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407- 韓國地名抄中國
作者:圖南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大家夥兒别忘了給地球知識局加上星标,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去過韓國的遊客或許會對韓國的一些地名有印象,其中有不少是跟中國重名的,諸如海南、梁山、晉州、麗水,活脫脫一個翻版小中國。
說是出了國,好像又沒完全出國▼
這反映出在過去千百年來,東亞國家間來往密切,文化交流頻繁的曆史。古代半島上的政權尊奉儒學,樂律同和,士大夫們甚至以自己能夠記誦中國古典文學裡面的章句而自豪。這些半島上的地名,也承載士大夫們對詩句裡描繪的詩文意境的向往。
學中國儒學,我驕傲!
給自己國家也起個中國地名,我驕傲!
(圖:wiki)▼
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半島上有諸多地名跟中國的地名相同。
溫馨提示:我局有個中國城市組(微信群),喜歡跟城市相關話題的朋友們别錯過文末的加群方式哦!
讀書改變命運
接近兩千多年前的朝鮮半島一分為三,東南部分是小國新羅。
由于當時朝鮮半島上并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和人交流都是刻木為書,說得具體點就是在木闆的邊緣處鑿擊幾個口,根據不同排列順序來記載信息。結果就是國王不僅要成為一個善于治國的君主,還要當個熟練的木工,對行政管理造成了諸多困擾,發明文字是當務之急。
新羅、百濟、高句麗
(476 年高句麗鼎盛時期的朝鮮半島)▼
半島的前三國時期,新羅人意外從鄰居高句麗人和百濟人那裡意外得知,西方某國的人們不僅穿得好看,還會寫字寫詩,決心虛心向學,抱緊大腿。
新羅文學大家崔緻遠就曾赴唐留學
待了十多年後以唐朝使節的身份歸國
(崔緻遠 圖:wiki)▼
公元 381 年,新羅随高句麗出使前秦。565 年,新羅王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冊封,并在 660 年和 668 年,與老大哥唐朝合力把隔壁的百濟和高句麗都滅了,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
668 年又與唐朝斷斷續續打了 7 年後
朝鮮半島進入了南北國時代▼
慶州國立公園,保存有新羅王朝的曆史文化遺産
(圖:壹圖網)▼
然而,随着地盤逐漸變大,他們發現此前半島居民根本沒有命名地名的習慣,地名管理混亂不堪,導緻人流物流無法準确抵達。
所以統一戰争之前的 514 年,新羅人選中自己山頭裡一條名叫阿石村(今韓國安康)的地方,有樣學樣地把這裡定為 "京城",拉開了整頓版圖地名的序幕。但是要憑空想出這麼多地名,誰都有壓力,于是到了 757 年,景德王幹脆就從老大哥那裡 " 借 " 了一些地名。
除遼金外,唐朝、渤海國、新羅也有類似的五京
新羅的五小京制度,比唐朝、渤海國的五京制還早一些▼
他們在行政區的劃分上照搬西方大哥的州郡體系,設置九州。許多地名今天還保留,例如當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還被升級為廣域市。另外還有如廣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慶尚南道)等一大批中國特色的地名。中國人看了,或許會心一笑。
不過跟中國地名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而來不同,半島上的地名完全是統治者簡單粗暴地安上去的。
另一種九州了解一下▼
除了居民點的名字被強行起名以外,有些山峰因為長得太高太招眼也不能幸免。
看着中土文人墨客都對自己的 "五嶽" 津津樂道,新羅人理所應當覺得自己也要有五嶽,不然太沒文化了,于是就誕生出了" 新羅版 " 五嶽。
" 東嶽 " 在中國指的是泰山,到了新羅就變成了吐含山、" 西嶽 " 是雞龍山," 南嶽 " 是地理山、" 北嶽 " 則是太伯山以及 " 中嶽 " 八公山。這些土味地名體現了新羅勞動人民簡單質樸的優良品格。
五嶽也來一套▼
等新羅滅亡以後,新生的高麗王朝接手了一個已經有模有樣有文化的國家,對中土的崇拜與日俱增,在對待地名問題時,也從簡單的效仿命名到學會了避諱。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章太後的父親名字裡帶有一個 " 通 " 字,所以江南的通州改名為崇州(今江蘇南通)。這個消息傳到了距離汴京城直線距離一千多公裡的高麗,高麗人也将自己境内的通州改名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
行政技術上一直學得有模有樣▼
此後,但凡有遇到宋人對皇室避諱,契丹人避諱和孔聖人避諱,高麗都會改自己城市名稱避諱,這多少有強行給自己加戲的嫌疑。
起名要有想象力
