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桃去參加了《山河之影》和 " 日光放映廳 " 聯合舉辦的線下媒體看片活動。
放映活動相當精彩,而且桃在現場也無意中爲桃廠發掘到一位" 投稿藝人 "。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看片過程中,桃發現演員陳若軒也親臨現場。于是在觀影之後,我對若軒做了一個采訪。
也許是我和若軒年齡相仿,抑或是共同愛好打開了話題。在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和若軒聊起了武俠。
時間有限,但若軒說到武俠,卻意猶未盡。于是,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我腦中浮現: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機會,讓若軒寫一篇文章,在桃廠發表呢?
幾天後,我便收到了一份文檔。這篇文章由若軒撰寫,其主題就是一代人心中的武俠情結。
大家好,我叫陳若軒,是一名演員。最近,我參演的《山河之影》上映了。這是一部武俠題材的作品。
△這是我在《山河之影》中的劇照,劇中我飾演錦衣衛陸铮
關于武俠,我有很多想跟大家分享的。那麽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我心中的武俠情結吧。
我生于 1994 年,屬于大家口中的 90 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這一代人,也剛好抓住了 " 武俠 " 流行的 " 尾巴 "。此話怎講?我們不妨用幾個曆史事件說明:
1981 年,《武林》雜志開創性地連載了金庸的武俠作品,這可以看作武俠即将風行内地的開端。
△《武林》雜志封面,時至 2006 年,這本雜志停刊了
從 1982 年到 1986 年,《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相繼上映,掀起了一陣 " 少林熱 "。
△在民間文化交流中,《少林寺》等電影還被傳播到了非洲。圖片是非洲當地畫師繪制的海報,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然而,在我生長的年代,文化變得愈加多元。武俠題材雖依舊有着影響力,但和先前的火熱,已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有趣的是,可能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我們的武俠啓蒙,竟然是成龍的電影。
(注:這裏補充一句,武俠片和功夫片在定義上是有嚴格區别的,但也有共通之處,所以在後文中爲方便大家閱讀,我們姑且就不特意區分了!)
△《我是誰》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成龍電影
怎麽說呢?在 2000 年初,成龍大哥的身影可以說無處不在。說個生活中的細節大家就明白了。
當時,許多地方台都會有個欄目,叫 " 佳片有約 "。每當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它就會非常自覺地放成龍電影。這仿佛是電視台和觀衆之間的一種默契。
成龍大哥的電影非常好看,我認爲其風格化功不可沒。英國學者裏昂 · 漢特就在著作《功夫偶像》中,将成龍電影的特點總結爲 " 自我冒險 ":通過特技、冒險打造一種銀幕上的真實感。
△圖片中的觀點出自裏昂 · 漢特的《功夫偶像》,這本書也非常值得一看
然而,在我看來,成龍大哥的電影屬于時裝動作片,但其中的内核是武俠精神。比如《警察故事》中的陳家駒是警察,也可以看作現代的俠客。
△成龍大哥飛身一躍,名留影史,也非常令人敬佩
但是,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哪能關注到這麽深刻的議題呢?
可不得不說的是,成龍大哥的作品,卻對我後續的人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身子比較瘦弱。但衆所周知,不管是在漫畫還是現實中,瘦弱的孩子容易被壞孩子欺負,是個亘古不變的道理。
△胖虎和大雄這種 " 危險關系 ",在當時的校園裏屢見不鮮
于是,在成龍大哥的 " 精神影響 " 下,我開始學習散打。我吃了很多苦,也受了很多傷。最後發現,學武術果然是有用的。
一方面,那些壞孩子确實不敢欺負自己了。而另一方面,我參加了散打比賽,教練發現我的 " 意識 " 非常不錯。比如我不太熟練的技術,在賽場上卻能憑 " 想象 " 和感覺用出來。
因此我認爲," 想象力 "是很重要的。這也對我的表演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這一切都是後話了,我們先按下不表。
那麽,能打、敢打,就是武俠的内核嗎?顯然不是。
因爲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 · 遊俠列傳》中,就評價俠客"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
△文字出自:《史記》俠客人物沖突及其悲情劇意識之研究 劉榮傑 陳麗珊
之後,金庸先生又說出了" 爲國爲民,俠之大者 "。
所以我非常認同,武是手段或者表現形式,而俠則是一種價值觀,或者一種正氣。随着時代的發展,不同時期的影視作品,也都在通過不同的途徑,去闡述這個道理。
早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就引發了一陣風潮。故事中的黃飛鴻就是正義的化身,總能在邪惡來臨之際,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譬如《黃飛鴻義救賣魚燦》《黃飛鴻夫妻除三害》《黃飛鴻長堤殲霸》,講的都是這樣的故事。
