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萬衆翹首等待已久的《阿凡達:水之道》終于上映,如同一把炬火,送來兩份希望。
一方面,十三年等待彈指一揮間,它代表着無數影迷殷切的期盼。
另一方面,在電影圈垂死掙紮之際雪中送炭,《阿凡達:水之道》帶着 " 救市 " 的希望,讓無數電影人呐喊出聲 " 天不滅中國電影院 "。
這次,大家終于可以滿懷期待地走進電影院,三小時觀影,堵上了膀胱,捱過了尿意的折磨。
具體值不值得?
目前《阿凡達 2》豆瓣開分 8.2,評價也傾向于兩極分化。
有人認為故事情節一塌糊塗,格局遠小于第一部,不如叫《阿凡達 · 愛鲲》。
有人高呼,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天神下凡,期待續集。
蟬主也終于居家苟到近日,才沖進電影院一睹為快。
不必标新立異
《阿凡達 2》也可以大道至簡
(首先,看《阿凡達 2》還是主推大家選擇 IMAX 3D,普通熒幕确實效果減半。)
《阿凡達 2》的故事,發生第一部的十餘年後,與現實跨度相差無幾。
十幾年前,《阿凡達》帶着獨特的科幻魅力,以外星殖民為故事背景,基因科技的加持,神經鍊接的設想,還有常溫超導材料的概念,成為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電影。
如今,十幾年過去,傑克成為了部落族長,并且與奈蒂利有了四個孩子,被幹掉的誇奇上校化身阿凡達,卷土重來。
對于沒有看過《阿凡達》的觀衆而言直接看《阿凡達 2》也不會覺得難以理解。
如果說第一部是父輩的故事,那麼 2 則更傾向于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更加返璞歸真。
在此,劇情不做贅述,為已看的小夥伴省流,為沒看的朋友保持不劇透原則。
其實,卡梅隆在宣傳期已經反複以一句話概括了整部電影的理解核心: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盔甲。
第一部種族與文明隔閡的宏大世界觀主題,這部續集以親情為落點好像立馬顯得格局小了。
實際上,即便是當年影史足以封神的《阿凡達 1》也沒逃過被诟病。
以硬核科技包裹的内核永遠是 " 愛 "。
一群有如美洲部落的納美人組建的原始武裝部隊,戰勝了技術上已經實現星際移民的人類高科技軍隊,稱之為 " 愛 " 的力量。
十幾年後,看似評價不一,其實罵點相同。
一句飽含凝聚力的 "We are family",作為戰鬥第一驅動力能令所有反派聞風喪膽。
你說它不對嗎,雖然電影百無禁忌,可是無論多麼天馬行空,觀衆席裡的都是人類。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但愛讓人類創造了一切,科幻片褪去了賽博朋克的外衣,終究感情才是故事的靈魂。
《阿凡達 2》體現了兩種極端,用最無與倫比的先鋒技術,講述了一個樸實無華的情親故事,試圖牽動普羅大衆内心最柔軟的感動。
所有人都在标新立異,卡梅隆參悟了大道至簡。
把曲高和寡的藝術品變成老少皆宜的生活用品,适應性不同。
就像卡梅隆所說:
《阿凡達 2》是一部可以跨越代溝的合家歡電影,觀衆可以代入父母的角色,也可以代入子女的角色。
連隐喻都很直白,電影中體現了人類的貪婪與傲慢,對自然生物進行大肆捕殺與破壞的反思。
劇情最大的問題,大抵是好萊塢大團圓套路的老生常談沒有驚喜,劇情線基本上可以推測完成。
其次,傑克從第一部的 " 天選之子 " 的主角形象完成了從 " 神 " 到 " 人 " 的變化,具備了 " 為父則弱 " 的點。
即使是劇中的頭号大反派,也會在面對被遺棄在潘多拉星球的兒子 " 蜘蛛 " 時,一再退讓甚至妥協。
劇情給人的綜合感受是,故事能看,感動有的,但稱不上格外出彩,甚至有點迪士尼電影的錯覺。
但高端的技術服務于故事,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當誠意足夠時,老套的故事也足以打動人心。
這也是為什麼讓很多觀衆對《阿凡達 2》,生出 " 明明如此老套,卻又如此好看 " 的觀後感。
《阿凡達 2》依舊值得
再講講被奉為 " 滿分 " 影像的技術,是那種超級怼臉也無所畏懼的真牛逼。
一張無比逼近的臉,陽光的斑駁和璀璨瞳孔的聚焦,仿佛實現了一場身臨其境的對視。
2009 年 12 月,一位豆瓣網友用着略微霸道總裁的語氣為《阿凡達》留下了一筆高贊評價:
" 這是史上最強科幻!可惡的卡梅隆,你要讓未來十年的所有科幻片都味同嚼蠟了!"
