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米 14 系列手機,吸足了流量。
還沒開賣時,就多次被爆料并喜提熱搜。一邊是粉絲們的 " 翹首以盼 ",讓 " 小米 14" 硬生生變成了熱搜詞條,一邊是雷總的 " 豪言壯語 ":别着急,這次産品很很很強。
10 月底開賣後,經過一周的 " 雙 11" 大戰,雷總在 7 日透露,小米 14 系列手機銷量超百萬部。
不過他坦誠:"(小米 14 系列)缺貨還是嚴重,我們正在拼命催單,請大家耐心等等。
小米從創立那一刻起,就是一家把 " 互聯網 + 制造 " 刻在基因裏的公司,第一款小米手機 1999 元引發的熱潮,舍友搶到小米手機在宿舍開箱的畫面,老狐記憶猶新。
如今,小米 14 已經有足夠的産品力,以 3999 元的價格在開售不到兩周的時間裏銷量超過百萬。
對于這些年想要在高端手機領域獲取更多份額的小米來說,小米 14 的銷量成績算得上是一個裏程碑式的産品,也足以幫助小米在高端手機市場實現突破。
回顧這些年,伴随小米的發展,在小米 14 以及澎湃 OS 上,老狐仍能看到,小米的初心始終沒變,依然是一家立足于 " 互聯網 + 制造 " 企業。
小米的萬物互聯
随着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統 - 小米澎湃 OS ( XiaomiHyper OS ) ,正式版完成封包,小米 14 系列手機就成了第一款搭載這一全新系統的手機。伴随大家多年的 MIUI,将逐漸退出舞台。
* 最新的 MIUI 14
這次的澎湃 OS 操作系統,你可以把它當作小小屏幕裏的操作指南針,也可以 " 打開格局 ",當作小米人車家全生态的一把萬能鑰匙。
想象一下,你拖着疲憊的身軀,堵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機方便地把窗簾關閉、掃地機器人和空調啓動、熱水燒好;再把外賣 App 的信号傳送到汽車屏幕上,以輕松地實時掌控生活節奏。
往大了說呢,從 90 年代家電全線崛起,到 2010 年小米等智能手機井噴湧現,随後是智能家居的興起,再到 2020 年國産新能源車産量首次突破 500 萬台。小米澎湃 OS 帶來的人車家全生态,将這三大優勢産業進行連接貫通,是全球範圍内萬物互聯向深度發展所發出來的強烈先聲。
這一點,澎湃 OS 得到了來自央視的點贊。
從當年雷軍創辦小米,打造 MIUI,到如今澎湃 OS 的完成,其實隻有 13 年。而這看似彈指一揮間的 13 年,小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些年,小米完成了從僅有幾個工程師到建立起四五千人的軟件團隊、網羅到占比 52%,近 1.7 萬位研發人員的轉變。
2015 年,小米研發投入首次出現在業績報告中,爲 15 億元;
2019 年,研發投入 75 億,同年,雷軍成立技術委員會,任命崔寶秋爲集團副總裁、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還在核心管理崗位上任命了 14 名總經理、副總經理,以突顯小米對技術研發的重視。
2022 年,小米研發投入達 162 億元,在全國研發投入中占比 0.53%。
而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手筆,小米慢慢在電池管理、顯示技術、材料科學、移動影像、自研芯片,當然也包括軟件系統等一系列關鍵自研技術持續突破。
小米的智能制造
雷軍曾說:" 中國制造業并不是不能夠制造出好産品,關鍵是怎麽改善品質,改善效率,把簡單的價格戰改變成提質增效。"
于是,小米做了幾件有前瞻性,也是多赢的事情。
第一,自建智能工廠
2010 年,小米剛入行時,就在手機生産的相機和音頻測試階段,打破傳統的人工測試方式,全部采用了自動化測試,當時尚屬國内首次。
