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最簡單、最真誠的世界語言。當我們跟随着社交媒體的熱度、各大 APP 的美食榜單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時,對從古至今蒸煮技藝的發展,無數廚房藝術家、人類學家的智慧曆程的了解多少是有些缺乏的。
在中國,人們見面時不會問 " 你好嗎?" 而是問 " 吃了沒?";溝通情意的方式也是 " 約飯 " " 請你來我家吃飯 ";在西方,人們通過邀請你到家裏來吃飯表達認可與進一步的友誼。
借美食溝通情感,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古希臘的哲學家就有舉行私人宴會的傳統,柏拉圖的《宴會》寫的就是在這種場景下的對話;我們中國的《詩經》裏也有《鹿鳴》這樣描繪君臣宴飲的詩歌。
而到了當代,美食更是成爲了一種社交貨币——隻要交出私藏的好吃的店,i 人也能交到朋友,要是再能烹饪一桌子,你就是一屋子人的依靠。
美食成爲了社交貨币。(圖 /《愛很美味》)
但我們幾乎很少會思考,這些美食是如何發展到今時今日這麽多表現手法?這麽多缤紛的菜系由何而來,又凝結了哪些時代智慧?
杭州,帶不走的隻有你
亞運開幕,順帶讓杭州美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一位外國小夥提着好幾袋美食在杭州火車站被媒體拍到,一臉真誠地說杭州是美食天堂,還像報菜名一樣信手拈來:" 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片兒川、醬鴨…… " 讓人相信,他真的恨不能把這裏所有好吃的都帶回去。
同時,亞運村美食也在社交媒體掀起了一番熱度,小紅書上相關帖子超過 5000 篇。東坡肉、油炸桧、蔥包桧、定勝糕……杭州準備好了,敞開懷抱,向四方遊客顯示它真正的美食實力。
杭州美食在社交媒體掀起了一番熱度。(圖 / 圖蟲創意)
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美食背後,有着源遠流長的曆史,它曾是烹饪文化之發端。5000 年前,在當今杭州市中心西北方向 20 公裏處,一座阡陌相間、水網交織的城郭拔地而起,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良渚古城。
" 良渚 " 意即 " 美麗的水中之洲 ",這裏當時有 11 條水壩拱衛都城,51 條河道輸送水源、運載物料,良渚先民們得以發展農業、積蓄糧食。考古學家發現了埋藏地下、儲量可觀的炭化稻米,印證了此地興旺的稻作農業。
遠在最初的文字和傳說誕生以前,良渚人家已經配備了鼎、甗、豆、罐、雙鼻壺、圈足盤等烹饪用餐 " 六大件 ",其中既有鼎這樣簡單的煮食器,又有甗這種配備隔層、能充當蒸鍋使用的複雜炊煮器。
在吳越國時期和南宋時期,杭州的酒肆茶樓随着商品貿易發達而興旺。南宋定都杭州時,大量的北方廚師及點心師南下,促進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如今的杭幫菜,具有 " 南料北烹 "" 口味交融 " 的特點。在《夢粱錄》《鹹淳臨安志》這些描繪南宋都城風物的著作裏,杭州幾乎成了世界美食之都。
南宋時期,杭州幾乎成了世界美食之都。(圖 /《夢華錄》)
流傳最著名的南宋菜 " 蟹釀橙 ",正是中原水果與南方水産的完美結合。如今,炒甜豆、熘魚片、醉蝦等,融合了淮揚菜清新俊雅的意境和中原烹饪之油漿并用的技法,原汁原味,清清淡淡;魚頭豆腐、東坡肉、梅幹菜蒸肉、鹹件兒、鹹肉春筍等,又受紹興、上海及甯波爲代表的濃油赤醬的影響,以腌臘醬爲多,濃郁綿長。
5000 年後,就在這個美食文化的起源之城,良渚文化的 " 糧倉 " 之上,今年新落成了一座老闆電器全球烹饪藝術中心,這是全國首家以 " 烹饪 + 美食 " 爲主題的博物館——關于中華美食的十萬個爲什麽,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
