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終于去苟到能看到點映的這一天。
興沖沖取了票,買了 3D 眼鏡,坐在座位上的那一瞬間。
踏實了。
大緻的口碑應該有所耳聞。
海外媒體早早誇上天——
最新、最偉大、最有深度、最讓人窒息,類似詞語鋪天蓋地。
爛番茄 82% 新鮮度,IMDb8.3 的評分。
國内不少 " 搶跑 " 的影迷也不吝贊美:
載入史冊的第三幕!
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
你問 Sir 的感受?
坦白說,還在感受之中——
三個小時,還沒怎麼咂摸出味來,就這麼過去了。
電影正式上映是今晚零點。
所以為了照顧各方影迷,Sir 必須先賣個關子,觀影感受放在文末。
今天這篇屬于360° 全方位解析。
沒看過的,看過的,看過後立刻想看下一部的。
以及《阿凡達》的過去,當下,未來。
注意。
全體都有——
阿凡達:水之道
Avatar:The Way of Water
01
森之道
你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沒看過 / 忘了第一部,直接看《阿凡達:水之道》(下略:《阿 2》)可以嗎?
Sir 直接說,可以。
電影很貼心地在開篇 15 分鐘,将之前的故事用細節填充進去了。
即使你将《阿 2》看做一個全新故事,也毫無割裂感。
但會缺少一些 " 樂趣 "。
什麼樂趣,Sir 稍後再說,先給沒時間重溫的毒飯們簡單劃劃重點。
《阿凡達》概念的出處。
故事背景是未來 2154 年的潘多拉星球,這是與地球生态環境相差無幾的星球,唯一不同的是,潘多拉星球上缺少氧氣,大氣環境對人類并不友好。
星球的原住民,叫納威人,他們所崇拜的祖先,也是電影裡所提到的大地之母,伊娃。
每個村落、宗族之間都靠這一棵 " 樹 " 維系。
納威人擁有一條布滿神經元的尾巴,讓他們與家園樹、動物、或其他納威人産生某種意識上的締結(類似共享雲盤)。
納威人是具有着強大肉體、豐富情感,以及注重宗族關系的生物體。
第一部講的是人類 " 入侵 " 潘多拉。
這個 " 入侵 " 分兩種:
一種是暴力的,因地球生态惡化,部分人類想粗暴地占領潘多拉,奴役納威人。
另一種是溫和的,希望通過理解和學習,與納威人在潘多拉共存。
比如科學家格蕾絲博士(圖右下,在《阿 2》裡是琪莉的生物學母親),通過人類與納威人的 DNA 改造後,創造出來可以被人類精神控制的 " 阿凡達 ",也就是某種程度的 " 義體機器人 "。
所以《阿凡達》的故事主角并非地球人 or 納威人。
而是兩者結合的 " 異類 " 們。
它是印度教神祇以肉身形式出現的化身。在這部電影中,這意味着人類未來的技術,可以将人類的智力注入遙控的生物身體當中。(引用 卡梅隆)
就像男主傑克 · 薩利。
他曾是一名人類士兵,在戰争中受傷下肢癱瘓,被迫來到潘多拉星球接替雙胞胎弟弟的工作,操控阿凡達。
同時通過阿凡達的形态,他認識了這個星球上奧馬地卡雅族的女孩——女主納提莉。
女孩教會他在這個森林裡生存的一切技能:
射箭、騎大鳥,對自然與土地的敬畏,對情感與内心的探索 ……
同時,也讓他看見人類的自大。
傑克不得不服從長官邁爾斯 · 誇裡奇上校的命令,作為 " 間諜 ",找出納美人的軟肋,讓人類的拆遷事業順利展開。
傑克被兩股勢力夾在中間。
他的陣營選擇,便是《阿凡達》第一部的核心沖突。
結局必然是預料之中。
傑克被納美人的團結與包容打動,成為領袖,反擊暴力拆遷的人類。
反派邁爾斯咎由自取,死在荒野。
第二部由此接上:
反派通過科技複活成新版 " 阿凡達 ",同時保留着邁爾斯的意志與記憶,并且出場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戰死的地方,憤憤地捏碎 " 自己 " 的骸骨。
大仇将報。
但。
時過境遷,此人已非彼人。
02
水之道
劇情先放放,講講第二個你們關心的問題:
特效,有當年那麼震撼嗎?
