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江左三郎,原文标題:《中國人的精神痛苦,大多源自增長性焦慮》,題圖來源:AI 生成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焦慮情緒。
焦慮不是現代人的專屬情緒,哪怕是原始人,也會因食物、繁衍、安全和健康等四大基本需求而感到焦慮。
進入農耕文明後,社會上湧現了一批不事生産、衣食無憂的上層人物。他們身上沒有基礎焦慮,但是有增長性焦慮的。
所謂 " 增長性焦慮 ",是指爲了尋求某項指标的增長而産生的精神焦慮。
宋代以後的讀書人,畢生都很焦慮,夜夜都想着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考上秀才就想當舉人,考上舉人就想當進士,進士可以入仕當七品官,七品官想升六品,六品官想升五品,五品官想升四品,四品官想升三品,三品官想升二品,二品官想升宰相。
但這些都是士大夫群體的專屬遊戲,與金字塔中低層的民衆無關。對于奴隸和平民來說,還在爲四大基本需求而奔波一生。他們普遍相信宿命論,"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
可是進入現代社會後,增長性焦慮卻蔓延到了社會各個角落,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增長夢。
無處不在的增長焦慮
一句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坑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
自從 1977 年恢複高考制度後,高考就成了社會指揮棒,家長和學生都迷信 " 高考定終生 "。誰家裏要是能出一個大學生,那就是祖宗十八代的榮耀。
熱播劇《小巷人家》的許多橋段,都是圍繞高考焦慮設定的。
劇中最老實巴交的人叫莊超英,平日裏對父母百依百順,在外人面前也是唯唯諾諾,不争不搶,非常 " 佛系 "。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寸步不讓。
當得知莊圖南因色弱問題而被同濟建築系拒絕時,一向老實本分的莊超英居然玩起了小花招:從工廠裏借來色盲檢測卡,逼着兒子把卡片數字都背了下來。然後他帶着兒子連夜趕火車去上海,向同濟招生辦老師展現自己的視力。被同濟老師識破詭計後,他一面低頭道歉,一面也據理力争。
莊超英的妹妹莊桦林,已經在貴州混到了鐵飯碗,還一門心思想把自己的兒子向鵬飛送到蘇州讀書。爲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不惜抛棄自己的尊嚴,向大哥大嫂下跪求助。那卑躬屈膝的樣子,看着讓人心痛。
莊超英的鄰居宋瑩,更在乎兒子林哲棟的教育。爲了讓孩子上學方便,她用近乎無賴的方式,取得了棉紡廠的分房資格。雖然這個房子的居住條件,還不如他丈夫在壓縮機廠的分房。
當她搬進新房、得知鄰居家有個中學老師和兩個小學霸的時候,兩眼就放光,主動出擊,全面讨好鄰居,幫莊超英的妻子黃玲撐腰解圍,多次接濟吃不飽飯的圖南。
宋瑩的真心也換來了莊超英一家的真心。在莊超英和他的子女的幫助下,林哲棟從全班倒數變成了全班前三,後來還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
不過,《小巷人家》反映的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教育内卷化才剛剛開始。當時,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感還不算特别強,跟 21 世紀沒法比。
2000 年以後,随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大學的持續擴招,連底層家庭都開始做 " 大學生夢 "。
電影《長江七号》中,周星馳扮演的就是一個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堅持讓孩子讀私立學校的農民工。
筆者本人,也是從貧困山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爲了供養我讀書,我的父親不得不做最髒最累的活兒,不管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都堅持在工地上搬磚。爲了省錢,他每天還吃鹹菜配白粥。
而我認識的一些中産父母,爲了讓孩子讀一流名校,不得不掏空積蓄去買所謂的 " 學區房 ",或者耗費巨資讓孩子讀國際學校和海外高校。結果就是,家庭年收入雖然已經突破了五十萬元,但是夫妻兩人過得還像個農民工一樣。
家長的無限投入,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成績稍微下滑一點,就會感覺自己對不起父母和師長。如果沒考到名校,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
很多人會說這都是應試教育惹的禍,如果換成素質教育就好了。事情也沒那麽簡單,在打着 " 素質教育 " 旗号的學校裏,孩子的壓力反而更大了。
因爲以前的學生隻要搞好文化課就可以了,現在的要求是 "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你得有文藝和體育特長,手工作業和社會實踐也不能落下。
城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 " 全能型人才 ",然後給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一周 7X24 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孩子的剩餘時間全都被學習占據。
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不少孩子都出現了心理疾病。
