夫人王洞也是老友,常常相約一起出遊。
▲2015年江青和王洞在西西裡。
▲2018年江青和王洞在越南。
除此之外,江青的朋友圈裡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人物,比如三毛。
她和比雷爾結婚的時候,證婚人是台灣著名攝影師柯錫傑和畫家韓湘甯,而韓湘甯有一個初戀女友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毛,所以江青與三毛結識,寫過一篇文章叫《三毛陪我們度蜜月》。
隻見廣場遠處一位長發烏亮、長裙曵地的"吉普賽"女郎閃亮出場,像一陣風般翩然而至,帶着一抹燦然的微笑,真是千嬌百媚。
我還沒緩過神來,她也不等人介紹,就道聲"恭喜!"完全把我當作舊相識那樣,一把将我抱得緊緊的,然後大家笑作一堆,摟成一團。她說她小時候在銀幕上就認識我了,又如數家珍似的說出她在學生時期看過我所主演的那些片子。
這是我們第一次到馬德裡,進不了博物館,當個普通觀光客作逍遙遊也不錯。反正我們有世界上最可愛、最美麗、最善解人意的"導遊"——三毛,又有最具童心的最佳攝影——老柯(柯錫傑),和最潇灑、最才氣橫溢的畫家韓公子(韓湘甯)作伴。
▲1978年,江青蜜月期間,三毛陪伴,在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廣場留影,韓湘甯攝。
▲江青參加畫家韓湘甯的婚宴。韓湘甯是中國台灣知名的照相寫實主義油畫家,在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教授,曾經長居大理,如今定居台北。
江青和李敖也有"超過半世紀的交往",這友誼緣起李翰祥時代:
李翰祥和李敖是東北大同鄉,都在北平生活過多年,跟故都有濃郁的鄉愁,可以稱"牽心結"。記得兩人用地道的京片子活龍活現的談天說地,毫無忌憚的品頭論足,淋漓盡緻的快人快語。
記得在國聯飯廳,李翰祥夥同"狐群狗黨"經常⼀起吃飯、打牌,李敖打牌十打九赢,那時候也變成了他謀生收入的一部分。
第一次到李敖信義路公寓住處做客,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他藏書豐富的書房和數據庫,他龐大的數據庫尤其難忘,由地闆到天花闆四周全是鐵櫃。
1989年,在19年之後我又回到了闊别的台灣,在大劇院作獨舞演出。演出結束後,我去李敖家叙舊,在他家廚房餐桌上,我們回憶起以前共同做過的許多"傻"事,也談及往年朋友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李敖入獄、出獄;結婚、離婚,都是我在台灣缺席的那19年間。
我離開19年,也是一切由零開始,朋友久别重逢細細數來,人生旅程中的甜酸苦辣、驚濤駭浪我們都經曆過了,往事如煙噓唏不已。離開前,李敖送給我新近出的書《李敖自傳與回憶》,并即興在書上題了首詩:
且作神仙舞 願為流俗輕
曲終人不見 江上一峯青
▲李敖送給江青的回憶錄。
▲李敖贈送江青玉圓章。
▲李敖贈送江青玉圓章。
江青與蔡瀾是邵氏時代的老相識。
當年江青還是當紅女星時,嫁給劉家昌,賺錢圓劉家昌的導演夢,入不敷出,過得極慘,是蔡瀾的老婆張瓊文"兩肋插刀",幫她解決問題,還勸她"小青,你不要太傻了"。因此江青與蔡瀾夫婦一直交好。
我跟蔡瀾六十年代就認識了,他一九六三年在香港定居,開始在邵氏電影公司任制片,我也是一九六三年步入電影界,雖然最後不是邵氏簽約演員,但與蔡瀾有許多共同朋友如鄭佩佩、梁樂華(藝名嶽華)、張沖等都是邵氏簽約演員,還有導演李翰祥、胡金铨等,蔡瀾因為任制片,頻繁的穿梭于港台之間,有機會認識,但來往并不多,印象中高高瘦瘦斯斯文文的模樣,中、英、日、台語都很流利。
所以江青與蔡瀾是關系緊密的老友,在回憶錄裡頻頻說起蔡瀾的周到與熱情:
有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蔡瀾介紹:"在疫情之下,見許多公司或餐廳一間間停止營業。我反其道而生,開了一家工廠,在香港專做醬料⋯⋯"其中他介紹鹹魚醬是用野生馬友魚做的,我一看,馬上在評論一欄上留字:"好饞!"
