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已經 35 億了。
貓眼預測還有 10 億的空間,今年的票房冠軍,很有希望争一争了。
與此同時,有些上映時不太适合說的話,也該說一說了。
的确,作為春節檔的冠軍,《滿江紅》現在成為了衆矢之的。
但今天,我們決定不聊那些影片之外的紛争。
讓電影回歸電影。
隻談這部電影本身的優劣。
畢竟,争吵總會消散,能留下來的,隻有電影本身。
01
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想到了《三槍》,張藝謀生涯最差的作品,于是想,這部電影如果放到今年的春節檔,會不會也有不錯的 " 口碑 "?
《滿江紅》,豆瓣開分 8.0。
當然,這麼比較也不公平。
同樣是 " 當下 " 頂流,小沈陽在電影裡的表現是比不過沈騰的,第二主演闫妮的熱度自然也沒法和易烊千玺比,制作上更是全面低上了幾個等級,一個 8000 萬成本,一個是号稱幾個億,還比什麼呢?
更何況,與《三槍》大紅大綠大俗的 " 極緻審美 " 相比,《滿江紅》的大衆普遍接受度要強多了。
不過,也有得比。
在《滿江紅》裡,你是可以看到許多《三槍》的影子的。譬如類型,喜劇 + 懸疑的形式張藝謀用得不多,喜劇有《有話好好說》,懸疑有《懸崖之上》,但二者結合,《三槍》是最直接可以類比的;譬如音樂,《滿江紅》裡最奪目的音樂是韓紅創作的,豫劇加電子的形式,而《三槍》呢,時隔多年,我依然記得張藝謀的那句 "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闆凳都是木頭 ",那是秦腔加 rap。
他們相同的,是張藝謀的創作思路。
可以這麼說。
《滿江紅》有這樣的好評大緻有兩個因素,一是喜劇,二是懸疑,經曆了《三槍》的失敗之後,人們沒有想到張藝謀的類型片也能玩得這麼熱鬧,但對于張藝謀來說,這可能隻不過是他的一張拼貼畫,把自己過往的、演員過往的元素湊合在一起,交出了一份工業标準上及格的答卷。
而這份答卷,在他的導演生涯裡,其實是排不上号的。
02
先說喜劇,這是沈騰、嶽雲鵬等人的功勞。
舉個例子,電影的開頭,張藝謀設計了一個标準的倒黴鬼形象,沈騰所飾演的張大抽簽,看着别人都挺長,自己卻抽了個短的,于是偷摸着給自己換了根長的,誰知道兵士們一句話," 今天從長的開始 ",一句話努力白費。
巧妙嗎?
那個 " 長 " 和 " 短 " 的梗顯然和《三槍》不相上下,但觀衆卻哈哈大笑,為什麼?
因為沈騰的表演,是他長久的喜劇形象和既定的喜劇方式讓觀衆得以瞬間在大腦中産生記憶連接,所謂含騰量,根本來說就是這種記憶連接的次數夠不夠多,次數夠多,出場半小時即可,不夠多,一個小時含騰量也會不足。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嶽雲鵬身上。
當嶽雲鵬和張譯兩人走出來,一個瘦高,一個胖矮,張藝謀是打算用視覺反差制造喜劇效果,類似《鹿鼎記》裡的胖頭陀和瘦頭陀,這裡的問題在于兩人身高的差距肉眼來看并沒有那麼誇張,于是喜劇效果就打了個折扣。
但好在,嶽雲鵬的既定形象幫了忙,那種委屈與故作姿态狀深入人心,以至于人們一見他就笑,哼哈二将的喜劇效果就出來了。
可以說,這群人裡唯一一個沒有利用這一點的隻有雷佳音。
電影中他演秦桧,嚴格來說,是秦桧的替身。
也是因了這替身的關系,使得他可以任意施展一些過火的表演風格,比如全軍誦讀《滿江紅》時的激烈失态,因了這層身份變得合理起來,算是在劇本的間隙找到了表演空間。
與之相對的,随着故事的發展,當沈騰和嶽雲鵬等人角色屬性變強,他們自帶的喜劇效果也逐漸減弱了,以至于到了最後,電影的喜劇部分,隻靠雷佳音在撐着了。
所以你說有這裡多少劇本設計制造出喜劇效果的?
