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持續火熱,進一步強化了美聯儲維持利率 " 更高更久 " 的前景,華爾街一直期待的停止加息,希望已經落空了。
無論是否會有第 12 次加息,投資者都逐漸認爲政策利率可能會無限期地維持在高位,長端債收益率飙升已經反映了這一預期。
周二,十年期美債收益率日内上漲 5 個基點達 4.848%,創下 16 年新高;周三美國 30 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 5%,爲 2007 年以來首次。
達利歐、老債王 Bill Gross 等華爾街大佬都相信,美債收益率短期内有可能進一步走高,未來會長期維持 4%-5% 的高位。
曆史提醒我們,美聯儲的緊縮周期總以眼淚結束。正如美銀分析師 Michael Hartnett 所言:" 加息周期總是以延期的政府、企業、銀行和投資者的違約及破産而告終。"
高盛和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已經發出了警告:美國利率這麽猛漲,金融市場要出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衆人面對美債收益率 " 熊市陡峭化 " 而感到惶惶不安之時,比如 Bill Ackman 已經建議投資者應回避美債,新債王 Gundlach 卻 " 特立獨行 ",表示 5% 收益率正是投資者買短債的時機,應該放松心情。
加息不會停,華爾街已經被吓壞了
此前,華爾街普遍相信,加息已經臨近尾聲,美聯儲政策路徑已經有确定性。
但 9 月 FOMC 會後公布的點陣圖徹底推翻了這一預期,美聯儲似乎決心推行 " 更高更長 " 的貨币政策,華爾街對降息節點的判斷已經反複推遲。
掉期合約顯示,美聯儲在 11 月舉行的下次會議上再次加息 25 個基點的幾率爲 40%,年底前加息的幾率約爲 60%。
此外,美聯儲官員仍在反複向市場傳遞鷹派信号。
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周二表示認同維持利率 " 更高更長 " 的說法。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也表示,美聯儲應在 " 很長一段時間内 " 将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現在,沒有人确定美債會在哪裏止跌,整個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都在重新思考債券收益率究竟能漲到多高,交易員們正在爲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在未來幾周内達到 5% 的可能性設置對沖,顯示華爾街已如驚弓之鳥。
大多數期權都是在 11 月和 12 月到期,一些執行價相當于收益率爲 5% 或更高的看跌期權,其未平倉合約大幅上升。甚至有人押注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在 11 月底達到 8%。
瑞銀證券美國利率策略主管 Michael Cloherty 直言,十年期美債的跌幅已經吓壞了所有的價值投資者。
他表示,遠期市場預計美聯儲的政策利率将 " 永遠 " 保持在 4% 以上,這是一個 " 永不着陸的水平 ",之前市場預計美國經濟會軟着陸。
高盛、摩根大通齊聲警告
摩根大通資産管理公司的 David Lebovitz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如果利率繼續像現在這樣上升,就會發生金融災難,将促使美聯儲朝相反的方向行動。
他認爲,如果收益率繼續攀升,美聯儲最終可能會被迫降低利率。
摩根大通全球和歐洲股票策略主管 Mislav Matejka 也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債券收益率不太可能繼續上升太長時間,并可能最終下降。
此外,高盛分析師 Adam Crook 在最新報告中寫道:
金融環境有繼續收緊的重大風險,直到有什麽事情發生。
随着市場努力尋找合适的債券清算水平,所有道路似乎都指向美債的持續抛售:
長端債券的邊際買家似乎不存在;鷹派的美聯儲隻是表明美國經濟可以比其他國家更長期地承受更高的利率;石油價格面臨上行風險;美國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将保持高赤字運行;日本央行可能結束 YCC/ 負利率,移除全球收益率的最後一個錨。
與此同時,高盛外彙交易聯席主管 Alan Stewart 也着重強調了利率崩潰的風險:
最脆弱的市場敏感度似乎仍然是核心收益率的持續擴大。雖然 9 月底的回調給主要美債持續 10 周的抛售和同時出現的金融環境收緊帶來了一些希望,但我們在 8 月底看到名義收益率出現類似但暫時性的回調,而 9 月又恢複了收緊,這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保持謹慎。
利率上升,帶來風險激增
上半年矽谷銀行和瑞士信貸的破産尚殷鑒不遠,當時的地區銀行危機即是因加息導緻債券價值暴跌,中小銀行出現巨額浮虧所緻。
如今的金融條件,要比當時更加緊縮。銀行業現在有美聯儲 BTFP 政策工具兜底,所以暫時沒有風險,但在六個月後,BTFP 機制就會到期。高利率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傳導。
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布的季度數據,截至 6 月 30 日,美國銀行持有的投資證券的未實現虧損爲 5580 億美元。但是,由于許多銀行選擇不再投資到期的債券,這個數字實際上低于 2022 年第三季度的高峰;然而,随着夏季收益率的上升,預計未實現虧損還在繼續增加。
更讓人擔心的事,盡管金融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壓力迹象,但政策反應仍然傾向于緊縮。
金融博客 Zerohedge 警告稱,美國正越來越接近一場由美聯儲政策制造的危機。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台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