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剛複工,各家手機廠商就是王炸。
魅族官方微博宣布,決定終止傳統智能手機(包括但不限于魅族 21 Pro、魅族 22、魅族 23 等)新項目的研發。今後,公司将以全力以赴的姿态投身人工智能領域,将資源集中于新型 AI 設備的研究與探索。
目前,魅族已成功注冊 " 孔明 AI"、" 孔明 AI 大腦 " 及 "KONGMING AI" 商标。據官方消息透露,首款人工智能硬件産品預計将在年内正式發布。
魅友們集體歡呼,看來這次," 珠海小三星 " 這次真的是破釜沉舟,下了血本準備梭哈一把了!
無獨有偶,在同一天 OPPO、吉利、小鵬、聯想等大廠均宣布了自家的 AI 戰略。
放眼國外,蘋果也在最近取消持續了 10 年的電動汽車制造計劃,進而轉投 AI 領域。據内部人士透露,汽車團隊(即特殊項目組,簡稱 SPG)的許多員工将被轉移到人工智能部門。這些員工将專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而 AI 是接下來蘋果更重要的 " 優先事項 "。
蘋果這一舉動,讓衆多投資者松了一口氣。當美國媒體報道這一消息後,蘋果股價本周二就上漲了。截止到 2 月 27 日收盤,蘋果股價漲了 0.81%。
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也對這一舉動表示慶祝。大家都一緻認爲:蘋果你可算開竅了哇!
當前,各大廠商紛紛投身人工智能領域,市場競争愈發激烈。在此背景下,手機和電腦等設備在未來的演變愈發地引人關注。未來的 AI 終端會是什麽樣子?全部押注到 AI,又是否是個明智之舉呢?
把 AI 裝手機裏,攏共分幾步?
事實上,在移動設備上運用大模型已并非創新。ChatGPT、文心一言、訊飛星火大模型等皆已推出 APP,其中文心一言與訊飛星火大模型更已實現學習平闆與學習機的接入,但這些 APP 都依賴于雲端計算能力。
現如今,各大手機制造商紛紛緻力于推動大模型在手機終端的直接運行端側模型。比起雲端大模型來說,端側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其低延遲、低功耗、高隐私保護和低成本等特點。此外,端側大模型即便不聯網,也能在本地完成計算。
自 2023 年 7 月以來,我國的主要手機制造商,如榮耀、小米、華爲、OPPO 和 vivo 等,均已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手機終端。盡管市場上充斥着配備 AI 大模型的手機,各大品牌也在加大投入力度,然而,AI 技術對算力的渴望,讓它對終端硬件層面具有較高要求。
首當其沖的就是 SoC 芯片。如今,在終端設備上具備運行大型模型或其他生成式 AI 模型的能力,已成爲至關重要的一環。隻有保持一定的運算速度阈值,方能确保人工智能運算的時效性。
算力的提升,倒逼芯片廠商瘋狂地 " 卷 " 起來。以高通骁龍 8 Gen3 爲例,其 AI 引擎的總算力幾乎較上一代産品翻了一番。另一方面,聯發科天玑 9300(一款旗艦級 AI 芯片)在整數和浮點性能上均比前代産品提升了兩倍,算子加速性能更是達到了前代的 8 倍。
盡管各大系統級芯片(SoC)制造商已推出搭載人工智能(AI)芯片的智能手機,但至今仍未有專門針對 AI 計算的專用單元研發。爲了提升芯片性能,廠商采取提高運行頻率、擴大緩存以及提升内存帶寬等措施,從而增強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與深度學習優化單元(TPU)等模塊在處理 AI 任務方面的表現。
因此可以說,在 AI 手機的元年,目前還沒有一款專爲 AI 手機設計的系統級芯片(SoC)。
随後是内存方面。據麥格理(Macquarie)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爲實現終端側 AI 大模型功能,智能手機将需具備較之前更大的内存容量。
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 AI 技術高級經理莊世榮也曾指出:
" 一款具有 130 億參數的 AI 大模型,其運行所需内存約爲 13GB(INT8)。然而,智能手機在運行時,通常會占用 4GB 内存,其他常規 APP 的流暢運行以及後台保活等等,還需額外 6GB 内存。因此,手機的總内存容量需求将達到 23GB,隻能更多,無法再少。"
可見随着 AI 在終端的應用更趨成熟,手機内存容量會進一步向上攀升,到時候旗艦手機的價格會不會水漲船高,也很難說。
電池方面的挑戰無疑更加嚴峻。内存可以輕松擴充,但電池容量的提升卻受到電池密度、設備厚度、重量以及發熱等因素的制約。在 AI 大模型應用中,如何平衡性能與能耗之間的關系,同樣是廠商們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雖然 AI 是個法力無邊的大神,但是如何裝進移動終端這所 " 小廟 " 中還能施展神通,就得看各家的本事了。
AI 終端,應該是什麽樣?