沒有多久蔡瀾寫微信給我:"把妳的地址給我,我給妳寄過去。"以前他也表示過要給我寄食品到瑞典,但我沒有給他地址,實在為"口福"太麻煩朋友了,但這次我實在太饞了:"那這次我就不客氣了,鹹魚是我的最愛,可是食品能進口嗎?如果太費周章就算了。我的地址:⋯⋯先謝謝!"
憶想起二零一八年冬天在香港,兒子漢甯(Henning Blomback)一家三口跟我在香港會合,一起歡度聖誕節,蔡瀾知道了,熱情的請我們到中環威靈頓街,在他新開張不久的蔡瀾河粉(Chua Lam’s Pho)進午餐,還派專車接送,好周到好大的面子。
▲江青後來當作家出書,蔡瀾為她題字。
倪匡去世時,江青與蔡瀾戚戚然相互安慰:
當天寄了信給蔡瀾慰問:你的又一個摯友走了,感歎人生無常!望你保重!并祝夏安。第二天七月四日清晨,一睜眼看到蔡瀾的回信:我們答應過對方,到時候走的,不準流淚。
啞然 。我極欣賞蔡瀾和倪匡對生活和生死的态度,他們在經曆無數的風風雨雨、沸沸揚揚中活出了各自精彩的人生!人生潇灑走一回,多麼灑脫的人生,令我歎服不已!
江青除了與文學界走得近,她投身舞蹈,還與諸多音樂家關系匪淺,在江青晚年所作的回憶錄裡,她描述過這些朋友們的種種經曆與奇事,令人感慨。比如著名鋼琴家傅聰。
▲2016年,江青在傅聰倫敦家門口。來源水印。
認識傅聰是1962年,到香港不久。朋友林楓是上海人,和傅聰在上海是舊識。林楓知道我剛離開大陸不久,就約了傅聰一起在他家聚。傅聰完全是個性情中人,不拘小節、喜怒溢于言表、熱情、透明、真摯、好辯、獨一無二。叼着煙鬥講到興奮處,他慷慨激昂、眉飛色舞’哇哩哇啦’的響聲,好像連房頂都可以掀起來。
每次有機會相聚都無拘無束十分愉快,講話投機就會投"緣’吧。至今算來有五十八年的"緣"分。
傅聰最大的痛苦是1966年父母自殺雙亡,巨大陰影始終糾結着他。他不開窗簾不透陽光,完全是在自責自罰作繭自縛,直至他辭世,始終無法走出夢魇、内疚, 罪與罰撒下的天羅地網。
▲江青和傅聰的弟弟傅敏。
江青還談及疫情期間與傅聰的交往。(關于尊龍的故事,我們之前有寫過,這裡可回顧。)
疫情期間,想到有陣子時間沒有跟傅聰聊天了,10月30日晚間打電話去問候一下,太太卓一龍接聽,說傅聰已經早早休息了,我十分納悶,因為晚飯之後一般他看網球,是令自己放松的時刻。
卓一龍告訴了我傅聰近況,耳朵失聰、由于背部兩次開刀後無法練琴很沮喪,最糟糕的是他開始對一切采取自暴自棄的态度,反應也開始遲鈍起來。唯一使他開心的是二兒子淩雲和媳婦朱慧明給了他第一個孫子傅淩波,是傅聰給起的名字,那天孫子周歲生日,來祖父母家一起慶祝,傅聰心花怒放。
▲在美國的中國文藝界人士都相互熟絡,我們寫過盧燕和張大千有交往,而傅聰、江青等人也在同一個圈子裡。圖為左起傅聰、張大千、許博允在台北。
江青在北京舞蹈學院任教時,賞識并提攜了譚盾:
過了兩天,在舞院見到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研究生譚盾,小夥子剃了個樸實的小平頭,目光非常有神采。他并沒有準備把任何自己作品的錄音、簡曆之類給我,我可以從他的神态自若中感到他的自信,于是就噼裡啪啦地把我可以想到的有關舞劇的種種想法全盤托出。小夥子禁不住興奮地一再說:"唉——這有意思。"
與譚盾第一次見面後,心中就毫無疑問的确定由他擔任《負·複·縛》作曲。
因為江青的舉薦,譚盾成為李翰祥電影《垂簾聽政》的作曲,其中有那首廣受贊譽的主題曲《豔陽天》。
▲1983年李翰祥導演的《垂簾聽政》在内地爆火,主演劉曉慶也成為内地最紅的女明星。
