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整理彙編自演講大會。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編輯部
第 7165 篇深度好文:8303字 | 15 分鐘閱讀
年度演講
筆記君說:
今年,有很多的年度演講,但每個人講的篇幅大多比較長,很難堅持看完。
為此,我們總結梳理出羅振宇、吳曉波、柯洲、劉潤年度演講中18個精彩的觀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羅振宇的3個故事:
讓自己修煉成"易受啟發體質"
原文傳送:
1.面對困難,我們可以有三種态度
2022年11月底,當羅振宇去到深圳的時候,全國還在大面積封控。
有一天看場地,羅振宇站在體育館裡,突然覺得,壞了。他完全沒法想象:今年還能做那種大集會、大舞台、大屏幕式的演講。
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羅振宇走出原定的龍華文體中心,一扭頭,看見了深圳書城。
羅老師靈光一閃,一個新想法就冒出來了:今年能不能幹脆不用大舞台?也不搞大集會?就在這個書城裡,邊走邊講。
在羅老師看來,甯可被困難擊敗,也不要被困難定義。
所以,如果你此時覺得被什麼東西困住了,感到此題無解,那也許不必強攻。從這個困難裡走出來,别被這個困難定義,到别處看看,帶上自己的老問題,找找新的可能性。
2.改行,不是承受損失,而是拓展生命豐富性的機會
《第一财經》雜志的總編輯趙嘉老師告訴羅振宇老師:有一位南京大學天文系的學者胡波,在學校待了14年,從本科讀到博士畢業,馬上要評副教授了,結果突然決定改行去搞裝修了。
那這個改行,是不是浪費有點大?而且大學老師幹裝修,那得從頭開始吧?
胡波卻講,自己這怎麼能叫改行呢?在過去14年受到的天文學教育,培養的方法論,拿來搞裝修,一點都沒浪費。
或許,在天文學這個龐大的系統裡,胡波老師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基層研究人員。但他的思維方法和個人特長,如果平移到做裝修上,那就是降維打擊。
他有搞研究的能力。兩種建築材料能不能混合,過去的裝修師傅是靠經驗判斷的。但胡波會去刨根問底,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知道怎麼處理。
他有統籌全流程的能力。别人搞裝修,設計、采購、施工三個環節是分開的,出了問題經常要扯皮。胡波把三個環節都打通,工藝流程高度精确化,還會和客戶實時溝通進度。這種全過程負責,普通的設計師做不到。
故事講到這裡,羅振宇老師就受到一個巨大的啟發: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過去我們是怎樣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首先是根據他的社會身份,更準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職業。
每個職業,又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講師上面是副教授,副教授上面是正教授,人人都處在通天之梯上的某一級,外界根據他的位置對他做判斷。
聽完胡波的故事,你會發現很難用外在的身份标簽定義他。他是誰?他是一個有想象力,有研究能力,擅長統籌規劃,熱愛生活的年輕人,這才是他獨特的"内核"。
我是誰?我不是那些标簽。
正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說的:"我不是很多,但我是自己的全部"。
是"我"的那些突出的特質和偏好,是"我"的那些獨一無二的經曆,是"我"穿越時光走到今天帶在身上的所有東西,構成了現在的"我"。
也許在世俗的眼光裡,它還不夠好,但它足夠獨特,但這才是"我"的"内核"。
所以,當你從事的職業、所處的行業、身在的企業在2022年遭遇了困難,不妨回過頭去,看看自己、問問自己:我的内核是什麼?幹什麼能給我帶來成就感?憑借我的内核,我還可以在哪裡重新開始?
