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眸娛
如果一定要問中國的演唱會到底 " 實名制 " 了沒有?我很想回答你,如實。好像都實名了,但又好像和沒實名一個樣。
但這樣的情況在 2023 年後可能會逐漸發生改變。10 月 12 日,周傑倫 2023" 嘉年華 " 世界巡回演唱會上海站開麥,然而有一件事趕在周傑倫開嗓前先沖上了熱搜,那就場館外觀衆們集體收到了黃牛退票的通知。
微博熱搜的話題詞條是" 黃牛确認已無法售賣周傑倫上海演唱會門票:隻能撿漏,要求強實名 "。
演唱會倡導實名制數年,爲何這一次有了新變化?
黃牛,激情2023
2023 年對于黃牛而言,首先是個肥年。
眸娛此前曾報道了 2023 年演唱會市場的火爆,文章可見《演唱會,地方文旅最好的醫美》。一線巨星演唱會現場盛況空前,甚至拉動了當地的短途旅遊經濟,由此衍生的一些現象頻頻登上熱搜。次一檔的歌手在今年上半年同樣能收獲售罄大滿貫,連帶着票務号召能力較低的歌手,也以拼盤演出的模式下場撈金。據文旅部數據統計,2023 年 1 — 8 月,全國共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 900 餘場,觀衆人次突破 1000 萬。
演唱會複蘇情況遠超其他線下場景,已經成爲了一種年度現象,簇擁着更多有資格承辦的單位和地方城市加入進來。新參與者的入場,造就了一些由于經驗缺失而引發的問題。例如,舉辦 TFBOY 十年之約的西安以及承接迷笛音樂節的南陽。但最大的問題,始終還是在票務銷售上。沒有經驗的主辦單位把更多的票務壓力轉移在了與黃牛公司的合作上,黃牛借機炒作,甚至出現了咖位越小,票價越高的奇觀。
5 月 31 日,有網友在人民網" 領導留言闆 " 上反饋:演出市場複蘇強勁,但演唱會門票卻開售即 " 秒空 "。相反," 黃牛 " 卻在社交網絡上大肆加價銷售,希望能夠規範行業秩序。
這條留言在 7 月 25 日得到了反饋,稱已在制定相關售票政策,逐步推行 " 誰購票誰觀看 " 的措施。
情況确實有所改變。在 5 月份的五月天鳥巢演唱會上,所有門票被要求實名購買,并在入場時規定購票者的身份證件與入場人的身份證件以及臉必須一緻,方可進入館場,也就是 " 人證臉 " 合一的強實名的方式。後續在劉若英、梁靜茹、蔡依林等多位明星的演唱會上,也都實行了這一模式。
但也有資深樂迷表示,演唱會的票務規則并非一成不變,更像是在配合檢查。甚至有黃牛拍胸脯說,讓人放心來,最後關頭肯定能把人送進去。事實上,大部分演唱會在臨近開場的最後時間确實修改了票務規則,允許 " 轉贈 ",這就給予了黃牛操縱空間。
一面政策趨嚴,一面執行 " 放水 ",黃牛在其中忐忑撈金。直到撞上了這一次周傑倫演唱會,不僅門票到最後都不被允許 " 轉贈 ",甚至原本答應後台錄入的門票也未兌現,才出現了大量黃牛在開唱前 " 割肉 " 離場的盛況。
(後續有黃牛以 2600 一人的價格,強行推人過閘機,被捕 4 人)
實名爲何難奏效?
事實上,國内演出行業的票務系統之所以一直難以透明化,主要原因在于國内長期存在着多重票務系統并存的情況。
銷售方面,既有線上大麥、貓眼等票務平台,也有當地地方的票務公司參與。掌握票務資源的既有主辦單位,也有劇場單位、演出單位乃至大量并不具有相應資質、卻能獨立開發票務銷售的小型公司。
由此,在收票過程中,各平台到底分到了多少張票,每個平台又售出了多少,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監管。也就衍生了,官方售票 " 秒沒 "," 黃牛 " 票源卻十分充足的市場現象。
爲了應對這一亂象,文化和旅遊部早于 2021 年 8 月 19 日正式實施《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這也是國内首個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标準,其在票務銷售上遏制黃牛搶票的核心措施,還是兩個字,實名。
然而在實際搶票體驗中,雖然購票被要求一票一證,但票務市場依然僧多粥少,黃牛還是掌握着衆多票源資源。
事實上,這并非存在技術門檻。早在相關政策尚未出台的 2019 年,林俊傑的《聖所 2.0》世界巡回演唱會就已經開始了 " 強實名 " 進場的模式。在當天熱搜,林俊傑也喜提 " 黃牛克星 " 的稱号。
" 實名制 " 攔不住黃牛的原因有二。
其一在于,購票實名,觀衆進場卻不實人。這就導緻黃牛依然可以采用機器搶票,乃至原始的多人搶票的方式,利用身上衆多的身份信息進行搶票,再高價轉賣給真正有需求的觀衆。
曾多次依靠黃牛搶票的樂迷向向表示," 每一個黃牛身上,基本都把背後一大家子的身份信息捏在了手上,演唱會散場後滿場都是觀衆找黃牛還身份證的身影。"
此前在 TFBOY" 十年之約 " 西安演唱會上,甚至有網友曬出了黃牛給她弄到的一張身份信息爲 1949 年奶奶的門票。而在此之前,根據 "tfboys 十年之約 " 演唱會官方公告,這場演唱會同樣要求實名制入場,驗票時将對入場觀演人的人臉、證件、座位及紙制門票的觀演人信息進行比對,全部信息确認一緻後方可入場。
