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晨婷
晚春的午後,工人還在新近搭建的小木棚裏午休。挂着第一批 " 國産榴蓮 " 幼果的阜隆尖嶺,迎來了近四個月的第一場雨。
" 今年春旱特别嚴重,以往每個月至少下個一兩場,這可能還是今年的第一場雨。" 海南優旗農業公司副總經理郎海波望着春雨不禁欣喜。三年前随公司從吉林到三亞開始試着種榴蓮,從栽種難活到如今終于挂果,郎海波對眼前尚隻拳頭大的榴蓮充滿感情。
許多人并不知道,被稱爲 " 水果之王 " 的榴蓮,已成爲國内進口額最大的水果。
2021 年,國内鮮食榴蓮進口量達 82.15 萬噸,共計 280 億元人民币。而關于國産榴蓮的探索雖可追溯到上世紀 50 年代,但受困于自然條件等因素,始終未能成功。
圖源:圖蟲創意
随着近年來海南、廣西等地積極引入培育榴蓮,熱帶優異果蔬基地漸成規模。
而今年,三亞育才生态區将有 1400 畝榴蓮進入收獲期。這也意味着,首批國産榴蓮即将面市。
郎海波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由于果樹尚幼,今年每畝榴蓮産量大約在 800 斤左右,未來幾年将會大幅增長。但要實現榴蓮平價化,或許還需要時間。
榴蓮種植有多難:" 整個山頭換過一遍 "
郎海波對去年嘗到的、第一顆結果的海南榴蓮念念不忘——甜、糯、香。
" 我正忙着稱重測甜度呢,10 斤 4 兩,果甜度有 32.5。結果一回頭全分完了,就給我剩了一小塊。那味道是真的好啊!"
去年摘的第一顆榴蓮(圖源:受訪者提供)
從栽種,到挂果、成熟,3 年間經曆的大小困難不計其數。" 這邊整個山頭的苗差不多都死過、換過一遍。剛開始沒有成熟的技術,隻能靠自己一點點摸索,現在種投成功率基本能保證在 98% 以上了。"
實際上,海南引種榴蓮的曆史并不短。上世紀 50 年代,海南就 " 看上了 " 榴蓮,如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在 1958 年就有引種,但鮮有開花結果。海南種植的榴蓮樹也大多作爲觀賞性植物存在。
" 榴蓮是一種很‘挑’又‘愛享受’的水果。"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馮學傑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榴蓮喜歡冬暖夏涼氣候,背風生長,濕度要控制在 75% 到 85%。
直到 2019 年,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紅毛丹基地裏的一小片景觀榴蓮意外挂果," 海南産不了榴蓮 " 的看法才被改變。" 無心插柳柳成蔭 ",雖彼時的推廣前景難測,卻也佐證了海南的氣候和土壤适合種植榴蓮。
保亭的成功挂果,吸引了不少觀望中的種植企業,郎海波和團隊就是其一,他們最終選擇了在三亞進行探索:
" 我們不斷嘗試之後發現,海南緯度 18.4 度是最适合榴蓮生長的,溫度常年在 10-35 攝氏度之間。緯度 18 度太接近海邊,過潮過濕,再加上有台風,榴蓮作爲淺根性植株容易受災;19 度又太北,有時候低于 10 度,榴蓮葉片就容易凍傷。"
除了栽種技術不成熟,成本也是一大問題。
郎海波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公司三年來投入的資金已經超過 4 億元,在每棵樹上的花費都在 10 萬元以上。" 管理費、水、肥,加上各項雜工費,我們現在每個月的開銷都在 1000 萬元以上,這種規模已經持續三年了。"
每棵榴蓮樹的四周都精心搭上了不鏽鋼支架。(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 攝)
要靠榴蓮 " 回本 ",短期内還難以實現。
馮學傑在采訪中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榴蓮 - 槟榔套種模式 " 是一種節本高效的榴蓮種植模式,也是海南的典型經驗。目前,推廣林下栽培模式的可行性很高,改造低産橡膠園,采用寬窄行方式種植榴蓮同樣是一種防風和節本增效的模式。
除了槟榔,郎海波的團隊還選擇了套種産值較高的金菠蘿。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現在套種金菠蘿,一畝地大概能套 1000 多株,總共種了 80 萬株的金菠蘿。" 今年剛好到了一年半的收獲周期,目前每斤的批發價格達到 4 塊多,這樣能有千萬左右的額外收入。"
