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圖在新能源降溫現象的背後,總結出原因,并在行業發展放緩之際,找到合适的 " 解藥 "。
作者丨賈紫璇
編輯丨張麗娟
" 新能源沒得投了。"一次普通的項目會上,一位投資人發出這樣的感歎。他表示,新能源行業現在創新較少,内卷嚴重,加之科創闆政策收緊,可投的項目不多了。
帶着這樣的疑問,小飯桌跟多位關注新能源行業的投資人聊了聊,得出的結論基本符合以上狀況:" 新能源最近我們也看的很少了,除了 2 個矽碳負極的項目。"" 固态電池組件方向可能還可以看看,但是目前沒有遇到合适的項目。"" 行業機會不多了,準備投簡曆。"
一個行業不再具備 " 投資熱門 " 屬性原本是常事,但眼看着新能源行業是這兩年爲數不多被資本熱捧的優質賽道,想不到沒能撐過年底,熱度就退了下來。
這份詭谲多變,令人唏噓。
當下,新能源行業在經曆了第一波創投熱度後,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頭部效應。處在腰部及以下的企業面臨着第二波的行業洗牌。
而對于關注新能源行業的投資人來說,日子也開啓了困難模式,掰着手指也選不出可以投資的優質标的。
部分投資人開始紛紛調整方向,尋求新行業新希望,先進制造、人工智能被認爲是未來依然有機會的選擇。
但也有一些機構認爲,當下的冷靜期,正是可以切實關注行業發展本質,找到水下項目的好時期。
然而我們還是試圖在新能源降溫現象的背後,總結出原因,并在行業發展放緩之際,找到合适的 " 解藥 "。
經濟周期和宏觀經濟環境,是市場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新能源行業也不例外。告别了高速增長,行業開啓了産能出清階段。
新能源行業熱情的高漲,離不開 "3060" 政策的出台。自目标提出後,新能源行業就掀起了一股熱潮。
多家能源央企規劃了自身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紛紛加速向清潔能源 " 切換頻道 "。頭部做出表率後,帶動了新能源行業的創業與投資的高速發展。
據《2023 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全球的新能源領域投資遠超同期化石燃料投資的增長,但其中 90% 以上的清潔能源投資都來自于發達經濟體和中國。
在低碳能源轉型方面,中國是 2022 年全球投資額最高的國家,接近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是第二名美國的四倍之多。
在政策的支持下,國内新能源車企的崛起,也帶動了上下遊産業的蓬勃發展。
從上遊的原材料、芯片供應,到中遊的設備制造,再到下遊的車輛組裝生産,甚至是後續的新能源汽車管理、服務商、充電樁等,一個圍繞新能源汽車展開的全鏈條賽道被迅速開拓出來。
然而,迅猛增長過後,行業走進了增長爬坡階段。據西南證券十月底發布的信息顯示,2023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業務增長已經出現放緩。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光伏、儲能,同比下滑 22.4%。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增速同樣在放緩。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公開表示,2021 和 2022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分别爲 10% 和 12%,而 2023 年的滲透率僅有 7%。
國内以蔚小理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随着各家造車企業的加入,完成了第一輪洗牌。由特斯拉主導的價格戰還在持續,增量不增利的情況下,許多新品牌在慢慢消失,威馬便是這輪競争中倒下的典型案例。
小米、阿維塔、岚圖、賽力斯等第二波勢力在蠢蠢欲動。還留在牌桌上的每一家,都在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迎接第二輪篩選。
與行業增長放緩并行的,是政策紅利的減退。
" 政策補貼是有窗口期的,新能源就是靠政策補貼興起的産業。以新能源汽車爲例,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慢慢升高,超過燃油車市場占有率後,政策的紅利慢慢減弱。上海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已經一降再降。政策紅利的降低,勢必會對整個産業的發展速度帶來影響。" 投資人柳冰(化名)表示。
" 搶地盤的階段過了,現在到了精耕細作的環節。" 廣州某機構投資人程佳(化名)對小飯桌表示。
産能過剩是增速放緩後明顯的病症。
柳冰告訴小飯桌,目前新能源産業内部同質化嚴重,但市場并沒有足夠的承接能力。
産能過剩在光伏領域尤爲突出。一方面光伏組件價格戰持續不斷,甚至下探到 1 元 /W。這一現象在 2023 年四季度的央國企集中招标中已多次出現。
在 11 月 1 日公示的國家能源集團 2023 年度光伏組件集采中,不含運費的 P 型組件出現每瓦 0.971 元的報價。
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也在近日表示:" 當前随着行業競争的進一步加劇,産能過剩,組件價格逼近 1 元 / 瓦等,這些問題是擺在光伏人面前的現實考驗。"
