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生逢 AI 的寒武紀大爆發時代,每天一睜眼,都有明天就要提桶下崗的錯覺。
不過,在 AI 搶走人類的飯碗之前,還是狡猾的人類先一步找到了壓榨 AI 的緻富經。
最近,一種全新的漫畫形式正在刷新出版界的認知:
人類負責創作故事,AI 負責擔任畫師——這種前所未見的 " 速成漫畫 " 也能出版賺錢了。
1280 日元,一份炸豬排定食的價錢,我買下了《賽博朋克桃太郎》。
封面上,一個油彩風格的亞洲少年凝望着畫面之外,粉色的頭發猶如鐵灰色背景上的霓虹。
一百年後,這本漫畫書可能會被放進博物館裏,和蘋果初代機一起,标記數字時代的某些重要節點。
而現在,它是日本第一部正式出版的 AI 作畫漫畫單行本,3 月 9 日剛剛新鮮上市。
一共 147 頁,散發着剛下印刷機的油墨芬芳。
之所以說是 AI 作畫漫畫,而不是 AI 漫畫,是因爲《賽博朋克桃太郎》并非完全由 AI 創作。
所有圖像出自 AI 之手,故事腳本與分鏡則由人類提供。
它的人類作者是 Rootport,一個熱愛嘗鮮的科幻漫畫作家,AI 作者則是 Midjourney,一個不久前剛剛發布 V5 版本,風頭正勁的圖像生成人工智能。
最初,Rootport 隻是把它當做遊戲之作發表在 Twitter 上。
沒想到,流量女神随即光顧,它就如同一支坐上火箭的電音神曲,不受控制地在網上瘋狂傳播,并很快引來了出版社的關注。
Rootport 的推特賬号,正在連載一部新的 AI 作畫漫畫
故事開始于一段充滿哲學意味的台詞:
" 你是否想象過:如果每晚陷入沉睡 5 分鍾後,宇宙終結,每早睜眼前 5 分鍾,宇宙重生。那麽,‘死亡’意味着什麽?"
伴随着這段台詞,一名少年踉跄着出現在貧民窟的夜晚,在他身後,俗豔的霓虹模糊成一盤肮髒的調色。
他是主角桃太郎,一具本該被清潔機器人處理掉的無名男屍,但陰差陽錯被做着非法人體生意的老公公老婆婆撿回了家。
既然叫 " 桃太郎 ",講得自然還是桃太郎的經典故事,隻不過這一回的舞台放在了近未來的賽博朋克的背景之下。
在賽博朋克化的 " 新岡山 ",人類用電子大腦替換自己的原裝大腦,集體完成了大腦 " 電腦化 "。
掌握電子腦技術的科技巨頭 ONI 成爲實際上的統治者,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無數新型灰産滋生在城市邊緣的貧民窟中。
在這裏,住着一對老夫婦。
他們就像傳統的桃太郎民間故事一樣,分别以砍柴和浣洗爲生。
不過,老公公砍的是電子柴,每天用黑客技術鑽政府與大企業的空子。
老婆婆洗的則是鈔票,她通過經營一家地下脫衣舞酒場爲當地灰産洗錢。
爲了方便洗錢,老婆婆習慣購買非法的 " 腦死亡 " 人體,由老公公重新接入電子腦并編程,以她們作爲廉價的脫衣舞人偶。
但有一天,運送 " 活屍 " 的運輸艙突然提前抵達,其中躺着的不是适合制作舞女的人體,而是一個粉色頭發的神秘少年。
他失去了全部記憶,就像一個新生的嬰兒。
但與他一貧如洗的大腦相反的是,他身上還攜帶着一個價值巨大的寶藏。
那是傳說中 ONI 公司最爲先進的秘密武器 "KBY",一種全新的程序,傳說擁有它就擁有了世界的支配權。
爲何如此重要的寶藏會在少年身上?他究竟是誰?
借助少年的力量,老夫婦是否能夠找回爲尋找 KBY 而失蹤的女兒?
