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内娛明星終于可以在時裝周和各種活動上盡情搖曳,又到了我們對明星品頭論足的好時候了。
進入 2023 年以來,從《狂飙》的安欣高啓強之争,到《光淵》的張新成付辛博耽改适配度,從《重紫》的楊超越徐正溪與《星落》的陳星旭李蘭迪 PK 誰更不仙俠,到《夏花》言承旭的意外契合,選角問題似乎出現在每一次的影視劇争議中。
從前我們,都是以 " 角色如何去挑選演員 " 的角度探讨,今天咱們反過來,從明星和明星團隊角度出發,聊一聊 ta 們會因爲什麽選擇一個角色呢?
聲明在前:配圖并非一一對應關系,不要過度解讀
1
偶像明星
偶像明星選角色,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非常重要。
職業的初始階段,選角色目的比較單純。吃偶像這碗飯,好時光就那麽幾年,不能在青春正好的時候上位成功,那基本就可以江湖再見了。所以 " 被關注到 " 這件事,比什麽都重要。
背靠資源的偶像明星,要麽會選擇平台高評級、高關注度的項目,演不了一番二番,三四番也願意接受。萬一能豔壓男女主,那就賺大了。
要麽選二三四線偶像劇的主角,就算大多數都質量平平鮮少黑馬,但起碼出場戲份多,有表現空間也有炒作餘地,可以積累本人在平台的數據,爲未來拿下更大餅做準備。
待時機成熟,知名度提升,就可以去死磕 S 級别的主角了,上位路徑清晰可複制。
壹心運作李現,浩瀚星盤運作鄧倫,傳遞娛樂運作趙露思和張淩赫,都是這個選角思路。
等到了選擇權較大的階段,偶像明星選角色的雜念就多了起來。
首先,自己在平台的評級是必須要維護住的。所以鮮少有大明星會選擇小項目的角色,哪怕真的看中了,項目也會因爲 ta 的加入而分分鍾升級,升級不見得是壞事,但升級過程中就會有太多外力幹擾到這個原本不俗的項目,最後項目很可能面目全非,縱然成功,品質上也與初始狀态相差甚遠
其次,商業價值也是這個階段的明星一定會考慮的問題。正劇聽起來逼格高,但現實主義屬性大多會嚴格制約角色的外形,若有《人世間》這樣的熱度也就罷了,然而多數正劇因爲缺乏娛樂屬性話題,常常是平平無奇毫無聲息地播完,對明星而言,就是 " 熱度 " 和 " 時尚度 " 雙失。
畢竟,《幸福到萬家》常有而《風吹半夏》不常有。
角色外形因素,是百分百會被納入偶像明星選角考慮的。從商業價值的角度思考,不少偶像演員哪怕在各種正劇裏也要突兀地全妝出演,也實在是不足爲奇。
去時裝周刷一圈時尚感,當然也能提升時尚形象,但這終究比不過熱播期從短視頻到熱搜榜那狂轟亂炸一個月的 " 美美美 "" 帥帥帥 " 視覺沖擊,所以很多明星哪怕已經獲得了進階更高水準劇集的江湖地位,依然舍不得放棄低端偶像劇領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維系商業價值。
類似楊紫、張晚意這種原本在正劇圈也已經出頭的年輕演員,看似一意孤行般一頭紮進偶像劇領域,也明顯有商業價值上的考量。
另外,越來越多明星也會順着粉絲的期許去選角。
偶像劇拍久了,粉絲多少也會意識到演技模式化令自己出去吹牛不夠有逼格,那就選部正劇安撫下事業粉,表達自己也有轉型之心。
但偶像明星在正劇裏可沒那麽容易扛住且出彩,且心心念念 " 正劇轉型 " 的粉絲自己也并不是真正喜歡正劇,幾部下來粉絲都要流失了,于是固粉吸粉還得靠回頭繼續偶像。
在具體選擇上,很多大家想得到想不到的因素,也都會影響偶像明星選擇角色。
片酬不用多說,不過如今限薪嚴重,過于離譜的片酬不會出現,過于明顯的純賺錢選擇也減少了許多。
對手演員也會嚴重影響抉擇。在對手演員已定的情況下,對方咖位大小、好不好合作、演技如何、外貌是否匹配、會不會撕番、有沒有配合炒 CP 需求,都是考慮要素。
比如酷愛合作熟人的某大花、純顔控的某小花,對手演員都嚴重影響她們的選擇。
苦不苦累不累,也是很多偶像明星甚至大演員的衡量指标。軍旅戰争題材拍下來,吃足幾個月的苦,一般都會選部都市劇輕松一下。
很多生花曾答應得好好的古裝劇意向說飛掉就飛掉,都是因爲正在拍的這部古裝累到了。
至于劇本質量如何、主創水準如何、角色人設發揮空間如何、角色與個人特質是否匹配,并沒有觀衆和粉絲認爲的那麽重要。
一方面是因爲明星及團隊在這些方面的判斷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貴圈項目時刻變動,一個項目籌備選角時、開機時甚至開機後,都有可能發生各種導緻項目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明星的角度,與其考慮這些不确定性過強的因素,倒不如圖點實際的。
2
中生代與演技派
讨論完偶像派的角色選擇,大家可能有點糟心:難道什麽都比角色本身重要嗎?
