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面對人際交流時,會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敏感與不安。每當 TA 向他人發送消息後,如果對方未能及時回複,TA 的内心便會不由自主陷入到一種特别焦慮的狀态中,不斷反思自己剛剛是不是說錯了什麽。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爲他人的目光與言語,甚至一舉一動而陷入人際内耗,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使他們的心情變壞。這種人際内耗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還可能會破壞人際互動的質量。
那麽該如何停止人際内耗呢?其實很簡單——學會和自己相處。
社交本身就很累
内耗式社交更會拖垮你的人生
當一部分人還在努力 " 社交複建 " 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已經開始 " 社交降級 ";當一部分人還在用表情包 " 社交糊弄 " 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已經坦然接受 " 已讀不回 "。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點不同,但面對人情往來的難以應付," 社交很累 " 是唯一可以達成的共識。
有人就有社交,有社交就有損耗,因爲人際交往本身就需要投入情感、時間和精力,這種消耗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完全避免。捕捉表情、識别情緒、揣摩心思、洞察意圖,社交,本來就是需要打起 12 分精神去應對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沖突而産生的額外精神消耗,說什麽都要小心翼翼,做什麽都要三思後行,總是擔心踩雷,力求做到完美,則會把正常的 " 人際消耗 " 轉化爲不必要的 " 人際内耗 "," 跟自己較勁 " 這一内在的心理鬥争,才是人際關系中最爲隐蔽也最爲強大的 " 内耗 " 源頭。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學會和自己相處
才是人生首要課題
" 和他人好好相處 " 已屬不易,如果還不能做到 " 和自己好好相處 ",那就真的無法獲得片刻喘息。畢竟,他人隻是人生旅途中的過客,即便是愛人、孩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睜眼相見、閉眼相伴。真正能做到 7*24 小時形影不離、陪伴我們一生的隻有自己,是秤不離砣的關系。
因此," 學會和自己相處 " 才是人生的首要課題。但我們常常本末倒置,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取悅他人和迎合社會期待中,消耗他人,内耗自己。
1
" 自我對話 " 是讀取人生彈幕
與客戶同事觥籌交錯之後,是深深的疲憊;與親朋好友深度交流之後,也可能心力交瘁。" 對話 " 是人與人互動的重要方式,既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可能帶來情感上的消耗。
片刻的安靜能暫時緩解疲憊,但可悲的是,我們的耳邊,從來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安靜。不是在聽周邊嘈雜,就是在聽他人說話,即便是獨自一人呆着,腦海裏的小人們也無時無刻不在叽叽喳喳。
神經科學家發現,即使沒有外部聲音,在我們的頭蓋骨下,大腦往往傾向于通過内部表征産生聲音。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過流行神曲莫名其妙在腦海裏單曲循環,怎麽掐都掐不住的經曆,這是我們大腦裏的記憶之聲在向我們 " 挑釁 "。
因此,我們常常會忽略一個事實:存在我們腦海裏的 " 自我對話 ",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我們每分每秒都在與 " 自己 " 社交。而" 學會和自己相處 " 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應對 " 自我對話 "。
什麽是自我對話?簡單來說, 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談,可以是口頭上的自言自語,也可以是無聲的内心獨白。雖說是 " 自我對話 ",但這些聲音絕大多數并非原創,而是來自過去重要他人的評價,或是對我們産生深刻影響的萍水相逢之人的無心之言,我們的潛意識會把他人好的、壞的評價,逐漸内化到我們的 " 自我對話 " 系統裏。
我們是自己生活的導演、演員和觀衆,而" 自我對話 " 則是這部人生電影在播放時不斷浮現的彈幕。有些彈幕積極樂觀、生動有趣,它們如同歡快的背景音樂,爲 " 觀影 " 體驗增添了樂趣與活力,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希望。
有些彈幕則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它們如同智者的低語,引領我們穿透表象,直達心靈深處。這些彈幕促使我們停下腳步,反思過往,審視現在,并展望未來。它們讓我們對 " 影片 " 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角色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加珍惜并感激這段獨特的人生旅程。