第一部可以說是十多年前 3D 電影特效的巅峰了。
第二部有沒有到達現在的巅峰,說不好。
但可以肯定——
卡梅隆親手掀翻了自己曾經創造的 " 極限 "。
臨場感受很難用文字形容。
不過要說清楚《阿凡達 2》特效的震撼程度,Sir 僅需要給你們展現一點:
那恨不得塞進每一幀畫面裡的絕對自信。
鏡頭放大,更大,再大。
皺紋、疤痕、毛發、五官的微顫 ……
時不時就把鏡頭怼臉,調出他們瞳孔的顔色,讓你直視他的眼睛,甚至眼睛裡的倒影。
然後再傲嬌地向臉上撒上陽光的斑駁,絲滑地掠過。
猝不及防——
箭,已經紮在你眼裡。
這還是基本操作。
卡梅隆手裡的魔法棒距離最大魔法值,還欠一種催化劑:
水。
好萊塢早就流傳一條不成文的禁忌:拍電影,遠離 " 水 "。
尤其是成本周期嚴格控制的商業大片——因其流動性和不确定性,它既難以捕捉,更難以靠技術生成。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主動尋求技術突破的名導們,紛紛将自己的賭注往海裡扔。
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鲨》,李安的《少年派》,到如今卡梅隆的《水之道》。
本來卡梅隆是有嚴謹計劃的:三部曲,森林→天空→海洋。
越來越難。
而成片并未辜負卡梅隆的冒險。
僅從預告片和劇照看,電影裡的海洋就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這其中有技術的支撐,亦有關電影人的靈活與專注。
特效是不夠的。
為了能拍出真的如海底的那種水流動态,劇組專門搭建了一個容積為 90 萬加侖的水箱,并且布置了能模拟各種海洋力學環境的裝置,能讓演員在水底能真實的體會到海平面下的水流狀态。
并且,卡梅隆還請來了專業潛水專家為演員們進行專業的閉氣訓練,凱特 · 溫斯萊特居然達到了 7 分 14 秒的閉氣時長。
說到這,未免又回到那個問題:
有必要嗎?
尤其面對早已習慣,甚至厭倦了 3D 技術的觀衆來說,有必要嗎?
Sir 的回答隻能是:
去看,去感受吧。
去看納威孩童在林間雀躍地蹦跶,看少男少女藏在眉間的情愫,看圖坤那被浸濕的眼睛裡,與海水融為一體又清晰可見的那一滴淚。
這些僅在銀幕上閃過幾秒,幾幀的瞬間。
終會疊加成延綿的 " 長尾效應 "。
我是開始淺淺劇透的分割線
03
你子 · 我子
比起視覺上的一緻好評,《阿凡達 2》的劇作還是有較大争議的。
有人說,故事落了俗套。
它的主線,不就是為了保護家人,與反派做鬥争嗎?
故事走向與人物設置,好像也都有些老套。
三個小時的時長,劇作基本上沿襲規整的好萊塢三幕式結構。
前一個小時在森林,鋪墊危機的發生。
第二個小時來到海洋部落,學習并融入。
第三個小時,大決戰。
再比如二兒子的人物弧光。
從一開始的孤獨邊緣,不受父親認可,最終因為兄長的死而觸發成長,被父親看見。
同時,和第一部他的父親一樣,有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傾心于他的特别。
沒錯,就是好萊塢套路。
但神奇的是,它又是如何同時做到如此好看又感人的?