讀書這麽辛苦,是不是讀完了就萬事大吉?錯,大錯特錯。
畢業後走進社會後,普通人就兩條出路,要麽打工,要麽創業。但這兩條路的難度都非常高。
在當前就業環境下,光是要找到并保住一份合法體面的工作,就耗光了大部分打工人的心力。
而那些處于薪資較高、當了小幹部的打工人,也不會就此滿足,就會想更進一步。但是對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的打工人來說,職場晉升之路何其艱難。苦苦尋覓而不得,精神必然内耗。
既然打工這麽累,我自己創業做老闆行不行?當然可以,隻要你想創業,沒人攔得住。
但現實情況是,90% 以上的創業者都過得很慘,每天一睜眼都得想一大堆讓人頭痛欲裂的難題:如何以最小代價拿到訂單,開單之後如何完成甲方的要求,項目執行過程中如何管住自己的員工,交付之後如何讓甲方準時付錢 ……
創業雖然比打工自由、相對容易實現富裕夢,但是對人的自律性要求也會更高。一般來說,在職場上表現不好的人,創業之路大概率也會失敗。
除了工作外,成年人還得操心家庭生活,包括前文所說的小孩教育問題、夫妻感情問題、家庭理财問題、社會關系問題等各種各樣的煩惱。
古人說," 貧賤夫妻百事哀 ",而如今中産夫妻乃至富豪夫妻也有數不盡的煩惱。因爲當代人普遍很貪婪,大家都抱着 " 既要又要還要 " 的心态。
增長性焦慮是如何裂變的?
增長性焦慮的根源,是人們心中的欲望和眼裏的光芒。
在古代,隻要是和平年代,老百姓是看不到人生增長希望的。社會上講究的是職業傳承,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官,農民的子孫世世代代種田,工匠的子孫世世代代打鐵,商人的子孫世世代代賣貨。科舉制興起後,階層壁壘稍微有所松動,出現了 "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的傳奇,但畢竟也隻是極少數人的 " 遊戲 "。
進入二十世紀,經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改造後,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哪怕是深山裏的農民,都會明白一個道理:父母的職業并不能決定子女的人生成就,底層農民也能養育棟梁之才。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上甚至出現了 " 代際反向淘汰 " 的現象:父母越有錢有勢,子女越容易遭受社會歧視;父母如果是貧下中農,子女反而會得到社會優待。階層上升的機會,向全社會打開。但由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差,社會上能養活的脫産人員還非常少。
改革開放以後,随着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各行各業各領域發展都處于井噴狀态。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和國企編制全面大擴容,跨國公司瘋狂湧入中國,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個體戶像細胞一樣極速分裂。
總之,非農崗位的供給量急劇增長,讓全社會看到了上升和進步的可能性。幾乎每個中國村莊或社區,都有靠自己的奮鬥在大城市混出名堂的案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村莊的有志青年,就會以本村的某某名人爲榜樣,大膽進城,拼命奮鬥,力求逆襲。
在個人發展激情爆發的過程中,媒體資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在沒有現代通訊技術的年代,農民的視野非常狹窄,會鬧出 "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的笑話,不知道外面世界長什麽樣的人,是不敢走出祖輩居住的山村的。
但是好在幾十年,國家不遺餘力地推動 " 通電通路通網絡 " 工程,讓每個農村都能看到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讓不少人都有了闖蕩世界的夢想。
近年來,随着智能手機、5G 網絡和互聯網産業的發展,老百姓的思維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哪怕是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留守兒童,也能通過短視頻平台看到大城市的精彩生活,自然生發出長大後向外闖蕩的念頭。
結語
增長性焦慮是人生奮鬥的能量之源,也是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精神動力。我們之所以能用四十年時間走完西方幾百年的發展之路,就是因爲所有人都相信 " 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各自的崗位上拼命奮鬥。
以房地産行業爲例,如果沒有對城市戶口、小孩教育和通貨膨脹的焦慮,中國老百姓就不會六個錢包重金購置房産,那麽中國房地産行業也就不可能有長達二十年的繁榮期。
但是,增長性焦慮的無限泛濫,也會帶來巨大的副作用,導緻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
根據《2022 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我國患抑郁症的人數爲 9500 萬,平均每 14 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此外,18 歲以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 30%,即約 2850 萬人。
人生如逆旅,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