老夫婦收留下失憶的少年,爲他起名 " 桃太郎 ",一段傳奇故事就此開啓。
雖然背景故事聽上去就令人興奮,但《賽博朋克桃太郎》距離一部成熟的漫畫其實還差得很遠。
故事沒有問題,腳本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 AI 負責的畫面。
整部漫畫仿佛一個臆想患者的怪夢,一不留神就會崩壞。
主人公的面容完全不受控制,在上一格畫面裏,他可能是一個微帶雀斑的倔強街頭仔,下一格裏就成了大鼻子的韓流少年。
區分人物全靠作者設定的 " 識别錨點 ":
白胡子黑人是老公公、銀發白人是老婆婆、粉頭發是桃太郎、狼耳女郎是警察 " 小狗 "。
對于要求不高的讀者來說,這種畫風并不影響理解。
就像一本語序颠三倒四的故事書,看似胡言亂語,其實大腦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動糾正。
但對于一部漫畫來說,這樣的畫功無疑是不及格的。
正如一些讀者的吐槽:
" 這麽好的世界觀設定,這麽好的台詞,可惜讓 AI 給畫毀了,角色的臉變來變去,讀起來太費勁了。如果能出個漫畫家手作版,我肯定願意再讀一遍。"
在漫畫之國日本,人們一面痛罵 AI 繪畫沒有靈魂,一面因《賽博朋克桃太郎》而蠢蠢欲動。
試問哪個小朋友不曾夢想做過漫畫家,把每天的奇思妙想畫成小畫書?隻是受限于手殘,一腔雄心胎死腹中,徒留幾隻烏龜塗鴉在數學書上引頸長鳴。
而現在,隻需要敲敲鍵盤,提供幾個提示詞,就可以收獲一位免費而神速的繪畫助手。
和 AI 速成漫畫的優勢相比,那些作畫上的瑕疵也就不那麽緻命了。
" 我也想試試!"
在漫畫單行本結尾,Rootport 公開了他的漫畫制作過程。
與傳統的漫畫手繪作坊相比,這更像是一場人與 AI 的探戈共舞。
首先确定故事與人物,然後在 Midjourney 中創建畫面。
輸入關鍵詞,比如 " 粉頭發、亞洲少年、賽博朋克、機車外套、漫畫風 ",你就會得到一系列桃太郎的畫像。
從中選出最中意的,放大它、細化它,再爲它添加表示不同情緒的新提示詞,生成新圖像,積累進素材庫中。
然後準備好分鏡,根據不同分鏡所需要的畫面,由 AI 生成相應圖像。
最後把 AI 畫好的圖像通過漫畫軟件剪輯到頁面中,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漫畫。
整個過程裏,Rootport 所做的,就是提供提示詞、調整提示詞,而最爲耗時耗力的作畫工作全部由 AI 完成。
想象一下,這部漫畫就像一道美味的披薩,人類作者撒上了各種美味的佐料,而 AI 作畫師則将這些佐料融入披薩餅上,烘烤出了一部令人垂涎欲滴的作品。
類比日本傳統的漫畫生産流程,你可以認爲 AI 就是作者聘請的原畫助手。
隻不過這位助手實在太過天才橫溢,所以非常不聽指揮。
Rootport 開始創作《賽博朋克桃太郎》是在去年,那時他所使用的繪畫 AI 還是 Midjourney 的 V3 版本。
衆所周知,彼時 AI 有幾大經典問題。
一是畫不得手,就像一位上課總是走神的藝考生,一到畫手的環節,不是多根手指頭,就是一頓亂塗。
二是無法保證生成角色的連續性,使用同樣的提示詞,比如 " 金發美女 ",每一次都會生成完全不同的面容。
三是對圖像的整體把控能力弱,單獨繪制面部或許表現出色,但如果繪制全身像,則很容易導緻面容崩毀。
所以,Rootport 隻能不斷調整驅使 AI 的 " 咒語 " 來規避問題。
他稱這一過程叫做 " 擰扭蛋機 ":你做好了能做的一切準備,對于 AI 會生成什麽有個大概的預期,接下來就隻能交給命運了。
當實在調整不了的時候,Rootport 很坦然地選擇擺爛:
技術隻能做到這裏,而我做到了我能做的極限,相信一張沒有臉的裸體也并不影響讀者理解劇情。
《賽博朋克桃太郎》離完美還差得很遠,但它展示了一種未來的方向。
一個不會畫畫但會講故事的人,有可能成爲漫畫家嗎?