高麗末期社會崩壞,1388 年李成桂将高麗給 " 端 " 了,但是他自己并不登基,而是扶持了高麗的末代子孫上台,過幾年又把那人拉下台。李成桂這種做法說明他内心極為矛盾,自己滅了高麗想當王,但是又害怕名不正言不順,登基之後被天下共誅。
" 朝鮮國,即高麗。
其李仁人(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
...... 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圖:明代洪武年間出版《皇明祖訓》)▼
(供奉李成桂肖像的全州慶基殿 圖:wiki)▼
他需要一個 " 神 " 來當靠山,代表上天來讓他登基合法合理,老大哥自然是首選。
1392 年,李成桂拟定 "和甯" 和 "朝鮮" 兩個國号,然後擺出一副自己有選擇困難綜合征的樣子,馬上派使者跑到南京要朱元璋定奪。朱元璋原本讨厭這種篡權的事情,但他一貫不主張出兵朝鮮,最後批複:" 東夷之号,惟朝鮮之稱美 ",然後将 " 朝鮮 " 作為國号禦賜給李成桂。
大明對朝鮮的拉攏還是很有益處的
在明朝危急之時朝鮮也長期是堅定的盟友▼
得到大皇帝冊封,半島步入朝鮮時代,在 " 事大主義 " 的影響下,半島的地名迎來了新一步定名。
李氏朝鮮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政區 " 道 " 這一制度,将半島分為八道。為了進一步向大明看齊,朝鮮 " 批量進口 " 大明的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後按照 "同位置代入" 的方法命名半島不同城市。
今天的韓國政區名正是沿用了當初的 " 道 " ▼
比如半島南部出現了合浦縣、南海縣和全州府。合浦這個地名來自今廣西南部的合浦縣,以出産珍珠聞名。半島北部也出現了名稱相同的會甯和德州等地;半島中部則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溫州和桃源等地名。
合浦韓國分 " 浦 " 如今已被并入慶尚南道的昌原市
它曾經也同樣别号 " 還珠 ",也是一座港口城市
(左滑觀看 - 馬山港 圖:wiki)▼
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這個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地名則來自四川平昌縣,倒是和北京昌平沒什麼關系。
再比如南部地區
中國人來逛一圈,會發現很多城市名都眼熟▼
相對于以往統治過半島的新羅和高麗,到了李氏朝鮮時期,漢文化已經深入朝鮮士大夫的骨髓裡。1446 年,世宗大王李祹創造現在通行半島的諺文,并下令推廣。
《訓民正音》:" 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
(圖:heritage.go.kr)▼
但是當時士大夫極度厭棄諺文,紛紛上書指責諺文是讓朝鮮 " 近夷狄而遠中華 ",諺文也被他們稱為 " 螗螂之丸 ",而漢字則被稱贊為 " 蘇合之香 "。朝鮮的士大夫們以說漢語寫漢字為榮,争相用漢字吟詩作對,附庸中土風雅。而中土詩句裡描繪的那些秀麗美景,例如江南和名山,這些更是士大夫們朝思夜想而不可見的牽挂。
據說世宗大王自己也不用諺文
不過後人多認為世宗大王的這一舉措是正确的
(圖:《國之語言》)▼
中土遙遠,看不見那些承載千年的詩意的美景,士大夫們就在自己的地盤發揮想象力。
朝鮮的 " 兩班 " 子弟,看到全羅道順天都護府,山水奇麗,風光秀美,就把那裡稱為 "小江南"。而平安道成川都護府附近,剛好有十二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像極了詩句裡長江三峽巫峰景色,朝鮮詩人們就把那裡稱為 "巫山十二峰"。對于自己引以為豪的首都漢城,朝鮮士大夫就把首都附近地區定為京畿道。
最後,皇宮景福宮也要修得左右對稱。盡管景福宮屋頂不能用黃瓦,規模不能超過紫禁城。但是士大夫們都認為建築格調絕不能輕易認輸。
要學,就要一學到底
(底圖:google map)▼
地名不好都賴别人
1910 年,日韓合并。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為了斬斷朝鮮半島同中國的關系,同時也壓制朝鮮人複國的想法,日本強行将漢城改名為京城。
1938 年,李氏朝鮮的王族參拜靖國神社
(圖:wiki)▼
二戰後,朝鮮半島南北獨立建國,特殊的夾縫生存曆史讓韓國人心中蒙上一層恥辱,狹隘民族主義開始盛行起來,韓國掀起了地名 "去殖民地化" 和 "去漢化" 的浪潮。1946 年剛剛獨立的韓國将自己的首都定名為 " 首爾 ",但是漢譯名稱依然是 " 漢城 "。
1968 年,韓國樸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門
并将 " 光化門 " 三字用韓文書寫
2006 年用數字技術還原了漢字字體▼