如果說江青和其他人的交往大多是惺惺相惜,志同道合,而譚盾則可以說是她發掘出的音樂家,并且二人有諸多合作。
江青舞蹈團的曆次公演,都大量使用了譚盾的作曲;傅聰經由江青推薦,在八十年代中期巡回演出時演奏了譚盾作曲的"鋼琴八首",後來郎朗也彈奏過。可以說,譚盾的成名,以及他在西方擁有立足之地,江青的提攜功不可沒。
▲80年代的譚盾和江青。
▲江青舞蹈劇照《曆程》(1985年·柯錫傑攝影)譚盾音樂"弦樂慢闆"。
每年一兩次回到紐約工作或探親,如有機會,總會和譚盾見面,見面時我總會拿到他新作的音樂錄音或錄像,并互相談談下一步的創作。
那種"肆無忌憚"的交流,沒有結果也不需要結論,把各自的想法表述一下,又換個話題繼續聊,這種交流還是非常難能可貴而其樂無窮。
▲2008年奧運文化節目北京記者招待會《茶》主創人記者招待會,左起楊惠珊、譚盾、江青、Patrizia、張毅。關于楊惠珊的故事我們也寫過。江青也寫過和楊惠珊的交往:"我們在電影界的時候彼此并不認識,直至1992年應邀到台灣參加金馬獎三十周年影展慶典,楊惠姗、張毅特意前來自我介紹,他們表示一定要讓我知道是我毅然離開了電影界的先例給了他們啟發和信心,覺得離開影視圈還可以開辟出另一個天空,況且我是單槍匹馬,而他們是兩個人。聽他們這番肺腑之言,我當時特别感動。如果不是在公衆場合,我想我一定會熱淚盈眶。那時他們倆耗盡心血經營的琉璃工房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後來我還特意去參觀拜訪過, 對他們追求人生的認真态度,不畏艱辛進取,謙和而又以美為崇高的精神和境界,深感佩服。"
▲林青霞也喜歡和楊惠珊交往,欣賞她,在書裡專門寫了她們的故事。
江青還寫過和尊龍的交往:
七十年代初,在紐約搞表演藝術的東方人屈指可數,到紐約後不久,由于不同的因素認識了這一幫甘心苦熬、樂此不疲的群體。尊龍是其中之一。
那時我才知道他出生在香港,是棄嬰,父母是誰他不清楚,但相信自己可能是混血兒。小時候被有殘障的女人當孤兒領養,以此得到政府領養補助金為生,小時挨打受罵屬家常便飯;結果十歲被送去了粉菊花的春秋戲班習藝,又是一段吃盡苦頭的經曆。
▲江青和尊龍在舞台上合作過,"1982年,我舞團在紐約有年度演出,我創作了男女雙人舞《雪梅》,請尊龍客串參加,我扮演梅,他扮演雪,可以施展他得心應手的傳統戲劇表演特長。"
江青還說起了當年《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一角,陳凱歌是屬意尊龍的,結果制片人徐楓卻執意要用張國榮。
我專程見了陳凱歌,他開誠布公當面告訴我:"從導演的角度當然希望要用尊龍,國際知名度和影壇地位其他中國演員無法企及,而且我對尊龍的演技有信心,更加上他是傳統戲劇科班出身,哪裡去找更合适的演員演程蝶衣?但作為監制她有她的想法,總而言之在預算上能夠省一點就省一點,這一點我無法去改變她。
相信我,我争取過,但十分無奈,全都是拿芝麻綠豆的小事在說事搪塞,片酬上他跟另一個演員比,相差太懸殊了。"
有一次場合中,江青看到張國榮和尊龍合影,心裡還很酸楚:
我離開演藝圈久矣,對其他在座的人不熟,但記得張國榮畢恭畢敬要求跟尊龍合影,《霸王别姬》影片獲得巨大成功,在海内外都風靡一時,張國榮也有口皆碑的扮演了程蝶衣一角。拍照時,兩位巨星勾肩搭背笑得燦爛!我知道背後的故事,留意觀察,剎那間我覺察到了挂在尊龍眼睄、嘴角的一股說不出來的勁頭。
談到了尊龍的戀情以及他的消失:
尊龍突如其來的在電話中興奮地嚷嚷:"啊——我終于找到了,遇到了,得到了——愛!愛真好⋯⋯"整通電話全是愛,一連串。這麼多年以來可是我第一次聽他說’愛’字,印象中,他的一生從沒有愛過,也沒有得到過愛。而我怕提醒、觸痛他的傷痛,平時在他面前也絕口不提愛。他這滿嘴的愛、滿心的愛、滿腦子的愛,反倒是吓了我一大跳,當然為他高興為他慶幸。
以後那段時間,尊龍和Y常到我SoHo家來玩,他們像兩個純真的孩子打打鬧鬧,又像新婚燕爾的小兩口子,心心相印、滿眼是情,分分秒秒愉悅地蕩漾在春風裡!
停了許久,Y終于說出來看我的原因,激動地:"John愛的太瘋狂、愛得太深,讓我害怕、讓我不能呼吸,我必須離開這段感情。"
之後我越想越不放心,擔心出意外也心疼尊龍,打電話去電話号碼換了,跑去他家人搬走了,去"勝利"餐館說他久違了。
屈指一算尊龍在我視野中消聲匿迹有二十餘年了,這些年來一直在納悶,他是名人又是大明星,公衆人物在網絡年代不容易隐藏,怎麼可能無影無蹤了呢?惦念他時曾經打聽過他的蹤迹,也都渺無音信。前個時期幾乎想寫《尊龍你在哪兒?》一篇尋人啟事又祝福他安好的文章,但思緒萬千很難提筆。
不料,最近在報章上看到他在洛杉矶參加友人宴會的照片和一篇報導,其中一段:十多年前,尊龍曾在加拿大的原始森林裡認養了兩棵千年古樹,并把他們稱作祖父祖母。起初旁人不懂他為何如此,尊龍就說隻有在古樹面前,身為孤兒的他,才是有根有寄托。
除了文化名流,江青也結識不少政商大鳄,比如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董浩雲是中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創辦人,中國現代航運先驅、"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被譽為"現代鄭和"。
▲董浩雲和太太,後面是他的長子董建華。
江青認識董浩雲是因為盧燕:
1970年我離開親人,隻身到美國洛杉矶。久居好萊塢的盧燕女士,以前在台灣的某次影展,和我有過一面之緣,她知道我人生地不熟的,怕我孤單,雖然事業家庭兩忙,也會趁空找機會約我小聚。就這樣,我在盧燕家中舉行的一次"羅安琪京劇社"的聚會中認識了董浩雲先生。
▲1973年羅安琪京劇社演出後台合影。左2起李桂芬(盧母)、盧燕、江青。圖源水印。
江青在紐約開展舞蹈事業,與董浩雲的支持分不開。
1973年,我一邊在紐約市立亨特大學舞蹈系教舞,一邊在紐約這個世界大都會如饑若渴地學習,觀摩各種流派的現代舞。一段時間後就躊躇滿志的希望能争取到紐約正式發表作品的機會。
與董先生談了這個"心思"後,他讓卓牟來先生出面,與有份量又資格老的"紐約華美協進社"商議,結果還請到了在華美協進社羽翼下的"紐約中國民族樂團"作現場伴奏,因而促成了我在當年秋天于紐約市會堂舉行公演,一千多人的會堂座無虛席。
▲1973年的董浩雲和江青。
▲1974年在美國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江青幫董浩雲先生領他所制作的影片《伊利莎伯皇後号》獲取的最佳紀錄片獎後合影。左起董浩雲、江青、頒獎者、Robert 宣。
▲獲獎當晚的董浩雲和江青。
▲1974年在紐約演出後,董浩雲的太太顧麗真女士(右)在後台給江青道賀。
▲1977年第十五屆國際秋季藝術節,後排左起卓牟來、董浩雲、江青、Tonia蕭。圖源水印。
▲1982年在郵輪"宇宙學府"上,江青與董浩雲合影,那是董浩雲在世的最後一年。
1982年董浩雲逝世,江青與他的子女也繼續保持交往。
▲2008年12月在香島小築别墅中。董建平(右)、江青。董建平是董建華的妹妹,創辦了藝倡畫廊(Alisan Gallery)。