" 八大菜系 " 有哪些?什麽是養生?什麽是食補?中國的節氣與美食什麽關系?做中餐爲啥需要那麽多鍋?聽過傳家寶的你聽過傳家菜嗎?平日裏雖浸淫其中的我們都很難說出這些理論、曆史與門道,更何況國際友人,終于有個地方能替我們一次性講清中華美食了——展館以形象化、數字化的方式将這些深奧的曆史文化攤開在我們眼前,不僅傳承了腳下這片土地杭州的千年美食文化傳統,也向全世界朋友展示了一幅中華美食古今變遷的畫卷。
廚房,中國人的精神地标
中華美食,入口的美味隻是結果,背後的烹饪文化又另有一番學問。全球烹饪藝術中心從食材、工具與技藝、菜肴、餐具及禮儀五大主題,呈現烹饪的博大精深。
漫長的曆史中,中國人形成了追求食物色澤搭配、香氣濃郁、意蘊豐厚、環境優雅等審美格調的習慣,随之産生了 " 質、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 的 " 烹饪十美 "。
而這十美,比如色、味,東南西北又各不相同。如果選一道菜、一個顔色來代表一座城市,你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麽?全球烹饪藝術中心給出了 9 個城市的答案,成都花椒紅、昆明松露黑、廈門珠蚝白、青島海螺灰、廣州黑鮑金……是中國人看完都會激動地想立刻飛去再遊一遍的程度,以此類推,相信每個城市都能寫出一個答案來,構成一張食色地圖。
再譬如 " 香 ",香料不僅體現了美食的豐富性,也體現了它的世界性。,展館裏的一張《世界香料地圖》,道盡古今貿易、文化交流的意義,誰能想到,一部香料史就是張骞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中外交流史呢?
一部香料史,也是中外交流史。(圖 / 圖蟲創意)
接着是烹調方法技藝,數萬年來,各類烹饪工具的問世,深刻影響了食物的烹制方式,改變了食材的形态,塑造了人類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從原始時期人類開始掌握 " 火 " 的使用方法爲節點," 烹饪 " 文明就此發源。
原始先民最先用陶器 " 蒸 " 谷物,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 " 蒸 " 這種烹饪方式的國度,這一特色跨越無數時代至今仍在千家萬戶的廚房裏活躍。戰國時期我們有了銅盤烤肉的器具;到了漢代,炊具又從陶制向鐵制轉化;從魏晉到唐宋," 烤 " 食和烤具獲得極大發展;如今在中式烹饪中扮演關鍵角色的 " 炒 ",則晚于 " 蒸 " " 煮 " 始于宋代,随着鐵工藝的發展還誕生了 " 爆炒 " 等技藝;到今天,以老闆電器爲代表的廚電企業,已經推出了數字廚電,AI 烹饪助理直接可以幫你 " 自動翻炒 " 了。
全球烹饪藝術中心對這些曆史的梳理與形象化展示,猶如撥開迷霧,把美食的靈魂勾勒了出來。
" 人間煙火,起于竈舍 ",廚房是中國人的精神地标,小小一隅廚房,見證了一聲聲噓寒問暖,見證了無數次分離與重聚,也成爲了生活變遷與文化交流的明證。
數萬年來,烹饪文化随着炊具工藝變化而變化,廚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廚房曾經是土竈台,原始的柴火燃料加上煙熏火燎的廚房環境使烹饪活動被視爲一門 " 苦差 ";上世紀 80 年代,随着改革開放,人們開始從筒子樓搬進單元樓,實現 " 一戶一廚 ",現代家庭廚房初具形态;到今天,我們的廚房窗明幾淨、電器齊全、空氣清新,可以像家中任意一個空間一樣舒适溫馨。
不過,無論怎麽變,不變的是有廚房的地方就是家,做飯是最小成本的精緻生活。
有廚房的地方就是家。(圖 /《花椒之味》)
想理解這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最直觀的方法或許是找個地方上手做幾道菜,哪怕隻是學個番茄炒蛋,也能體會到中餐色與質的融合," 炒 " 的妙處。
在亞運期間,老闆電器還邀請來自亞洲的各國代表團成員們,在全球烹饪藝術中心考出了他們的第一本中國認證的 " 廚師證 "。比起教外國友人學習怎麽用筷子,老闆電器直接讓他們拿起鍋鏟,煎炒烹炸,做出四菜一湯。當他們品嘗到用老闆電器數字廚電做出來的中國美食後,都驚喜地表示:沒想到,做中國菜還可以這麽簡單!