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經濟飛速發展,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還舉辦奧運會,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脹,地名 " 去漢化 " 進入新的高潮。但是很多來源于漢文化的地名已經深入韓國人的生活,整個朝鮮半島的重要古迹和曆史建築上面的文字基本都是漢字,根本改不完。
别扭的韓國人:我們現在的優秀,都與過去無關
(首爾必打卡景點之一,光化門廣場)
(圖:shutterstock)▼
但 " 機靈 " 的政客們總能找到操作空間,他們認為改地名是最好煽動民族主義從而提高支持率的方式,于是一再鼓吹将地名 " 去漢化 " 擺在朝核問題相同的地位來處理。
2005 年,剛剛當選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正式提出要更改韓國首都的漢語譯名,從 " 漢城 " 改為 " 首爾 "。
不僅把首爾的漢譯名改了
還整治了市中心的清溪川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圖:wiki)▼
這一做法馬上招緻包括韓國國内學者在内的多方輿論的反對。反對原因其一就是必要性,漢城這個名字是幾百年前朝鮮國王自己命名的,現在覺得名字不好還隔着一片海洋賴上别人,根本沒有必要。
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
1394 年遷都漢陽,并将漢陽改為 " 漢城 "
(左滑觀看 -《東阙圖》 圖:wiki)▼
其二在于漢文化圈影響全世界十幾億人口,漢城這個名字都被叫了幾百年,突然改名的話會造成認知混淆,很多交通和旅遊名城都要跟着改變,大幅降低城市知名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到今天為止,華人圈裡很多人都不知道漢城奧運會和首爾有什麼關系。
漢城?首爾?傻傻分不清楚
想起那首經典的《手牽手》 ,都是時代的眼淚
(漢城奧運會開幕式 圖:壹圖網)▼
原因三則是讀音問題,作為一個首都,譯名要講究上口、響亮和清晰。" 漢城 " 聽起來清晰大氣,而 " 首爾 " 發音相對比較弱,況且從文化聯想來看," 首爾 " 這個名稱意思隻是首都,并不能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個曆史上千年的古老城市。
直譯成 " 首爾 "," 漢城 " 的曆史風韻蕩然無存▼
最後的原因則是改名連鎖反應," 漢城 " 改名之後,勢必會不斷有政客拿着 " 漢江 " 和 " 漢山 " 等中韓名稱說事兒,如果要改名,韓國人民生活就要徹底亂套了。
最後," 漢城 " 還是改名為 " 首爾 " 了。随着後來韓國國内教學界發現 " 去漢化 " 的嚴重後果後," 去漢化 " 運動開始偃旗息鼓。近年來,漢字教育在韓國教育當中有複興的趨勢,在一些跨國财閥中,會漢語的員工變得炙手可熱。
學學漢字,多了解了解漢文化
至少不會在一些習俗的來源上表現無知
(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的立春活動)
(圖:hani.co.kr)▼
至于那些半島漢文化影響下的地名,以及背後的曆史故事和文化教養,則待日後韓國人自己去直面吧。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中國城市組(微信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如果喜歡跟城市相關的話題,可以來【微信公衆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複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複,隻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複。隻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參考資料:
[ 1 ] . 張慧榮 . 漢語原創詞與韓國地名文化 -- 以首爾的地名為例 [ J ] . 求索 , 2007 ( 6 ) :3.
[ 2 ] . 何元元 . 韓國地名通名淺析 [ J ] . 中國地名 , 2012 ( 8 ) :3.
[ 3 ] . 李好 . 朝鮮半島上的 " 中國地名 " [ J ] . 中華遺産 , 2018 ( 9 ) :6.
[ 4 ] . 馬欣源 . 韓國地名的文化語言學考察 [ D ] . 西安外國語大學 , 2017.
[ 5 ] . 姚詩聰 . 從《朝鮮世宗實錄 · 地理志》看韓國漢江及相關地名與中國之關系——兼與楊萬娟女士商榷 [ J ] .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 2018 ( 1 ) :18.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Wikimedia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