現在可能了。
從動念到完成,一部 110 頁的全彩漫畫,在 AI 助手幫助下隻需要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完成。
即使沒有接受過一天美術教育,也可能成爲速成漫畫家。
不過,與此同時,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被擺上桌面——
這種依賴 AI 生成的速成漫畫,配擁有版權嗎?
這個問題已經有國家給出了明确的答案。
3 月 16 日,美國版權局宣布,AI 自動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權法保護。
此前已取得版權保護的美國漫畫作品《Zarya of the Dawn》也被收回了版權。
這部漫畫同樣由 Midjourney 生成,是 Kristina Kashtanova 的作品,去年因爲成功申請到了版權保護而大出了一陣風頭。
沒想到,還沒高興兩天,版權局又變了卦,指出 Midjourney 輸出的作品中沒有人類撰寫的元素,所以不能獲得版權保護。
不過在日本,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速成漫畫依舊在版權法的傘下。
他們是這麽理解的——速成漫畫約等于一個劇本作者請了一位作畫助手。
在日本漫畫界,這種創作模式早已是常規操作。
舉例來說," 愛的戰士 " 虛淵玄做爲一名手殘的編劇,就經常在寫好劇本以後聯系畫風合适的漫畫家,請對方根據腳本創作漫畫。
《食夢者》中的故事大王高木秋人和漫畫能手真城最高也是這樣一對組合。
即使是畫功了得的職業漫畫家也會聘請一些作畫助手。
因爲周更的漫畫制作周期過于緊張,很多知名漫畫家本人完成分鏡與重要畫面線稿,陰影、背景、上色則交給助手。
所以,雞蛋到底是哪隻雞下的,并不是日本讀者的關注重點,重點還是雞蛋的味道好不好。
《Zarya of the Dawn》被取消版權後,作者 Kashtanova 以相似的理由提出了抗辯。
她的律師指出,Midjourney 雖然是自動生成圖片,但它生成圖片是受到漫畫家提示詞的驅動,圖片生成後,漫畫家還要選擇圖片、組成漫畫故事,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 " 人類獨有的創造性 "。
正如猴子拿相機拍攝的照片不能取得版權,而人類可以一樣。
重要的不是使用什麽工具,而是誰在使用。
說到底,争論的還是 AI 協助作品中 " 人的含量 " 的問題。
對此,美國版權局在随後發布的《AI 生成作品的版權申請指南》中反駁稱:
雖然很多人認爲,人類提供 " 提示詞 " 代表了人類在創作過程中的介入,但從結果來說,Midjourney 輸出的結果是人類不可控的,所以不能算作人類的創作。
不過,這一點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分析,伴随近日 Midjourney V5 的發布也漸漸有點站不住腳。
Midjourney V5 優化算法後,提示詞的輸出結果變得更加穩定和可控,這無疑正在挑戰美國版權局的理論立足之處。
上下兩圖分别爲 V3 和 V5 版本生成的地下脫衣酒吧場景,可以看出精度的提升
而這隻是半年時間裏世界發生的變化,誰也說不清,接下來 AI 繪畫會以怎樣的速度繼續進化。
當 AI 生成圖像可以像 PS 的畫筆一樣精準時,版權法又該如何區分人與工具的貢獻輕重?
2020 年的 AI 漫畫《PHAEDO》,以手冢治蟲原稿爲訓練庫生成,沒有遭遇版權質疑
如今我們面臨的 AI 版權困境,正如《賽博朋克桃太郎》中的一個經典思想實驗。
如果現在有人發明了一個機械神經元,你把大腦中的一個神經元替換成機械神經元,那麽這個大腦還是你的原裝大腦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幾千萬個神經元中更換掉一個,區區影響不足挂齒。
那麽如果進一步,替換掉十分之一的神經元呢?
這應該還是你的大腦。
再進一步,替換掉一半、替換掉全部呢?
你的思維、記憶和靈魂,還是原來的那個嗎?
這正是 AI 的可怖之處,它模糊了智識與思考的邊界,讓我們不得不面對幾千年來一直在追問,但從未如此迫切過的問題——
" 人 " 究竟是什麽?
" 人的含量 " 又該如何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