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自《三重專注力》一書
作者 | 哈佛心理學博士 Daniel Goleman
麻省理工學院 Peter Senge 教授
編輯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一張圖化解沖突
孩子們發生沖突時,我們一般會怎麽做?可能會安慰他們冷靜下來,或者趕緊分開他們,或者要求他們向彼此道歉——這樣做固然有效,但真正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自己化解沖突。
有一個視頻曾經傳得非常火:三個一年級小男孩圍坐在一起,探究他們剛才在操場上玩,怎麽就打起來了:
(點擊上方觀看視頻)
" 我們說了一些難聽的話,這讓對方很受傷,于是對方就說了更多更難聽的話,結果我們也受傷了,又說出更多更難聽的話,最後就打起來了…… " 其中一個小男孩說。
他們把導緻沖突的兩大變量,都拎了出來:一個是 " 難聽的話 ",一個是 " 受傷害的感覺 ",一個變量的增強,會導緻另一個變量的增強,如此循環,互相影響。
爲了更直觀體現這個循環,他們畫了這樣一張圖:用箭頭連接起來兩個變量,形成一個圓圈。
要避免沖突進一步發酵,就得盡快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另一個男孩指着圖上被劃掉的部分,補充道:" 我們考慮了很多方式,但都不奏效,說‘對不起’可能有些效果,還有别的一些方法,下一次,如果我們快吵起來了或快打起來了,我們會試一下這些方法…… "
這張圖非常簡單,但孩子們解決沖突的思維方式卻讓人震驚,每個人不僅關注到了自己,還關注到了對方,關注到了幾個人形成的這個小社會,進而提出了奏效的建議,從根本上化解了沖突。
這并不是因爲他們特别聰明,而在于他們掌握了 " 三重專注力 "。
每一個孩子
都具備系統思考的潛力
所謂 " 三重專注力 ",是現今歐美教育界非常時髦的理念。
" 專注力 " 其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關注自己;第二重,理解他人;第三重,理解更大的世界。隻有當孩子徹底理解這三重境界,并知道如何把三者組合成系統,才能在面對沖突時考慮更周全、解決問題時看得更長遠。
我們不妨再回到上文提及的三個小男孩身上。
可以看到,孩子們在情緒上的成熟度、以及退後一步思考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都讓我們感到驚奇。他們能夠把一個充滿複雜情緒(諸如指責、氣憤)的情境,轉化爲一個合作的語境,互相探讨解決之道,并通過一系列比較,最終識别出杠杆解(打破惡性循環的重要節點),最終帶來良好的結果。
這種團隊合作、尋求共識的意識和能力,正是所有教育者都在緻力于培養的品質。
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個視頻有一個相當微妙的轉變:隻有當我們從内在轉變看待問題的視角,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系統(問題)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帶來改變系統的力量。
就好比,也許老師可以試着去幹預,讓孩子們不要打架,告訴他們需要改變的行爲,但真正重要的教育,在于引導孩子主動關注認知(受傷害的感覺)和行爲(難聽的話和打架)不斷互相加強的過程。
爲了做到這一點,孩子必須學會自己反思問題涉及的整個系統,去測試他們的假設,去識别和嘗試不同的選項,去看什麽會發生,然後不斷地在這個過程中學習。
這是一個高度成熟的互相學習的過程,包含用于轉變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行爲的方式,而這些都需要複雜情境下的 " 雙向意識 " 訓練——讓孩子從自己的視角中抽離出來,學會理解他人,理解整個事件其實是一個可以改變的系統。
比如前面三個小男孩中有一個,到最後甚至提出," 如果這個循環圖裏是‘好聽的話’,或‘感覺良好的話’,那麽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
孩子經過這樣的訓練後,會有一種被開啓的感覺,或者說,感到被賦能了,在這些本來會讓人擁有無力感的沖突情境中,他們感到自己從 " 受害者 " 或 " 無力者 ",轉向了 " 責任者 " 或 " 有能力施加影響的人 "。
初中生在課堂上規劃公園
在觀點沖突中求同存異
當孩子們年紀更大了,他們不僅要學會怎麽交朋友,處理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把這種社交能力運用到溝通和合作上,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項目,不斷在觀點碰撞和求同存異中,找到更多真實問題的答案。
我曾經參觀過在亞利桑那州的一所中學。我們走進了一個八年級的科學課堂,馬上就發現了一些很不一樣的東西,比如這個教室居然沒有老師,因爲一些學生在圖書館做調研時遇到了問題,老師就離開教室去幫其他人解決問題了。
那麽,在沒有老師的教室,這 30 多個 14 歲的學生會一片混亂嗎?
