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Tech 星球,作者 | 任雪芸
去年末,搜狗原 CEO 王小川隻是體驗了幾次 ChatGPT ,就确信 "AGI 已經來了 "。
後來在創業者社區的一次線上交流會上,當幾位 AI 領域的創業者僅從功能上定義 ChatGPT 的進步時,王小川又明确表态 " 大家把這件事想小了。"
堅信 ChatGPT 能颠覆世界的,不止王小川一人。" 這并不是上一代的 AI 技術 ",多位大模型領域的創業者在接受 Tech 星球采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這一觀點。
商業曆史上,ChatGPT 引爆這一波創業潮之前,上一輪由人工智能技術引發的革命,在經曆近十年的發展後,已經慢慢趨于平靜。
曾經含着金湯匙出生的 AI 四小龍:商湯、雲從、曠視、依圖,由于長期虧損、造血能力不足,已由資本的寵兒淪落爲一個個飽受質疑的項目,這導緻市場對 AI 一度袪魅。
所以,當 ChatGPT 再一次掀起創業潮時,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創業者都會聽到更多來自外界的質疑:你這個能落地嗎?到底有什麽用?别又是騙投資的 ...... 一位大模型應用創業者對 Tech 星球說:" 實在太多了,這種聲音。"
相比此前的創業環境,如今的市場、投資人更加現實,他們在看到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看到項目背後的商業空間。" 我們不否認技術革命,但在商業的世界裏,技術最終的使命是落地并帶來商業價值 ",某上市公司 CTO 說。
嚴苛的創業環境,似乎并未擊退創業者們的熱情,依舊有無數的創業者選擇去追趕這一輪風口:他們中,有人從美國辭職回到國内,有人在上學時就展開了研究,還有曾經成功過的創業者……
光子之城創始人李淩飛說,上一波 AI 潮沒有爆,是因爲那是一個定制技術,而大模型是通用技術,且這樣的通用技術在商業化上帶來的邊際成本會更低,這其實也是新一輪創業者們所堅信的。
隻是,他們同樣深知,想要在這個環境下抓住機會,也不那麽容易。
做大模型底座,不是創業者的遊戲
今年年初,李雨(化名)從美國回到了中國,開啓了他第二次創業旅程。
第一次創業也是在中國市場,五年的時間裏,他曾拿到多個機構的融資,并擁有了 600 餘萬的用戶,以及 10 萬企業用戶。後來,考慮到工具商業化的前景,他選擇将公司賣給了一家大廠。
盡管不符合主流價值觀中的上市結局,但這段創業經曆讓李雨擁有了一次國内創業的完整體驗,讓他在這次創業中也變得更加從容一些。
彼時,國内大模型創業聚焦在底座之上,資金和人才湧入了底層大模型建設,但李雨卻不以爲然。
在他看來,相比 PC 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們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下産生,但今天紅利已經消失了,這些已經在固定領域占據頭把交椅的巨頭們有資金、有資源,反而更難被創業公司所颠覆。
一個數據印證了大模型底座創業市場的擁擠。截至目前,國内市場也已發布了約 200 個大模型,超 20 個大模型獲得審批。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一次論壇中提到,當下 200 多家大模型的調用量加起來不如文心大模型一家的調用量多。
這是值得警惕的信号,也許未來市場的大模型供應商們,很快就會直面高昂的成本和收入失衡的難題。李淩飛和李雨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底座終究不是創業者的遊戲。
在他們看來,巨頭在算力、資金,甚至數據上都更有優勢,也具備高度成熟的商業變現體系,去和巨頭公司 " 卷 " 大模型底座并不明智。
一位投資人也向 Tech 星球表示,創業公司資源有限,在産業鏈上做垂直各個領域的應用,才是屬于他們的主戰場。不過,由于經曆和經驗上的差異,每個創業者在垂直應用上看到的産品路線也各不相同。
" 把 AI 要做的事情在大語言模型上重做一遍。" 這個信念之下,李雨看到的機會是:" 機器讓普通人成爲程序員的門檻降低了,所以,我能不能做一個工具,讓更多的創業者,甚至是不會編程的人都參與到這波創業潮中。"