恐怕,還真難找。
這個劇本,本就是一個懸疑的本子,張藝謀說他增加了不少喜劇部分,抱歉,這所有的努力還不如選這幾位演員來得重要。
03
再說懸疑,也就是大家所稱贊的 " 劇本殺 "。
如果以劇本殺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滿江紅》當然下了不少功夫,張大一個本子,任務是卧底刺殺,隐藏任務是讓秦桧背出嶽飛遺言,孫均一個本子,任務是緝兇,武義淳一個本子,任務是搜集秦桧謀反證據,假秦桧一個本子,任務隻是假扮秦桧 ……
所以你看《滿江紅》的前一個半小時," 反轉 " 不斷。
第 1-40 分鐘,是緝兇,孫均主動張大被動,到了進入下人房,張大卧底身份對觀衆曝光,兩人主被動調轉,60 分鐘,舞姬與武義淳雙雙入局,主動者為武義淳,這再次改變強弱形勢,80 分鐘,舞姬卧底身份對觀衆曝光,90 分鐘,張大與舞姬身份被何立曝光 …… 主導者不斷變換,觀衆也看得眼花缭亂。
老實說,電影的這前 2/3 篇幅寫得不錯,是一個設計與被困的路數,設計的部分表面上看是靠巧合推動,但這些巧合到了後面還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不是拍腦門決定的那種,而被困的部分又寫得相當極緻,幾個有關系沒關系的人全數被捉了去,想要脫困隻有從内部想辦法,難度會更高,所以幾乎可以這麼說,這 2/3 的篇幅,相比于同樣被稱為劇本殺的《揚名立萬》來說,張藝謀的設計是要更複雜的。
但問題恰好就出現在脫困上面。
張藝謀給自己出了個難題,結果想來想去不知道怎麼解決它,于是索性,又把自己以往那些 " 經驗 " 直接套了上來,試圖靠最後的煽情來掩蓋缺失。
隻能說,欠缺考慮了。
04
倒推來看,這個故事要完成的最終任務是讓秦桧背出嶽飛遺言。
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有兩個前提,一是控制秦桧,二是有盡可能多的人在場,開口和傳播的條件缺一不可,但首先控制秦桧這一點就很難實現,他的身邊有何立武義淳,以及兩名功夫高強的啞女。
所以在此之前,何立武義淳得除掉,孫均得拉攏過來對付啞女。
于是張藝謀設計了一個極粗暴的方式。
即,在抓住張大之後,主導者何立直接全面降智,孫均刀刮張大背部刺字一場戲,觀衆都看出來假,老謀深算的何立居然在那裡隻知道奸笑,舞姬假裝刺張大,何立這麼一個重要的角色居然毫無提防地被舞姬刺死,即便勉強自圓其說,但也實在是過于簡單粗暴了。
更重要的是拉攏孫均這件事,你沒辦法合理化這一行為。
電影給的理由是嶽飛的精神号召和秦桧的不信任,但問題在于,孫均是什麼樣的人?
第一場戲,冷酷,辦事幹脆,殺人不眨眼,這樣的人如何在一個時辰之内放棄自己待了許多年的陣營轉頭其他陣營?在張大等人全部死去的情況下,孫均又是如何孤勇地毅然決然地繼承 " 對家 " 的遺志呢?
