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向園,編輯 | 方展博
耐克阿迪中國區業績回暖,國貨運動鞋服的日子還好嗎?
李甯、安踏體育、特步國際近期相繼發布2023年上半年财報,我們不妨從中尋找答案。
從收入來看,三大國貨運動品牌均再創新高。其中,安踏體育(296.5億元)繼續領跑中國市場。它的體量相當于2個李甯(140.2億元)、4個特步國際(65.2億元),還是阿迪達斯(Adidas)大中華區營收(約131億元)的兩倍之多。
在上半年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卷土重來、經銷商銷售額飛升的背景下,國貨依舊扛打。不過,和去年安踏營收超越耐克中國、李甯領先阿迪達斯中國的成績單相比,表現還是有一定回落。
這三家的财報發布後,市場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映:安踏的股價漲幅10%以上;李甯跌幅超過20%;特步微跌3%。因爲李甯和特步都暴露出短闆:李甯增收不增利,特步的淨利率持續被拉低。
定焦制圖
如今,三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特步市值205億港元,大約是李甯(977億港元)的1/5,還不到安踏(2503億港元)的1/10。
盡管安踏領先,但在服裝紡織行業包括運動服飾這一波庫存周期裏,沒有哪一家企業是絕對安全的。當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開始反撲,現在也到了見真章的時候。
透過2023年中報,本文試圖探究哪家國貨運動品牌還能繼續高速增長?誰爲了穩住增長,犧牲了利潤?誰又能最快渡過本輪庫存周期?
誰依然堅挺?誰漲不動了?
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三大國貨運動品牌都保住了營收規模,收入分别是296.5億元、140.2億元、65.2億元,增速都在13%-15%。
和想象中的靠開店增加收入不同,今年上半年,隻有特步國際新增了一百多家店,安踏體育和李甯都在"砍店"。這說明國貨運動三巨頭靠的不全是線下,線上渠道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基數較大的安踏體育,營收同比增幅達14%,這裏面一半是靠"買"來的FILA(斐樂)。
去年是主品牌安踏扛住了增長,FILA失速;今年上半年反過來了,安踏增速放緩,目前是6.1%,FILA扛起了增長的大旗,增速13.5%。從體量來看,安踏主品牌和FILA幾乎是齊頭并進,營收分别爲141億元、122億元,占比分别48%、41%。
FILA銷售回暖速度快于安踏主品牌,和渠道特性有關。安踏還在DTC(直接面向消費者)渠道轉型的過程中,也就是加大直營門店占比;而FILA的渠道策略是,整合線下門店、主抓電商渠道。财報提到,FILA在短視頻及直播平台的增長迅速;同時,門店數量繼續減少,而且沒有大幅擴張的規劃。
一位接近安踏的運動鞋服從業者告訴「定焦」,市場對下半年安踏體育的增長預期,将放在第一梯隊的安踏主品牌和第三梯隊的成長性品牌上。
具體來說,一是看安踏的DTC轉型,能搶到多少消費複蘇後的增量,二是看旗下品牌始祖鳥的發展潛力,以及安踏體育如何謀劃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Amer Sports)的下一步發展。财報顯示,亞瑪芬的收入同比增長37.1%至132.67億元,同時淨虧損5.16億元。此前有市場傳言稱,安踏體育或推動亞瑪芬上市,以擴大融資渠道。
被消費者認爲"越賣越貴"李甯,此前的營收增速一直高于安踏體育,今年上半年,13%的增速略遜于安踏體育,主要原因是兩點:品類方面,目前格局是五成靠鞋、四成靠服裝,但原來扛大旗的鞋類增速沒那麽快了;渠道方面,李甯七成收入依賴線下渠道,包括特許經銷(批發)和直營銷售,恢複還需要時間。
李甯(包含李甯核心品牌、童裝品牌李甯YOUNG)走的單品牌路線,未來的增長靠什麽?從它加大研發投入和開發直營渠道來看,是寄希望于功能性産品和渠道優化(弱化特許經銷、強化直營零售),前者可以帶動價格帶上移,後者則是希望優化利潤率水平。
李甯和安踏都在經銷轉直營,不過,一位經銷商告訴「定焦」,李甯轉直營的态度沒那麽徹底,需要的時間更長。目前,李甯依然有約半數收入來自經銷渠道。
體量最小的特步國際,增速下滑反而最明顯。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速降到14.8%,結束了之前接近30%的"猛漲",這也特步與安踏、李甯的差距越拉越大,和排名第四的361度(今年上半年營收43.12億元)差距縮小。
安踏的标簽是多品牌、多元化,李甯主打"國潮",在"夾縫"中的特步走的是兩步棋:第一步棋,搶占跑鞋标簽。特步一直靠賣鞋帶動大盤,今年上半年,鞋類收入同比增長15%至39億元,增速在三家中較高。
專業的跑鞋産品能幫特步打開800元甚至更高的價格空間,但顯然還不足以帶動整體價格帶的上升,2019年起,特步開始走第二步棋,效仿安踏"買買買",一口氣買下四個品牌。
目前它的收購戰略還沒到收獲期。收購來的品牌被劃分爲時尚運動分部(蓋世威K·SWISS、帕拉丁PALLADIUM)和專業運動分部(索康尼SAUCONY、邁樂MERREL)。今年上半年,專業運動分部收入翻倍,漲到3.4億元,但隻貢獻了5%的收入;時尚運動分部收入貢獻隻有一成。
今年上半年,三大國貨運動品牌中隻有特步還在全線拓店,目前門店總數八千餘家,排名第二。"特步是把2023年的增長點寄希望于線下銷售,以及跑步賽事回歸。"一位接近特步的從業者對「定焦」分析。特步從2008年開始贊助馬跑步賽事,财報中特别提到,2023年共贊助了10場馬拉松賽事。
誰依然賺錢?誰最會省錢?