▲董建平、江巫惠淑 (江母)、江青。圖源水印。
▲2022年冬奧會上有個參賽的女孩叫金和曉,正是董建平的孫女。
江青的朋友圈範圍極廣,随着她人生經曆起伏,她的朋友遍布台灣、香港、紐約和瑞典,橫跨中西。而江青與林青霞的友誼則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
一是因為林青霞是她粉絲,關于這部分我們前文中已經講過了,在江青當紅的時候,林青霞還是個小女孩,對大明星充滿仰慕之情。
二是兩個人在七十年代有過一面之緣:
一九七八年我和友人及密宗大師林雲去紐約旅行,有一天早上有人按我旅館房間的門鈴,我睡眼惺忪地起床開門,簡直就像做夢一樣,眼前見到的,居然是下了凡塵的七仙女;居然是美若天仙的西施。
我半信半疑地問:"你是江青嗎?"她微笑地點頭,說她是來找林雲大師的。我們在房裡等林雲從隔壁過來時,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麼,她先開口問我貴姓,我說姓林,她說你是林雲的妺妹?我說不是,我是林青霞。她恍然大悟,忙說"對不起!對不起!"那年她三十二歲,已是傑出的現代舞蹈家;我二十四歲,已經拍了七年的電影。
三是因為兩人如今都是作家,熱愛寫作,因此有許多共同話題。這也是她們能成為摯交好友的關鍵原因:
自此又過了許多年。再度見面時她六十多我五十多。那是我們第二次見面,聊得比較多,也很投契,從那時候起,我們有了來往。
人生的際遇非常奇妙,我們兩個電影人竟然寫起文章來,而且兩個人的文章經常在同一張報紙、同一本雜志相會,在大家文章刊登出來前,已經互通電郵先睹為快了。
……
江青開始用微信,我們連上了線。自此一個瑞典、一個香港,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一杯酒、一個計算機寫劇本;我一本書、一支筆看書畫線、寫文章,偶爾停下來聊聊天,經常聊到她入了夜,我天亮了,雙方才關燈睡覺。
四是雖然江青比林青霞早入行十多年,但兩個人混的畢竟是同一圈子,很多人彼此都認識,而江青天性熱情,熱愛交際,她就是天生的素材庫,她驚奇的人生故事,交遊廣闊,滿座高朋,在社交舞台上長袖善舞,甚至她連講故事都生動極了,像是電影分鏡頭,讓林青霞這位見過世面的大美人也覺得開眼界。
我說她像苦行僧,所有得到的成就,都是一步一腳印流血流汗得來的。她說她像搓闆,所有的成績都是自己辛辛苦苦一點一點慢慢搓出來的。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接觸過許多傑出的企業家、藝術家和大學問家,有時跟她聊天不經意地聊起一些名人,令我驚訝的是,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她相識多年的老朋友。
她愛說故事,我愛聽故事,這些大人物的小故事透過她的筆尖,特别生動、傳神、有趣。她寫李敖的少年輕狂和如何度過口袋空空的日子,好看極了。她寫大學問家夏志清的天真、诙諧和口無遮攔,令人捧腹大笑。有一次江青專注地在舞台上跳舞,被觀衆席裡夏志清響徹雲霄的一聲"好!"吓得魂飛魄散而忘了舞步。
江青睡前喜歡喝杯紅酒,這是我到她房裡聽故事的最佳時刻,她一身棉紗寬松長裙,起身拿杯子倒酒,見她背影,長裙飄逸婉如仙子。她灰白的自然卷發,臉上的紋路和數十年磨練出來的芭蕾舞腳,不用多話,這些都是故事。