然而,也有些彈幕卻消極負面、充滿懷疑,它們如同陰霾般籠罩在心頭,讓 " 觀影 " 體驗變得沉重而壓抑。這些彈幕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的質疑,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恐懼,或是對過去遺憾的反複咀嚼。它們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讓我們在自我懷疑與迷茫中徘徊不前。
因此,想要 " 和自己好好相處 ",減少自己與自己之間的 " 人際内耗 ",首先且關鍵的一步,就是認識到,腦海中與你對話的那個 " 自己 ",其實隻是人生影片的彈幕系統,一個由過往經曆、外界影響及内心情感交織而成的信息流。這些彈幕,無論積極或消極,深刻或淺顯,都隻是你内心世界的一個片段,而非你的全部。
接下來,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學會區分這些自我對話的性質。我們需要培養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去分辨哪些是對自我成長有益的積極和善意對話,哪些是消耗能量、阻礙前行的消極或惡意對話。
對于後者,我們應當勇敢地采取行動,要麽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将其轉化,要麽果斷地選擇 " 一鍵屏蔽 ",将它們從我們的内心世界中清除出去。
2
" 享受獨處 " 是尋找心靈淨土
" 高質社交 " 可以減少人際消耗,甚至可以修複人際損傷,提升個人的精神能量。但是,隻要生活在社交人群中,必然逃不開互相遷就和忍讓。叔本華曾說:" 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爲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獨處,這一看似違背人類社交本性的狀态,實則蘊藏着豐富的自我成長契機。在虛拟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裏,獨處成爲了一種珍貴的選擇,它讓個體暫時抽離于外界的喧嚣,沉浸于與自我相處的靜谧。
有趣的是,盡管人類天生渴望群體的溫暖,但研究顯示,那些享受獨處的人往往能夠培育出更加深厚與高質量的人際關系。這是因爲獨處爲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空間,讓思緒得以沉澱,心靈得以深度反思,進而更清晰地認知自我需求與情感邊界,使得他們在後續的社交互動中更加遊刃有餘,充滿自信。
特别是對于高敏感人群而言,獨處更是不可或缺的 " 能量充電站 "。每天至少兩小時的獨處時光,讓高敏感人群有機會從 " 演出 " 中抽身而出,成爲自己人生的 " 觀影者 "。
隻有獨處,才能暫時将外界聲音屏蔽,靜下心來聽一聽腦海裏的聲音,才得以全心全意地審視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時,也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态,理性地分析那些來自内心的 " 彈幕信息 ",爲未來的社交旅程積蓄力量,以更加飽滿的狀态重新出發。
無論是 " 人際内耗 " 的糾纏," 精神内耗 " 的掙紮,還是 " 情緒内耗 " 的消磨,其核心往往在于自己與自己的鬥争。
那句 " 關你什麽事,關我什麽事 " 雖讓人心生暢快,象征着對無謂紛擾的灑脫與自我邊界的堅守,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直率表達并坦然行動,卻并非易事。
這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内心力量,敢于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勇于拒絕外界不必要的幹擾,同時,也要學會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的情感邊界。在這個過程中," 學會和自己相處 " 才是應對 " 内耗 " 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 1 ] G. Kaufman and L. Raphael. "Relating to the Self: Changing Inner Dialogue." ( 1984 ) . 239 - 250.
[ 2 ] 戴曉陽 , 陳小莉 , 餘潔瓊 . 積極獨處及其心理學意義 [ J ]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1,06:830-833.
[ 3 ] Weinstein, N., Hansen, H., & Thuy-vy, T. N. ( 2024 ) . Solitude: The Science and Power of Being Al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4 ] Long, C. R., & Averill, J. R. ( 2003 ) . Solitude: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3 ( 1 ) , 21-44.
[ 5 ] Aron, E. N. ( 1997 ) .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Broadway Books.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