3.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十年前,羅老師開始做羅輯思維,做"羅胖60秒",外界很多人,給他打的标簽是,網紅。
對羅老師來說:往回看,網紅沒有傳統,方生方死。一旦接受自己是一個網紅,那結局在第一天就已經注定:昙花一現,轉瞬即逝。
那接着找傳統,羅老師是在做媒體人嗎?做媒體,有100多年的傳統。唯一的困擾是,他得每天創新"作妖",才能保住流量不下滑。羅老師覺得,這對他一個自知天賦不高的人來說,太難了。
接着再找。"得到"有很多人來學習,很多人喊他羅老師,那做一名老師?這個傳統就長了,在咱們中國,至少有2500年的曆史。
直到最後,他突然扭頭發現,在學校這個大傳統裡,還有一個小傳統,就是當"召集人"。他可以沒有自己的專業課,就負責劃拉老師,劃拉資源,定義課程,管理學生體驗。這不就是自己在"得到"最應該扮演的角色嗎?
往回找,曆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蔡元培。蔡元培當然也是大學問家,但和他的學術造詣相比,他更重要的業績,是為北大請教授,請了各種各樣的教授。
你看,不管你做的事多新,回頭看看,帶着自己的問題,找到最适合你的傳統。
比如你是一個網絡主播,你會有很多傳統可以對接,可以是天橋雜耍的藝人,可以是電視節目主持人,也可以是三尺講台上的老師,還可以是一名櫃台前的推銷員。
每一個傳統的認領、選擇,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點和做事的邊界,不一樣。而創新就在其中。
二、吳曉波的5個觀點:
天如果總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
原文傳送:
1.天如果總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一旦看到了曙光,那就立刻起飛
北京大學國發院的周其仁教授,今年6月份到廣東佛山去做企業調研。
去一個工廠裡,見到整個工廠空空蕩蕩,隻有一個老闆在。周教授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回家?老闆說等訂單。他給工人每人每天發30塊錢,讓他們待在家裡,等訂單下來了,就發個短信讓工人馬上來上班。
一個人孤獨地在生産線邊上等待訂單,是千千萬萬中國企業家的2022年。
還有一個短視頻,一個00後的小姑娘,在直播間裡賣鍋,哭着賣,不停賣。"鍋不會累的。"她說。
對于勇敢者來說,我們可以卑微如小醜,我們可以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生産線邊,我們可以吃着房間裡簡陋的中餐或者晚餐,我們可以在直播間裡哭着賣鍋,但是我們不可扭曲如懦夫。
2.在蕭條中發現下一支"口紅"
經濟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口紅效應",經濟越差,口紅賣得越好,為什麼?
因為經濟很差,消費能力普遍下降,但還是有消費欲望,大家就會購買口紅一類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安慰和取悅自己。
所以在下行的、蕭條的經濟環境中,仍然有一些"口紅産品",将會成創新的機會點。
在一片蕭條的2022年,中國市場的露營桌椅、露營車和天幕的銷售增長了200%,香薰條銷售增加了133.3%,空氣炸鍋增長了161%,遊戲電視增長了210%,超薄平嵌冰箱增長了117%,陸地沖浪闆3000%,路亞垂釣220%,劃船機100%。
經濟很難,産業很差,口袋裡沒有錢,但是仍然有這樣的"口紅産品"保持了百分之幾十、幾百甚至上千的增長,甚至在一個産品的背後還有很多周邊産品。
3.換一個姿勢奔跑
沃爾瑪是全球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進入中國很早,在1996年。在以前沃爾瑪廣場店開的數量很多,而山姆店卻進展很慢。
但就在過去3年裡,沃爾瑪廣場店平均每年關店20家,山姆店卻每年增加5—7家。
為什麼同一家美國公司的兩個産品,在過去3年裡會有如此不同的命運?因為廣場店沒有變,而山姆店換了一個姿勢奔跑。
在美國和歐洲所有的山姆店,都是開在城郊接合部,但在過去3年裡,很多中國的山姆店都開在市中心,然後山姆店用了全球先進的供應鍊,迎合了今天中國新中産對美好商品的購買能力。
更關鍵的是,它運用了中國的同城快遞物流系統。這個系統隻有中國有,美國沒有、歐洲沒有、日本沒有,所以山姆店在過去3年裡,因為換了一個姿勢奔跑,實現了逆襲的增長。
2015年以後,很多在存量市場獲得了很大成功的中國新國貨企業,都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叫"換一個姿勢奔跑"。
奶粉企業是這麼奔跑的。第一增長曲線是嬰幼兒奶粉,第二增長曲線就是成人配方奶粉。2022年,中國的成人奶粉品類在電商平台搜索上漲了319%。
所以,這些企業發現了新的訴求、新的客戶,就如彼得·德魯克所說:"企業唯一的使命是創造客戶,用‘由外而内’的視角審視我們的事業。"
4.去下沉市場,感受上升熱浪
中國有很多神奇的縣。生産了全國40%的小提琴的河南确山縣,生産了全國35%的漢服的山東曹縣等等。縣域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40%。
在今年吳曉波調研的10萬人群中,當問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人們,未來你要去哪裡生活?