在 OPPO 發布會上,首席産品官劉作虎列出了 "AI 手機 " 的四大特征:
高效地利用計算資源,以滿足 AI 時代下生成式 AI 的計算需要;
敏銳地感知真實世界,了解用戶與環境的複雜信息;
擁有強大的自學習能力;
擁有更充沛的創作能力,爲用戶提供持續的靈感與知識支持。
盡管絕大多數手機制造商均宣稱将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大投資力度,然而目前實際應用的 AI 功能相對有限,主要體現在用戶界面(UI)操作系統的某些方面。
就像 OPPO 的 Find X7 Ultra,AI 功能主打照片 AIGC 人像抹除、AI 通話摘要,以及全新的小布助手。
(來源:OPPO 官網)
你要問它是 AI 手機嗎?也有,但是總感覺 …… 沒有那麽的 AI。這更像是在智能手機中添加了一些人工智能功能,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AI 手機。
那真正的 AI 終端應該是什麽樣的?
我覺得真正的 AI 終端,應該有這幾種 " 颠覆式 " 的特征:
在硬件方面,AI 的高功耗算力需求與個人終端的便攜性存在矛盾,因此 AI 終端需具備能自動優化性能和能耗的硬件。例如,智能調整 CPU 與 GPU 的頻率,或根據需求動态激活的 AI 處理器。
除特定 AI 的 SoC 芯片之外,AI 終端設備還須具備更大容量的内存和高密度電池,以實現高能效。此外,爲了給 AI 更豐富、更精确的數據學習訓練,終端設備還需搭載高精度、低能耗的傳感器,高分辨率攝像頭以捕捉細微動作,以及生理監測用的生物傳感器。
(以後 AI 終端會有各種傳感器)
在 AI 終端的軟件層面,至關重要的是具備一個融合于操作系統的 " 靈魂 " —— AI 助手。該助手深度集成于操作系統,擁有理解與預測用戶需求的能力,進而爲實現無縫銜接的跨應用服務提供支持。例如,AI 助手可以根據用戶的日程安排和行爲習慣,自動調整手機設置,推送相應内容,甚至在不同用戶之間協同任務。
此外,AI 終端應配備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端側 AI 系統,該系統能在設備上不斷自我完善并适應用戶行爲,無需依賴雲端模型更新。同時,影響實際體驗的關鍵是:實現近乎零延遲的 AI 交互體驗,無論是語音識别還是圖像識别,均能在毫秒級速度内迅速響應用戶指令。
在這裏舉一個反例:
在 2024 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首款 AI 音箱 Rabbit R1 驚豔亮相,自信滿滿地宣稱要颠覆各類應用程序(APP)。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當網友提問關于食物的處置方式時,Rabbit R1 并沒有馬上響應,在來了句 " 讓我看看 " 後,它用了整整 20 秒進行思考。
有人将其歸因于 LLM 自身處理速度的問題;也有人認爲這是所有 AI 終端普遍存在的現象。綜合來看,對于 AI 終端使用者而言,等待時間太長約等于尴尬的時長。
在談及體驗方面,新一代的 AI 終端有望超越觸摸和語音交互,開拓更爲直接的交流方式。例如,自然語言識别、手勢識别、虹膜識别、面部表情識别,以及心率變化感應等技術,旨在讓用戶與設備之間的互動更爲自然直觀。
而在系統用戶界面方面,通過人工智能對用戶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學習,可爲用戶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務及内容推薦,例如根據用戶喜好自動調整界面主題、推送相關應用或信息。
在當前階段,我們對通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期望值過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導緻我們對技術實現的評估過于樂觀且膨脹。盡管許多人對構建下一代 AI 終端充滿期待,但實際應用層面以及技術可實現性問題,仍需努力克服。
AI 終端到底能給我們什麽樣的影響?
