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夏基石 e 洞察 Author 夏驚鳴
作者:夏驚鳴,華夏基石業務副總裁,首席戰略組織專家
來源:華夏基石 e 洞察(ID:chnstonewx)
績效管理通常被說成是世界級難題,一般來講,績效管理經常出現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員工績效結果與企業績效結果錯位——員工評價結果都很優秀,比如講都是 90 分以上,但企業許多期待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甚至是,員工評價很優秀,但企業的市場在丢失,競争力在下滑;或者是說,考核是一套,但企業想要的又是另一套(企業的戰略與現實要求)。
第二個問題是,貢獻衡量錯位——經常出現做多錯多,或者是貢獻多的比貢獻少的考核要差,或者講那些願意挑戰的人,設定目标較高,那些明哲保身的,制定的目标基本上都能實現。
如果是這樣的績效管理,那一定存在問題,那麽問題在哪裏呢?要解決這兩個錯位,關鍵是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1
做好目标管理,
實現企業要什麽,就考核什麽
企業要什麽就考核什麽,這句話很通俗,但要做到要什麽考核什麽,本質上是要做好目标管理。
考核之所以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既不是因爲指标有多神秘,也不是因爲考核流程有多神秘,是需要企業所有經理人員去做好目标管理,這是考核是世界級難題的困難所在。我們看看目标管理——企業想要什麽(公司的目标與戰略),我們的責任是什麽?那麽我們要做到什麽?我們現在又有哪些問題?那麽我們又應該做哪些事情?要做到什麽程度?誰來做?安排任務後需要督導過程,也就是講随時檢查溝通——做的怎麽樣?遇到困難如何群策群力?最後,大家都做得怎麽樣,如何評價每個下屬的貢獻?大家看看,如果真的把上述目标管理做好了,那麽就實現了企業想要什麽就考核什麽了,最後,評價每個人的貢獻也不是一個難題了。
所以說,企業做績效考核,不是把考核表設計出來就行了,是企業要從最高層開始,層層去做目标分解與實施目标管理全過程,而目标管理就是上段所描述的過程,其實,一個管理者很好地完成了上述過程,其實不需要什麽考核指标、權重、分數的考核表,也是能很好地評價下屬的。
爲了更好地理解 " 做好目标管理,實現要什麽,考核什麽 ",舉個例子來講 :
我在一家企業做咨詢,人力部總經理就把年度計劃和考核表拿來給我看,其中考核指标是這樣的:
1、招聘主管級及以上員工 122 人;
2、培訓 20000 人小時;
3、建立企業大學;
4、初步完善薪酬制度、招聘制度……
我估計很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考核表是這樣的。我看完就問,你們考核是不是都是 95、96 分?他回答說,确實是這樣;我繼續問,是不是大家都是差不多這樣的分數,都很優秀,但是企業關心的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老闆還對你們發脾氣?人力部總經理說,是這樣的,你怎麽知道?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 " 你們企業現在最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然後,我自問自答 " 你們現在最主要是三個問題:第一,新産業要迅速突破。該企業主業盈利情況很好,開始進行多元化,當年一個食品公司由建設轉入經營,這些新運營的業務能否快速實現市場突破,把錢賺回來,是最大的問題。第二,老産業人員臃腫,效率極低,需要提高效率。第三,建立由單一産業向多元産業進化的管理體系。
我再簡化一下,就拿第一個問題——新産業需要迅速突破來講——如果要實現新産業快速突破,人力部應該做什麽貢獻?是不是要快速的把經營班子招到位?把關鍵崗位序列如營銷序列人員迅速招到位?那麽,我們就按照這個要求制定考核指标,比如,3 月 30 之前,把經營班子招到位;4 月 30 之前,把營銷序列人員招到位。試想,企業是不是想要解決這兩點?當然是,那麽,再想想,假設這兩個指标是 100 分,年終考核一百分,說明什麽問題?企業想要的是不是解決了?