數據令人吃驚,今天中國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新中産人群,5個人裡有1個人說計劃未來定居到二三線及以下城市。
當問生活在一線、新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的人群,未來你們的消費會增長嗎?
一線城市的新中産回答"未來消費預期增長"的隻占25.9%,而五線城市新中産的這一數據為45.8%,超出一倍左右。
這兩年新國貨消費很猛烈,三四線城市的新國貨消費增速為45.79%,比一二線城市的22.43%足足高了一倍。
這是吳曉波在2022年發現的新景象,而他認為這個趨勢将貫穿未來的一個經濟周期。
人們将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以下,因為那裡的居住、生活成本比較低,所以人們對未來的消費增長有更高的預期。同時,對新國貨有更多的購買熱情和消費能力。
所以,在2023年,要趕快把你在都市所形成的能力,迅速賦能到三四五線城市,去下沉市場感受正在蓬勃向上的熱浪。
5.M型社會悄然來襲
2006年,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出版了一本名為《M型社會》的書。
就是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各居兩端,并且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而位于中間的中産階層向下塌陷,如同M型一般。
2022年,M型社會正在中國社會發生。
未來幾年,如果職務性收入停滞,則意味着财産性收入的增加與否,決定了我們能否繼續跻身新中産或高收入人群。
然而,與日本、美國相比,中國高淨值家庭的财産性收入非常畸形。中國高淨值家庭出現了房屋資産占比過高,保險類資産、股票、基金等權益資産配置過低的情況。
因此,優化資産結構是2023年高淨值家庭的第一任務。具體就是——打理人生的三筆錢。
第一筆錢,人生保障的錢,就是基金、養老FOF這類。
第二筆錢,投資增值的錢。在M型社會到來之後,重新學習家庭理财新技巧和新的可能性,對資産結構、房産、保險和基金股票重新進行結構性配置。
第三筆叫靈活取用的錢,指根據投資周期可以日常取用的。
2023年以後,可能是新一輪的财富保衛戰時期。
三、柯洲的5個觀點:
所有的小事,做到最後都成了大事
原文傳送:
1.底線思維:守住安全邊界,才能保住根基
"成長底線"是企業或者業務發展的生命線,這條線上的業務不一定能給企業創造高額的利潤,或者帶來巨額的銷售收入,但是至少有一項極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護企業的基礎業務,為企業向其他業務擴張提供基礎的養分。
成長底線的核心在于守。很多企業、很多人的貪婪,反而讓自己沒有這條底線,結果在遭遇到外部巨大的變化時,可能就銷聲匿迹了。
對企業經營而言,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空氣",淨利潤是企業經營的"血液"。
什麼是現金流呢?就是一個企業能産生多大資金流量,哪怕你有1億的業務,隻要錢收不回來,現金流量表就不變,資金就緊張。
利潤就像"血液",如果質量不高,還有替代和代謝的機會,還有時間來校正它,但是現金流不行。
所以,企業要考慮在最壞的條件下,留下充足的安全資金。
2.善良思維:不要把消費者視為獵物
貝佐斯的爺爺曾經對貝佐斯說:"善良比聰明更難"。
今天的商業,也在呼喚善良思維。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在商業上追求善良?
