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片處女作《北京愛情故事》算起,今年是陳思誠從演員轉型導演後的第十個年頭。
十年前,在觀衆的印象裏,陳思誠是《民工》裏的鞠雙元,是《士兵突擊》中的成才,是作品入圍過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文藝片男主。
十年後,陳思誠已經是國内電影行業的中流砥柱,他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破局,不斷地爲國産電影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陳思誠監制的《三大隊》上映,我看完影片之後,感慨良久。
感慨是因爲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太動人,也是因爲陳思誠又一次讓我感到意外,我沒想到,他還能爲國産犯罪片辟出這樣一條新路。
這些年裏,每當陳思誠導演或監制的電影在票房上取得佳績,總有人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怎麽又是陳思誠?
是因爲陳思誠總是比别人運氣更好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隻要我們認真地回顧陳思誠過去十年間的創作經曆,就會明白,從來就沒有什麽 " 陳思誠又賭對了 ",而是在那些時間節點上,中國電影需要有人拍更有新意的電影,需要有人拍更能赢得觀衆關注的電影,而陳思誠正是那個一直在嘗試拍 " 新電影 " 的人。
看完《三大隊》之後,我更确信,陳思誠的常勝秘訣,其實是八個字:
唯真不破,以情動人。
01
" 真 " 創作、" 真 " 突破
《三大隊》是部很特别的犯罪片。
如果你在觀影前就已經知道《三大隊》是部由陳思誠監制的電影,就更會感受到它的特别之處。
不管是作爲監制還是導演,之前幾部極具代表性的 " 陳氏犯罪片 ",風格都極爲鮮明。
用一個字來形容這些電影,最恰當的或許是一個 " 奇 " 字。
設定奇、布局奇、解謎奇。
就拿《消失的她》來說,一上來就設下謎題,男主角何非的妻子李木子消失了,有人來頂替,那假李木子究竟是誰?真李木子又去了哪裏?
觀衆很快就被勾起了好奇心,而随着謎底的揭開,觀影快感便逐漸産生,看到結尾,自然會大呼過瘾。
可以說,出身中戲的陳思誠深谙 " 做戲 " 之道,他懂得如何才能設計出最強的戲劇沖突,制造出最強的戲劇張力,從而帶領觀衆入局。
如何更進一步,就成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
奇思巧計總有窮盡之時,真情實感卻是永恒利器。
于是,到了這部《三大隊》,陳思誠和導演戴墨像是得到了《笑傲江湖》中風清揚的真傳,玩了一手 " 無招勝有招 ",以紀實風格和真摯情感,又一次打動了觀衆的心。
" 無招 " 不是偷懶,而是來自精準地判斷,拿到《三大隊》這個題材和故事,這麽拍是非常聰明的選擇。
《三大隊》改編自報告文學,故事的核心魅力,也在于一個 " 真 " 字。陳思誠和戴墨要将它拍成電影,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讓觀衆相信。
電影本就是一種魔術,當然有虛構成分,但創作者得讓觀衆在觀影的兩個多小時裏相信發生在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尤其是《三大隊》這樣的電影。
要想拍出真實感,創作者更得大做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時常出現的新聞片視角,或者叫攝像頭視角。比如,當三大隊執行任務時,鏡頭突然拉遠,給了全景,觀衆一瞬間就會産生出一種仿佛在看新聞或紀錄片的感覺,如此一來,真實感就被營造出來了。
再說一處小細節。
影片中,除了三大隊原本所在的城市用了假名,程兵等人萬裏追兇路過的所有城市,都用了真名,而且每到一處,影片都會用碩大的字體标注出來,如湖南長沙、四川德陽、遼甯沈陽等等。
目的顯而易見,這是在提醒觀衆程兵等人的不易,也是在加強影片的紀實感,那些大字也是一種鏡頭語言,它說明的是,程兵他們去過的這些地方,觀衆可能也去過,甚至正生活在那裏。
這麽拍,又怎麽會不 " 真 " 呢?
但隻有 " 真 " 還不夠。
電影是造夢機器,它區别于新聞片和報告文學的地方,在于它先天就有着更利于傳遞情感的機制。
你要讓觀衆覺得值回票價,就得讓觀衆感動。
不管是哭還是笑還是百感交集,都是感動。
《三大隊》當然做到了這一點。當我們看着張譯飾演的程兵一次次失敗卻一次次堅持,從意氣風發到兩鬓斑白時,怎會不心疼呢?當我們看到程兵心裏的那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他站在人行道上看着身旁的車和人穿梭而過卻有些迷茫時,怎能不感慨呢?