時隔 13 年,技術狂人卡梅隆再次為大衆提供了一場海底的視覺盛宴。
與卡梅隆原計劃的 " 森林——天空——海洋 " 的陸續推進不同。
這次《阿凡達 2》直接提前為我們解鎖了潘多拉星球的新體驗——海洋。
水底光影浮動,波紋暗湧,水花細膩,小生物也設計的精巧,呈現了無與倫比的想象力。
影院聲音系統讓急促的喘息與海洋環境音交替入耳,觀衆甚至能生出被暗流湧動的海水包裹的錯覺。
輔以沉悶的 N95,産生一種非常真實的沉浸感。
再比如龐然大物圖鲲的出現,腦海中夢幻聯動 "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
圖鲲龐大但且有細節,除了外觀的形象外,則是張嘴的内部結構。
一次,是男孩子進入帕亞坎體内進行聯結,圖鲲體内的奇特紋理和璀璨色彩引人入勝。
第二次,則是圖鲲被殘忍屠殺,人類使用科技強行撐開其内部,所展現的血絲和厚厚的脂肪感,人在鲲的口中顯得格外渺小,這不是體格的對立,而是人性的對立。
他們嘲笑 " 巨鲲連煽動一下鳍都不曾有過 ",計劃周密的就進行了一場場絞殺,隻為采集一小管抑制衰老的 " 圖鲲精髓 "。
這就是卡梅隆的厲害之處,用藝術去校準技術。
讓技術本身成為邏輯,促進叙事。
以至于,最終 " 這樣的特效足夠讓人忘記劇情的瑕疵 ",三小時也完全不顯得漫長。
做好防護措施,我認為《阿凡達 2》還是值得一看。
真好,電影還 " 活着 "
最終從一部商業片角度出發來看待《阿凡達 2》他一定是合格,以愛為宣傳,講普羅大衆都能看的故事。
細數卡梅隆的代表作,從《終結者》系列、《異形 2》、《深淵》、《泰坦尼克号》等都與複雜與深刻無關。
《阿凡達》同樣不是例外。
反而,在卡梅隆的電影裡我們看過更多的是以小見大,從一個點觸動你。
而他們往往不是光環加身的主角,而是代表着大多數的配角。
所以這一度也使得有觀衆表示帕亞坎比主角群像都出彩,這便是以主角講故事,以配角講尖銳反思。
而在《阿凡達 2》中國線上新聞發布會上。
卡梅隆提到,《阿凡達》第三部已經完成了拍攝,目前正在後期制作的階段。計劃于兩年後上映。
此外,第四、五部也在籌劃當中,至于是否拍攝,主要以第二部票房為準。
對于看《阿凡達 2》,我其實有着更多,更複雜的情愫。
2009 年,《阿凡達》打開了 3D 電影的先河,2022 年,《阿凡達 2》象征着電影新生的火炬。
燈光漸暗,巨幕亮起,我們又回到了 12 年前的潘多拉星,一切恍若隔世。
在那些熟悉的面孔裡,感動依舊,但是感動的理由卻變了。
回望這幾年,去電影院慢慢成了一項 " 非必要 " 的活動項目。
以至于如今,光是坐在久違的影院,就已經足夠淚流滿面。
" 我覺得生活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