人力部總經理恍然大悟,對,解決了。我繼續講,其實不一定,比如說,到了 3 月 20 日,人力找了很多人,一直不合适,這個時候會怎麽樣?人力是不是會公關老闆——這些人都不錯了,趕緊選一個,好了,那就趕緊選一個,有可能真的選的人不合适,結果年底經營目标隻實現了 20%。原來盡快找到經營班子和營銷序列的人還不是公司最終想要的,而是新業務要實現經營突破才是公司最終想要的。那麽,我們把考核再變一下,比如說,食品公司目标達成率百分之七十以上,50 分;3 月 30 之前經營班子招到位,30 分;4 月 30 之前營銷人員招到位,20 分。那麽,人力考核 100 分,這個時候,企業想解決的問題就是真的解決了。
這就是目标管理,就是企業想要什麽就考核什麽。當年,我定義了三個概念:" 食品公司經營目标達成率 ",是 KPI, 叫關鍵績效指标,這是結果;在規定時間招到人,叫 KTI,關鍵任務指标,T 是任務;另外有些基層員工,考核他的行爲就可以了,叫 KBI,關鍵行爲指标,導向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關鍵行爲。想想 KPI+KTI,這和 "OKR" 模型有異曲同工之妙 ,"O" 是目标,"KR" 可以理解爲關鍵任務成果,這個模型内容就是,這件事最重要達到什麽結果?要達到這個結果,要做哪些關鍵任務,這些任務要達成什麽樣的成果?
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解決了我們想要什麽,才去考核什麽的問題。所以我們做績效,一定要先梳理戰略,設計戰略地圖,并組織各個部門做目标分解。這樣做的考核,如果考核的結果優秀,那說明企業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而一些企業的誤區是設計一個指标庫,然後從指标庫裏找指标,或者是人力部門來設計所有考核表,最終造成了考核的和想要的成了兩張皮。
2
對标過去、對标競争對手,
才能保證考核是真正在讓企業進步
多做多錯,敢于挑戰卻吃虧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是貢獻怎麽衡量的問題。貢獻的衡量關鍵在于對标:與目标對标、與過去對标、與同事對标、與對标對手(行業水平)對标。與目标對标,目标往往是主觀的,而且容易讨價還價,但與過去、與同事、與行業或與對标對手對标是客觀的,尤其是與過去和對标對手對标,我們才能真正知道我們的績效是真績效,否則就會出現績效實質在下滑,但績效分數很高的錯位。
比如,張建國講過一個案例,華爲有一年一個區域業績在公司排名前五,比上一年增長了 80%,這個業績好吧,但是當年的考核結果是 C。這是怎麽回事呢?因爲這個區域,愛立信增長了 200%。世界級企業就一定要對标世界第一,要麽縮小與世界第一的距離,要麽就超越它。隻有對标,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對标過去,是自己和自己比,在不斷進步;對标競争對手,才能凸顯在行業裏自己的地位。如果我們考核都很優秀,卻讓競争對手超越了我們,憑什麽說自己優秀!所以,對标過去、對标競争對手,才能保證考核是真正在讓企業進步的,員工的績效貢獻才是真實的。
同事之間對标,也是很重要的,同事之間的對标,體現爲内部排序法,是區分同事間貢獻大小的方法。隻有真正區分了員工的貢獻,進行機會、物質和榮譽分配,才能真正激發内部活力。
3
比績效數量精确更重要的是導向明确
有很多企業在做績效管理時存在一個誤區——追求績效數量精确。除了計件、銷售之外,這是很難做到的,往往越追求精确,越不準确。有些企業甚至是考核分數 97,績效系數就是 0.97,96 分就乘以 0.96,這兩個人的差别就是 0.01 嗎?這一定是準确的嗎?當然不是準确的,但我們無法區分誰是 97,誰是 96,但我們一定能夠把排在前面 20% 的火車頭和排在後面 10% 的落後者是一定能區分出來的,爲什麽往往要用排序法,這就很容易基于戰略的貢獻導向進行區分,這樣的衡量,評價等級 S、A、B、C、D 很容易與貢獻相匹配。
另一個是,評估一個員工是由多種方式的,這更能體現 " 導向明确 " 的意義。
比如,我經常講華爲的奮鬥機制,其實華爲的奮鬥機制很簡單,就是導向明确。華爲鼓勵大家不怕艱苦,鼓勵大家去挑戰困難,那麽,派你去非洲你不去,好的,公司尊重你的選擇,但是,對不起,以後所有升職和股權激勵的機會,都和你沒關系了。這就是導向。