成功考證的亞奧理事會副主席首席秘書兼執行總助理努爾 · 萊利 · 拉馬瓦提女士說:" 作爲一名中國美食愛好者,這本‘廚師證’對我有着不一樣的意義。以後我會多多練習自己的廚藝,将自己對中國美食的制作和理解,分享給我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誰說這不是一種文化輸出呢?
外國友人考 " 廚師證 "。
交換美食,交換生活
借由美食,我們交換曆史、交換文化,更交換生活。
中國人對美食的感情有許多層次。滿足口腹之欲是一層,飲食審美怡情是一層,飲酒賦詩更是情感乃至哲學觀的一層,回想《紅樓夢》中的行酒令,各人心事命運皆在飲食間交換。
如今最常用的方式,是交換餐廳。把我們最常去的餐廳推薦給你,讓你像本地人一樣生活。所以這次亞運來杭州吃什麽?老闆電器聯合杭州市商務局,編寫了一個涵蓋 15 國語言的 " 杭州美食榜單 ",地鐵站、機場、旅遊景區、熱門商圈都能免費領取。爲什麽是 15 國語言,因爲那意味着絕大部分國際友人都能看懂這份榜單。盡管他們也能通過翻譯軟件讀懂一份中文榜單,但看到自己語言的榜單,無疑更親切溫暖,這傳遞了杭州歡迎全世界朋友的友好姿态。
除此之外,老闆電器的全套數字化産品也入駐了亞運村,各國友人都可以親手嘗試烹饪中國美食,從美食家升級爲硬核廚師也不是不可能;同時,老闆中央油煙淨化系統,也在全時段保障亞運餐廳的低碳排放和生态消耗,這一系統同時也在杭州的 3000 多個網點應用,守護亞運之城的城市藍天。
爲什麽一家廚電企業要做這些?也許是因爲,烹饪和體育存在一種深層的共通性:它們沒有文字,卻能實現溝通;它們追求極限,也啓迪生活;它們跨越國界,跨越文化鴻溝,成爲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
當人們一起吃好吃的,一起去運動時,交流就自然發生了。
再過幾天,我們即将迎來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爲了讓外國友人體驗江南韻味風情和中國傳統節日氛圍,老闆電器将在杭州德壽宮舉辦一場以 " 知味宋韻 亞運團圓 " 爲主題的中秋團圓晚宴,期待這場獨具風味的沉浸式宋韻文化體驗和穿越千年的宋韻味道,能夠給全世界留下不一樣的杭州印象。
風景無法帶走,味蕾卻永遠記得。老闆電器用自己最擅長的烹饪傳遞中華美食文化,從 " 科技 + 人文 " 雙維度全面助力亞運,傳遞亞運精神,通過一個個來到杭州遊客的味蕾,連接起中國與世界,當下與未來,正如本屆亞運會的口号:" 心心相融,愛達未來 "。
[ 1 ] 《探源中華文明|浙江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新華社
[ 2 ] 《檔案裏的杭州文化丨食記 · 杭州菜簡史》,杭州檔案
[ 3 ] 《中國烹饪文化發展史》,烹饪小鮮
作者:思迪 西西
校對:楊潮
排版:嘻嘻
封面:《去有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