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中科創星 | 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
分享嘉賓:武文光,中科創達執行總裁。
注:内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345 篇深度好文:5889 字 | 14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一文重點速覽:
1、一般來說,企業有三大分層:高層、中層、基層。
高層的主要作用是想戰略方向,解決往哪裏走;
中層的主要作用是規劃路徑,承接拆解并落地高層的戰略;
基層的主要作用是戰術實施,核心能力是執行效率。
2、創始人、一把手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天花闆,是思維的天花闆。
3、管理的核心:明确目标,用人成事。明确目标是我要幹什麽,用人成事是實現目标。
4、一把手要學會抓大放小,給别人空間,别有那種所有的事盡在掌握的欲望。否則,培養出來的都是奴才,大事、小事都給你彙報,什麽事都不作主,就等着你拍闆。
5、作爲領導,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給别人樹立什麽榜樣。比如,你天天說要重視人才,但到培訓的時候,不出錢。
6、一個企業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老大的問題。
7、能成功的人和不能成功的人,最大的區别是能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原因之後,再找方法就容易了。
一、領導分層模型
1. 企業的三大分層
無論企業大小,都分三個層面:
高層:主要是想戰略方向,解決做什麽的問題,要有登高望遠的能力,能夠判斷行業的走向,這影響的是企業未來 5~10 年的發展。
高層要重點關注的是企業文化、價值觀,核心能力是戰略能力。
中層:要有路徑規劃能力,能夠将戰略落地,這影響的是企業未來 3~5 年的發展。
比如創業公司,早期是外部資源補齊,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靠自己,做一個決策,要想清楚未來會有多少影響。
中層管理者的重要工作是職能配置、流程設計。一個企業的中層好不好,就看企業的創新力,企業創新力直接反映了中層能力。
基層:是具體做事的人,他們的影響較短,但基層的效率會直接影響競争力。
商業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效率,企業做的好不好,就看效率、投入産出比,産出就是客戶價值,客戶價值對應的就是商業價值。
越是基層的人,越要精細化的考核 KPI。越是上層的人越不能執着于 KPI,因爲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用 KPI 去衡量的。
基層也決定了客戶感知,核心能力是執行能力。
基層員工的執行能力,中層管理者的創新能力,高層的決策能力,決定了這個企業的發展。
2. 優秀的标準
對外始終要圍繞市場和客戶滿意,對内要時刻關注組織能力、組織機構、員工素質,精力。把握住這兩個方面,就基本把握了企業建設的關鍵。
① 對于基層
對于基層講效率,就像一群人在一條河上劃船,有的時候你不劃,船也在走,河的速度就是市場的增速,市場推着你走,你比河流的速度快,快出來的部分是團隊的力量。
如果市場本來很差呢?那也要繼續走,要看帶來的增速是多少,要去掉外界的因素看增量。
所以,對于基層來講,你帶來的速度要比行業平均速度快,這是每個員工都要去考慮的。
② 對于中層
對中層管理者來講,你帶來的加速度要比行業快,就是一次求導爲正,否則你是價值消耗者,不是價值貢獻者。
③ 對于高層
對高層來說就更難,要保持加速度爲正,始終去驅動企業,讓組織保持增速增長,即兩次求導仍爲正。
始終保持快速增長,不能靠鞭策,得靠賦能,要給員工培訓,讓每個人成爲動力源。高層的價值判斷,要讓大家感到公平,讓大家感到受重視,讓大家感到是不缺資源的。