江青總是在笑,說到凄苦的事,她笑,那個笑聲是空的,讓人聽了心疼。說到溫馨的事,她笑,笑聲甜美,也讓人感染到她的喜悅。她的話語都像是分好鏡頭一樣,都是文章、都是畫面,特别吸引人。通常名人、明星說話都有保留,她跟我談話似乎從不設防。
五是江青無論何時都充滿活力,帶林走入平常生活。林青霞曾經深情地回憶過她和江青的出遊,坐高鐵,遊廈門,鬧烏龍,高溫下爬山,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江青想去廈門、鼓浪嶼、金門、武夷山,我說"好,我跟"。她說搭高鐵去廈門,我說"好,我搭"。她說叫我自己坐火車到廈門,我說"我帶保镖"。她說"不準!"情願到香港陪我一起去。
其實我對這些地方一點認識都沒有,隻是想跟江青一起出遊,她說怎麼樣就怎麼樣,她說住翁倩玉老家的古屋,我把毛巾、牙刷都帶着。朋友都吓我說這個時候天氣太熱,蚊蟲又多,有人送迷你風扇,有人提醒我帶蚊怕水。我隻是一腦門子跟江青出遊。
七月二十五日,我們一個六十四歲一個七十三歲,兩人拖着三個行李,七十三那個一拖二,一馬當先,走得飛快。六十四那個拖着一個行李緊緊跟随,過了一關又一關。
▲從香港到深圳的火車上。圖源水印,下同。
▲在金門地下通道。
▲遊武夷山九曲溪。
要說林青霞的朋友圈這幾年也發生許多變化,從影視圈到貴婦圈,現在變成了文化圈。
從前青霞姐姐影視圈的朋友最親密是施南生,但現在林青霞不拍戲了,而施還奮鬥在電影圈,想碰面也很難;劉嘉玲呢?長駐内地,還要做梁朝偉的經紀人,更忙;狄龍的太太陶敏明相夫教子多年,有錢有閑,是和林青霞走得最近的閨蜜。
▲林青霞現在是邢太,閑時主要的活動是做做運動吃吃飯見見朋友看看畫展,她經常被拍的兩個閨蜜是施南生和狄龍太太陶敏明,施南生多半是正式活動,而陶敏明則主要一起逛街吃飯……
其中時間最寬裕,身份也一度最合适的陶敏明和林青霞最常出來逛街,記者常常拍到二人帶着保镖去逛中環,大包小包由保镖負責拿,兩位貴婦邊買邊玩,真正富貴閑适。
交朋友,無外乎一起做事,一起共情,林青霞和台灣嫁到香江的女明星們關系都不錯,比如當年的"國聯五鳳",其中汪玲、甄珍、江青都和林青霞有交情。
林青霞成為作家後,也常常信手拈來這些女明星的古早趣事,簡單幾筆,便是普通人難以窺見的香江往事,因此也格外吸引人。
▲甄珍、汪玲、林青霞、陶敏明一起去看張惠妹演唱會。
▲林青霞和甄珍。
▲去年《滾滾紅塵》修複版上映,甄珍去捧場。關于這部電影我們也寫過。
去年七月末,香港知名記者汪曼玲在微博曬出她與甄珍、林青霞、姚炜、鄧小宇為葛蘭慶賀88歲生日的照片。
汪曼玲是上一代著名的記者和文化人,連林青霞都會給她的書寫序,她和那個時代的大明星是亦師亦友的關系,近年她處在半退休狀态,替《明報》跟相熟的明星寫寫采訪。
▲林青霞在序裡感謝她提點她在38歲前有得賺就賺,讓她賺了幾千萬上岸錢。
<上滑查看全部>
鄧小宇呢,我們之前在懷念劉娟娟那篇《時髦精》裡寫過他(這裡可回顧),他也是香港知名的文化人,原來《号外》的撰稿人,家境富裕,現在也是半退休狀态。
剩下的四位都是女明星,可能對年輕一點的朋友來說,圖裡臉熟的隻有一身橘色長裙的林青霞;但于資深劇迷而言,這場飯局可謂齊聚了整整兩代港台紅星,叫人直呼過瘾。
▲ 後排左:姚炜,後排右:林青霞;前排左:甄珍,前排右:葛蘭。
▲ 圖裡這四位,年紀跨度二十多年,可成為了好友。坐着的葛蘭1933年出生,後排站着的姚炜(左一)1949年出生,甄珍(居中)1948年出生,林青霞(右一)1954年出生。
▲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小紅書裡的貴婦博主,沒想到她是汪玲的兒媳婦,點擊這裡閱讀。