但後續在衆多網友的見證下,這位觀衆也依然憑借這張身份證成功入場。
黃牛手中另一大票源來自于主辦方在内部流通過程中流出的" 内部票 "。
" 内部票的來源很複雜。" 從業者黃琯透露," 有些主辦方會拿出一部分票來進行關系維護,非粉絲用戶拿到這類門票大部分都會低價出手給我們,甚至一個單位的打包售出的都有。"
但他也透露,也有主辦方以内部流通的幌子,圈住了大量的門票用來和黃牛進行合作。" 具體這部分門票會有多少,要看主辦方控制了多少比例的票源。"
多年從事演唱會票務一線工作者周粥認爲,這一次周傑倫演唱會上,黃牛現象得到全面遏制,主要推動力在于此前九月份發布的新通知。
在 9 月 12 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中,主要強調了" 演出舉辦單位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明令不得低于核準觀衆數量的 85%" 的要求。并對複雜且分散的銷售渠道進行了整合,再配合門票 " 實名綁定、實名入場 ",不得轉贈等限制措施,極大提高了黃牛想要囤票轉賣的難度。
周粥表示,實名制度确實是解決黃牛泛濫最有效的方式,但實名的主要問題并不在于 " 實名 " 上。此前實名制度的長期無效化,是因爲由實名制引發的許多相關問題尚待解決,所以行業還是維持了舊的方式。
" 現在其實也沒有解決,但起碼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
強實名後的新問題
問題最早出現在來看演出的觀衆身上。
在今年上半年實行了 " 強實名 " 制度的演唱會上,包含劉若英的上海演唱會,任賢齊的西安演唱會,都出現了歌迷因退票難而維權的事件。
周粥解釋道," 強實名 " 制度下,意味着門票無法在二級市場流通,必要的退票渠道是觀衆權益的保證。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更多的門票是砸在了囤票的黃牛手中,一旦開通退票渠道,這些損失就必須要由主辦方來承擔。
黃牛和主辦方并非天然盟友,而是在互相鉗制中存在合作。一個假設是,如果黃牛通過僞裝成普通粉絲,在門票開售時就大量購買門票,然後在演唱會開場前要求臨時退款。這些 " 觀衆 " 用社交媒體造勢,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爲矛,打造輿論壓力強行要求主辦方開通退票窗口。
" 這個口子一旦打開,退票的就絕對不僅僅隻有觀衆。"周粥非常确信這一點,并認爲上半年多場演唱會歌迷要求退款事件之所以會鬧那麽大,背後可能就有黃牛的推波助瀾。
不可否認," 強實名 " 政策有其積極的一面。一方面确實有效遏制的黃牛泛濫的現象;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法分子進入現場,從而保護了觀衆的人身安全。
但目前在這條制度的實施下,要不是主辦方最後臨時修改了規則,允許門票 " 轉贈 ",讓黃牛得逞;要不就是連帶觀衆一同被擋在了 " 不允許 " 退票的權益外。
在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嶽屾山看來,當前的 " 強實名 " 做法過于一刀切,防了黃牛,也把觀衆防住了。目前的 " 強實名 " 是以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方式在執行。
" 即使剔除黃牛幹擾,在未來這也是個長期問題 " 周粥進一步補充道。" 退票制度要如何制定,才能既能保證觀衆利益不受侵害,又不至于讓主辦方來承擔全部的風險。"
不久前,江蘇省消保委對強實名購票提出了進一步的完善建議,認爲文體演出行業可以參考鐵路售票機制,完善購票、退票等流程,完善售後服務機制,建立完善的 " 候補 "" 退票 " 流程,避免黃牛票在二級市場泛濫。
而即使相關配套措施能夠同步跟上,由 " 實名制 " 衍生出的問題依然還有衆多。
一方面,黃牛改 " 屯票倒賣 " 爲 " 代搶 ",利用之前的軟件等技術建立了高效率的搶票手段來壟斷市場。
黃琯表示,這種模式更加受到歌迷歡迎,搶到買單,無效退款。" 因爲演唱會都用強實名的模式,我們甚至能借此漲價,隻是确實不如以前好做。"
根據眸娛觀察,此類情況等同于消費者完全将自己的身份信息、驗證碼交付給黃牛,存在極大的個人信息安全隐患,相關信息很容易被挪作他用。
而另一方面," 實名制 " 在執行上也給了主辦方極大的壓力。每場演唱會動辄成千上萬人的規模,需要在開場半小時内,在安檢口以人臉識别的方式,一個個核對人臉、身份證、票務信息。抛開由此産生的巨大人力成本和核驗成本,目前國内大部分場館在硬件設施上也難以達到這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