畢竟,過去幾十年,聰明人才能賺到錢。我們以前一談到做生意,大家總想着搞大事情,快速融資、燒錢搶占市場份額。這是過往常見的創業者共識。
聰明,讓我們向外追求,但是過分的外求,可能讓我們搞錯了一些事情的本質。
什麼是善良?
當你真心關心到你的客戶,幫助他們,而不是想着從他們身上多撈一筆錢時,你就理解了"善良"。
舉個例子:美國華盛頓有一家餐廳。這個餐廳連續很多年被稱為華盛頓最值得去的餐廳。為什麼?因為餐廳老闆有個理念:顧客進去餐廳的時候,服務員會觀察到他的表情,并把他的心情定義一個數值,比如 5 分,滿分是 10 分。所有的服務人員保證一件事——顧客離開時的心情指數達到 8 分。
作為商業世界的一份子,我們要思考,在業務開展或者合作時,我們有沒有真正"利他"?
隻有真正"利他",企業才有号召力。請每個企業和每個企業之人,都有一份善良思維。
3.能量,比能力更高級
能力是什麼,我們給它一個嚴謹的定義: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能力影響效率。比如:寫作能力,演講能力。
那能量又是什麼?能量,在這裡自然不是物理學上的意思,它更多的是說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影響,一般是正向影響。
今年火出圈的董宇輝老師舉個例子。
雙語帶貨他是頭一個,大家進了直播間,掏錢為自己學到的知識付費,這是能量擴大了能力。他的話裡有堅韌、坦蕩、不卑不亢,收獲了無數人的喜愛,大家心甘情願為自己的感動買單,為自己的情緒付錢。
這是能量超過了能力。
4.甯可十年不将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甯可十年不将軍,不可一日不拱卒"這句話的意思:我甯願十年做不成将軍,也要每天堅持努力做事情。
以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為例。
林少從小喜歡讀書,享受文字帶給他的力量。大學期間,林少學的機械專業,畢業後做了一份飛機維修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但這份工作他其實沒有那麼喜歡。
2009年,他開始在每晚工作結束後,在網上搬運新聞資訊,再用郵箱分享給用戶。他堅持做了一年,僅僅新增了800個用戶,平均下來每天新增2人。
2010年,他開始在微博上分享讀書内容,這一做又是将近3年,直到2012年他轉到了微信。
在微博這幾年,他和團隊3個人,終于做出了一點成績,其中一年新增了30萬粉絲。
2012年,林少來到了微信,每天孜孜不倦地給用戶提供内容,跟着微信公衆号一起成長。之前練就的内容運營能力,讓他很快在公衆号這個陣地殺出重圍。
2022年,"十點讀書"已經成了一個上億用戶聚集的社區了。
林少從每天給用戶發郵件分享資訊,到微博平台分享讀書内容,這些都是日拱一卒的小事,這些小事持續不斷的做,才有了後來在微信平台上大顯身手。
你看,還是那句話,所有的小事,做到最後都成了大事。
5.人怕出醜,一直是狗;一旦出醜,精神抖擻
一說到出醜,我們腦海中就浮現了一個畫面。一個人做出了不文雅、不合理的舉動,使得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說到出醜,大家也往往帶着嘲諷或者憐憫的情緒,這些都導緻害怕出醜,時刻繃緊精神,堅決做到不出醜。
這當然沒錯,對于真正的出醜,我們要避免,不想被别人看笑話。但同時還存在一種情況,很多人把這種出醜看得很嚴重,也對它避如蛇蠍。
什麼樣的出醜?