而李淩飛曾就職于字節海外和華爲團隊,不僅具有多年人工智能經驗,還對法律行業有着深厚的了解,他基于此打造了一個面向法律行業的個性化 AI 助理 " 海瑞智法 ",并不斷延伸到法律以外的領域。
盡管大模型對不同産品的重構方式存在差異,但創業者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改進原來的人機交互方式,提升效率。
技術、方向和團隊
影眸科技很早就出過圈,2021 年,一款名爲 Wand 的捏臉 App 登上了 App Store 圖形和設計類排行榜的第一名。
基于生成式 AI 技術,這是影眸科技團隊的第一款作品:把用戶在畫布上簡單勾畫的簡筆畫,通過 AI 算法生成一個可愛的卡通頭像。這是一個具備可玩性的 APP,但也僅此而已。
這讓創始團隊處在一種苦悶的狀态裏。" 我們研發的産品大多還是隻符合學術界的标準,而很少考慮真實的市場需求。" 張啓煊向 Tech 星球坦陳,當時研發的技術方向很難給影眸科技帶來商業上的回報。
" 想把用戶留存下來,就隻有兩條路可選,一種是把這款産品做成工具,另一條是把它做成社區。" 但張啓煊和團隊多次評估後,都覺得并非可行路徑。
" 我們既沒有想到好的收費模式,也沒辦法去平衡用戶核算力支出的開銷。" 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放棄。
在開始新項目之前,張啓煊和團隊開了很長的一次會,核心方向是新項目的聚焦。
吸取上一個項目的教訓,團隊更加務實,将重點放到了數字人領域的研發上,研發與現有影視、遊戲業務相兼容的系統技術。
2022 年年末,影眸科技完成了 Dreamface 産品的開發,今年又基于大模型推出了一款名爲 ChatAvatar 的産品。Dreamface 從誕生起就推動了商業化,而 ChatAvatar 也已經進入了公測階段。
研發 ChatAvatar 的想法來自于團隊的一次項目嘗試。" 我們内部在做項目的時候要給出 100 多個角色樣例,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描述一個人的長相很困難的,更何況是 100 多個。"
于是張啓煊和團隊利用 ChatGPT,順利完成了對角色樣例的構建。由此,張啓煊和團隊在産品中加入了一個 Chatbot,作爲一個提效的工具存在。"
多位創業者認爲,在 ChatGPT 這波創業潮中,免費模式是絕對不可行的," 這不是創業公司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的路徑。"
技術路徑和方向以外,另一個挑戰來自于團隊建設。張啓煊從學生時期就選擇了創業,李淩飛則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這都屬于他們第一次的創業經曆。
" 搭建團隊是個長期的過程。" 張啓煊告訴 Tech 星球,在職能部門以外,他們對技術人才的選擇會更爲嚴苛。他們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且有相關從業經曆的人才。
從創業至今,兩年左右的時間,影眸科技已經從八個人擴張到了三十個人左右。李淩飛的團隊則在半年的時間裏從四個人擴張到了十五人左右。
開張那一刻起,做的就是生意
過去人工智能創業潮中,投資人和創業者愛講 " 長期主義 "。他們談的是研發時間、研發投入、研發人才,卻很少在早期提到收入和盈利。
這是創業者會經曆的傳統三部曲,從技術、産品再到商業化。但新的變化出現了,大模型應用的創業中,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選擇了一條更爲 " 務實 " 的路徑:從創業之初就開始構想商業化模式,他們既要創新、也要賺錢。
産業互聯網時期,一些人工智能以及 SaaS 産品的盈利模式往往是通過 B 端賺取收入:提供一個相對标準化的産品,爲政企客戶開放 API 接口。
但這種模式走到後端極易演變成定制化的項目。一位投資人告訴 Tech 星球,對産品付費是讓生意規模更大的邏輯,如果是爲項目付費,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在成本和規模的擴大上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根據 Sensor Tower 數據,2023 年上半年,美國市場貢獻了 55% 的 AI 應用總收入,歐洲市場占 20%,包括中國在内的其他市場,加起來隻占比 25%。