當耐克阿迪重新重視中國市場,三大國貨運動品牌還能保持不錯的增長,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信号。但這不能代表它們還可以繼續吃着"國貨"紅利。
阿迪達斯CEO就在今年8月的第二季度電話會上稱,預計下半年公司和整個行業的折扣都會增加,大中華區的促銷活動特别明顯,都是爲了清理市場過剩庫存。
進入2020年以來,安踏們爲了穩住增長,都在加大折扣力度,平均7折以下,雙十一前後"折上4折"也并不罕見。今年上半年,打折的同時也在提高銷售費用,這些最終都傳導到了利潤表上。
利潤方面,除了安踏體育,另外兩家都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财報顯示,安踏體育的淨利同比增加39.8%至52.6億元,淨利率17.9%最高;李甯的盈利能力波動最大,淨利21.21億元,從2020年中報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淨利率15.1%次之;特步淨利6.65億元,淨利率下跌到10.2%,和安踏李甯繼續拉大差距。
增收不增利,李甯表現得最爲明顯,毛利率和淨利率都處在2021年以來的低點。
李甯的毛利率曾在2021年上半年大幅上漲到55%,今年上半年又回落到48.8%。成本和折扣都會影響毛利率。不過,李甯作爲國内市場前五、國貨第二,規模體量足夠大,成本對它的影響不至于這麽大。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加大折扣所緻。李甯财報中沒有公布折扣率,不過提到,爲促進消費,增加了線上渠道和零售終端的折扣力度。
加大折扣的同時,李甯也沒控制住費用,銷售開支、員工開支、研發開支都在增加,直接導緻淨利率降到15.1%。不過,因爲李甯手裏的可支配資金高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利息就貢獻了2.4億元,淨利率下滑幅度不算太大。
特步國際則主要差在淨利率水平上。10.2%的淨利率相比去年同期,雖然隻下滑了0.2個百分點,但對比來看,隻有安踏體育的一半左右。
原因除了定價偏低、毛利率(42.9%)本身就低以外,還因爲今年上半年,特步爲了清庫存,多拿出5億元促進銷售,銷售費用率上升到23.2%,拉低了淨利率。
在收入體量的巨大差距下,特步在如何花錢這件事上,陷入兩難。
如果加大投入,而且是在收入增速難以維系的情況下,費用的一點波動,都會拖累淨利。
但如果僅維持現狀,恐怕會落得更遠:比如,銷售、研發費用率和對手相差不大,但絕對值被"吊打":特步拿出15億用于銷售,安踏和李甯分别花了100億、40億;特步研發費用占比2.7%,高于安踏(2.3%)和李甯(2.1%),但花出去的1.75億研發開支,隻有安踏(6.7億)的1/4、李甯(5.9億)的六成。
也就是說,對手花了更多錢打廣告、搞研發,理論上,品牌知名度更高,産品力更強,也就能換來更高毛利,投入更多錢進行下一輪的營銷和研發。
三家中,安踏體育的表現更穩健一些:今年上半年,毛利率穩定在63%;并傳導到了利潤端,淨利率上漲2個百分點至17.9%。
安踏主品牌和FILA的毛利率(分别是55.8%、69.2%)都有小幅上漲。在打折的背景下穩住毛利率,主要歸功于主品牌安踏近幾年的DTC轉型。
一個例證是,安踏的DTC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49.7%漲到了57.1%,同時,主品牌安踏在安踏系的毛利率上漲幅度最高,中和了"所有其他品牌(主要是迪桑特和可隆)"的毛利率下滑。這其中的邏輯是,當越來越多門店轉爲DTC模式,直營門店占比提高,就拉高了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淨利率之所以被拉高,還因爲今年上半年安踏體育瘋狂省錢。除了不好調整的員工開支之外,它嚴格控制了門店開支(店鋪租賃相關費用)以及銷售費用,尤其是廣告開支(包括廣告及宣發開支)半年砍掉了5億元。
誰最先走出庫存低谷?