隻有底層的文化、價值做好了,大家都願意努力,加速度才能保持爲正向,同時還能提出更高、更遠的目标,形成正向循環。
因此,創始人、企業總經理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天花闆,是思維的天花闆。
二、管理的核心:
明确目标,用人成事
明确目标是我要幹什麽,用人成事是實現目标。
1. 明确目标
① 明确目标的 4 個角度
a. 用商業的邏輯去思考
比如做技術的人,最自豪的是我的技術比别人牛,但是再牛,也需要他人的肯定,需要來自有支付能力的人的肯定。我們要用商業邏輯去閉環,不能沉浸在自己的環境當中。
b. 以客戶的眼光審視
很多靠科技創業的企業,自己看着都很好,但别人看着卻被吓跑了。我們要用客戶的眼光去審視,不能隻顧自我滿足。
c. 從行業的視角評判
我們要用行業的視角去評估,讓行業給你一個很好的口碑和評判,其中也包括競争對手。
d. 從未來的角度衡量
也許我現在很牛,但還是要想一想将來怎麽樣,因爲幾年後你不一定是最強。我們要保持一段時間的領先,因爲大家都在變化,别人不會站在那裏等你。
② 明确目标的競争優勢
創業往往是一方面強,其他方面弱,需要大家相互組合補充,相互尊重,用外部去衡量自己。
邁克爾 · 波特曾總結過,要形成優勢需要滿足這三個點:技術領先、成本優勢、許可壁壘。
比如,競争優勢本質是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對此,我們看準兩點:制造的效率、研發的能力。
爲什麽很多大公司都在投入研發?因爲隻有将基礎打紮實了,才能有效滿足客戶需求,形成競争力。
③ 明确目标的 5 個誤區
誤區一:技術很強。技術強不強不是自己說的,要讓有支付能力的客戶說你強。
誤區二:要訂單,更要客戶。二者肯定都要,但前期關注點一定是訂單,但需要注意:如何通過拿訂單,讓客戶對你産生好感、有依賴度,形成客戶粘性。
誤區三:銷售産品,更要銷售品牌。銷售産品隻是一次性的,銷售品牌是有持續性影響效應的。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有品牌的,在市場裏,在圈子裏,大家怎麽評價一個企業,評價你這個人,都有背後的口碑。
推銷産品的時候能不能形成口碑,這是很大的考驗,要把一個訂單變成客戶,把産品變成品牌。
誤區四:行業判斷不能主觀。我在行業裏認識七八個人,他們對我們的評價都很好,但擴大到 20 個人呢?如果換一個圈呢?要盡快去看評價是不是相對客觀。
誤區五:個人強,更需要組織強。這點在初創公司尤其明顯,初創公司的核心人員都不是一般人,一定有他獨特的地方。
但是回過頭來,若要把企業做大,靠的并不是個人能力,而是組織能力。
很多時候,大家在外面跑業務,拿到訂單或者攻克一個技術難關,大家的興奮感和成就感很高。
但反過來,組織能力需要一點點累積,因爲組織很難有一下子就讓你很興奮、很成功的時刻,都是逐漸疊加、日積月累的過程,正向激勵的延遲滿足非常長。
2. 用人成事
用人成事就是搭班子、帶隊伍、負責任、做榜樣。
① 搭班子
其實,很多事靠一個人蠻難的,越強的人,長闆越突出,短闆也越明顯,怎麽去補足呢?最好是揚長避短,團隊成員互相取長補短,這就需要搭班子。
比如,一個部門經理給他配一個什麽樣的助手,可以補足他的短闆。
搭班子的背後是識人、用人,要時刻想着培養人。我的原則是内部有 60 分的人,不用外面的 80 分。
其實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窮的,你看着别人做成一件事很好,但拿來之後,還有一個移植維護的過程,需要更多的土壤、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陽光雨露去培養。
② 帶隊伍
建立什麽樣的隊伍,就是去賦能一個團隊,讓大家在工作中成長。
帶隊伍的底層邏輯是:你把别人當工具,還是當資源。
你是想 " 我招這個人,給他這麽多錢,他就該給我幹這麽多事 ",還是想 " 我會讓你成長,未來幾年會長成什麽樣 "。
不同的想法,最後的結果也是天差地别。
比如,一個人力資源的同事要做表彰,做個獎杯,這個獎杯的形狀、字體改了八稿,領導還沒滿意,那他以後做什麽還有信心?