犯錯。比如回答錯了、理解錯了,做事做錯了。
但,人沒有不犯錯的,隻要不是觸及底線的錯誤,所有的犯錯都可以看做是被排除的選項。
除了這種出醜,還有哪種?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羅永浩和他的"真還傳"。
羅永浩在2012年創辦錘子科技,從一個英語老師轉行到科技行業,甚至聲稱:"把錘子做好,将來收購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蘋果并複興它,是我餘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種話一般人不敢說,一旦無法實現就是出醜。我相信很多人是抱着好奇、嘲諷、看好戲的心态來等待錘子科技後續的發展。後續怎麼樣呢?
最終欠債6個億。
很多人等着看羅永浩的笑話,但是他坦坦蕩蕩的回應:"創業維艱,過程難免窘迫狼狽......何況最後實在不行,我還可以‘賣藝’還債,請大家放心。"
他說這話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等他被打臉,看他當衆出醜呢?一定很多。
他沒管,接着開辟了新戰場,做起了電子煙,然而天公不作美,一份電子煙禁令為他的創業畫下了句号。再後來就是帶貨主播的身份了。
最後羅永浩憑借自己的闖勁,硬生生把6億還完了。他沒能完成"收購蘋果"的目标,可他完成了另一個同樣讓人不可置信的"真還6億"的目标,大家震驚。
所以,當我們每次猶豫要不要說一些話,做一些事的時候,或者做錯了一些事情之後,都可以拿它來激勵自己——人怕出醜,一直是狗;一旦出醜,精神抖擻。
四、劉潤的5個觀點:
化解意外,穿越周期,鎖死趨勢,擁抱規劃
原文傳送:
1.沒有概率的事,才是不确定性
什麼是真正的不确定性?
明天,你要參加一個重要活動。一查天氣預報,降水概率是30%,請問你會不會帶傘出門?
有些同學,可能會帶。這個活動很重要,主要客戶都會參加,妝容不能花。有些同學,可能不帶。我把雙肩包頂頭上,跑兩步不就過去了嗎?不是大事。
但是,如果明天,你是要從上海飛去北京。一查航空預報,飛機掉下來的概率是30%。請問,你會不會坐飛機去北京?你是在開玩笑嗎?當然不會,這不是賭命嗎?
你看,明天的降水概率,明天的飛機失事概率,是一樣的,都是30%,但你的決策卻不一樣。為什麼?因為概率相同,但代價不同。
這種用概率乘以代價,來判斷能不能做的決策,被稱為風險決策。
風險,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因為風險,在數學意義上終究是可計算的。能算到的,都不是什麼大事。因為可計算,就可評估利弊得失。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呢?
真正的不确定性,是那些連概率都無法計算的事情。
2.最不确定的,是意外;比意外确定的,是周期
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但是,前進的道路,哪有直線。這一個個的波折,就是意外。
所有人都在一個重要的項目裡,加班加點趕工期。突然,一個關鍵同事離職。項目被迫延期。這就是意外。
意外,總在發生。但意外,也終會回歸。意外帶來的震蕩,時大時小,時快時慢。但最終的最終,都會回歸到中間這條主線上。
這條主線,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确定性。隻是,這條主線,并不總是一條直線。
最不确定的,是意外。比意外确定的,是周期。
周期也是一種震蕩。周期帶來的震蕩,最終也會回歸到一條主線上。
周期的回歸線,是斜直向上的,不可逆轉的。周期的回歸線,叫做:趨勢。
周期,比意外要确定;趨勢,又比周期更确定。
規劃,就像是河床一樣,讓浩浩蕩蕩的趨勢之河,為人所用,而不是與人為敵。
如何扒開2022的不确定性,找到2023的确定性?就是要從意外裡,看到周期;從周期裡,看懂趨勢;從趨勢裡,看清規劃。然後,讓我們一起化解意外,穿越周期,鎖死趨勢,擁抱規劃。
3.在庫存周期,幫人"去庫存"
什麼叫庫存周期?