在李淩飛所組建的核心創始團隊中,有分别來自 Facebook、硬件公司的算法工程師,也有來自紅圈所的專業法律人士。
最早決定産品方向之前,李淩飛和團隊就選擇與法律人士共建:基于目标用戶的核心且實用的需求去打磨産品。影眸科技同樣如此,在産品推出的同時,張啓煊和團隊就收獲了第一個客戶 Unity,并在和客戶的共創中,去不斷完善産品。
直接的商業模式,讓他們在客戶的選擇上更爲自由。
比如,李淩飛不想做一個單純的 To B 生意,因此不去糾結于 B 端和 C 端市場,而是直接面向 professional consumer(專業用戶)。影眸科技的 SaaS 服務平台也會面向普通用戶開放," 這裏的普通用戶有個共同特點,其實他們都是專業用戶,有一定的職業背景。"
在李淩飛看來,一個具備爆火潛力的大模型應用首先要有趣。" 就像微信,曾因搖一搖破圈。" 而且對于用戶而言,它一定要是一個有用的生産力工具,基于此才會産生付費的邏輯。
目前,李淩飛團隊的産品分成普通版和專業版,按照賬号的方式收取費用,在近 3 萬的客戶中涵蓋了普通用戶、專業人士,以及一些律所和法律團體。
就像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所說的那樣,在中國做 AI 創業,必須考慮在什麽場景下可以實現落地,并且第一天就要可以賺錢。
無論是張啓煊,還是李淩飛,他們都意識到了同樣的道理。
當融資沉寂時
AI 獨角獸企業們曾經受到過很多追捧。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是,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紅杉資本的沈南鵬、聯創策源的馮波聊到格靈深瞳未來的估值,徐小平說,起碼 5000 億美元,沈南鵬說 1000 億美元,馮波則給出了一個折中價格 3000 億美元。
但六年過去了,今天的格林深瞳市值隻有不到 60 億元。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AI 頭部公司的商業化難題都未解決。大量湧入的熱錢成爲了堆在技術平台上的一行行代碼,似乎永遠無法變現。所以,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沒有人再去提起曾經的明星獨角獸們。
更深刻的影響來自于 " 信任 " 上的裂痕,這種裂痕是雙向的。
過去,投資人、尤其是美元投資人,衣着光鮮地奔走在 " 北上廣深 " 一線城市,他們是創業者們的座上賓,大筆一揮,錢就從一個賬戶流向了一個項目。但這樣的場景已經不再,二級市場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 年 1-8 月 A 股 IPO 首發上會企業共計 247 家,其中,225 家通過,12 家被否,8 家暫緩,2 家暫緩後撤回。
一位投資經理表示," 就像回到了現實生活,每一筆投出去的錢都要精打細算了。"
當投資人們對項目的篩選更爲嚴苛時,大模型時代的創業者們也對融資有了新的看法。
在創業之初,投資圈的朋友告訴李淩飛,如果能夠拿自己的錢和持續的收入運轉,就先不要考慮融資。" 如果要爲了拿到資金,而讓渡話語權,這并非我想做的。"
從今年年中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家投資機構找到了李淩飛,其中不乏一些頂尖投資公司。相比拿到錢,更讓李淩飛興奮的是,自己的創業方向似乎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學,影眸科技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奇績創壇,以及紅杉中國等頭部機構。在對未來投資方的選擇上,張啓煊的也要求越來越明确,他不僅希望資方給到的是資金層面的支持,還能在戰略方向上給予更寬闊的眼界。
無論是年初從美國回到中國的李雨,還是今年年中選擇從華爲離職創業的李淩飛,他們都下了很大的決心,一邊是優渥的生活,一邊則是創業的夢想。
但當大模型創業者們的競賽開始時,更讓他們确定的是,在這一波浪潮中,不要去做一個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