你想搞垮下屬很容易,就天天罵,連續三周,做一樣的否定,如果他還在你們公司的話,這一輩子基本上廢了。
③ 負責任
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你經常搶功勞、甩黑鍋,時間長了,也沒人幫你做了,都會陽奉陰違。
比如,我去談一個合資合作的時候,負責人拿一份文件找我簽字,我說簽哪?他說這裏,我拿起筆就往上簽。
他說你不看一下嗎?我說你看過就可以了,他說,那我回去再看一下。
人是什麽?我相信你,你是談合資的,比我資曆老,比我經驗足,你談好就可以了,我簽字就是負責任,有問題我來擔責任,具體的你來談。
從那以後,他做什麽都跟别人說," 我得保證他簽的字沒有問題。"
士爲知己者亡,骨子裏每個人都一樣。你隻要替下屬扛了責任,下面人都會自然生長,頂着你往前走。這是我一個很大的體會。
抓大放小,把哪些事控制住,把哪些事放掉,給别人空間,别有那種所有的事盡在掌握的欲望。
否則,培養出來的都是奴才,大事、小事都給你彙報,早請示晚彙報,什麽事都不作主,就等着你拍闆。
可怕不可怕?
④ 做榜樣
職能部門就是老大的代位,因爲你沒有那麽多時間、精力去做,怎麽樣去營造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負責任之後還要做榜樣——你得自己做。
我有一個基本原則:你對别人要求的,自己都得做到,因爲下面的眼睛太多了。
你有業績,你可以不給上面的領導做事情,他不能把你怎麽樣,但你得給下面的人做榜樣,你做的所有事情不要給上面人看,要給下面人看。
開放心态和學習的狀态是進步的基石,開放就是容納别人,要有容人之處,保持學習的狀态。
你天天給别人提要求,自己沒有進步,那怎麽可以呢?
比如,你天天讓孩子讀書,你到家往沙發上一靠看電視,孩子也很難去投入地學習。
三、企業家的五重力
企業家是什麽?
1. 給予方向
要幹什麽,企業家得講清楚,讓大家爲之努力,而且是心甘情願、全心全力爲之努力。
2. 賦予責任
給空間,讓他感受到自己是那個組織的主人,明确責任,一起描繪未來。給權利、給目标,激發其動能。
3. 給予信任
信任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比如,給你一個任務,開會的時候給你一個眼神,走廊上路過拍拍肩膀,你對人家家裏的關心程度等等。
信任是相互的,你真用心了,别人才能感受的到。
比如,你說出去的所有話都能兌現。我當時成立了很多企業,總經理都是外派出去的,一般來說,外派出去的總經理最多 3 年,到期就得回來。
但有個總經理,在南京派了 5 年才回來,因爲他去的那一年,小孩讀一年級,你不能讓小孩中間轉學,你要考慮别人的具體狀況。
在這上面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點精力,多付出一些愛心,得到的回報是成倍的。
如果集體之間都能形成良性信任、相互依賴,組織内的扯皮事就會少很多。
4. 給予動力
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怎麽給别人動力?靠遠景目标。
人最怕的是什麽?
靠錢去砸。靠錢去砸的東西一定不長遠,并且一定會有見利忘義的成分。
靠義去調動、靠情去調動、靠成就去調動,不能隻靠錢去調動,但錢不能沒有,人家做了,你也不能虧待人家。
5. 給予能力
要培養能力,首先是增加見識,讓大家到外面去看,然後是在崗培養,容忍失誤,再後是系統性培訓。
在一個團隊中,讓大家的價值觀趨同,比其他的事情都重要,降低組織内部的摩擦力,交流、溝通、信任的成本會非常低。
四、優秀的管理者,
會點燃他人内心的火焰
1. 優秀的管理者,是拿着火把的人
管理的基本功就是點燃他人内心的火焰,領導者要學會驅使别人做事情,像這種 " 我拿了你的工資給你做事 " 是最低檔的,最高檔的是 " 一群有意識的人,一起幹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
比如,公司的年度講話,讓我分享,我寫了兩句話:
信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自豪感,做出真情實感。
學習力,創造力,凝聚力,影響力,幹得盡心竭力。
你作爲一個組織的老大,首先要建立對組織的信任感,其次是使命感," 我要做成什麽,我做的是别人學習的榜樣 ",然後要有緊迫感,最後把事做成之後的自豪感是群體的。
最關鍵,要做出真情實感,不能混,人這一輩子,上班打卡、下班回家,那就廢了。
