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的電動車反補貼調查背景下,最近有兩件大事引發人們的關注:
其一,歐盟決定通過 " 抽簽 " 的方式,對名爵、比亞迪、吉利三家車企啓動反補貼調查。如果在調查中發現證據,将開啓更大範圍的調查,屆時包括在中國生産的寶馬、大衆等都将被納入其中。
其二,鄒舟車企集團 Stellantis 投資約 15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16 億元)以獲取中國新造車企業零跑約 20% 的股權,這将使 Stellantis 集團成爲零跑汽車大股東。
一邊是對抗,但另一邊仍然是合作,這大概就是中歐汽車在碰撞中前行的真實寫照。但從主流來看,合作依然是趨勢。在近期由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牽頭舉辦的 2023 中德汽車大會上,代表中德政商兩界的多位人士就兩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合作進行了深入的讨論。在當前因爲新能源汽車而激起的摩擦之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使得此次中德汽車大會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而德國作爲歐洲汽車産業最強大的國家,其汽車産業代表們和各州的官員們都發出了與歐盟不一樣的聲音。
來自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教授認爲,當下歐盟對于中國的一些政策,包括對電動汽車的反補貼、懲罰性的措施等,對中國和德國汽車工業合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他表示,很多歐盟中的政策從道理上來講并不是非常站得住腳。從長遠來看,在中國和德國在這方面的合作關系一定會受損。在這裏面他的誤判或者偏見,主要來源于歐盟認爲巨額的政府補貼會人爲降低汽車的銷售價格,會扭曲到歐洲的市場。
杜登霍夫教授以數據來說明爲何會作出這樣的結論。他指出,中國在世界汽車行業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最開始的時候,中國汽車産業還很弱小,在全球市場中隻有 5.7% 的份額,但是到 2030 年中國汽車産業就會占據 34% 的龐大份額。而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中國汽車攫取世界,而是每一個和中國汽車有關系的人,都可以在其中獲益,從汽車行業的發展中去獲益,或者受到一些積極的影響。
參會的德國企業家認爲,歐盟針對中國的車企的措施即便對于德國企業來講,也并不健康。" 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的環境,我們也需要一個健康的環境,需要更多的合作,因爲我們已經在過去的 50 年當中在汽車有非常好的曆史,不應該在短期發展過程中對它産生一些損害,使關系受挫。" 德國薩爾州經濟發展局局長斯特凡 · 施魏策在當天的演講中表示。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中國事務總監貝嘉特絲 · C · 凱姆進一步指出,歐洲不應該擔心中國的車企走出中國,因爲對中國車企而言現在是一個非常正确的時機。中國在過去五、六、七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時候走到國外去,建立一個更加固定、穩定的市場。她表示,對中國企業而言歐洲應該成爲一個最好的選擇。" 歐洲市場上有着非常開放的環境,可以推動不同品牌的一些發展,我們可以組織出一幅更好的圖景。" 她表示。
她建議說,歐洲應該轉換視角,要在新的時代視角下再進行觀察汽車行業的變化。比如很多中國的品牌走到歐洲市場上會産生相互之間的競争,但也可以互相的扶持和發展,這是共同進步的過程。比如對德國車企來說,中國企業的數字化發展是在歐洲企業可以進行學習或者借鑒的。
貝嘉特絲 · C · 凱姆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際品牌包括歐洲車企與中國車企在中國所建立的合資車企,目前也在出口汽車到全球各地。比如上海大衆把 polo 的車型出口到了澳大利亞,華晨寶馬的 ix3 等電動車也出口去了歐洲等地。對于合資品牌粗口來說,貝嘉特絲 · C · 凱姆認爲這是一個額很好的機會,因爲中國的制造已經非常強大,這些出口的合資品牌的企業可以帶去新的技術," 這是可行的。" 貝嘉特絲 · C · 凱姆說道。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認爲,汽車行業正在其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變革,尤其是在電氣化和數字化方面。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發展,但是中國以及中國的客戶,他們的需求在其中發揮着關鍵的作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是發展迅速,而其他地區的企業遠遠低估了這種變化,作出了錯誤的預期。
"2022 年的時候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 25%,我們預計新能源汽車超越轉折點将比我們預期會來得更早。對高端市場來說,這種轉折點出現會在 2026 年。" 施睿哲說。
而在這種背景下,強化技術交流變得非常重要。" 對于我們而言智能網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目前正在跟當地的技術公司進行合作,希望能夠應對這一趨勢,并且尋求出好的解決方案。" 施睿哲表示,奧迪在中國正在需求更本土化的合作,推動産品和企業的轉型。而最終這種變化又會以中國爲起點擴散開來,并以此爲據點走向全球,成爲推動奧迪全球變革的力量。
薩克森汽車産業集群董事會成員 Michael Stopp 說到,德國以前發明了汽車,但是現在卻可以和中國一起繼續開發汽車。而作爲供應商代表的 Thomas R ü cker(其來自德國圖林根)表示,中德之間還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他每次來中國就會驚訝中國的發展迅速,但中德文化,中德的國情還是有一些不一樣。
" 所以很多事情有一個共同的目标想要促成合作,我們對于溝通的需求也是非常大。"Thomas R ü cker 說導。斯特凡 · 施魏策說我們有很多在有 50 多年合作的曆史,在未來我們也會有更大合作的空間,可以使雙方都獲益,應該要繼續深化我們的合作關系、夥伴關系。随着中國汽車在全球的市場的開拓,與歐洲這樣的摩擦會繼續出現,而中德汽車大會也讓我們看到了在碰撞背後,對合作的需求一直存在。
合作而不是對抗,仍将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