"豬周期",是一個典型的庫存周期。
當豬肉供大于求時,庫存就會增加,甚至導緻滞銷;當豬肉供小于求時,庫存就會減少,甚至導緻缺貨。供需的此消彼長,導緻了庫存的此起彼伏。
最早發現這種周期現象的,是一位英國商人,統計學家,叫:約瑟夫·基欽。因此,庫存周期,也被稱為"基欽周期"。
有時候,你的東西賣不出去,不是因為你的銷售不努力。而隻是因為遭遇了庫存周期的低谷。在這個低谷裡,供給大于需求。
當你遭遇了這個周期的低谷,怎麼辦?應該順應周期,幫人"去庫存"。
4.在投資周期,幫人省錢
當經濟形勢非常好的時候,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這時候,人們拼命購入資産,債券、股票、房地産。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錢。而且,大家都樂觀地相信,這些資産的價格隻會越來越貴,看不到泡沫的存在。
終于有一天,泡沫破裂,資産價格開始下跌。這就是著名的"明斯基時刻"。
價格下跌,導緻恐慌抛售;恐慌抛售,進一步導緻價格下跌。于是,人們越來越"悲觀"。然後繼續抛售。然後繼續下跌。最終崩盤。
這就是投資周期。投資周期,是由情緒的樂悲交替,導緻的投資的漲跌輪回。沒有泡沫,就沒有破滅。沒有繁榮,就沒有蕭條。
朱格拉說: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
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加了幾個字。他說:蕭條的唯一原因,是建立在"債務"之上的繁榮。
投資周期,必然有起有落。
當"悲觀"情緒主導市場,投資周期進入低谷時,我們該怎麼辦?應該順應周期,幫人省錢。
5.在技術周期,提升效率
真正推動世界發展的,是技術。
每一次革命性的技術出現,都會帶來爆發式的經濟增長。當這項技術被充分使用,增長就開始逐漸放緩。直到,下一次革命性的技術出現。
這些革命性的技術中,最知名的,就是: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是左腳生産效率,右腳交易效率,永不停止。
① 第一次工業革命,又被稱為"蒸汽時代"。
我們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用的能源是煤炭。而蒸汽機的本質,是駕馭煤炭"這匹烈馬"的馬鞍。
因為能夠駕馭煤炭,這種遠超人力的能源,人類的"生産效率"大大提高。
左腳的生産效率提升之後,接下來就是右腳,交易效率的提升了。
蒸汽機推動了鐵路和印刷術的發展,鐵路提升了物理世界的連接效率;印刷術提升了信息世界的連接效率。
因為鐵路和印刷術,遠方變近了。右腳往前邁了一大步。
②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
在這個時代,人們學會了駕馭另外一個更加"野蠻"的能源:石油。
一種在當時看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石油,被一種叫"内燃機"的技術駕馭了,在各行各業,像巨人一樣,做着人類永遠做不到的事情。因為石油,全球的"生産效率"全面提高。
然後,套着内燃機的石油把飛機送上了天,把汽車推向了四面八方。全球的"交易效率",閃電似地快速提升。
③ 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
"算力"這種能源,被開采出來。那麼駕馭算力的是什麼呢?是軟件。是微軟的辦公系統,Oracle的數據庫系統,金蝶的财務系統,等等等等。
有了被軟件駕馭的算力,工廠生産更快了。超市結賬更快了。銀行算賬更快了。一切行業的"生産效率",都在以無法想象的速度提高。
右腳當然是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是萬物互聯。
以前的國際長途特别貴,現在和國外的朋友、客戶、或者合作夥伴溝通,随時随地拿起手機,立即視頻,完全免費。
左腳生産效率,右腳交易效率,技術周期帶來的進步,一直往前,永不停止。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為在疫情之後能幫助更多人,筆記俠首次推出了年度社群會員,首發特惠999元/年。
現在下單,專享會員6大權益。全年社群陪伴,抱團取暖,做筆記俠第一批會員朋友,掃碼報名: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