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大學生們爲何喜歡上考古和文博?選擇相關專業後會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在日後的學習中如何将熱愛轉變爲職業生涯?記者采訪了幾位即将進入考古、文物保護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業學習的準大學生以及在相關領域學習和研究多年的學者和專業人士。
屈原的橘、伍子胥和孫武的刎頸之交、子路的正冠而死 …… 蘇席說,因爲喜愛考古和曆史知識,她不僅追了每一集的《典籍裏的中國》,還幾乎能将每集的故事情節講述出來。
從初中時起,蘇席就對博物館、文物、古人傳記等有曆史感的事物,産生濃厚興趣,喜歡通過曆史文物,想象和感知跨越幾百上千年的情感以及一個人的人生經曆。爲了将熱愛照進現實,17 歲的她,在征求父母同意後,将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作爲高考第一志願。
曾幾何時,考古、文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專業是冷門和小衆的代名詞,而近年來,卻成爲一些年輕人在考慮的優選。北京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曾參與發布的一份《00 後高考志願興趣報告》顯示,人文專業方向,學生最感興趣的前 3 個專業分别是曆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以及考古學。
蘇席明顯感覺到,随着各種博物館、文博類節目不斷出圈,考古專業日益 " 被看見 ",并逐漸從少人問津的偏門冷門走向熱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正在等待錄取結果的關玥,是河南的理科考生。填報志願前,親戚朋友勸她學電氣工程自動化類專業,原因是就業機會更多,但她的目标是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 一個女孩子爲什麽要到那麽遠的地方去?" 面對親友的疑問,關玥沒有動搖,她清楚地記得,高中時在一本雜志上看到的湖南女孩鍾芳蓉,堅定選擇考古專業的故事以及 " 敦煌女兒 " 樊錦詩在《厮守,一眼千年》一文中寫下的一句話:" 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年輕人,面對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面對蒼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後繼 ……"
安徽考生張聖娴的第一志願是雲南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她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是,對曆史感興趣,而且喜歡文物修複的過程。" 看到殘破的老物件在手中被修複,會有一種深深的成就感。"
" 起初父母比較反對,認爲畢業後沒前途,不好找工作。" 張聖娴說,一方面因爲自己确實喜歡這個專業,另一方面不斷勸導父母說,這個行業雖然不需要很多人,但是總需要有人去做,隻要學得好,不愁找不到工作。慢慢地父母的态度從勉強同意變爲支持。
關玥來自農村,但父母并沒有阻擋她追尋夢想的腳步。父親還曾在她生日時送了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填報志願前,文化水平不高的母親說,希望她能學自己喜歡的專業,通過努力實現目标。
學如逆旅,一葦以航
武漢大學考古學博士王清荔在分享其求學經曆時表示,在紀錄片和相關書籍的熏染下,她從初中起就決定未來要學考古學。由于高中學的是理科,大學時她選擇了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後來又考了考古專業的研究生。
" 一開始知道我要學考古時,大部分人不了解,會說,‘哇,好酷’,還有一些人會調侃說,以後就是盜墓的。" 王清荔介紹,其實要學的東西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大多考古院系會開設斷代考古、田野考古、考古繪圖、文物攝影等課程,每門課程的學習任務都不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
下田野參加實習或進行科研,也是考古專業的學生繞不開的話題。" 扛着洛陽鏟、鏟土、運土,并對挖出來的土‘望聞問切’,沒有高大上的考古方艙,有時能挖到一些器物,但大多數時候是一無所獲。"
蘇席坦言,想到以後可能去田野 " 下工地 ",确實有些害怕,不過,與其被 " 拴在 " 不喜歡的專業和職位上,她更願意爲喜歡的專業付出辛勞和汗水。" 學什麽專業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爲什麽不去選擇喜歡的專業?"
從選擇這個專業起,關玥就很清楚即将面臨的是什麽,但是她說,反正 18 歲的人生剛剛開始,自己有勇氣和時間去大膽嘗試。
爲愛發電,未來可期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表示,考古及相關專業雖然屬于相對冷門專業,但是就業并不差,工作也相對穩定。
5 月 18 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 382 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 6565 家,排名全球前列,相比 2012 年的 3069 家,增長了 1 倍多。文旅部相關負責人曾介紹," 十四五 " 期間将加強考古學科和隊伍建設,力争到 2025 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 25%。
曹斌強調,年輕人報考專業興趣很重要,不要簡單地追逐熱門,熱門專業往往競争也更加激烈,要重點考察該專業是否适合自己。" 隻要學生喜歡考古學專業,通過大學 4 年的學習,再加上研究生深造,畢業後會很自然地過渡到相關行業中。"
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對考古學專業的就業形勢比較有信心," 目前,全國一年考古學專業的本科、碩士及博士畢業生僅 2000 人左右,而全國考古學專業機構的人才需求量遠大于這個數字,因此,報考此類專業,已經不僅是單純地爲愛發電,而是有現實條件作爲支撐。"
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張景峰教授說:" 考古、文博及文物保護等專業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也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是整個文科裏面最需要與理工專業聯系緊密的專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同時,較多的從事實踐學習,也就是我們考古專業的‘下工地’。但就業之後,隻要能力堅持,持之以恒,就能做出一定成績,甚至是成就,何樂而不爲?有一定的熱情和激情做支撐,‘下工地’的這種苦就不算什麽了。"
" 考古、文博、文物修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專業都是非常有趣的,現在考古工作條件也越來越好,已經不再是過去人們心目中那種風吹日曬、風餐露宿的艱苦條件了,學生隻要能夠練就紮實的本領,将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就不必有所顧慮。" 杜正賢說。
作爲經曆了文物保護技術和考古學兩個專業的 " 過來人 ",王清荔直言,進入相關專業後,可以将看文獻和下田野期間看成試煉,考察自己否堅定地喜歡這個專業。" 就像談戀愛,要和這個專業不斷磨合,合适了,就一直走下去,不合适,也可以轉行,總歸是朝着熱愛的方向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