預計今年國産榴蓮流入市場有限
艱難之下,海南榴蓮也最終展現産業雛形。
時代周報記者在三亞育才生态區榴蓮基地看到,大多果樹已經長到兩米多高,每棵樹上都結有大小不一的數顆果子,最小的大概拇指粗細,最大的榴蓮果已經長到了腦袋大小。
今年結在樹上的榴蓮(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 攝)
" 如果是成熟果樹,一棵樹理論上能結一百來個果,但現在咱們還是‘未成年果樹’,得疏一下。大概長到乒乓球大小的時候就得往下疏果,在 5-7 年之後大概能長成熟,到時候畝産也會有質的提升。" 郎海波向記者解釋道。
三亞育才生态園是海南目前規模化種植榴蓮最大的基地之一。除了優旗農業,萬保農牧集團也在育才開辟了 500 畝的榴蓮種植地。對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已經結了小果,預計兩三年後可以收獲。
此外,2019 年就最初結出果子的保亭三道榴蓮基地,也已連續幾年挂果。
時代周報記者從保亭苗妹實業有限公司獲悉,保亭附近私人戶種植榴蓮的情況很普遍。大多數從前兩年開始種的,目前已經有部分開花,但尚未成熟。" 我們家的果園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之後是打算拿來賣的。但要成熟還得再等個幾年。"
榴蓮種植在海南已蔚然成風。目前,全島種植面積已經超過 3 萬畝。不過,民間自發種植本就 " 難伺候 " 的榴蓮,加上種苗質量良莠不齊,不少打着 " 海南榴蓮 "" 國産榴蓮 " 旗号的果子實際質量難以保證。
不久之前,"666 國産榴蓮 " 在社交網絡上引發關注。自媒體人 " 自然公社 - 桉桉媽媽在産地 " 發布了視頻,講述自己在海南找私人果園,花 666 元買了一個 " 自家種植 " 的 6 斤重錐形榴蓮,但開果之後遭遇 " 翻車 "。
" 國産榴蓮 " 尚未完全進入市場,就遭遇了輿論危機。但需要注意的是,私人種植與規模種植顯然有着巨大區别。
郎海波也關注到了網上的輿論,在他看來,眼前要做的就是把榴蓮種好," 到時候事實勝于雄辯 "。
在預計收成方面,目前三亞育才生态園挂果的 1400 畝榴蓮,預計今年畝産能達到 800 斤左右。郎海波指出,今年能夠流入市場的海南榴蓮數量不會太多。而随着果樹逐漸成熟,預計明年挂果面積會有大幅提升,而畝産也能翻倍達到 2000 斤以上。
" 屆時,除了海南本地市場,應該會先銷往大城市,後續再根據産量、市場等情況進行調整。" 他說。
目前國内市場上售賣的榴蓮多爲進口榴蓮。(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 攝)
國内有龐大的榴蓮消費市場。2019 年開始,中國進口新鮮榴蓮的量超過車厘子,成爲 " 進口水果之王 "。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鮮食榴蓮的進口額和進口量分别爲 42.05 億美元和 82.15 萬噸,進口額較 2020 年猛增 82.4%,進口量也同比增加了 42.7%。
" 海南本地的榴蓮對比國外進口的其實優勢很大。" 郎海波,一方面是運輸等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口感有别。
他接着解釋,如泰國榴蓮,是在七分熟的時候就往下砍,再打催熟劑,運到國内之後基本成熟," 但口感上,香度和甜度是不太夠的。" 而馬來西亞的則要求必須水果落地之後才能運輸,當地一般用冷凍鎖鮮技術,但這個技術很難鎖住榴蓮的香氣。" 我們本地種植的榴蓮‘鮮果樹上熟’,就能達到香度、甜度、糯度都夠。"
而今,海南在榴蓮本土育種方面也有所進展。
被精心 " 照顧 " 的海南本土榴蓮新品種(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 攝)
在三亞育才生态園,有一株及腰高的榴蓮樹被更精細地 " 照顧 " 起來。這一株尚未命名的新品種榴蓮由老樹變異而來,承載了海南自主知識産權品種榴蓮的新希望。
龐大的市場面前,榴蓮本土化的前景可期。而距離榴蓮成爲 " 土特産 ",海南唯一還需要的,或許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