好萊塢經典套路沿用了這麼多年,自然立足于它對于觀衆最佳觀影體驗的科學研究。
框架擺在那,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好。
一個俗套的故事主線,卡梅隆和編劇團隊卻用了非常多的細節、隐喻、人物對照組來豐富它。
節奏方面,大的起承轉合,小的高潮不斷,三個小時全無尿點。
而在結構方面——
《阿凡達 2》處處都是鏡花水月般的 " 對照組 "。
納美人與人類,叙事雙線并進。
最突出是兩組父子:
傑克 & 二兒子洛亞,上校邁爾斯 & 蜘蛛。
洛亞與蜘蛛這兩個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都存在着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一個不讨父親喜歡,一個沒有父親,他們都在" 尋父 "。
人物與動物之間,也有對照與隐喻。
因為年輕莽撞而被種族誤解、驅逐的圖鲲,和洛亞同病相憐。
還有非常多的細節,是卡梅隆為續作挖的坑。
傑克收養的格蕾絲的女兒,琪莉。
她沒有父親,由母親單獨孕育而生——這樣的出身被賦予了 " 救世主 " 意味。
電影裡她頻頻顯示出一些獨特的力量。
第一次潛水就顯示出天賦超群。
可以控制海洋生物,并且,她聲稱自己可以感知到聖母伊娃的存在。
她的名字 Kiri,在英語裡與 key 諧音,意為" 關鍵 "。
子一代成長為後續故事的主角後,預計她将起到關鍵作用。
人類孩子,蜘蛛。
電影最後的大戰中,失去長子,失控的納提莉挾持了蜘蛛與邁爾斯對峙,并差點置他于死地。
" 用你的兒子,換我的兒子 "。
同時,也應對了大兒子是為了救蜘蛛而犧牲。
納提莉失控殺人,躲在一旁的蜘蛛目睹了她血液中爆發的獸性,眼神中充滿了恐懼。
那麼在這個家庭裡,納提莉反而成為了蜘蛛眼中的異類。
養父傑克本是人類,幾個孩子也都有人類的血統。
隻有養母納提莉,是純種的納美人。
那麼此次事件之後,蜘蛛将如何面對這位養母?
從他偷偷放走邁爾斯,某些種子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
這個人物後續的發展和轉變,将會是重點。
目前釋出的信息來看,《阿凡達》要拍五部。
卡梅隆說,自己要打造一個《指環王》那樣的系列史詩。
△ 圖源:微博 @TNABO 北美票房榜吧
從電影裡一位女将軍的口中我們得知,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在潘朵拉星掠奪資源。
地球加速衰亡,人類的意圖是徹徹底底地殖民、移民到這裡。
戰争将會愈發擴大。
新一代的年輕人物,完成最初的登場亮相與成長。
《阿凡達 2》不僅要寫一個精彩好看的故事,更是一部宏大史詩中,具有鋪墊意義的一集。
04
軟肋 · 盔甲
就單部來看,《阿凡達 2》裡的一句台詞,是整部電影的理解核心。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盔甲
△ 圖源:微博 @TNABO 北美票房榜吧
從預告片裡也可以看出來,家,一直是高頻出現的詞彙。
十多年之後,再一次的視覺革命還未誕生。
《阿凡達 2》的故事内核變得更加樸素。
卡梅隆對此很坦誠,是的,《阿凡達 2》就是一部 " 美式合家歡 "。
相較于第一部,《阿凡達 2》是一部可以跨越代溝的合家歡電影,觀衆可以帶入父母的角色,也可以帶入子女的角色。
某種意義上,這是卡梅隆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諸神落幕的時代。
當觀衆還期待向前看的時候,他自己先回到了原點——
影片最後那段阿凡達版《泰坦尼克》。
好萊塢,上世紀黃金時代被賦予了一個形象的稱号:造夢工廠。
與歐洲電影追求藝術上的曲高和寡。
好萊塢信奉的理念是:人人都可以做夢。
即,用完善先進的工業體系,認真打磨出一個人人都能理解、沉浸、感動的精彩故事。
在阿凡達上映前兩個月,卡梅隆的一段話也曾引發不小的争議。
" 漫威和 DC 裡面的角色不管年紀多大,行為都像大學生。"
卡梅隆的意思,并非瞧不上漫威電影情感内核的俗套。
而是,它們人物故事塑造的敷衍,無法讓觀衆真正體會到,共情到這些情感。
" 他們看上去有各種情感關系,但實際上沒有。"
" 這些角色體會不到,我認為電影不是這麼做的。"
這也讓 Sir 想起近幾年被多次提起的一些名字:馬丁 · 斯科塞斯、雷德利 · 斯科特 ……
好萊塢這一代創造過輝煌的老導演們,技術和形式上總是在創新的。
但他們始終相信,故事、人物與情感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不用多複雜,多艱深。
一定要真摯。
即使是卡梅隆這樣的技術狂人,他的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
當時革命性地運用 " 動作捕捉技術 ",重現著名災難場景。
内核呢,不 " 俗 " 嗎?