而現在,林青霞投身于寫作,身邊交往的朋友也有越來越多的文化人,她近幾年所展示的所有成就幾乎都源于文學創作,結交著名作家,出版新書,展示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頻頻引用朋友為其寫的推薦文章。
▲林青霞和白先勇,白先勇為林青霞的書《雲去雲來》作序。
▲林青霞和蔣勳。
▲林青霞朋友圈裡最常見是一位叫"金聖華"的翻譯學者。林青霞這樣介紹:我的好朋友金聖華,美國華盛頓大學碩士、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香港翻譯學會會長,著作了幾十本散文和有關翻譯的書本。她是我交往的第一個如此有學問的學者,并且成為好朋友的人。我們經常相約喝茶、吃飯和通電話,聊起天來可以好幾個小時,我們談讀書寫作心得、談交往的朋友、談生活感悟,不知不覺中已經攜手走過了十八個年頭。那天我們聊起寫作,她想寫我,説材料太多,一篇寫不完,我説不如出一本書吧,兩人越說越開心,名字也想好了"談心一一一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她以人文的視角,貼心的書寫我與她在一起的生活點點滴滴,閱讀她的文字讓我感覺很舒服,勵志得來有幽默感,真實得仿佛身臨其境,像是看别人的故事,忘了我是誰。突然又想起,那是我,是我的一面鏡子,于是我天天期待這面鏡子的出現。
▲"二O二一年元月捎來的第一個喜訊是,南方周末報頒給我的年度副刊獎,這是我十六年寫作生涯中得到的第一個獎,我将好好的珍惜,做為鼓勵我寫作的動力,增加我寫作的信心!謝謝南方周末。"
▲林青霞曬自己的書桌。
▲曬出與瓊瑤的對話。
▲曬出好朋友為她寫的推薦語。
甚至連過生日都要有博士帽和書的元素。
聰明的人都是自我學習,自我進步的人,身為大明星的林青霞這些年的朋友圈也在悄悄變化,像江青這樣,既出身于電影,又深耕在文化和文藝領域,同時擁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背後有着橫跨中西的背景,這樣充滿活力和張力的人自然是林青霞傾慕的。
▲晚年的江青,大部分時間住在瑞典和紐約,偶爾回台灣。
有人說女人很難交到朋友,确實,從年輕到年老,能一直有朋友的女人不多,男人也不多,什麼樣的女人一直到老都會有朋友?
我想她要夠有趣,夠豁達,她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愛好,她不但樂于助人,還要有活力,時刻有新的變化,隻有這樣的人才能一直有朋友,也一直有獲得新的友誼的能力。
我們在七十多歲的江青和六十多歲的林青霞的身上看到這種女人的存在樣版,這是到這年紀的女人之間才有的純粹的友誼:
褪去了年輕時的虛榮和迷茫,不再沉迷在迷亂的荷爾蒙和繁雜的家事中,滿身心都充滿笃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明白時間的可貴,不再浪費任何分秒在不相幹以及不認同的事物上,而要去尋找生命裡真正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
簡單地說,如果一個女人在五六十歲時還能交到朋友,還有不少朋友,那她一定是一個不錯的人,青霞是,江青也是。
願我們也能成為這樣的女人。
作者:黃小姐、伊莎貝拉
責任編輯:伊莎貝拉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