2018 年,在小米長江産業基金投資和先進裝備技術自研與聯合研發的同時,小米開始了智能工廠系統的規劃、設計、研發和建設。
2019 年最後一天,小米在北京亦莊的第一座智能工廠正式投産。
* 小米亦莊工廠,圖源 @林斌
目前,小米的智能工廠已擁有年産 100 萬台超高端旗艦手機的能力。這座智能工廠的重心并不在于出貨規模,而是要成爲面向未來的實驗工廠。
它是小米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的預研、量産落地試驗場,更是未來中國最先進制造設備和智能工廠方案的運轉樣本基地。
第二,扶持國産供應鏈的發展。
小米主張的 " 效率革命 ",不僅在産品層有輸出,在産業鏈方面也有賦能。因爲支撐産品層持續進步的,是中國供應鏈整體能力的提升和先進制造高質量産能的成長。
于是,如何幫助中國的制造供應鏈快速成長,成爲小米的思考課題。
就拿這次的小米 14 系列手機來說,其 " 光影獵人 900" CMOS 芯片,就來自國産産商,而其屏幕則來自華星光電。
而小米因爲手機熱賣和相關國産零部件的優異表現,提升了相關廠商的供貨量。
要知道,下遊消費電子産品廠商的助力,對于上遊零部件廠商來說,就像巧婦有了米,将軍有了兵,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
那些很優秀、努力卻擠不進國際品牌主導市場的供應鏈企業,是非常需要小米這樣國産品牌基于技術判斷,給予它們的信任和驗證機會與環境。
而更關鍵的是,這種代工模式下,小米會和生産商一起,通過聯合研發和預研技術輸出,推動工藝和技術的提升。
比如前幾天老狐寫的《小米 14 發布會沒有告訴你的…》,就提到 "2011 年,蘋果推出 iPhone 4S,曾大幅減少豪威供貨占比,轉而扶持索尼,助其成爲蘋果 CMOS 一供,并不斷走在技術前沿,直到現在。"
小米現在在以同樣的方式扶持華星光電這些上遊廠商。
第三,投資制造鏈企業,做制造的制造。
其實,在制造産業鏈上,除了小米這樣的品牌商,和它上遊的代工 / 自由工廠,最源頭的是裝備制造商,就是爲工廠制造提供生産設備的制造商。
* 珞石科技的機器人
但由于國内的生産制造環境缺乏多樣性的應用場景和驗證機會,使得設備制造商,尤其是自動化設備制造商的發展裹足不前,比如,大家熟知的被卡脖子的芯片制造設備,光刻機。
最終,小米選擇了通過聯合研發和投資助力結合的方式,來扶持中國最優秀的先進裝備制造商及其上遊的核心器件商,幫助他們加速原本緩慢的積累過程,快速成長并走向成熟。
* 圖源網絡
在這方面,小米投資了珞石科技、北醒光子、拓野智能、創鑫激光、隆深機器人等涵蓋了機器人核心部件、系統集成及本體制造等領域的企業,幫助他們完成從 0 到 1 的突破。
結束語
以上是小米在 " 互聯網 + 制造 " 方向上的發展曆程,也是小米不爲人知的一面,畢竟,普通用戶大都更關注企業的産品,就像一棵樹,大多數人隻在乎它的果實,而不去關心它的根紮的有多深。
小米仍然紮根于 " 互聯網 + 制造 " 策略,用軟件生态串聯更多硬件産品,從自己制造,助力更多企業制造,帶動行業的發展。
小米在成立的 13 個年頭裏,從手機,到智能家居,以及即将到來的新能源汽車,米家生态也愈發強大,并深刻改變了許多 " 米粉 " 的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小米 14 在高端手機的成功和澎湃 OS 自研系統系統的推出,代表小米的 " 互聯網 + 制造 " 策略已經跨上了一層台階,下一步會如何,老狐拭目以待。
參考文章:
《小米創業思考》,雷軍
OFweek 通信網:小米澎湃 OS 發布,雷軍小米的 " 統一 " 大棋局
極點商業:小米真是一家重視研發的公司嗎?
商隐社:小米,已經有 400 多家公司了
編輯:l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