可能真的如此。
那麽那些可被劃歸到演技派的大演員,以及已經累積了可供揮霍的江湖地位的中生代,ta 們的選擇也與角色無關嗎?
不好說。
到了這個階段,獎項是演員選角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
無提名的希望至少能刷得提名,有提名的希望能斬獲一個獎項,有獎的想刷滿貫,有滿貫的自然希望一個二輪。
如果你知道 " 三金挂零 " 是多麽戳傷陳坤及其粉絲的心,大抵就能明白這個階段演員對獎項的渴望。
所以明星出于類似考慮的選角,就會盡量去合作那些容易拿下獎項的主創團隊,和在評獎上占據天然優勢的主旋律影視。
江湖地位也是這類演員非常在意的事情。具體到角色選擇,該角色是不是叙事中的絕對主角?坊傳某位大花目前直接隻接絕對大女主的劇集,甚少妥協。
番位上能不能體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别以爲靠演技吃飯的演員就不在乎番位,實際上,在整個圈層都以番位評判咖位的氛圍下,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另外,角色本身在劇情裏能有多大的出彩空間?會不會有更出彩的角色和演員壓制自己,也都是這些演員會考慮的因素。
同組演員太差不利于自己發揮,同組演員太好又會影響自己的評價,個中尺度,非常微妙。
另外,不要以爲大演員就不在乎商業價值。朱亞文的荷爾蒙人設,爲他商業價值的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這個 title,顯然不是靠《法蘭西歲月》這樣的角色拿下的,而是《紅高粱》和兩部《北上廣》奠定的。
有這樣的例證在前,想博取商業價值提升的中生代和大演員,就會有意無意選擇那種能凸顯逼格的角色。
當然,這個群體對劇本水準的重視是遠遠高于偶像明星的。真正過硬的劇本和真正精彩的人設,多半能打動 ta 們,放低其他方面的要求。
這也得益于這個群體能讀懂劇本的能力。不然以偶像明星對劇本的判斷,那就是直接拉戲份比較多寡,看角色人設是否高大上,有沒有能讓自己 " 爆發 "" 炸裂 " 的場景片段,有沒有 CP 可供炒作。
這個群體裏,能扛劇的頂級片酬演員,一般都非常珍惜羽毛,甯缺毋濫,沒有好劇本好角色好班底,甯可休息等待,也不會随便演戲填充空檔。
因爲 ta 們對一部爛劇會如何傷害自己的地位心知肚明。金字塔尖的位置就那麽幾席,下面無數虎視眈眈的同輩後輩在伺機登頂,再穩固的江湖地位也經不住幾部表現不佳的作品消耗。
但也有不少演員并不謀求那個塔尖的地位,在要獎有獎要代表角色有代表角色的幾番沉浮後,選角色相對自由随心。高産之下,縱然演了不少爛劇,但因演員本人并沒有那麽風口浪尖,也不會被人過度批評。
整體來說,在内娛當下的環境裏,大演員與中生代可選擇的餘地其實并不大。雖然 ta 們經常被視爲品質的象征,讓大家對有 ta 們出現的劇集高看一眼,但類似劇集的數量本就不多,頭部的就更寥寥可數,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僧多粥少。
所以,當一個其他方面都很合适的角色出現,哪怕它有着年齡方面的問題——或者年齡階段遠低于演員年齡,或者要從年輕時代演起,那演員多半也會咬牙頂着 " 裝嫩 "" 超齡 " 的争議聲,演下去。
角色是演員的立足之本,但一個演員選擇角色的決策,卻往往把角色本身放在最後考量,這合理嗎?
對貴圈很大一部分人來說,合理。因爲 ta 們的職業落點是明星,而不是演員。
演員,不過是實現明星夢的途徑罷了。
如果有一天,做網紅能在逼格、收入、粉絲量級和被追捧程度上遠遠超出演員這個職業,那我相信演員這個群體,就能留下一些真正熱愛表演的人了。
有時感覺,這一天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