在一個人人都想标新立異的時代。
難的卻是返璞歸真。
就像《阿凡達 2》結尾。
在傑克與納提莉連接海底生命樹,正式加入海洋部落的重要時刻。
他們看到了什麼?
不是什麼宏偉的神迹、預言,不是什麼花裡胡哨的視覺盛宴。
恰恰是一場再簡單樸素不過的,家人團聚的美好幻夢。
你可以說《阿凡達 2》在文本層面的俗套、安全。
但文本之外,我們又是如此需要一部《阿凡達 2》。
是的,它有缺點。
但 Sir 想用一種更準确的說法:這是一部突破與局限同樣明顯的電影。
個人的局限。
你能在它身上看見傳統好萊塢過去輝煌的剪影,像拼圖般散落在故事當中——《沙丘》的曆史隐喻,《教父》的家族宿命,《指環王》的史詩框架,《泰坦尼克》的場景緻敬 ……
而當卡梅隆希望将這一切都裝進那顆騰空而起,蔚藍色的納美星球時。
站在美好的願景面前,Sir 猜測,他做好了暴露其個人局限性的準備。
所以哪怕設定裡埋下了不少逆反常規的爆破點:肉體與意識割裂的反派,身份模糊的人質,甚至 3D 革命在電影内外造就錯亂的互文 ……
這些命題每一個都值得深入。
但終究,卡梅隆還是自覺地将這些火苗一一掐滅,并讓它們服務于影片整體節奏,收束于更普世的價值。
如果說這是他作為項目發起人的長遠選擇。
那麼,接下來有些事,完全超出預料。
《阿凡達》續集的開啟曾有一個大前提——完全的 " 中美合拍 "。
卡梅隆甚至拟好了幾部續集的故事大綱,實景拍攝計劃,并準備加入我國演員。
隻是後來我們知道。
這個更大的願望因特殊原因無法實現,項目推翻,劇本重寫。而如今成片裡僅有的中國元素,隻剩一些以中國風景為靈感的特效場景。傳聞中加盟的華裔演員楊紫瓊,Sir 确實沒看到,據 IMDb 資料顯示她的角色在《阿凡達 3》才會出現。
卡梅隆努力想推開的那扇門,又被重重地擋了回去。
這是時代的局限。
可曾經,門裡的光,恰恰又是時代反射出來的。
《阿凡達》過去的技術革新,如飓風般席卷全球,跟正在蓄力向上的中國電影市場産生強烈對流。二者相遇,瞬間加速了之後十幾年的市場化,全球化,當然伴随各式魔幻泡沫。
但依然能清晰感知——
電影會變得更重要,這不僅對于卡梅隆,而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如今呢?
電影的确更 " 重要 " 了,但重要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輻射開來,模糊的立場。
我們對它揣測而非感受,肢解而非理解。
Sir 前段時間看見一張有關卡梅隆的黑白老照片在刷屏,那時全國号召去看《泰坦尼克》,還是無删減版。
過往在這一刻散發黑色幽默的意味。
應該認識到了——
時代不會生産 " 光 ",卻會暗中撥弄着我們奔赴 " 光 " 的方向。
這可能是所有人的局限。
卡梅隆更早意識到了這一點。
抛棄雜念,轉頭,将自己扔進熟悉的光影、特效、劇本裡。
而之于你我。
如果我們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撕裂與凝滞的泥潭之中。
那麼。
何不酣暢淋漓地經曆一場冒險。
毫無障礙地沉浸一場幻夢。
讓那束光盡量晚一點熄滅。
這,或許更重要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M 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