恰恰相反,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老師不在,都在忙于一個爲期一年的項目——要在城市北部建造一個新的公園。他們以兩到三個人一組,都在忙碌地工作。關鍵在于,這不是課外活動,而是課内活動,這個學校整個八年級的科學内容的學習被編織進了一個實際生活的項目中。
一年時間結束後,他們需要把自己的建議彙報給這個公園的委員會,以此作爲一年學習的總結和高潮,這對學生來說極具趣味性。
這個時候,兩個男孩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他們正在設計公園裏應該如何規劃小徑,有幾個不同的方案選擇:
學生 A 的計劃是讓公園小徑經過一片風景優美的區域,根據他們之前的模型來看,這個選擇會有更多步行的人經過,所以他覺得會帶來更多收入,但問題是有一個古代遺迹離這個地點很近。
學生 B 就覺得,這樣做是不合适的,雖然短期内會有更多收入,但是這個小徑的路線網絡,可能會令另外一些人感到曆史遺迹未被尊重,長期來看,大家很有可能不太喜歡這個公園,因此長期收入可能會下降。
……
當兩個孩子從事這樣的思考時,遇到觀點碰撞時,不會因爲對方與自己不同就發生矛盾,因爲他們都非常清晰地明白到——我們都在爲共同的目标思考和解決問題,隻是都分别看到了這個問題的不同方面,換句話說,看到了一個系統的不同部分。
系統化思考的九大習慣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解決沖突,還是團隊合作,都離不開 " 三重專注力 " 及其背後 " 系統化思考 " 的思維方式。
簡單來說,系統思考不是 " 甲導緻乙 "" 肯定有正确答案 " 的線性思維模式,而是要求孩子學會分析 " 當我做了……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 的系統變化,以及運用自己的觀察來改善當前的系統。
當我們要跳出自己的視角,嘗試去理解他人和更大世界時,系統思考這樣幫我們處理了兩個最棘手的問題:
其一,社會複雜性,不同的人和群體對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這對情緒及認知發展都帶來相當大的挑戰。正如那三個一年級的小男孩,如果彼此沒有意識到對方的感受和觀點,隻是固執已見,根本無法徹底解決矛盾。
其二,動态複雜性,最典型的特征是 " 時間滞延(Time Delay)" ——行動和結果無法同時呈現,使我們發生誤判,這對于孩子理解社會關系會帶來混淆。我的孩子曾在學前班抱怨說,他突然很讨厭自己的一個好朋友,後來發現,原來是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朋友把沙子扔到他臉上了,但兒子沒有發現,在扔沙子的前幾天,自己說了一些話讓好朋友很傷心。
由于時間滞延的存在,我們會在不自知的情形下傷害了另一個人,或者看不清某個行爲會在日後導緻怎樣惡果,讓我們沒有辦法認清我們自己才是造成問題的重要原因。
但隻要我們仔細分析上述兩個例子,就可以發現,系統思考能提高人們解決沖突和複雜問題的能力。過去 20 多年,系統思考的工具被歸納爲 13 個習慣,若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以這樣的方式思考,對于情商的提升,将十分有益,以下是其中最常見的 9 個習慣:
1、分析因果關系時,意識到時間滞延的重要性。比如八年級學生做公園小徑規劃時,會考慮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2、識别預期之外的影響,及其發生在何處。比如學生 A 就看到了公園小徑會吸引更多人流,但也識别出由此可能産生的副作用。
3、改變視角來增進理解。處理矛盾的三個小男孩,正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重新看待打架這件事,而不是依然把自己當作受害者,以自我爲中心。
4、能夠識别到複雜因果關系中的循環性和相互影響。一年級男孩們就能夠了解難聽的話和受傷害的感覺之間,有着不斷互相加強的動态關系。
5、能夠識别出系統的結構影響行爲。小男孩能把說難聽的話——導緻受傷害——繼續說難聽的話——繼續受傷害理解成一個循環的系統,正是看透了情緒和行爲是相互影響的。
6、通過對系統的理解,識别 " 高杠杆 " 的行動,也就是找出解決問題的着力點。比如小男孩通過對 " 難聽的話——受傷害的感覺 " 循環的反思,去尋求積極的改變。
7、讓假設浮現,并測試所有假設。這在以上兩個案例均有體現。
8、檢測結果并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行動,逐步接近目标。如三個小男孩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在下一次打架發生的時候進行幹預。
9、嘗試去理解更大的圖景,或者說大局觀。比如小男孩們把整個時間理解爲一個整體,八年級學生也把公園規劃看成長期的項目,隻有這樣,才能看出更多潛在的問題和風險。
(" 系統思考 "13 個完整習慣說明)
我深信,上述理念框架能夠賦能于學生,讓他們獲得深入思考的能力,提升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以及這些技能如何讓學生在個人發展和學業兩方面獲益。
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始終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 " 我們 " 可能是正在操場上遊戲的孩子,可能是從事商業經營、學校運營,或者創辦社會企業的成年人——關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依然是一切學習的根基。
從物種進化角度來說,人類進化的速度不是最快的,不是最強壯的,我們究竟是靠什麽一路走來,而且走得這麽遠?我認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系統智能——我們合作的能力,彼此理解的鏈接,以及融爲一體去創造人類社群的意願。理想的教育,正是建立于這些天賦之上的。
直播預約 | 周五(2 月 24 日)早上 8:00,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将與大家分享:如何教孩子複盤?,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即可預約,準時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