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闫俊文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蘋果在中國市場遭遇重創,iPhone 銷量在 2024 年第一周出現斷崖式下跌,較上年同期暴跌 30%。在這種背景下," 果鏈一哥 " 立訊精密卻做出了收購大動作。
2023 年 12 月底,立訊精密以 21.08 億元收購台資企業和碩子公司世碩電子 62.5% 的股權。世碩電子的工廠位于昆山,主要生産舊型号 iPhone 機種。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立訊精密就在昆山建立了 iPhone 生産園區,該園區專門支持 iPhone 的開發和量産,員工規模數萬人。
關于收購世碩電子工廠的戰略意圖,立訊精密董事長兼總經理王來春獨家回應《中國企業家》,她稱:" 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沒有太多可分享的。"
立訊精密收購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2023 年 12 月,美國半導體公司 Qorvo 發布公告,立訊精密計劃接手 Qorvo 在北京和山東德州的封裝測試工廠。Qorvo 是一家生産射頻芯片的上市公司,主要客戶爲蘋果。
王來春此時強化蘋果代工的産能,似乎不合時宜。
蘋果一直在推動供應鏈的多元布局,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比如提升其在印度、東南亞等區域工廠的産能;2023 年發售的 iPhone 15 的銷量并不像預期那麽樂觀;庫克力推的 Vision Pro 在今年 2 月發售,但銷量可能隻在百萬級别。
立訊精密在國内密集強化布局的同時,蘋果第一大代工廠富士康宣布,将在印度一個項目上投資超過 15 億美元,以滿足公司的運營需求。此前富士康已經宣布了在印度境内的多個項目,包括卡納塔克邦的 6 億美元項目和特倫甘納邦的 5 億美元工廠。
王來春可能是最不想讓庫克和蘋果 " 跑掉 " 的人。根據 2021 年和 2022 年立訊精密的财報,蘋果的銷售收入分别占立訊精密整體的 74.09%、73.28%。王來春立下重諾,10 年後,單一客戶對立訊精密(業績貢獻)不超過三分之一。
但和其他 " 果鏈 " 企業一樣,立訊精密不可能放手蘋果這隻就在嘴邊的 " 鴨子 "。控股世碩電子以及收購兩座半導體封裝工廠,顯示出王來春對蘋果又愛又恨。
留住蘋果
庫克一手打造了中國的 " 果鏈 "。
2011 年,庫克接手蘋果,也正是那一年,立訊精密斥資 5.8 億元收購了昆山聯滔 60% 的股權,切進蘋果 MacBook 電腦連接線的供應。伴随蘋果産品的不斷更新,王來春亦步亦趨,跟進收購相關業務公司。
2016 年,蘋果發布 AirPods,結果當年,立訊精密就收購了蘇州美特,爲 AirPods 提供系統級組裝服務。2021 年,立訊精密收購了經緯手機的組裝業務,一躍成爲蘋果手機代工的第二大廠商,僅次于富士康。
不同于鞋、衣服等品類的代工生産,蘋果對供應鏈企業的扶持是全方位的。王來春曾這樣描述代理 AirPods 的過程:
2017 年 1 月,立訊精密接到蘋果的需求,緊急評估 AirPods 的生産報價需求以及相關準備。這是立訊精密第一次接觸這麽小而複雜的系統組裝産品,團隊非常謹慎對待,同時也有很多的擔憂。客戶也深知産品的複雜性,在前期安排了規劃、品質、工程等團隊與立訊精密進行了多日的深度交流,從前期的廠房規劃到産品的工藝設備,以及供應鏈等需要注意的事項。
蘋果也派團隊每天與立訊的團隊逐項确認每個環節:設備的移轉、零組件的采購、供應鏈的配套、産線的架設、作業人員的培訓、實際試産等等。立訊精密在短短兩個月内就完成第一條長達一千多米的生産線架設與驗證,2017 年 5 月開始架線,7 月順利出貨,到 11 月已完成出貨 100 萬台的使命。
目前,蘋果超過 95% 的 iPhone、AirPods、iMac 和 iPad 都是在中國制造的,制造這些産品的廠商有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京東方等,它們享受着蘋果公司帶來的榮光,也讓中國制造業同行羨慕。
鏈博會,蘋果公司展台。來源:視覺中國
2016 年至 2022 年,6 年間立訊精密營業收入由 137.63 億元增長至 2140.28 億元,增幅超過 1500%,淨利潤由 11.57 億元增長至 91.63 億元,增幅達 790%,股價在 2020 年 10 月高峰時超過 60 元,市值創下 4405 億元的最高紀錄。
以往,蘋果公司率先開發新品," 果鏈 " 公司往往接手某個零部件,最終在某個公司實現組裝。但現在,蘋果對 " 果鏈 " 的态度正在改變——其開發的頭顯設備 Vision Pro 邀請中國 " 果鏈 " 公司深度參與,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革命性産品。