另一方面,光伏電池片正處于從 P 型到 N 型叠代的過程,以 TOPCon 爲代表的 N 型電池産能集中擴張。然而行業分析師預期到明年下半年,N 型電池産能也将面臨過剩的情況。
" 即便如此,産業龍頭一邊擴産能增加邊際成本優勢,一邊大力投入新技術的研發,TOPCon、HPBC、HJT 三類電池創新技術都得到幾家頭部産業資金投入,這樣加速了尾部企業出清。" 柳冰表示。
從早期産能不足,再到如今産能出清,最終達到産需平衡,這是一個必經過程。
第一波紅利期已經讓光伏産業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第二波的篩選已經開始,新能源行業的内部正在開啓殘酷的生存戰。
放眼新能源市場的一個現狀是:商業化程度已經成熟的領域,如光伏、儲能等,入行企業的門檻在降低,但上市的技術門檻在不斷被拉高。而前景被看好的氫能,目前還不具備較爲成熟的技術及商業化程度。
這意味着,缺少技術創新,是新能源行業投不進去根本原因。
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能源汽車是這兩年的熱門行業,各類大小車企都渴望在這一輪産業變革中跟上時代的紅利期。這也導緻了許多沒有真正技術壁壘的企業也加入了新能源行業,在行業裏填充了更多的泡沫。
浙江某投資人 Celine(化名)告訴小飯桌,曾經去山西運城出差,竟然看到曾經的大運摩托也生産了自家的新能源汽車。
" 腰部以下出現了大大小小很多地方品牌,這些毫無技術含量的造車拉低了整個行業門檻,但卻造出了大量的泡沫。需求不及預期,與産品質量和設計有很大關系。"
" 泡沫多過啤酒 " 是 Celine 形容新能源行業的現狀。
在他看來,如今的新能源行業門檻太低,早期靠政府補貼撐起來的企業,走到現在,盈利的很少。" 有點像過去的 P2P 行業,拿了一個高大上的殼就想騙錢,但現在紅利幾乎已經沒了。"
至于被認爲市場潛力極大的氫能,更能說明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技術欠缺,是國内氫能市場還未成熟的重要原因。
柳冰告訴小飯桌,在技術層面,新能源行業也存在龍頭效應,因此中腰部企業機會也不多。
早期市場被頭部機構和龍頭企業捧熱後,入局者開始魚龍混雜。衆多參與者都在做門檻低的事,中低端市場需求量并沒有那麽多,就會淪爲大家都在玩吹泡泡遊戲的局面。
市場資金都在收縮,虛高的估值靠什麽撐起?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舉個例子,柳冰表示,過去的 IC Design 也有幾萬家企業,但這兩年注銷的太多。大多數在做中低端,高端技術沒人做,設計與質量跟不上,最終市場還會回到龍頭企業上。大多數企業的實力,撐不起驚天的估值。
估值偏離現實,讓投資人也很難出手。
環環相扣,惡性循環,新能源行業快被把自己 " 撐破 " 了。
" 要注重高質量發展,考慮自己是否有人才儲備、技術實力,是否懂産業?自身的優勢和短闆分别在哪裏?" 柳冰給出了他心中關于新能源相關企業的破局方式。
在柳冰看來,産業出清是好事,淘汰掉能力不足的,留下來的才是對産業發展有幫助的。尊重産業發展規律,轉變過去互聯網産業發展的思路,在每個節點做該做的事,新能源行業或許仍然有機會。
新機會在哪裏?
柳冰認爲,新能源産業的上遊材料和設備,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有機會的,因爲隻要産業還在發展,就會有所需求。但要找到真正的 " 國産替代 " 和科技創新,而非僞創新。
例如構成锂電池的電解液、正負極材料與隔膜,在新能源汽車需求量還在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這些上遊材料是不缺市場的,可以持續關注。
電池續航時長也一直是市場持續關注的問題。因此在不斷增強锂電池續航時長的技術上,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投資人希德(化名)認爲在新能源行業可以繼續關注的細分賽道。
希德告訴小飯桌,車的固态電池雖然已經投過一輪,但卻是可以持續關注的領域。固态電池是有一定先進性的,也會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讓電車續航能突破 1000 公裏、2000 公裏;讓锂電池如何更安全等,是锂電池在技術創新上需要突破的一次次難關,這也是投資人可以在該領域尋找标的的思路。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座艙也被認爲是有關注價值的賽道。希德告訴小飯桌,自動駕駛(L4 及以上級别的)技術目前還未完全成熟,但智能座艙一定是标配。
" 目前國内傳統車企的智能座艙都一般,反而是第三方智能座艙企業做得更好,如德賽西威,博泰車聯網等。在高通的芯片供應沒問題的情況下,智能座艙的賽道頭部企業依然被看好。" 希德說到。
新能源汽車内的智能線控技術目前國内外水平基本持平,主要應用爲底盤、方向盤、中央控制器等,但國内缺少成本優勢,目前還處于追趕态勢。
如果未來可以利用技術突破,形成成本優勢,也是資本市場可以持續關注的新能源細分領域。
總之,新能源行業已經經曆過高光時刻,如今進入一擁而入後的淘汰賽。盲目地打價格戰隻會讓所有中腰部及以下企業都不好過,勝出的有利技能就是技術創新。
新機會,就藏在技術突破之後。
- END -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