這是 " 人 " 的魅力。
陳思誠和戴墨抓住了這個故事的關鍵。三大隊的故事之所以從那篇報告文學被大家轉發時就感動了無數人,是因爲大家看到了這個故事裏人性的張力。程兵作爲主角,自然是最應該被刻畫好的那個人。
創作者需要做的,是用大量的細節來鋪陳,那是程兵手機上女兒的照片,是他在監獄裏學習的電器維修技術,是他在嫌疑人住處看到的女子畫像,是那首戰友們一起在酒後唱起的老歌,是西雙版納的那次遊泳,是沈陽的那頓餃子,是頭上的白發,也是心中的堅持。
《三大隊》不是那種出奇制勝的犯罪片,它不重懸疑,不講反轉,但它像是一枚深水炸彈,後勁十足,看過之後,時隔良久再想起,仍會讓人心生漣漪。
某種意義上,這是陳思誠的一次自反。
作爲監制,陳思誠展現出了創作者勇于跳出舒适區的自覺性,他當然明白,躺在舒适區裏,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也可以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但他選擇讓自己掌舵的大船調整航向,向全新的彼岸駛去。
這是出色的電影創作者該做的事情。
這也不是陳思誠第一次完成這樣的破局。
02
" 真 " 眼界、" 真 " 格局
轉型不易,何況是從演員到導演再到監制的 " 三步走轉型 "。
但陳思誠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堅實。
用最老套卻也最合适的話來說,陳思誠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
當然,要解釋陳思誠的成功,這隻是上半句。
下半句是,做對的事情時,陳思誠每一次都竭盡全力。
2014 年,陳思誠的《北京愛情故事》上映,從電視劇導演順利轉型爲電影導演,那時,很多人都覺得他會繼續拍愛情片,他本人也的确收到了很多類似的邀約。
但他志不在此,或者說,他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于是,我們在 2015 年看到了《唐人街探案》,在并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唐人街探案》賣了 8.23 億的票房,成爲了當年讓人驚喜的年度黑馬之一。
不管是懸疑片還是喜劇片,在國内電影市場上向來都是很受歡迎的類型。
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将這兩種類型相結合,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但陳思誠找到了突破口,并用出色的執行力解決了 " 混搭 " 可能出現的問題,他塑造出了唐仁和秦風這對性格特點鮮明且迥異的主角,通過對叙事節奏不疾不徐的掌控,讓笑點融合進了推理之中,最終讓觀衆看到了國産懸疑喜劇這一頗爲新穎的類型。
敢爲人先的前提,是對國内電影市場深刻的理解,是超前且準确的判斷與眼界,是對電影真摯的熱愛以及對觀衆需求真誠的探尋。
沒有人能否認,陳思誠太懂中國觀衆想看什麽了。
懂,是因爲他自己就是觀衆,他肯琢磨自己,在琢磨之後也敢于變通。
《唐人街探案》成功後,陳思誠在《唐人街探案 2》中進行了全面加碼,換句話說,第一部是小成本黑馬,第二部則完全是大片的模樣了。
影片中東方陰陽五行文化和西方犯罪心理學的結合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劇作内核上的豐富,神探榜單的出現,更是使得整個系列真正有了發展成大 IP 的雛形,當秦風和唐仁不再形單影隻,電影也就不再隻是一部電影,而成爲了 " 唐探宇宙 " 中的一員。
陳思誠也順水推舟推出了網劇版的《唐人街探案》,讓影視創作變得産業化,而這對于其他想要見賢思齊的國内電影工作者來說,極具參考意義。
當陳思誠的身份逐漸從導演轉型爲監制之後,他邁出的每一步,無疑都對整個行業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2019 年,陳思誠監制的電影《誤殺》同樣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而這部電影的一大标簽,是翻拍。在《誤殺》之前,國産犯罪片也有過許多翻拍的例子,但從未赢得過《誤殺》這麽好的成績。原因很簡單,陳思誠的翻拍,不是照貓畫虎,而是精準改編,所謂舊瓶裝新酒,在陳思誠完成了本土化并賦予了當下性之後,影片已經完全變成了全新的作品,故事也有了最适合中國觀衆的呈現方式。去年的《誤殺 2》,更是如此。
《消失的她》更是本土化的典例。通過對懸疑故事與社會話題的結合,陳思誠和導演崔睿爲《消失的她》這個本就精彩紛呈的故事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力量,讓它具有了更高的讨論價值,而這正是影片取得超高票房的關鍵之一。
給行業制造新鮮血液,不斷輸送人才,也是陳思誠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很多人會好奇,爲什麽陳思誠保持自己的導演作品穩步進行的同時,做監制的影片數量也越來越多?
我的觀點是,要想成爲一代宗師,先得開宗立派。
一部又一部口碑和票房俱佳的電影出現後,陳思誠作品這五個字已經成了國産片的金字招牌之一,觀衆信任陳思誠,願意去看陳思誠導演的電影,但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個導演一年能拍幾部電影呢?但作爲監制,陳思誠在大方向上把關,在小細節上提供建議,他能夠保障影片的質量,也能夠扶年輕導演上馬,讓他們在未來也能撐起國産電影的一片天。
《三大隊》的導演戴墨,就已經和陳思誠完成了第二次合作,從《誤殺 2》到《三大隊》,我們能看到戴墨的導演技法變得更加成熟,假以時日,我相信戴墨還能拿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和戴墨一起執導過劇版《唐人街探案》的柯汶利也是很好的例子。柯汶利是馬來西亞華人,拍短片成名,陳思誠慧眼識珠,邀請他執導《誤殺》,讓這位青年才俊走進了國内影壇。
《消失的她》的導演崔睿,畢業于南加州大學,在學校就曾連續三年獲得過南加大的十佳導演,才華和潛力不用多說,但在商業類型片的創作上,他的經驗并不豐富,但陳思誠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将《消失的她》這樣的重量級項目交給了他,他也的确交出了很好的答卷。
陳思誠曾經說過:
" 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導演拍得比我好,拍得比我好也很正常,尤其是我團隊的人拍得比我好,我特别欣慰,特别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願意扶持年輕導演,是陳思誠的格局,也是他的擔當。
不破不立,一次次的破局之後," 陳思誠作品 " 這五個字已經成爲了國産電影的質保之一,而随着監制陳思誠不斷發掘出更多的年輕導演,已經開宗立派的陳思誠,也迎來了再一次大展拳腳的契機。
十年過去,陳思誠已經證明了自己可以做到什麽。
那麽,在下一個十年,他還能做些什麽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