說到底,國貨運動三巨頭削尖了腦袋賣貨,或是打折促銷,甚至不惜犧牲利潤,都是爲了去庫存。
庫存壓力是整個服裝紡織行業包括運動服飾一個階段性的困境。庫存危機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催化下出現過,當時中國體育市場經曆了一段非理性增長,業内普遍過高預估了市場行情,國内的主要運動品牌也都在跑馬圈地式開店,導緻2012年-2015年爆發庫存危機。
2021年-2022年,運動服飾品牌再次出現大量的庫存積壓。當時有兩個大背景,國潮紅利催化,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同時各家由于擔心供應鏈問題影響銷售開始加大庫存儲備,但後續的線下消費幾度停滞、以及大衆的消費能力受損,讓各家開始背負沉重的庫存包袱。傳導到2022年底,三家的存貨情況開始擡升、庫存周轉惡化。
市場分析,這一輪庫存周期在2023年會進入尾聲,那麽,從半年成績單來看,三大國貨運動品牌的大手筆打折和營銷有用嗎,去庫存的效果如何?
僅從去庫存這一項來看,安踏的力度更大,存貨情況和存貨周轉天數,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轉:存貨降到65億元,存貨周轉天數降到124天即4個多月(去年同期是145天)。
但在行業裏,安踏的庫存最龐大,平均存貨周轉天數一直處于高位:存貨相當于李甯、特步國際的3倍;周轉天數2.5倍于李甯。這與安踏主品牌的DTC轉型有關,DTC模式更便于渠道管理,但也會背負更多存貨。
三家中,李甯的庫存周轉天數最健康,一直控制在2個月以下(目前是57天),存貨情況保持低位,壓力相對較小。
特步一直給外界周轉高效的印象,但今年上半年的周轉效率有所變慢:存貨增加到24億元,存貨周轉天數增加到将近4個月。
要觀察運動服飾企業去庫存的趨勢,不能隻看庫存結果,這一指标相對滞後,還需觀察财報三張表。因爲庫存的危機往往是從資産負債表惡化開始的,并進一步影響利潤表,當流水下降、折扣加大,又會導緻現金流量表惡化。
如果庫存周轉效率低,庫存積壓,首先會影響回款,這直觀地反映在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和淨利的比值上。這一指标也側面反映出一家公司在産業鏈上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安踏該指标進一步上升到191%,在頭部品牌中處于高位,說明在去庫存周期中,安踏的經營現金流在改善,銷售商品花出去的現金流少,收到的現金流多,公司在産業鏈中有比較強的話語權;相比之下,李甯爲91%、特步爲40%。
把時間線拉長,在本輪庫存周期裏,安踏從2019年起整體處于上升趨勢,李甯和特步則是波動下滑。
庫存管理仍然是短期内各家的重中之重,是市場關注的核心指标,也是一家企業彎道超車的"捷徑"。
運動鞋服的庫存周期影響股價走勢。從上一波庫存周期來看,誰更快解決庫存問題,股價就能充分回調,市場格局也會随之生變。安踏就是在2008年北京申奧成功後,2012年-2015年的庫存周期裏,優化運營管理,随後幾年的股價漲幅都高于李甯,并慢慢超越當時的領頭羊李甯的。
今年以來,安踏、李甯和特步的股價"每況愈下",從今年2月初的高點(股價分别爲124港元、82港元、11港元)一路下行。2023年中報公布以來,股價的波動也反映了市場對各家庫存情況的反饋情況:安踏股價一度漲幅超過10%,目前88港元;李甯跌幅超過20%,目前37港元;特步微跌3%,目前不到8港元。
下半年還有雙十一,如果下半年行業景氣,國貨運動服飾品牌可以靠大促清一波庫存。不過,最新财報告訴我們,大促或是降價清倉或許能換來增收,但不一定能換來盈利,而當耐克、阿迪的産品打折都成了常态,國貨運動品牌要想盡快走出庫存困境,一切還要看渠道和産品上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