目前 AI 風頭正盛,做 AI 終端更是衆望所歸,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我們在做 AI 終端的時候,AI 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我們,而且現在的形勢已經初具端倪了。
首先就是 AI 軟硬件産業鏈的高度獨立集成化。這點從最近的微軟的動作也能看出來一點蛛絲馬迹。
根據美國著名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微軟正在低調研發一款新型網卡,目的是爲自主研發的 Maia AI 服務器芯片提供新的動力。
爲什麽要研究網卡呢?因爲高帶寬的網卡可以顯著提高服務器的流量速度,能夠讓 LLM 大模型訓練時間大大減少。
毋庸置疑,微軟正努力地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性。
同樣,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山姆 · 奧特曼(Sam Altman)也在努力推動全球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他正與各類投資者進行談判,包括阿聯酋政府。據消息人士透露,奧特曼計劃爲該項目籌集巨額資金,大約在 5 萬億美元至 7 萬億美元之間。與此同時,谷歌也在研發自家的張量處理器(TPU)。
這些搞 AI 和搞互聯網的都在自己費大力氣做自己的專有芯片,原因顯而易見:一方面是爲了不被傳統半導體大廠 " 卡脖子 " 漫天要價,自産自銷也不必爲斷供發愁。
另一方面是因爲如果芯片研發成功,算力肯定是符合自家 AI 系統的發展要求的,産業鏈也必定是優先供應自家的終端和系統,屆時配套的軟硬件協作,會進一步擴大目前在 AI 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等到 AI 終端進一步發展,到時候别說是軟硬件高度集成,甚至優秀的第三方應用,說不定也會被納入到各家 AI 終端的生态圈中,成爲 " 專屬應用 "。
而 AI 終端給我們這些普通用戶,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個成熟的 AI 終端會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爲能夠與用戶建立更深層次合作關系的智能夥伴。這一切也與它的能力提升息息相關。
首先,一個成熟的 AI 終端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當前環境和上下文提供适宜的服務。此類能力依托于用戶的曆史數據與偏好,同時涵蓋對現實環境條件(如地理位置、時間、周邊人員及設備狀态)的實時感知與分析。
其次,AI 終端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實現更爲自然且有效的用戶交流。通過學習用戶行爲模式與偏好,AI 終端具備預測需求并主動提供服務的能力。
而随着時間推移,AI 終端能夠不斷優化針對特定用戶的專屬服務,并在用戶的多設備與服務之間實現無縫協作。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一個 AI 手機了解你的全部喜好,能夠根據你的喜好和習慣爲你提前做好各項事務,從工作到生活多項業務全知且全能,隻需一聲呼喚,它便立刻響應,忠心耿耿地爲您服務。
" 這難道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 ' 智能閨蜜 ' 嗎?"
雖然 AI 終端的未來十分誘人,不過我們依舊要對 AI 抱有謹慎的态度。
最後,我想借用一下劉慈欣在聯合國中文日交流會議上演講中的話作爲結尾:
" 由人工智能構建的科技 " 安樂窩 ",讓所有人無需工作就過上了舒适的生活。
人類越來越多的交出自己運作社會的權利,而在整個過程中,AI 隻是服從了人類的命令,沒有任何惡意。
然而,在這種無需努力就能獲得一切的情況下,人類文明的活力和開拓精神何在?
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毀滅。
所以這确實是我們應該對未來有所警覺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