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這次做了個輕喜劇古裝。
文|符瓊尹
編輯|周亞波
2017 年,馬伯庸出版了《長安十二時辰》。在當時,如果趁熱打鐵再寫個類似的,銷量也不會差。但他沒這麽做,而是遵從自己想要琢磨的方向,翻翻典籍,寫本考據向的非虛構文學。
這本書,就是 2019 年出版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它由六個藏在曆史記載縫隙裏的明代基層政治事件組成。愛奇藝剛剛收官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寫這六個故事,馬伯庸研究了明代的社會史、稅收史、司法問題等等,閱讀了大量參考書籍和相關論文,書籍和論文裏面搞不明白的,就按圖索骥,去高校裏面找相關領域的作者,與這些熟稔明史的名師探讨、交流。
知識付費平台 " 得到 " 曾用 10 萬元買下了這本書的新媒體版權。想到自己的成書,離不開四位明朝研究學者的論文,馬伯庸想把這 10 萬元分給他們。短信聯系上後,學者們以爲是詐騙集團的新話術,回了一句:" 騙子,滾!"
馬伯庸很有幹勁兒。雖然自己已經有這麽多作品被影視化改編,但自己來當編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是頭一次。爲此,他還推翻了自己之前 " 不自己做編劇 " 的想法。
馬伯庸曾說,如果有機會,想把絲絹案做成一部 8-10 集的古裝劇," 風格強烈一點。" 但他也明白做古裝短劇的痛點。" 任何一個投資人看到它的題材,都會覺得不合适、市場發展不會好。"
2023 年," 短劇 " 已經不再是新鮮的概念,平台的對短劇内容在古裝領域的創新,也對上了馬伯庸的意願。就這樣,我們看到了 14 集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主演張若昀、吳剛、戚薇有知名度,還有一群優秀演員的群像演繹;播出後,熱度在雲合數據也常居單日 TOP3 之列,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馬伯庸四年前還覺得 " 絕無可能 " 的曆史劇短劇,就這樣成了。
馬伯庸 " 打個樣 "
" 絲絹案 " 就是馬伯庸動筆寫《顯微鏡下的大明》的動力。
2014 年,馬伯庸和一位喜歡明史的朋友聊天,對方提起了萬曆年間徽州的一樁民間稅案騷亂。這樁在《明實錄》裏隻有一句話的案子,引起了馬伯庸的興趣。劇集開播後幾天,馬伯庸和毒眸(id:DomoreDumou)提起了對絲絹案尤其有改編意願的原因。
在他看來,絲絹案在這本書裏極具代表性。它首先是一個基層的事件,這就已經脫離了常見的古代叙事,"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往上看,講的都是廟堂之争,至少也是内閣級别的,六部這種,‘中央’級别的鬥争,像這種縣一級的這種政治生态很少。"
明朝的資料也保留得較爲完整,尤其絲絹案,從頭到尾所有的文書都留下來了,能提供一個完整的事件脈絡。
同時,絲絹案也是從一個小小的稅賦問題開始展開,讓各個利益集團彼此之間有了碰撞,妥協,争執," 這能讓我們看到,明代的政策到底是怎麽出來的。我們在史書看到的往往是最終态,但是我想追求的是中間的進化的過程。" 馬伯庸說。
這部看起來難以影視化改編的非虛構文學,還是交到了馬伯庸的 " 老朋友 " 留白影視手裏。此前的《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均出自留白影視。
在《風起洛陽》拍攝期間,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與留白影視聊起馬伯庸 IP 儲備,知道了這麽一個項目,頓時覺得還有再合作的可能。"《風起洛陽》的合作很愉快,像《顯微鏡下的大明》這種以民間小人物視角來還原時代生态的題材也比較少見。" 戴瑩告訴毒眸。
這個想法和馬伯庸是一緻的。于是,愛奇藝決定加入《顯微鏡下的大明》的影視開發當中,準備逐一打造六個章節,最終形成一個系列。早早就公開表示過想改編絲絹案的馬伯庸,自然而然就打起了頭陣,擔任起了整個系列第一部改編劇的編劇。
首次擔任編劇,馬伯庸要解決一系列的難題。比如,找到一個符合自己打字習慣的編劇軟件。
這聽上去荒謬,卻是真實的需求。寫作者有時講究儀式感,習慣用 Pages 寫作的馬伯庸,寫作時需要設成雙倍行距,小 4 的字号,用黑體或者是仿宋體,一旦沒法調整就渾身難受。" 劇本又有格式,你要有場景号有編号,要有人物對話,我就怎麽寫怎麽别扭。" 換了好幾次,馬伯庸換到了一個合适的編劇軟件。
" 利其器 " 之後,便是 " 善其事 "。内容上的難題,集中體現在擴充原著裏所沒有的人物線。在原著裏,主角帥家默是一個沒有太多前史的孤身英雄,最初的劇本也是如此。但寫着寫着,馬伯庸發現,設定爲自閉症的帥家默不愛說話,說的話常人也聽不懂,需要一個翻譯,這才有了現在劇情裏始終陪在主角身邊的 " 富二代 " 豐寶玉。
帥家默和豐寶玉
最初規劃時,如今由費啓鳴飾演的豐寶玉隻是一個出場不到兩集的功能性角色,但寫着寫着,他就活了過來," 上蹿下跳的,按都按不住。從一個路人群演掙紮到了男三的位置。" 如此搶戲的角色,需要有人能按住他,這才有了他的姐姐,戚薇飾演的豐氏火腿鋪老闆娘豐碧玉。
與此前馬伯庸 IP 改編劇不同的是,這部短劇的喜劇元素較爲密集,這也是馬伯庸在劇本階段就定下的基調。