這種抛棄個人前史的想當然,不是電影的寫法,但恰恰是劇本殺的長處,觀衆看得嗨,但嗨完之後,什麼也不會剩下。
就像《三槍》本有一個很好的劇本(科恩兄弟的《血迷宮》),結果張藝謀加入了大量喜劇和所謂本土庸俗化的内容,把一個電影劇本折騰得面目全非,在《滿江紅》裡,他也用劇本殺,把電影這個詞殺得死透透了。
05
當然,作為内地最出名的導演之一,張藝謀還不至于被演員和劇本綁架。
他是在利用。
利用大衆的既定印象,利用觀衆愛看反轉的心理,并不斷地注入自己擅長的 " 震撼 " 元素。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結尾的反轉,秦桧的命不值錢,嶽飛的遺言才有價值,這樣的反轉一方面對給觀衆造成 " 居然如此 " 的驚異感,也會造成 " 的确如此 " 的認同感,畢竟《滿江紅》我們從小就會背,甚至還有人将其入了歌,文化的價值顯而易見。
但問題是,這些看起來成功的元素,有時候也會成為雙刃劍。
比如既定印象。
沈騰等人的喜劇形象确實可以給電影增加不少歡樂的效果,但回頭再看,一個卧底角色在人群中會表現得如此突出嗎?一個普通的大頭兵又怎麼樣能确認秦桧會将找回密信的任務交給他呢?這都成了劇本牽強的地方。
比如反轉劇情。
片中丁三旺被孫均射死被反轉為丁三旺的主動送死,孫均要射他胳膊,結果他湊上來正中喉嚨,但你細想,如果一個普通人可以這麼精确地把命門湊向弓箭方向,那麼是不是更容易閃躲?既然如此,弓箭這個行為本身在那個時代又有什麼價值與意義?這都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
甚至于他最拿手的 " 震撼 " 元素,結尾全軍複誦《滿江紅》。
或許有人會覺得熱淚盈眶,但也會有人覺得心理不适,熱淚盈眶者可以忽視前面的不足,但心理不适者可能就會放大前面的不足了,于是各種考據黨也就出來了,詩詞時代不符,铠甲與曆史不符等等等等。
06
張藝謀沒有自己的表達嗎?也有。
那就是關于 " 刺殺 " 這件事的思考。
似乎從《有話好好說》開始,他就執拗地想去聊 " 刺殺 " 這件事,那部電影裡,姜文和李保田都要剁人,結果呢,就像姜文最後對李保田說的:
我都辦不成的事
你能辦成嗎?
這是刺殺未遂。
而到了《英雄》,當無名離了秦王百步之内,有了百分百的把握,但卻因為秦王的一句 " 天下 ",放棄了刺殺," 不殺 ",也成了《英雄》最讓人诟病的一點。
之後,《滿城盡帶黃金甲》,刺殺失敗,《三槍拍案驚奇》,刺殺意外,《影》,刺殺成功,一個導演如此執着于這個話題,算是張藝謀懸而未決的困惑了。
但回過頭來看,刺殺是什麼?
是改變。
是體系裡,最簡單直接的改變方式。
但對于張藝謀來說,他深知消滅一個人的肉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于是他不斷在找,試圖給出一個明确的合理的答案。
于是兩次有機會卻放棄刺殺的戲,《英雄》裡,他是表達了集體的重要性,而《滿江紅》裡,他則是表達了文化的重要性。
但問題是,文化的傳承和肉體的毀滅是二選一嗎?
顯然,《滿江紅》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當年《英雄》裡秦王一番慷慨陳詞引來觀衆的合理性質疑,而到了《滿江紅》,用兒童複誦詩詞來引領全軍複誦的方式,就是要狠狠地煽動你的情緒,隻是,結果也并不如人意。
過于激烈的煽動,勢必會帶來兩極分化。
大概也正是如此吧,《滿江紅》成為了整個春節檔掉分最嚴重的電影,8.0 的開分,現在變成了 7.4,而其他影片,《深海》掉了 0.3,《流浪地球》《無名》和《交換人生》掉了 0.1,唯一一個鐵打不動的是《熊出沒》,7.0 分保持至今。
而 7.4 分,在張藝謀 26 部電影序列裡,票房第 1,口碑第 17。
電影可看,但吹捧有多好,真的沒必要。
07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當年《三槍》的故事。
說是當年電影上映,口碑不佳,票房 2.4 億,賺是賺了,但顯然沒有賺夠,于是張偉平出來一方面指責中影壟斷市場,好萊塢電影制約了華語片的票房,一方面指責人們對張藝謀的批評,聲稱靠罵張藝謀炒作的做法 " 丢臉 ",占盡了道德高地。
與此同時,他還丢出了這麼一句話:
現在很多口碑都被造假了,摻水了,一些文化人不知出于什麼目的,以專家的身份強奸民意,用所謂口碑來評價一部電影,這完全不真實。他們根本代表不了老百姓,他們甚至不會像老百姓那樣走進電影院。
那一年,整個電影圈,為此也是吵個不停。
可 14 年後呢?
當你回過頭來再看這件事。
會不會也有一種同樣的荒誕感湧上心頭?
還沒看爽?來瞅瞅這幾篇呗:
37 億了,怎麼還沒人誇她
頂流敢張嘴,這次穩了
開年最拽,周冬雨危
争議中的「無名」,該火