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 AI 生成
文 | 極客公園
多年來,中國汽車産業一直在追逐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标:由大到強。
這一目标的關鍵突破口在于新能源汽車。從 2015 年開始到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一直居全球第一,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 887 萬輛,占全球新能源銷量的 63.5%。
在這場大變革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嶄露頭角,給人一種蓬勃發展的印象。然而,在幕後,這個行業的發展過程卻飽含着不尋常的坎坷,涉及技術創新和市場競争的多個層面。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的新書,還原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 20 餘年的關鍵事件 | 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
最近出版的《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一書,作者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詳細梳理了當時産業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思路,以及這場冒險之旅的不尋常經曆。就如同賽道上的曲折彎道,既帶給人喜悅,又有着許多出人意料之處,引人深思這場中國汽車的探險之旅。
01 搶先發優勢隻是一種策略,不是目标
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有一招被稱爲「先發策略」——即在其他人之前進入市場,搶占先機,那麽在其他競争者還在搞摸索的時候,你就有機會獨享一片蛋糕。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亞迪。2003 年,通過收購一家擁有轎車生産資質的公司——秦川汽車,比亞迪開始了在汽車領域的征程。一開始專注于燃油汽車,正好趕上中國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好時機,成功站穩了腳跟。
同時,它還是國内最早押注新能源汽車的公司。從 2008 年 12 月,比亞迪的第一輛新能源汽車 F3DM 下線;到 2013 年,搭載第二代 DM 混動技術的秦亮相;2018 年,搭載第三代 DM 混動技術的全新一代唐下線;到 2020 年 7 月搭載刀片電池的「漢」上市。
比亞迪爆款車型漢 DM-i | 圖片來源:比亞迪
當 2020 年左右,新能源汽車奇點來臨的時候,比亞迪可以說是當時唯一一家做好準備的車企。它在産品、渠道、供應鏈上都有充分準備,同時抓住了技術和成本的核心。
最終,比亞迪成功地占領了市場的最大份額,遠遠領先于競争對手。2023 年全年,比亞迪累計銷售 302.4 萬輛,同比增長 61.8%。這個數字不僅讓比亞迪成爲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冠軍,還成功跻身汽車全球銷量前十榜單,位列第九。
不過,争取先發優勢隻是一種策略,而不是最終目标。在汽車行業,真正的關鍵在于快速适應市場變化,滿足用戶真實需求。
曾經的明星車型——北汽 EU260 | 圖片來源:北汽藍谷
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北汽新能源(如今的北汽藍谷),它曾是比亞迪的強勁對手,甚至在名氣上超越了比亞迪。在 2013 年到 2019 年的 7 年裏,北汽新能源一直保持國内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2017 年更是超越了特斯拉全球銷量。
書中提到,北汽新能源初期成功的秘訣在于,抓住了北京等城市出租車更換電動車的機會,最早體驗到了 To B 服務的甜頭。可惜,在向 To C 服務轉型的過程中,它有點掉隊。
2019 年,北汽新能源汽車銷量曾達到 15 萬輛的高點。但接下來,面對産業大變革,北京新能源在适應調整時出現了起伏。2020 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驟降至 2.6 萬輛,同比下降 82.79%,産量更是明顯低于銷量,顯然庫存壓力山大。然而,2021 年銷量微增 0.82%,2022 年雖然以 92% 的增長率迎來了複蘇,但勢頭已完全不及當年。
随着汽車行業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入發展,許多傳統汽車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原有的整車産能和傳統驅動系統産能成爲掣肘,而與智能網聯技術相關的人才匮乏。傳統汽車企業的科層式組織結構、垂直型産業鏈管理和營銷模式,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适應性成爲企業生存的關鍵。
02 逆襲背後不僅有坎坷,甚至有生死時刻
近十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經曆了一系列關鍵時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 2020 年,成爲行業發展的「奇點」。在 2009 年到 2019 年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從 0% 一路攀升到 5%。然而,接下來的三年,新能源滲透率飙升至 13.4%、26.7%、35.7%,發展速度遠超預期,甚至讓蔚來汽車的李斌感慨「比我想象的要來得早」。
然而,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着坎坷,甚至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經曆生死時刻的事情有過幾次。尤其是 2016 年的「騙補」風波,成爲了一道巨大的坎,對新能源汽車的勢頭造成了巨大沖擊。
事實上,爲推動新興産業,政府采用各種支持方式,包括财政補貼,是一種全球通用的做法。美國、歐洲、日本等地也一直在實施各種激勵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然而,在 2016 年初,「騙補」事件爆發,一些企業被爆出趁政策漏洞,騙取國家财政補助資金,給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緻命的打擊。在書中,作者還原了當時的情形,社會廣泛譴責這種行爲,對政府的财政補助政策也産生了懷疑。