2023 年 9 月,王來春透露,公司正在爲 2024 年初上市的 Vision Pro 做生産準備。根據媒體報道,到了 12 月,因爲 OLEDoS 顯示屏的産能瓶頸被中國公司突破并進入一供,目前供應鏈已經做好了年産 100 萬台的準備。
以前是王來春吃蘋果的紅利,現在,蘋果該吃王來春與立訊精密的紅利了。不管是 AI PC 或者是 Vision Pro,在軟件革命到來之際,硬件革命也會呼嘯而來。
如果中國廠商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制造出蘋果 Vision Pro,實現蘋果關于這款産品的野心設想,那麽立訊精密們的日子應該還會繼續好過。
但與此同時," 果鏈 " 公司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因爲除了蘋果等矽谷科技大公司以及華爲等少數中國公司,很少有公司能承接住如此大的産能需求。一旦被蘋果 " 抛棄 ",公司很可能在一夜之間跌入谷底,比如當年作别 " 果鏈 " 後,歐菲光連年虧損。
此外,蘋果這棵大樹也不是永遠牢靠——蘋果頹勢已顯露,營收已經連續 4 個财季下滑。評級機構認爲,iPhone 的庫存水平和銷量增長率見頂,這讓蘋果市值在 2024 年開年就跌掉了 1000 億美元。
蘋果需要和 " 果鏈 " 公司一起,打造一款像 iPhone 那樣可以刺激市場的産品。
成爲下一個 " 台積電 "
台積電與立訊精密等果鏈公司都是 " 離岸外包 "、産業鏈外移的産物,但台積電與科技大公司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最 " 平等 " 的。
不管是蘋果公司發布 3nm 的 M3 Max 芯片,還是英偉達的 H200 芯片,大部分訂單交由台積電制造。目前,台積電市值約爲 5166 億美元,接近于阿裏巴巴與騰訊市值總和。
2023 年前三季度,台積電實現營收 496 億美元,歸母淨利潤 196 億美元。2023 年第三季度,台積電的毛利率爲 54.3%,營業利潤率爲 41.7%。反觀立訊精密,2023 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隻有 11.8%,淨利率也下滑至 5.31%,而在 2016 年的時候,它的毛利率還有 21.5%,淨利率爲 8.59%。
如今,軟硬件合一的 AI 時代,爲供應鏈上的企業成長爲台積電式企業提供了可能性。不管硬件革命是由蘋果還是其他科技大公司發起,要想将它低成本制造出來,上産能,必須依托強大的供應鏈、先進的制造工廠以及精密的零部件。對于台積電來說,晶圓是它的核心,而對于立訊精密來說,供應鏈的體系化、效率就是它的核心。
北京大學史學博士施展曾去越南考察,他發現,中國的鞋類工廠以及電子廠在越南大規模建廠,但很多原材料都要依靠從中國工廠進口,這種供應鏈網絡的外移是溢出,而不是遷移、整體搬出。
施展在他的《溢出:中國制造未來史》一書中說,供應鏈網絡達到某個規模後,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在綜合成本中将大幅下降,網絡的效率才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随着 AI 革命的興起,科技供應鏈正迎來劇烈的變動,在此背景下,科技産業鏈在中美兩國間頻繁上演并購大戲。
在美國,芯片公司博通以 690 億美元收購雲計算公司 VMware(威睿);博世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 TSI 半導體公司的資産,以擴大其碳化矽芯片(SiC)的半導體業務;高通收購以色列汽車通訊芯片制造商 Autotalks Ltd.。
王來春曾提出的三個五年計劃——從 2021 年開始,立訊精密的重點仍在消費電子領域,同時積極規劃通信和汽車闆塊發展;第二個五年,通信和汽車領域将在消費電子市場之外有較好貢獻;第三個五年,成爲全球汽車零部件 Tier1 領導廠商。
如果從産業發展史看,消費電子、通信、汽車有合一的趨勢,AI 加速了這種認知共識。立訊精密的擴張也遵循這一趨勢,從電子消費品到汽車到半導體領域,看似是冒險的跨界擴張,實際上是來自矽谷的需求變化引導了這一結果。王來春曾提倡把産品做寬,與時代同頻共振。
王來春不喜歡代工廠的稱謂,她稱立訊精密是解決方案供應商," 我們立志做一個‘擺渡人’,而不是‘淘金人’。" 王來春在股東大會上說。
淘金人的收成很大部分取決于運氣,而擺渡人的收成完全取決于自己有多勤奮。看來,王來春和立訊精密要更忙碌,他們未來還有更多的收并購案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