劇裏其中有大量關于稅賦計算的情節,輕喜劇能更好地留住觀衆,不至于被晦澀的計算給勸退。甚至在涉及核心的稅賦計算内容時,馬伯庸還把台詞處理成了 "rap" 的形式," 這個詞我會嚴格把關,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會亂,但對大部分觀衆來說也不用管他在算什麽,一個人在 Rap,在 Diss,像 rap battle 一樣讓觀衆看爽了就行。"
憨憨老大和他的怕死小弟
第一次當編劇的馬伯庸,延續了自己寫小說時的效率,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劇本。完稿後,另一位編劇周榮揚再和制片方一起,對劇本做一些調整。" 畢竟我沒有去拍攝現場的經驗,很多的東西可能劇本上看着是好的,但是你作爲劇本不好實現。他會做一些潤色,查缺補漏,還有調整一些比較生硬的地方。"
雖然寫劇本也一樣很快速,但馬伯庸還是表示這個系列," 後面的我就不改了,我乖乖回去寫我的小說了。" 談起寫《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的劇本,他還會想起當時在三亞跨年寫作," 天天哭着看着外面陽光大海,哭着寫劇本。"
" 我就打個樣,把該趟的雷趟了,該繞的坑繞過去,後面他們就可以嘗試更多的東西。"
曆史劇,可以往短了拍
自 2017 年起,國劇市場幾乎每年都有幾部 12 集短劇扛起 " 美劇質感 "。愛奇藝迷霧劇場在 2020 年的刷屏,更是讓短劇集成了一個已被市場驗證可行的、創新空間較大的一種題材類型。
但曆史劇卻遲遲沒能以短劇形式面世。毒眸曾詢問過不少制片人,曆史劇有沒有可能做成短劇,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首先是單集成本高,這種類型也對劇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成短劇性價比太低。" 市面上的古裝短劇,多以小成本的甜寵劇爲主。
馬伯庸看到迷霧劇場出現時,非常驚喜。驚喜在于有平台願意做短劇,還是這種懸疑式短劇。" 我們不僅僅是興趣點一緻,我也能看出來這中間閃動着理想主義的光輝 ……。像龔宇、王曉晖、戴瑩,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在聽了我關于這個劇的闡釋之後都很感興趣。這部劇的立意在古裝劇中确實比較有新意,他們願意做這種冒險,願意做這種嘗試,我非常感激。"
于是,像《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這樣,有嚴謹的曆史設定和知名度較高的演員陣容的古裝短劇,到今年正式播出。馬伯庸曾開玩笑:" 他們能讓我把這個戲寫完,同時把它上線播出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劇集熱度表現也不錯,播出第二天、第五集釋出時,愛奇藝站内熱度就已經飙到了 8500。" 我們都沒想到能升得這麽快。" 戴瑩向毒眸感慨。
該劇的觀衆畫像,也讓平台有些意外。以往馬伯庸 IP 改編劇的受衆,通常與其小說受衆一緻,男性用戶占比較高。但《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卻是在開播第一天時,男女用戶就到了一個相對平衡的比例,基本是五五開。
在戴瑩看來,這是這部作品受衆廣泛的表現。密集的喜劇元素,放低了晦澀名詞可能帶來的門檻,該劇主演過往作品累積的口碑,也成了一種質量背書。" 演員長期呈現了許多優秀角色,給到市場足夠的高期待,這可能也是初期就有大量女性用戶進場的原因。"
從熱度到用戶畫像,都在再次重複說明,好的短劇,已經可以逐步突破播出周期的局限,有較好的播出效果。《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也是在給行業了一個古裝短劇的 " 樣 ",未來的短劇隻會承載越來越多的内容。
" 短劇目前已成常态了,隻要有足夠的創新和突破,無論什麽題材類型,隻要是好内容,都可以在短劇這個市場引起非常大的反響。" 戴瑩表示,這不僅僅是愛奇藝在做的嘗試與突破,也是全球劇集市場都在傳遞的信号。
《顯微鏡下的大明》系列化開發還會繼續,除了要繼續選擇演技派演員、堅持考究的質感之外,戴瑩還總結了這個系列一條恒定的主線:從小人物的視角,窺探到一個時代的發展,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古代故事。
這個系列在古代劇中的 " 不一樣 ",已經被不少觀衆識别了出來。有觀衆對劇中 " 一兩銀子 " 的重量感到驚訝——劇中老主簿在争論加稅合理性時,曾說我們萬安現在太窮了,老百姓一年到頭忙下來最後結餘一兩銀子都不到。而多數古裝劇裏,大俠們大手一揮就能賞賜十兩銀子,富豪們一下子掏出幾百兩銀子也不是難事。
馬伯庸希望,能通過《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讓觀衆感受當時真實的老百姓生活:一兩銀子可能是一年的收入,三千多兩銀子就值得幾個縣搶得頭破血流,縣官的工作餐有四盤菜加幾碟火腿,已經屬于難得的加菜。" 很多人會問知縣吃的這麽慘嗎?還真的有這麽慘,知縣也不富裕。"
到了 2023 年,古裝正劇可以往短了拍,也該往真了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