再比如說,我們怎麽形成 " 将軍輩出 " 的機制呢?那就是我們評估的導向是能夠将 " 将軍 " 選拔出來。比如講,将軍一定要能攻山頭,這個好評估,有的攻山頭是 " 任務性挑戰 ",把一個技術難題解決了,或者把一個困難重重的糾紛解決了等等;有的攻山頭是 " 系統性挑戰 ",比如,公司人力系統的成功變革與轉型,或者一個區域性爛市場成功突破;有的攻山頭是 " 事業級挑戰 ",成功将一個業務做活做大等。再比如講," 将軍 " 一定是那些 " 想幹事 " 的人,那麽如何衡量 " 想幹事 " 呢?就是兩個指标:敢于挑戰、敢于承擔。這個是可以評估的,遇到困難就興奮的人就是敢于挑戰,遇到困難就退縮怎麽講都不可能是敢于挑戰的,遇到問題就推卸、逃避,也是不可能是敢于承擔的。這就是導向,導向明确比數量精确要重要得多。
4
" 事前約定 " 與 " 秋後算賬 " 相結合
最後一個問題,要确保考核結果與貢獻結果相匹配,考核的與公司想要的相匹配,需要将 " 事前約定 " 與 " 秋後算賬 " 相結合。
前段時間很多公司都講 " 去 KPI",一個原因就是變化太快,或公司本身戰略不成熟,或者 KPI 本身就不是基于戰略思考,導緻事前約定的 "KPI" 不一定是公司想要的,結果 KPI 考核 " 綁架 " 員工行爲,在 "KPI" 與公司真正需要的成果相矛盾時無所适從,或者公司需要你幹這個事情,但是 KPI 裏沒有規定這個事情等等。即使 KPI 可以中途調整,但調整的管理成本是大的。那麽我們回歸管理的目的,就是激發大家奮鬥,激發大家攻山頭,激發大家做企業想做的事情,企業在實施績效管理時,需要将" 事前約定 " 與 " 秋後算賬 " 結合起來,特别是那些創新類、職能類、機會類的工作。" 秋後算賬 ",就是 KPI 沒有包含的事情,如果你主動去幹,到年底考核,也納入評價的範圍,或者不用事先設定 KPI,就用 OKR 的模式透明全年的價值創造過程,到年終再進行排序區分貢獻。現在很多創業公司說 " 去 KPI",其實是把 " 事前約定 " 變成了 " 秋後算賬 "。要攻哪個山頭公司也不知道,大家自己找,到年底來算。這裏還要講一點,配對排序很重要,這就是區分。比如排序分 ABCD,A 和 B 比 , 比它強加 1 分;A 和 C 比 , 不如它,C 加 1 分。最後就能排出來這個部門員工的貢獻順序了。" 秋後算賬 " 的結果運用也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就融入正常的評分中,另一種是可以設立諸如總裁特别獎,進行多元化激勵。
總結一句話,績效評價的本質是激勵員工貢獻,去實現公司戰略。績效評價一定要激發大家去做貢獻,激發大家實現公司想要的目标。要做好這幾個事情,就要關注這幾點:一是戰略牽引,需要什麽就考核什麽,這是個目标分解(戰略解碼)的過程。二是對标與改進,隻有對标我們才能衡量進步,不然分數很高而我們企業沒有進步。三是追求導向明确,不是數量精确,要進行有效區分。最後是要把事前約定和秋後算賬結合起來,目的是鼓勵大家去奮鬥。
當然考核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研發人員、基層員工怎麽考核,那又不一樣了。基層員工很簡單,隻要認認真真,沒有什麽差錯,該給獎金就給,不用太花精力。研發人員的很多工作成果無法衡量,一方面要按時按質完成任務的裏程碑,另外,研發的成果要實現市場成果,還有的是研發成果當下沒有反響,一兩年之後突然用起來了,讓企業發大了,也可以追溯等等。再比如說以前經常搞的 " 薪酬準确率 " 或者說 " 錯誤率 "" 報表及時率 ",這些日常指标價值并不大。指标一定是基于目标的分解,這些日常指标是他應該完成的,幹不好是扣分的。這叫扣分項,不是權重項。
所以,考核的原點就是鼓勵大家去做貢獻,去做企業想完成的事情,這是考核績效評價的本質和真谛。
最後,還要說一句話,績效管理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獎金分配,更重要的是績效管理就是管理,做好績效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能力培養,另一個,績效管理更重要的任務是幹部選拔,形成 " 将軍輩出 " 的機制。 (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