《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一書還原了「騙補」的真相:并非媒體報道的超七成比例,而是存在于部分地域、部分企業和部分車型。相關部門随後堵上了政策漏洞,并對涉事企業進行了責任追究。這裏雖然沒有詳細描繪中間的決策過程,但其中肯定充滿了各種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曆程中,2013 年是另外一個生死時刻,這個節點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回顧 11 年前的 2013 年,那時是「十城千輛」試點示範工作結束的時刻。該項目于 2009 年啓動,計劃在全國每年推廣 10 個城市,每個城市投放 1000 輛新能源汽車,通過提供财政補貼進行示範運行。
然而,到了 2012 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數量僅有 2.78 萬輛,其中 80% 是公交車,而同年汽車銷量已經突破 1900 萬輛。可見,新能源汽車運營規模不足汽車市場份額的 1%,「十城千輛」最初的預期嚴重落空。
與此同時,書中還寫道,2013 年是政府換屆之年,新一屆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态度至關重要,這一年決定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命運。在政策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前行,還是讓市場主導?政府是否應該繼續給予購車用戶補助?
最終,在經曆了整整 9 個月的政策空懸後,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的新補貼政策陸續出爐,首批 28 個推廣應用城市也确定了。雖然補助标準基本延續了「十城千輛」試點時的标準,但逐年采用「退坡」形式遞減,最終在 2020 年底完全取消。
同時,爲了推動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财政部還特别增加了相關資金補助。此外,不再限制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城市數量,全國範圍内展開推廣工作,對地方政府提出了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明确要求。
2013 年,标志着新能源汽車從産品導入期邁入了成長期。這一年,伴随着政策的明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開始蓄勢待發。
03 純電驅動≠純電動
如今,新能源汽車在路上越來越多,但很多人經常把純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混爲一談。有些地方過去長時間隻對純電動車發補貼,對其他新能源車型不予理睬,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國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計中,早就定下了「三縱三橫」的技術路線。其中的「三縱」,就是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這三種車型。
随着時間的推移,政策有所調整。像豐田、本田爲代表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被拿出了新能源汽車的行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深度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有點像雙胞胎,都得搭載兩套動力系統,但它們的玩法有點小不同:深度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是以傳統發動機驅動爲主,不能由外部充電樁爲電池充電;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是以電動機驅動爲主,可以利用外部充電樁爲電池充電。
作者描述了這一調整背後産業政策制定者的幾點考慮:
首先,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在深度油電混合動力技術上可謂是領頭羊。豐田的普銳斯油電混合動力轎車早在 1997 年就開始玩兒了,一直玩得風生水起。到 2011 年底,全球深度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已經超過 450 萬輛,其中豐田貢獻了 350 萬輛。這不禁讓很多汽車公司感歎:他們的技術壁壘這麽高,隻能另辟蹊徑。
豐田普銳斯塑造了「豐田 = 混合動力」的印象 | 圖片來源:豐田
其次,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是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一大考慮。雖然深度油電混合動力車能省油,但它畢竟還是得靠油。對于大中城市而言,燃油汽車排出的尾氣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依然存在,所以控制燃油汽車、大力發展電動汽車是大勢所趨。
最後,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主要是由于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不足。如果一味追趕深度油電混合動力領域,可能導緻與國際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在新能源的發展策略上,必須做出一些取舍,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所以,考慮到這些因素,經過反複讨論,行業人士達成了一個共識:将深度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歸類爲「節能汽車」,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歸類爲「新能源汽車」。2012 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明确表示,要朝着純電驅動的方向發展。
這裏有個小插曲,當時不少人對這些專業名詞摸不着頭腦,一直搞混「純電驅動」和「純電動」。「純電驅動」和「純電動」隻差一個字,但含義卻大相徑庭:純電驅動就是說汽車主要靠電動機,不太依賴發動機,這不僅包括純電動汽車,還有插電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隻不過,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使用的發動機和燃料電池汽車的電池堆,主要是爲了發電,而不是直接驅動汽車。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像賽車場上的黑馬,逆襲之路波瀾壯闊。從「十城千輛」計劃,到「騙補」風波,再到新能源汽車的拐點,每個關鍵時刻都是産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隻是冒險的開始,新能源汽車的冒險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