△有趣的是,1960 年,黃飛鴻還和 " 大金剛 "(猩猩王)打過一場。這個橋段,貌似還被周星馳的《漫畫威龍》緻敬過
故事中的黃飛鴻,顯然也對俠義精神有過闡釋。他教導徒弟:學武的目的,大爲國家出力,小爲除暴安良。屬于一種樸實的俠義精神。
此後,邵氏武俠電影也開始占領大銀幕。一方面,張徹在 1967 年拍出了《獨臂刀》。這部電影除了 " 陽剛暴力 " 的武打特質,更是有一層比較深刻的内核。
故事的主題,可以說沿襲了金庸的《神雕俠侶》。出版人梁振輝把故事主線拆解爲:受辱、斷臂、重生。《獨臂刀》的主角方剛,在斷臂、重生後,不計前嫌拯救師門,然後退隐江湖。這亦爲 " 俠 " 的精神增添了更豐富的層次。
△《獨臂刀》海報
數年後,李小龍返港,再次掀起功夫熱潮。首先,李小龍主導的動作場面,往往摒棄套路式武打,而是寫實化處理,幹淨而利落。
其次,其電影關注的主題,往往關乎" 抗争精神 "。譬如《精武門》展示了屈辱時期對侵略者的抗争,而《唐山大兄》則呈現了海外同胞的窘境與抵抗。
△李小龍的抗争精神,在海外亦影響甚大。有電影爲證:1985 年的美國電影《No Retreat, No Surrender》,便講述了一個美國小夥在屈辱之下,學習截拳道,然後奮起抗争的故事
然而,随着李小龍意外離世,藝海星沉,功夫、武俠電影一度陷入了低谷。但在電影界,粗制濫造的跟風作品不斷,甚至出現了一種 " 李小龍剝削電影 "(Bruceploitation films)。這說白了就是片方打着李小龍的旗号,去拍些 " 欺世盜名 " 的電影。
△李小龍和他的模仿者們
但是李小龍終究隻有一個。于是,以洪金寶、成龍、元彪爲代表的演員們,也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也就是打破傳統。
譬如,傳統觀念中一本正經的大俠,也可以搞怪鬼馬,諧趣橫生。以民國爲背景的故事,其中也可以具備現代的氛圍、視野,甚至思維。
《快餐車》
譬如《A 計劃續集》場面諧趣,但結尾之處,主角馬如龍卻對 " 俠 " 的精神進行了深刻的探讨。人們常說 " 俠之大者,爲國爲民 "。但馬如龍卻放棄了當 " 參與國運的大俠 ",而是選擇了當警察這名 " 小俠 "。
因爲在他看來,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很重要,而當警察,就能去保障每一個人安居樂業。這樣的思考,無疑也給俠義精神增添了一些人文關懷。
1980 年,成龍與美國演員丹尼 · 愛羅合作了《威龍猛探》,票房失敗,于是回到香港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拍攝警察題材的電影,于是成龍經典之作《警察故事》誕生了。
成龍在肉身玩命的特技中,其實演繹了一位十分憋屈的大俠,爲了維護城市安全以及心中的正義,他不顧一切,哪怕是和上司翻臉,即使被陷害,也要拼上性命抓住大毒枭。
當年光看龍叔在商場飛身一躍,其實忽略了龍叔極具爆炸性的演技
雖然場景轉變到了現代,大俠也穿上了時裝,但其中俠義的内核并沒有任何變體,而是回歸到現代社會下的俠義與正義。
所以,有人說武俠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化。這一點我感覺很有意思。說個有趣的例子,很多朋友愛看港漫,而其代表作《龍虎門》中,就有個好玩的現象。故事中,不管是日本羅刹教,還是韓國白蓮教,用的都不是空手道、跆拳道,而是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武功,這未免會讓人會心一笑。
△在《整蠱專家》中,周星馳看的就是一冊《龍虎門》
那麽說完了武俠,我再來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經曆吧。
在前文中,我曾說到 " 想象 " 的重要,而這一點,也對我演戲有很大的幫助。
畢竟,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看武俠,并不等同于演武俠,而許多打戲的呈現,絕非那麽簡單。印象中,在第一次演打戲的時候,我下意識覺得應該追求速度和力量,于是出手很重。
但武術老師卻很不高興。原來打戲不僅需要真實,更需要演員之間的配合,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保障順利拍好動作場面,避免受傷。
于是,我開始嘗試去運用自己的想象,像散打比賽一樣,在表演前順理成章地将 " 意識 " 進行一種當下的想象預判,在腦海裏提前過一遍動作和招數。
但需要強調的是,想象是需要 " 樣本 " 作爲依托的。或許正是因爲我看了夠多的武俠、功夫電影,才能有足夠的 " 素材 " 去學習,并發揮想象。
最後,我也想聊聊這部正在上映的《山河之影》。這次在劇中我飾演了嫉惡如仇的錦衣衛陸铮。
這部劇能夠成功上映,幕後是演員和劇組工作人員的共同付出,而我也在這部戲裏學習到了很多。
特别是在拍動作戲時,如何完美地呈現武打動作以及如何保證雙方都不受傷。
我也深知,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演戲亦是如此。每一次拍戲都是一次職業生涯裏的反饋和重新認識自我,以及從中汲取新的能量。
捎帶說一嘴,我一直在學駕駛直升機,大夥可以期待一下未來能在銀幕上看見我駕駛着直升機拍戲。
最後,也感謝桃廠的朋友,能夠讓我以文字的形式和大家聊聊我心中的武俠故事,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這部《山河之影》。
桃在收到陳若軒的文檔之後,感歎這次《山河之影》和 " 日光放映廳 " 舉辦的線下觀影活動收獲太大了,不僅偶遇了演員陳若軒,還挖掘了陳若軒 " 愛好武俠 " 的一面。
也請大夥多多關注 " 日光放映廳 " 聯合舉辦的線下媒體看片會,桃也會在現場和大家随時偶遇。
敬請期待,不見不散!
↓點擊觀看↓
陳若軒采訪視頻
設計 / 視覺:壯壯
# 推薦閱讀 #
一代人的武俠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