星巴克的創始人寫過一本書《将心注入》,你要把你的心注進去,隻靠腦還不行,腦太邏輯了,一定要有心進去。
管理者還要有學習力、創造力,并且樹立在内部的影響力和行業的影響力。
盡人事、聽天命。如果這件事沒幹成,也不後悔。
2. 寫給管理者的 4 句話
① 管理者是行爲的規範
組織内部有很多規則,每天怎麽做,作爲領導,給别人樹立一個什麽樣的榜樣。比如,你天天說要重視人才,但到培訓的時候,不出錢。
管理者是行爲的規範,其實下面怎麽做,很多時候是看你這個組織的老大怎麽做。
② 管理者是改進的動力
所有管理者,一定要去做變革,給組織帶來變化。
③ 管理者是文化的主宰
任何組織的内部,管理者都是文化的主宰,是相互支持的,還是一心一意的,還是相互拆台的,還是隻聽上面的,這個很大程度上就看公司老大是什麽樣的價值取向。
④ 管理者是品牌的象征
一個企業做品牌,很大程度取決于管理層,但更多客戶體會的是員工的具體動作。
我們要通過産品、服務、一定的載體去體現企業品牌,如果把品牌經營好了,産品自然而然也就 OK 了。
五、企業家的自我修煉
1. 自省自驅
要做到自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既要體會成就之後的自豪,又要不斷自省,同時要自驅、自控、自律、自強。
優秀的企業家一定不是被逼着做事,更多是出于一種大家對某種事情的追求。
2. 尊重差異
一個團隊當中一定有不同的人,但這種差異最好是能力上的差異,價值觀上要趨同。價值觀相同、能力各異的一群人,才能做好事情。
要尊重差異,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徑。
3. 追求卓越
企業家不能趨于平庸,始終要看到那個最好的,追求那個更好的。哪怕自己做到最好,還要想得更好。
4. 樂于挑戰
企業家的興奮點在于挑戰,在于不斷變化。但對于企業家來講:歸因向内,是組織和個人進步的起點。
歸因向内是什麽呢?就是一件事出來了,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企業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老大的問題。
作爲老大怎麽辦?要自己去反省,先想自己的問題,不要先想着别人的問題。
能成功的人和不能成功的人,最大的區别是能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原因之後,再找方法就容易了。
先改變自己,先讓自己發生變化,組織才能發生變化,團隊才能發生變化。
六、企業家的基本思維
1. 底線思維
大部分的創業者,都有底線思維,比如,我的底線是活下來,做什麽事,大不了我虧多少。财務底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都要守好。
2. 邏輯思維
一般來說,很多企業家都是感覺這個事是對的,咱幹就成了,但你帶着團隊一起做這件事,就得讓别人相信,這就要有一個邏輯推導的過程。
邏輯思維是讓群體和你的目标保持一緻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下面的人蠻難去相信你的。
當然,企業家的第六感,絕大部分是正确的,比邏輯推導出來的更可貴,但讓更多的人跟着你做,就得用邏輯推導。
3. 權變思維
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要做不同的調整。昨天這樣做是對的,明天不一定對,越成功的企業,這方面的問題越大。
這點最重要的是企業家的眼界,你如何把行業、組織結合起來,然後做調整,就是權變思維。
4. 價值思維
對内的職能、資源配置講價值,其實對外也得講價值,你能給别人帶來多少價值,怎麽帶來持續的價值。
不要想着投機取巧。很多時候,很多企業家非常想一劍封喉——就是請一個人把這個事搞定。但你自己不改變,請誰都沒用。
很多時候,價值上去了,社會自然而然會給你反饋的。當然,這個過程中要靠很多能力和技巧去支撐。
5. 批判性思維
存在的不一定合理,我要一直挑戰目前存在的東西,能不能更好,能不能更快,能不能有更優解。
這些思維是企業家必備的,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這樣的,(如下圖)你的每天是一根柱子,有高峰、有低谷,最後的面積就是你這輩子的價值。
人怎麽去衡量自己?更多地是靠你對外、對社會、對群體帶來的價值。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